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第8讲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5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古代数学、天文、农业、医学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2.在识记上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以四大发明为例分析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法指导1.可以运用归纳法记忆四大发明的内容及影响,运用中外比较法来加深对古代科技特点的认识。
2.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但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造应社会发展需要时,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表现,四大发明的应用及它们向世界的传播所带来的影响。
2.难点:中国古代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
其中第1课讲授“四大发明”,第2课时讲授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和医学。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有机引入问题:引导学生观察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关四大发明的图片,并提出问题:本图片选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她展示了中国哪一伟大的发明?对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你还知道哪些?引入:教师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一、阅读第一目“四大发明”(注意“前言”和“历史纵横”部分),完成下表:3组学生板演预测四大发明发明背景出现时期成就与影响改进造纸术1.竹简、牛骨、布帛等书写材料的缺陷;2.汉代教育的发展。
1.西汉出现早期的纸;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1.魏晋南北朝:技术进步,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2.唐宋:竹纸、皮纸为主;唐末:8世纪末,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活字印刷术1.雕版印刷术存在缺陷;2.彩色套印技术的使用。
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即经济,又省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火药道教的发展(炼丹)古代1.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突火枪、火箭、火炮;2.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古代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十进位制记数法;《石氏星表》、浑仪;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联系数学、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以及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情: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的基础,而且初中也曾经学过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相关内容,对中国古代科技有一定了解。
学生通过看书基本上能把握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本课难点在于分析古代科技成就巨大的原因,学生应在此下功夫。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课时安排】1【教学方法】讲述法、列表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导入,请同学看这张幻灯片,讲得是中国那一发明?学生:火药,老师讲述:火药是中国的炼丹家在炼丹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除了火药还有那三大发明?它们发明的过程及影响如何?我们共同通过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来学习一下。
【讲述新课】一、四大发明:(课件1—14)1、概念: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发明与外传:(1)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不断得到提高,唐代时传入阿拉伯帝国,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北非和欧洲的战争,造纸术传入北非和欧洲。
发明:①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教师讲述:造纸术发明之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
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第X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八课,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贡献,因此具有重要的地位。
围绕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设置如下: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和问题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科技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理念。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认知情况,我将本课重点设置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设置为本课的难点。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体系,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具体到本课,学生虽然对我国古代科技发明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特点和影响了解的还不够全面。
基于上述分析,我将采用讲述法、创设情境法、问题引导法等教法,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史料分析、归纳总结等学法,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阐释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本节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将为学生播放《探索发现》的视频片段,结合视频提出问题:“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发明和发现?它们对人类社会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这样导入,既能创设情境,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环节,我将先向学生指出: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
接着出示一组图片材料,使学生认识到,西汉前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纸,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这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之后,结合这样一组图文材料,使学生认识到造纸术从公元三世纪不断外传,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第8课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1、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1)过程:①秦汉以前,竹木简和丝织品为主要书写材料。
②西汉时,发明植物纤维纸。
缺点是纸质粗糙,不适合书写;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制成廉价的纸,皇帝封其为候,故名“蔡候纸”,实现了人类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
(2)贡献:①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②在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指南针:(1)过程:①战国: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司南”。
后来,又出现指南针、指南鱼;②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2)贡献: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对行会失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12世纪末13世纪初,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指南针的应用,为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远洋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为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提供了技术条件。
3、火药:(1)过程:①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②唐朝未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③北宋时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开创了人类战争史的新阶段;④明朝:创制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2)贡献:14世纪初,火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也推动了欧洲采矿业和治金业的发展。
4、印刷术:(1)过程:①隋唐:出现佛经等雕版印刷品,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②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胶泥活字);③元朝: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④明朝:铜活字在苏南得到较多应用。
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贡献: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
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印刷术连同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 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课前导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的一些发明和发现1.请列举出你知道的古代中国发明和发现。
