(完整版)曹刿论战作业题
- 格式:doc
- 大小:66.01 KB
- 文档页数:11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问题一:曹刿是谁?
曹刿,字子文,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赵国人,被尊称为战国四大谋臣之一。
他在赵国为政期间,以聪明才智和出色的军事战略而闻名,被誉为“战国第一谋士”。
问题二:曹刿的论战方式有哪些特点?
曹刿在论战中有着独特的方式和特点:
1.善于观察和分析:曹刿能够准确把握战场形势、敌我优劣势,并根
据这些观察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战略。
2.善于应变和调整策略:曹刿擅于根据战场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灵活
应对。
3.注重心理战术:曹刿懂得利用战场上的心理因素,能够通过舆论、
谣言等手段来激发士气,瓦解敌军意志。
4.重视政治影响:曹刿在论战中注重政治影响力,善于利用宣传和外
交手段,争取国内外的支持。
5.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曹刿在论战中注重整体的协调和合作,善于
发挥团队力量,实现最佳战略效果。
问题三:以下是曹刿论战练习题,请选择正确的选项。
1.曹刿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人物?
–[ ] 春秋时期
–[ ] 战国时期
–[ ] 隋唐时期
–[ ] 明清时期
答案:选择。
《曹刿论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遍()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其乡人曰()公问其故()望其旗靡()(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2、公将鼓之()(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虽不能察古义:今义:7、再而衰古义:今义:8、又何间焉古义:今义:9、必以情:古义:今义:(六)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战前:战时:战后: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1)(2)(八)文学史常识《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体史书,叙述的是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练习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 )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3、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肉食者谋之.() 6、其.乡人曰()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曹刿论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遍.()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2)齐师败绩(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3、曹刿请.见( )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之.()公问其.故()公与之.乘( )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2、忠.之属也古义: 今义: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虽.不能察古义:今义:7、再.而衰古义:今义:8、又何间.焉古义:今义:9、必以情.:古义:今义:(六)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战前:战时:战后: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1)(2)(八)文学史常识《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体史书,叙述的是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练习题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二、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渴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4、乂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Z ()• •公问其故()公与之乘()• •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 •三、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2、忠Z属也()3、公将鼓之()4、公与之乘()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 •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又何间焉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再而衰古义:今义:■7、必以情古义:今义:五、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i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Z路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C、在骨髄,司命Z所属I)、属予作文以记Z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10、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意思是。
《曹刿论战》练习题姓名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3 、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之()..公问其故()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2、忠之属也()3、公将鼓之()4、公与之乘()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又何间焉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再而衰古义:今义:.7、必以情古义:今义:.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4 、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A 、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C 、论述作战要靠勇气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8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C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10 、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意思是。
曹刿论战测试题含答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曹刿论战》试题精选(100分)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5分)战.于长勺_____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遂逐.齐师________________公问其故.________________肉食者鄙._____小大之狱._________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公将驰之_____________彼竭我盈._______小惠未徧.,民弗从也_________神弗福也_____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牺牲..玉帛_________弗敢加.也_________________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1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二衰,三而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三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四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6——7题。
(8分)6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4分)7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__________(2分)五、阅读文段D,完成8—12题。
(11分)8.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音停顿,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译文:10.选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3分)11.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________,发生的时间是______,地点在__________。
(3分)12.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3)13、给加点的字注音:(6)⑴又何间焉()⑵小信未孚()⑶牺牲玉帛()⑷曹刿论战()⑸登轼而望之()⑹遂逐其师()14、《曹刿论战》选自_____,传说是_______时期________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2分)①公将驰之②望其旗靡【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彼竭我盈,故克之。
