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不同炮制品活血化瘀作用的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5.30 KB
- 文档页数:3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中药大黄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药材,具有通便、泻火、清热、解毒等多种功效。
大黄在中药的炮制中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如酸炒、炭制、清洗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运用。
本文将探讨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
一、酸炒大黄
酸炒大黄是指将大黄与醋或酒经过高温反复炒制,使其成为黄棕色或暗褐色的干品。
酸炒大黄除了保留大黄的通便、泻火功效外,还能够增加药材的稳定性,使其更容易储存和使用。
在中药方剂中,酸炒大黄可以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与黄连、芒硝、甘草等配伍,可用于清热解毒、泻火下气等方面,常用于治疗湿热病、口舌生疮、痈肿疮痔等疾病。
二、炭制大黄
炭制大黄是指在高温环境下将大黄进行加工,使其形成炭化的状态。
炭制大黄具有温经止痛、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等功效。
同时,炭制大黄能够降低大黄的副作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人体健康。
三、清洗大黄
同时,清洗大黄也可以单独使用,作为药材汤剂的主要成分。
例如,将清洗大黄煮成汤剂,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病毒性感冒等疾病。
综上所述,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可以根据疾病情况和药物特性进行选择。
酸炒大黄能够增加药材的稳定性,炭制大黄能够降低副作用,清洗大黄能够使药材更加纯净。
不同的炮制方法有不同的药性,可以帮助医师根据不同的治疗需求进行科学搭配,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保障。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又名黄连、苍术,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黄的根或根茎。
大黄有泻下通便,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方剂中。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大黄的药效和用途,本文将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
一、大黄的炮制方法1. 清洗大黄:将大黄浸泡在清水中,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然后进行洗净,晒干备用。
2. 生大黄:即未经炮制的大黄,直接使用鲜品或晒干后的大黄入药。
生大黄性寒、味苦,功能泻下通便,清热祛湿,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痢疾、黄疸水肿等症状。
3. 炒制大黄:将大黄切成小片后,放入锅中炒烤,直至颜色变黄,有炭焦香味时捞出,瞬间泡于凉水中,捞出沥干备用。
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
2. 炒制大黄: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常用于治疗便秘、积聚湿热等症状。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大黄二两,炒、轧、末服”,说明炒制后的大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泻下通便的功效。
3. 醋炒大黄:醋炒大黄除了保留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症结积聚等症状。
例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平服,与胆一升浸,胆汁微溢,可便如油”,说明醋炒大黄具有明显的通便作用。
大黄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后,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
生大黄通便泻火,清热祛湿;炒制大黄增强泻下通便作用,降低刺激性;醋炒大黄除了具有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兼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炮制大黄,以发挥其最佳的药效。
在使用大黄时,还需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情况。
不同人群在使用大黄时也需要注意慎重,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泻热通便、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便秘、痢疾等疾病。
不同炮制方法可以改变大黄的药性,进而影响其药效。
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药性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大黄是一味常用的药材,其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广泛,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药性有所不同。
酒大黄、盐大黄、蜜大黄以及干大黄是常见的炮制方法,它们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寒热性质等方面。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医药汤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选择炮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探讨大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搭配原则和禁忌,进一步明确大黄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事项,提高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促进中药汤剂的合理应用和传承发展。
2. 正文2.1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大黄,又名黄连,为中药常用的一味药材。
其性味苦寒,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肠胃道疾病、湿热病等症状。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常被用作主药或副药,配伍其他药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其泻下通便的作用来清热泻火。
在治疗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道疾病时,大黄常被用来增强通便的作用,帮助排除体内的湿热毒邪。
