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_省略_利用的影响_以科尔沁左翼中旗为例_李飞
- 格式:pdf
- 大小:891.59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及其治理开发的生态学原则1.气候特点:北方农牧交错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气候的变化对农牧业的影响较大,夏季降水量较多,易造成水灾;冬季降雪较多,对草地动物的饲料供应有一定的保障。
2.地形地貌: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形起伏较大,北部多为丘陵地带,南部多为平原地带,河流众多,地表水资源丰富。
同时,该地区的黄土丘陵地广泛分布,土壤肥沃,致使该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3.植被类型:农牧交错带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既有适合农业发展的农田和果园,也有草原和森林等适合畜牧业和林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植被的丰富性为农牧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治理开发的生态学原则:1.全面保护生态系统: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系统特点,要把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全面保护该地区的植被、土壤、水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本,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退化。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通过促进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推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畜牧业生态化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合理利用水资源:北方农牧交错带水资源充沛,但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挑战。
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保证农田灌溉和畜牧业用水的需求,避免水资源浪费和污染。
4.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由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社会和经济的贡献较大,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对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向农牧民提供相应的补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恢复行动。
5.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为了更好地治理和发展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水平。
综上所述,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气候特点、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等方面。
农牧交错带在我国北方,有一块区域叫北方农牧交错带,它是一片跨越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陕西、甘肃、宁夏等多个省(自治区)的狭长地带,是牧区和农区的过渡地带。
长期以来,由于农牧结构失衡、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导致该区域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百姓增收致富难度提升。
2016年,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优化区域农牧业功能定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深度融合,原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与此同时,交错带内各省(自治区)积极主动,连续多年推进生态建设与农牧业融合发展。
如今,交错带内不仅建设了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等一批环境优美、绿色宜居的生态草林风景区,该区域的草畜产业也快速发展壮大,农牧民实现增收致富,正向乡村振兴大步迈进。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大力推广轮封轮牧、舍饲半舍饲和园区化养殖模式,实现肉牛产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
图为隆化县湾沟门乡茶棚村肉牛养殖户张秀生舍饲的西门塔尔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孙维福摄种草是“开源”适度养殖是“节流”由于处于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气候交汇带,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因干湿波动大导致土地沙质荒漠化和盐碱化情况日益明显,农牧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因此,产业发展首先要想办法把水留下来,把土地生态改善。
“草具有涵养水源、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生态功能以及产草产畜等生产功能,能有效对接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改善需求。
因此,大力发展饲草产业不仅是区域生态改善的机会,也是产业发展的机会。
”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处长王加亭介绍。
近年来,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在适宜地区推广人工混播饲草种植,建植人工混播草地,并以粮改饲项目为带动发展青贮玉米。
2021年,内蒙古饲草产量5302.15万吨,其中天然牧草产量1256万吨干草,人工牧草产量2386.65万吨,青贮专用玉米3659.5万吨。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地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范围很广,大致走向从大兴安岭东麓经辽河中、上游,循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至祁连山,直抵青藏高原东缘,延绵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数省区,东西长达数千公里。
这一地带在历史上虽然也一度出现过以农业或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时期,但农、牧业混杂应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特征,因此一般称其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不仅仅是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交错分布区,在自然地带上也是半湿润与半干旱、暖温带与温带的邻界带,在地理学中这一环境地带属于生态敏感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之所以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与这里自然地带的过渡性直接相关。
每当全球或一定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发生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特征,不但导致自身自然属性的变化,而且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
特别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这样的影响几乎对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起决定性的控制作用,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因此随着农牧交错带自然属性的变化,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空间区域,并在其南部边缘与农耕区交错分布,形成农牧交错带。
由此可见,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及畜牧区的出现是农牧交错带形成的标志。
目前的考古学研究成果证明,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是以原始农业占主导地位并辅有采集、渔猎等经济文化类型的区域。
大约在距今3500~3000年左右,畜牧业逐渐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伴随马具的应用及骑马民族诞生而不断扩大空间分布范围,在历史上首次形成以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文化区。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北方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过渡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生态平衡、农业生产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旨在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域范围进行界定,并探讨其区域分异规律,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2.1 地理环境背景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涵盖了多个省份的交界地带,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区。