【小题3】节选的文段在阐述用兵方面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3分)答案【小题1】①驱车(追赶)②倒下(2分)【小题2】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分)【小题3】第一问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1分)第二问要点:(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2分)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3】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二」一、基础知识1、请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又何间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2、填空:⑴ 《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⑵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3、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⑴ 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⑵ 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⑶ 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⑷ 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⑴ 小信未孚。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今天店铺将与大家分享的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文章相关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曹刿论战》练习题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小大之狱( ) 牺牲玉帛( )登轼而望之( ) 公将驰之( )解析:可结合语境,通过辨析去掌握,在辨析中去分析、比较。
答案:参与目光短浅案件祭祀用的猪、牛、羊等车前横木驱车追赶2.辨析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 (2)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结合具体句子句意来分析。
答案:(1)所以原因(缘故)(2)凭、凭借把3.下面是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断句能判断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断句时要考虑字义、句意及语气。
答案:C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1)例:战于长勺(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苛政猛于虎也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刻唐贤人诗赋于其上(2)例:肉食者谋之( )A.属予作文以记之B.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登轼而望之D.公与之乘解析:本题通过用不同文章中的同一个字考查我们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答案:(1)D (2)A《曹刿论战》练习题二一、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小大之狱( ) 公将鼓之( )公问其故( ) 望其旗靡( )解析:结合语言环境回答,不要以今义释古义。
《曹刿论战》复习《曹刿论战》复习(一)1、文学常识填空(1)《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______,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__________________。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_著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
伐:__________________(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______(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____________(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__________________(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__________________(6)既克,公问其故。
既:__________________(7)彼竭我盈。
盈:__________________(8)夫大国,难测也。
测: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监狱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__________________(2)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__________________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九年级语文作业第14 周姓名班级2011-12-6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曹刿请见()②又何间焉()③小信未孚()④牺牲玉帛()⑤小惠未徧()⑥登轼而望之()⑦夫战,勇气也()⑧望其旗靡()2、为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出正确的解释。
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③公将鼓之()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4、解释下列词语的在语句中的意思。
肉食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为人卑鄙()牢狱之灾()虽不能察()必以情()虽是犯错()真情实感()忠之属也()牺牲玉帛()为人忠实()为国牺牲()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6、《曹刿论战》选自____ __,这部书传说是______时期____ __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7、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8、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10.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13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1)战前:(2)战中:14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3分)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1、①guì②jiàn ③fú④bó⑤biàn ⑥shì⑦fú⑧ mǐ2 、①同“遍”,普遍跟从,支持②为人信服赐福,保佑③击鼓进军④养独自专有 3、B 4、鄙:见识短浅,品德低劣;狱:案件,监狱;虽:即使,虽然;情:实情,感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牺牲:祭祀用的牲口,舍弃自己利益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5、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
②作战,(是靠)勇气的。
6、《左传》春秋左丘明 7、(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C 9、⑴参与⑵鄙陋⑶丝织品⑷倒下10.D11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
12.语言描写议论13.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中:齐人三鼓。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夫战,勇气也。
14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15参与古代祭祀用的祭品16略17从战前、战时和战后三方面回答(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二)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刘向《说苑》)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 又何间焉(2) 小大之狱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3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9.文段(一)中,鲁庄公是个“鄙”的肉食者吗? 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2分)20.两个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3分)答案 17.(1)参与 (2)案件 (每小题1分,共2分) 18.答案略,“忠”“可以”“从”错一处扣1分,共3分 19.示例:(一)鲁庄公目光短浅,因为他作为一国之君,将要迎战强敌时,尚不知“何以战……(二)鲁庄公并不“鄙”,因为他能够尽职尽责,并且礼贤下士,广开言路。
(2分)20.表现了“以民为本”(或“民为贵”“民为邦本”)的思想。
文段(一)中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文段(二)中管仲认为百姓帮助君主国家就会安定。
(意思对即可。
3分)二阅读理解 (50分)(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7~12题。
(15分)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小信未孚.()(2)小大之狱.()(3)公将鼓.之()(4)望其旗靡.()8.用原文语句填空。
(5分)(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9.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10.翻译下列语句。
(2分)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一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12.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2分)7(1)使人信服(2)案件(3)击鼓(4)倒下8.(1)请见请从(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1.C12.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九年级语文作业第16周姓名班级2011-12-15比较阅读[甲]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彼竭我盈.()(2)望其旗靡.()(3)臣之妻私.臣()(4)今齐地方..千里()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3.[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
[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 _”;[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____ ______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______ __ ”。
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徧徧:(2)彼竭我盈盈: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