大黄也常被用于治疗火热上炎、口舌生疮等疾病,通过其泻火清热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整体情况来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活血逐瘀等功效,在中药汤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大黄在中药炮制中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烘干大黄、醋炙大黄、清洗大黄等,每种炮制方法都会对大黄的药效和用法有所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大黄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一、烘干大黄的运用烘干大黄是将新鲜大黄晒干或用低温烘箱烘干制成的一种炮制方法。
烘干后的大黄质地干燥,颜色呈黄褐色,散发着特有的香气。
烘干大黄的性味为苦、寒,具有清热泻火、通利肠胃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火热疮疡、痈疽肿毒等病症。
在中药汤剂中,烘干大黄常常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如与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的药材搭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热病未解、口舌生疮等症状;与大枣、芒硝等药材搭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积滞胸膈、肠热便秘等症状。
烘干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有效地发挥了其清热泻火的功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药物基础。
三、清洗大黄的运用清洗大黄是将大黄用清水反复洗净并晾干,是一种炮制大黄的基本方法。
清洗后的大黄具有清淡的苦味和寒性,适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火热内结等病症。
大黄在中药炮制中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每种处理方法都会影响大黄的性味和药效。
烘干大黄适用于治疗热病未解、口舌生疮等病症;醋炙大黄适用于治疗便秘、火热内结等病症;清洗大黄适用于治疗便秘、肠热结硬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炮制大黄方法,并合理搭配其他药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大黄的药理作用和炮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其药用价值,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大黄的炮制及其药理分析摘要:通过对大黄不同化学成分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药理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一.药理作用1.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概述大黄的药理作用[1]有(1)泻下作用: 大黄中的二蒽酮类(番泻甙)有强烈的泻下作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出血, 促进胰液、胆汁分泌,杀菌: 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布氏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流感杆菌、真菌有抑杀作用,止血:大黄中含有儿茶素、没食子酸使凝血系统作用加强,降低血脂:降低血液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抗肿瘤: 大黄素、大黄酸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氧化、脱氢和 DNA 复制,达到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7)肾脏保护作用:大黄抑制蛋白质分解,能明显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大黄中鞣质对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有改善作用, 促进尿素和肌酐排泄,( 8)免疫作用,( 9)抗炎作用,(10)抗衰老。
大黄在药效方面的概括如下: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2.1 泻下作用大黄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及衍生物, 大部分以结合性蒽苷形式存在, 为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甙 A 的泻下活性最强,口服大黄浸膏或番泻甙后一般 6~ 10 h即可排泄稀便。
致泻作用的部位在大肠,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 在体内也可还原成蒽酮,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腔而发挥致泻作用。
此外, 其泻下作用可能还有肠壁神经丛参与。
虽然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游离的甙元, 但结合蒽甙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 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和破坏。
因此, 结合型蒽甙才能发挥致泻作用.2.2 促进胰液分泌及抑制胰酶活性大黄能使胰腺细胞间的紧密联结,阻止胰液外溢,抑制胰腺细胞合成和分泌胰液[2]。
在试管内及近似胃肠道的生理条件下, 生大黄对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泻火通便、清热凉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有着多种不同的炮制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
本文将探析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希望能够为大家对中药炮制技术和中药汤剂的认识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1. 生大黄:即未经任何炮制处理的大黄。
生大黄具有泻火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大便秘结、热毒壅滞、火热痔疮等症。
但生大黄还有毒性,易伤肝脏,因此用量需谨慎。
2. 曲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用大麦糊粉包裹,置于阳光下腌制。
曲大黄性味偏寒,具有泻火通便、清热凉血的功效。
适用于热结便秘、痔疮出血等症。
3. 蒸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后,用蒸汽蒸制。
蒸大黄性味偏温,泻火通便的作用比生大黄稍弱,但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更为适宜。
4. 炒大黄、煮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后,用文火炒制或煮制。
炒大黄和煮大黄均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但性味略有不同。
炒大黄偏温,煮大黄偏寒,适应症也略有差异。