2.你认为这些发明和发现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和贡献?课堂探究知识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1. 印刷术古代印刷术分为两大体系,分别是木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其中,木版印刷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印刷方式。
它有着独特的制版方法、印刷技术和材料使用。
而活字印刷则是中国古代后期的一种印刷方式,在宋元时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课堂讨论:1.木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区别是什么?2.你觉得印刷术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学术交流有何影响?2. 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伟大发明,它是人类历史上指导航海最主要的工具。
在我国东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关于指南针的记载。
时至今日,指南针仍是航海和探险的必备工具。
课堂讨论:1.你知道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吗?2.指南针对于古代的航海和探险有什么重要作用?3. 火药“火药”或称“火铳”,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这项技术可以追溯到唐代。
火药的发明,对于武器的发展、卫国戍边、火炮制造,以及工业生产等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
课堂讨论:1.你知道火药的成分和制作方法吗?2.火药的发明对于古代中国有哪些影响?课后作业1.请思考,古代中国有哪些其他重要的发明和发现?为什么它们能够在古代中国出现?2.请回答,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中国的一些重要的发明和发现,这些发明和发现对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巨大,也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的世界中,我们也要学习古人的精神,积极探寻科技创新,为推动人类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单元复习指南 【P 126】
时空定位 【P 126】
原始社会:《鹳鱼石斧图》
夏:《夏小正》
商:殷历、甲骨文
春秋:《诗经》
战国:司南、《石氏星表》《楚辞》《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秦:小篆、兵马俑、秦长城
西汉:发明造纸术、《黄帝内经》、汉赋、《氾胜之书》
东汉:造纸术的改进、九章算术、浑仪、《伤寒杂病论》、汉赋
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产生于魏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隋:雕版印刷术、展子虔
唐: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诗、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阎立本、吴道子 宋:活字印刷术、宋词、宋画
元:简仪、《授时历》、元曲、王冕
明:《本草纲目》、小说、徐渭
清:小说、郑板桥、京剧
第8讲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夯 实 基 础 【P 126】
一、四大发明
【基础梳理】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2)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3)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真题演练】
【例1】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
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C) A.求善而不存真
B.有很强的封闭性
C.缺乏理性精神
D.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A、B、C三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项明显错误。
根据关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故选C。
二、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医学方面的成就及地位
【基础梳理】
数学
①《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②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为算盘。
天文
《石氏星表》: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浑仪与简仪: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
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哈雷彗星、太阳黑子记录。
历法
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元郭守敬《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颁行早了300年。
农学
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学著作。
元朝王祯:《农书》。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医学
《黄帝内经》:西汉时编订,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重难突破】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1)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
(2)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
(3)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4)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
(5)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6)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7)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文化传承没有间断。
【真题演练】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 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 500种,该五路即占80%。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
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6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4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概括归纳;第二小问注意分析宋代各地印书量与进士人数的对应关系。
第(2)问,第一小问从“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提炼答案;第二小问从材料“明清两代医药学家……创立了温病学说”提炼答案;第三小问根据材料“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活人甚众”回答。
第(3)问,要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分析,注意二者的关系是相互的。
【参考答案】(1)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创立温病学说。
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3)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考点延伸】
李约瑟难题:在公元3至13世纪,中国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西方,而为何到了近代却没有向近代理论科学演变?
政治: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产生。
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
经济: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
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真题演练】
【例3】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家士大夫为首的社会文化。
据此可知,李约瑟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因素是(D)
A.重总结轻推理的科学思维方法
B.小农经济主导之下社会技术需求相对较低
C.道家重人伦轻自然的思想观念
D.“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追求
【解析】题干中“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家士大夫为首的社会文化”强调了儒家士大夫的价值追求,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因素,故D项正确;“重总结轻推理的科学思维方法”属于题中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与题意无关,故A项排除;小农经济的阐释属于经济方面,而不属于社会文化,故B项排除;题干中阐释的是儒家,而不是道家,故C排除。
【他山之石】
一、岳麓版教材的不同内容
(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象仪和地动仪;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僧一行还主持了子午线的测量。
(2)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成果领先世界1 000年。
(3)元代王祯的《农书》特别重视用机械代替简单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记载了“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但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徐光启被称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4)东汉名医华佗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还发明了五禽戏,这是中国早期的体育保健体操。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
二、人民版教材的不同内容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思想
(1)孔子:“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荀子:自然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顺应自然规律。
(3)老子:强调“无为”。
2.特点
(1)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技术的总结则不够重视。
(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