该区域地势复杂,气候多样,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区。
2.2 界定标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主要依据地理、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具体来说,我们结合该区域的植被类型、降水分布、气温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综合确定了农牧交错带的范围。
2.3 界定结果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将北方农牧交错带界定为东起大兴安岭,西至贺兰山,南至长城一线,北至阿尔泰山这一广大区域。
这一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均呈现出明显的农牧交错特征。
三、区域分异规律研究3.1 区域差异表现北方农牧交错带内部存在显著的区域分异现象。
在气候、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例如,东部地区以农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
3.2 分异原因分析这种区域分异现象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地形、土壤、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气候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北方农牧交错带内部的气候差异较大,导致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3.3 区域分异规律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内部各区域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该区域的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从东向西,由农业区向畜牧业区过渡;从南向北,随着气温的降低和降水的减少,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
此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区域分异现象。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状况。
农牧交错带的名词解释农牧交错带是指农业与牧业交叉并存的地区,也称为农牧边界区。
它是农牧业相互融合的特定地理区域,通常位于农牧业发展较为典型的区域。
这个名词本身蕴含了丰富的含义,因此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和探讨。
1.地理特征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特征可以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自然特征包括土壤质地、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等,而人文特征主要涉及农牧人口分布和经济结构等。
在自然特征方面,农牧交错带常常拥有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这对于农牧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而在人文特征方面,由于农业和畜牧业之间相互独立的特性,农牧交错带通常有着不同的人口分布模式和经济结构。
农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而畜牧业则分布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过渡区域。
2.农牧相互依存关系农牧交错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农牧业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农牧业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但它们在农牧交错带中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农业提供了牧业所需的农作物和饲料,同时牧业也为农业提供了农民所需的动力、肥料和排水系统等。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农牧业的产出,也能够推动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牧交错带的发展挑战尽管农牧交错带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但其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农牧交错带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
对土地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破坏等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
其次,农牧业之间的冲突和竞争也给农牧交错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合理规划和管理农牧资源的利用是保持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价值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尽管农牧业的特点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但农牧交错带能够维持着一种独特的生态平衡。
农牧交错带通常具备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这是由于农牧业的相互融合使得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稳定。
因此,农牧交错带的保护和管理应当注重维护其生态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5.农牧交错带的发展前景在现代农业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农牧交错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资源环境遥感发展与应用遥感卫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陆地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环境卫星等四大卫星业务运行系统和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实验卫星。
卫星遥感构成了对地圈、生物圈、大气圈及其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时空演变规律的系统化、立体化的探测系统,形成了全面的观测能力,在资源环境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力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已经导致这一学科研究方法,特别是地理学研究中空间对象的观测与信息获取方法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对地观测能力和丰富了观测内容,深化了人们对地理现象的认识。
目前,遥感技术已形成多星种、多传感器、多分辨率共同发展的局面。
各种遥感卫星包括资源卫星、环境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等等,所获取的遥感信息具有厘米到千米级的多种尺度,如63cm、1m、3m、4m、5m、10m、20m、30m、60m、120m、150m、180m、250m、500m、1000m等多种分辨率,重访周期从1天到40~50天不等,在获取资源环境空间和时间信息方面构成很好的互补关系。
遥感技术在地球资源与环境研究和测量任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所具有的高度的空间概括能力,有助于对区域的完整了解;而且各种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互补,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不同卫星的适宜的重访周期有利于对地表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和过程分析;以多光谱观测为主并辅以较高分辨率的全色数据,极大的提升了对地物的识别和分类。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使资源环境研究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在研究资源环境时空特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技术发展提高了成果质量,加强了研究深度,而且促进了成果应用。
二、资源研究中遥感技术的应用1.土地资源自1990年起,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两组织积极筹划全球性综合研究计划,于1995年共同拟定并发表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将其列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