1. 生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生大黄因具有较强的泻火通便作用,常在治疗热结便秘、热毒壅滞、火热痔疮等症时使用。
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黄立便汤”,方中用生大黄与其他中药搭配,用于治疗痞满便秘、火热腹痛等症。
但生大黄毒性较大,对肝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用量需谨慎。
曲大黄因为经过阳光腌制而具有较强的清热凉血作用,常在治疗热结便秘、痔疮出血等症时使用。
在《伤寒论》中有“大便调脏汤”、“小便不利汤”等方剂,均以曲大黄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小便不利等症。
蒸大黄因为经过蒸制而性味偏温,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患者。
在《金匮要略》中有“厚朴大黄丸”、“甘露消积汤”等方剂,均以蒸大黄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湿热蕴结等症。
炒大黄和煮大黄均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但性味略有不同,适应症也略有差异。
炒大黄性味偏温,适用于治疗虚实夹杂的疾病,如《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甘草汤”用炒大黄与炙甘草合用,用于治疗肠风痔漏等症。
浅谈大黄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中药的产地、采集和炮制方式都会对其功效有明显影响,选用地道的药材,适时采集,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炮制煎煮,可保证药效。
大黄性味苦寒,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祛瘀等功效。
可采用水制、酒制、醋制、生用、碳炒、研末等方式进行炮制,制剂有单方、复方、汤剂、丸剂等,不同的炮制、煎煮、制剂方法,其功效不也有所差异。
标签:大黄;炮制;煎煮;功效大黄属我国传统中药,在我国的陕西、四川、湖北、云南等省份多有分布。
神农本草经》[1]对大黄的介绍如下:”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大黄可”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足见其药用价值。
笔者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行医经验,总结了不同炮制煎煮方法对大黄药效的影响,其具体影响机制如下。
1对泻下作用的影响大黄有很强的泻下通便,清除肠道积物功能,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便秘症状。
大黄素泻下的现代医学机理如下:人体ATP酶的活性受到大黄素的抑制,Na+、K+就无法通过肠道转入到细胞之中,这就能把水分留在人体肠道里,保持了人体肠道湿润,也可以有效刺激人体大肠的蠕动,进而治疗患者便秘[2]。
相关研究表明,大黄的泻下成分主要为蒽甙类,而蒽甙类易受热破坏,使大黄的泻下功能削弱,各类大黄炮制品的泻下作用强弱如下:大黄炭<熟大黄<酒、醋大黄<生大黄片,酒炒大黄和醋炒大黄的泻下功效会削弱1/3,而用酒炖出的熟大黄泻下作用会削弱90.0%以上,大黄炭甚至没有了泻下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大黄中的醌和鞣质含量与炮制过程中的蒸晒次数成反比,蒸晒次数越多,泻下作用越差。
由此可见,生大黄的泻下作用强,药效快,适合治疗实热[3];酒大黄泻下作用明显削弱,但无恶心、呕吐等较为明显的副作用,可用于排除人体肠内积渍,适合体质较差的老年人使用。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大黄,又名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棕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一、古代医籍对大黄炮制的论述大黄从古至今,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
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
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
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
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
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
现存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
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
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
《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
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记载:“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
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
二、常用炮制方法及功效(一)生大黄1.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备用。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一、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包括生大黄、制大黄、炒大黄、醋炙大黄等。
其中,生大黄为未经过任何炮制的原料;制大黄为煮沸、捣碎、晒干等步骤后制成的大黄;炒大黄为将大黄加热炒制而成;醋炙大黄为将大黄用醋处理后再加热炙制而成。
1.生大黄:生大黄性寒,味苦,功效较强。
由于生大黄未经过任何炮制处理,因此在中药汤剂中应用较少,仅用于特殊情况,例如治疗热盛病证或无法忍受大黄刺激的患者等。
2.制大黄:制大黄经过水洗、煮沸、捣碎、晾干等步骤后制成,具有泻下通便,消肿止痛的功效。
制大黄较生大黄性温,可以提高其泻下通便的功效,但相应的刺激性较弱。
3.炒大黄:炒大黄是将制成的大黄加热炒制,经过炒制后大黄的颜色和质地都发生了变化,成为棕色的块状物。
炒大黄性温,可以增加其排毒通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实证病证,但其刺激性也相应增强。
4.醋炙大黄:醋炙大黄是将晒干的大黄用醋处理后再加热炙制而成。
经过醋炙处理后的大黄具有较好的润肠通便功效,且刺激性较炒大黄和制大黄较弱,适用于治疗便秘等病症。
不同炮制方法的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也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制大黄作为最基本的炮制方法,常常在中药方剂中使用。
例如常用的大承气汤、二妙散等中均含有制大黄。
炒大黄和醋炙大黄则常常用于治疗久病肠糜、脾胃虚弱等的中药方剂中。
例如脾胃虚弱证症下的藿香汤、二陈汤等都含有炒大黄。
使用醋炙大黄的方剂一般用于治疗便秘。
例如枳壳汤、小承气汤等。
综上所述,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会对其特性产生影响,因而在中药汤剂的应用中也会存在不同。
在应用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的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