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当代社会,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古诗词教学也成为了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更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本文将就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展开思考和探讨。
古诗词教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路。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古诗词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墨客们就以吟诵古诗词为乐,将诗词作为交流情感、抒发思想的媒介。
在古诗词中,不仅蕴含着古代文人的情感和社会风貌,更凝聚了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无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经典名篇,通过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使得古诗词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弘扬。
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了学生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志怀豪情、忧国忧民的情怀,领悟到人生百味、人情冷暖。
《将进酒》中的“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些诗句表达了李白豪放不羁的情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又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几句简洁悲壮的句式,道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通过对这些经典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感悟到古人的情感体验,在思想情感的陶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和审美情趣,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古诗词教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入口。
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等议题的精心思考和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和朗读古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独特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古诗词,还能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人文风貌和历史变迁,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把握和概括能力。
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它以简练的文字、精湛的意境赋予了诗歌以深厚的情感内涵和美感享受。
通过古诗词的欣赏和学习,学生可以感悟到其中蕴含的美学规律和审美体验,培养自己对于美的感知和品味能力。
古诗词的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感受自然美、人文美和情感美,提高他们对于美的敏感性和审美素养。
古诗词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接触和感受到不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古诗词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文化语境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语感。
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古诗词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增强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其体现着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历史,具有千百年来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当今社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古诗词教学在这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首先,古诗词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学中可以将这些经典作品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其中那种独特的文化气息。
随着对古诗词的了解深入,学生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对文化自信心也同步提升。
其次,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古诗词的语言朴实婉约,意境深奥;通过诗词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阅读体验。
同时,金戈铁马、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经典诗句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情感共鸣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再者,古诗词教学可以推广中华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在课堂上,通过讲授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历史背景等内容,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渊源,从而更好地宣传和传承中华文化。
而古诗词常常被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进行推广,也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最后,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思考能力和综合素养。
古诗词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需要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
这样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能够通过诗词比赛、欣赏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推广中华文化,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思考能力和综合素养。
对于今后推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教学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通过教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领略其中蕴含的美丽和智慧。
可以通过研读古诗词的形式美、意蕴和艺术表达方式,启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感受,让学生通过赏析古诗词来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诗词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育情操。
古诗词以其精美的艺术语言和博大的情感内涵,能够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加强学生对美的敏感和热爱。
通过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力,让学生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感受到美的熏陶和陶冶,促进学生的美育情操的培养和提升。
古诗词教学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表达能力。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经典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通过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研读古诗词的语言文字特点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在表达和写作方面的提升。
可以通过赏析古诗词的语言文字特点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诗意表达和情感抒发,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诗词教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赏析古诗词的形式美、意蕴和艺术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研读古诗词的语言文字特点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促进学生的美育情操的培养和提升。
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思想,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推崇和弘扬,古诗词教学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古诗词教学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诗人们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中国的自然风光、社会风情和人生百味,他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这些古典诗词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更可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丽和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
古诗词教学还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有助于引导学生立足本国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古诗词教学也有助于促进跨学科的教学和文化交流。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仅是语言文学的范畴,它还涉及到历史、哲学、宗教、音乐等各个领域。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让他们在古诗词中领略到不同学科的魅力,拓宽视野、开拓思维。
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领悟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特点、教学意义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探讨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它们以简练、清丽、抒情、含蓄为特点,凝练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感情和智慧。
古诗词的语言优美、意蕴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不仅可以领略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品味,更可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情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故事、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古诗词的内涵和魅力。
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和人文素养。
古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品味,进而培养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内心的共鸣,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赏析和创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和体验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增强他们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教学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情感,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和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古诗词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它们具有普世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力量。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比较、批评赏析和跨文化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者:李化斌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06期语文是一门具有感情色彩和文化意蕴的学科,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其囊括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富有感情的人文内涵,对于学生的精神领域有重要的影响。
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背诵,更要求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外,还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身修养。
所以语文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不要再盲目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在保障语文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下,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真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力量。
外来文化的不断涌现,很多学生逐渐熟悉一些洋节日,如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万圣节等等,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感觉慢慢地淡薄,这明显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这样的行为是极其不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
借助古诗词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传统节日的教育,让学生对中国的节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拾兴趣和重获重视。
例如,在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问一问学生“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呢?然后通过教学微视频或者一些节日的动画,让学生对重阳节的习俗和由来进行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又如,在学习韩翃的《寒食》的时候,对于“寒食节”大家基本都不了解甚至没听过这个节日,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晋文公重耳流亡的故事说一说,让学生认识“寒食节”。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是密切相连的,都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积累,真实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体现了历史生活的痕迹。
古诗词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知道传统节日,还可以让学生了解风土人情以及民俗文化习惯等极具文化底蕴的知识。
例如,上文提及的“寒食”,这首诗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一句古诗词让学生知道“寒食节”那天是被禁烟火的,只能吃生的食物,深一层理解便是让学生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学生明白珍惜粮食和感恩生活。
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的智慧和精神。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内涵。
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古诗词教学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古诗词融汇了儒、道、佛等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具有它们的思想内核和风韵,是一座文化的瑰宝。
学生通过阅读、背诵古诗词,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且能够将这种热爱传承下去。
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古诗词以其简练的词句和深邃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培养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师傅们的诗词作品,可以领略到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并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
通过分析古诗词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
古诗词是语言艺术的精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和修养。
古诗词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体会到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古诗词的意境深远,通过欣赏和思考古诗词,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
古诗词的表现对象广泛,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大自然到人生百态,从个人情感到社会现象,无不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体验到诗人们对人生的痛苦和喜悦的真挚感受,感受到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通过体验他人的情感,学生可以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情商和人文关怀。
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当今社会,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古诗词教学,我们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促进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在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教学不可或缺。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
在古诗词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与激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恢弘与深沉,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芭蕉亭影媚,秋菊暗香浓”的清丽与婉约,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古诗词作品,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的异彩纷呈,更可以领略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人才子们的文学风采,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学习到许多丰富的文学表现技巧,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品味,使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更能够从中受益,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和情操的人。
古诗词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语言格调和音乐韵律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教会他们如何领略和理解古诗词的艺术美感,激发他们对语言的热爱。
与此古诗词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古诗词中的表达语言常常简练而精当,富有深意。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和表达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通过对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与独特之处。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开阔眼界,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古诗词所描述的山水、人物、动植物等,都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传递了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通过深入学习和品味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湛和美丽。
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细胞。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文学艺术的杰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欣赏到其独特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古诗词的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
古诗词的韵律美也能够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培养对音乐和节奏的敏感性。
通过这种艺术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
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深入人心,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古诗词以其哲理性和情感性,能够引发学生对人生、自然、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并激发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操和修养,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感。
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培养对不同文学艺术形式的辨析能力,锻炼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的词句、修辞和意象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和解读,培养其文学文化的综合素养。
古诗词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文艺活动和创作的热情。
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南庄小学袁小婵
[摘要]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在小学语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的古诗词,是数千年中国诗歌文化的精华浓缩,课本入选的作品琅琅上口,注意衔接小学生的认知感悟能力,无一不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对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极为有利。
因此,要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作用,改变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考试内容为目标,“考啥教啥”和把教材、教参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有啥教啥”的现状,为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搭建起飞的平台,让他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读出情,读出味,读出文化,让他们在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中激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基于这一点,就要求语文老师加强古诗词修养,积淀文化素养,带领学生在经典诗文的海洋中徜徉。
[关键词]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人性之美
1、赏析词句,领悟语言之美。
(1)精妙之美。
古诗词用字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
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讲的就是作者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教学中让学生从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僧敲月下门”之“敲”字的吟得,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
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学习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
(2)韵律之美。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琅琅上口,最适合低吟浅唱。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留连”、“自在”是双声词,如串珠相连、音调婉转,“恰恰”不仅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令语句更生动,还以象声词的方式,写出了诗人迷恋花间,忽被莺声唤醒的快意,饶有余韵。
另外,汉语的节奏和韵律在古诗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古诗词吟诵中,韵脚的长短,诗句的停连,律诗的节奏鲜明,长短句的错落有致,犹如音乐一样。
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诗词的节奏、韵味,读出了诗词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无形中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3)色彩之美。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鹭上青天”而且成行,动感十足,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同时出现,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境,读中自然感受到了汉字之奇妙,自然之神奇。
2、吟诵诗句,领悟意境之美。
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
(1)诗中有画,以诗画诗。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
教学时,要使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脑海里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诗意或图文结合,
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
此外,还可以根据诗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想象将诗词绘成图画,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
如:如何表现“独”坐敬亭山的“独”?“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创造,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2)雅乐声中品古韵。
诗书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相互承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不少古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
在教学中把内蕴深沉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在教学中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可选用了古筝乐曲《阳关三叠》,让那悠扬、婉转旋律来渲染离别的气氛,唤起学生丰富的创造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随着乐曲或深情吟诵,或应和而唱,或遐想无限,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吟诵《出塞》时,选择慷慨激昂的琵琶曲《十面埋伏》,让学生在博大精深的古典神韵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3)同类扩展,丰富意境。
古诗词在文学长河中不是孤立的,为了让学生对诗的意境和其中的情感了解更为深远,还可以通过课内外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等方式。
如:学习《示儿》一诗后,让学生交流搜集的边塞诗《出塞》、《关山月》、《凉州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体会将士们盼望早日收复失地的、报效国家的情怀;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去挖掘隐藏在古诗背后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传统节日等,从而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增强古诗的亲和力,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喜欢古诗。
(4)想象创造,再现意境。
古诗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往往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
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进行艺术的再造,感受诗的意蕴。
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
有些古诗词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如:《将进酒》、《送元二使安西》等可指导学生根据对吟诵诗词的理解,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在对古诗词的写法、意境有了了解,学生受到感动、启发时,指导学生将古诗词进行改写或仿照古诗词尝试写诗。
3、挖掘情感,体会人性之美。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的古诗文,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就是这个影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对清淡幽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阴山”的雄壮豁达。
拂去古诗表面的历史印迹,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如果丢掉了这些东西,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大损失。
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在教学中让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古诗词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古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要让学生学好这几千年的文化,上好古诗词课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