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降钙素原(电化学发光法)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种蛋白质前体,它的水平在体内受到炎症和感染等因素的刺激时会显著增加。
降钙素原常用于临床上作为感染和炎症的生物标志物,用于帮助医生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预测感染的病情发展、指导抗生素治疗以及监测治疗效果等。
电化学发光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的生化分析技术,常用于检测血清中的生物标志物。
在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降钙素原检测方法之一就是采用电化学发光法。
具体而言,电化学发光法通过利用电化学反应产生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检测样品中的降钙素原水平。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广、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降钙素原的结构和功能
降钙素原是前次级结构的多肽激素,由细胞膜蛋白降钙素原基因翻译而成。
该激素的前体是降钙素原,由32个氨基酸组成。
降钙素原是由细胞膜中的降钙素原基因转录而成,该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内外环境的调节。
在细胞内,降钙素原被加工成降钙素,其氨基酸序列为14个氨基酸。
降钙素是一种多功能性的激素,在多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中都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和作用。
降钙素具有调节钙离子代谢、抑制骨吸收、促进钙沉积等作用。
另外,降钙素还具有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健康等作用。
此外,降钙素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抑制突触前神经元节流等。
降钙素的生物活性主要由其氨基酸序列决定。
现已发现多种降钙素类似物和类降钙素物质,如环降钙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
这些物质与降钙素具有相似的生物活性和作用。
因此,降钙素及其类似物质在未来的药物研发和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之,降钙素原是一种多肽激素,其前体是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降钙素原。
降钙素具有调节钙离子代谢、抑制骨吸收、促进钙沉积等作用,并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降钙素及其类似物质的研究和应用将会有广阔的前景。
临床降钙素(CT)和降钙素原(PCT)区别及临床意义降钙素(CT)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与甲状旁腺激素(PTH)、维生素D协同调节体内钙磷代谢。
具体表现为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而刺激成骨细胞成长,即抑制骨脱钙,防止钙丢失,进而使血液中钙降低;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使尿排磷增加,降低血液中的磷含量。
CT升高可见于孕妇、儿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胃泌素过多、肾衰、慢性炎症等;CT在甲状腺髓样癌(MTC)时CT升高,手术治疗后可恢复正常,所以降钙素可作为甲状腺髓样癌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的指标;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引起的异位内分泌综合症CT也会升高。
重度甲亢,甲减病人因C细胞受损,可使使CT水平下降,妇女停经以后、低血钙、老年性骨质疏松等亦会下降。
降钙素(CT)降钙素(CT)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它与甲状旁腺素(PTH)有相互拮抗作用。
当血钙增高时抑制甲状旁腺素分泌,降钙素受剌激而升高,钙移向骨质使血钙降低;当血钙降低时甲状旁腺分泌亢进,并抑制降钙素释放,钙自骨移向血液,使血钙升高。
降钙素还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使尿排磷增加,血液中磷减少。
近年发现一些恶性肿瘤可使血中降钙素增加,可能为一有价值的标志。
CT是甲状腺髓样癌(MTC)较敏感且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在MTC 几乎都呈阳性表达且水平升高,而且表达程度与MTC分化程度和侵袭生长能力有关。
在未经刺激的情况下,血清降钙素>100 pg/ml,则提示可能存在MTC。
对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血清降钙素筛查有利于早期诊断MTC。
降钙素(CT)临床意义1、升高见于:孕妇、儿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胃泌素过多、肾衰、慢性炎症、泌尿系感染、急性肺损伤、髓状甲状腺癌、甲状腺降钙素分泌细胞癌、白血病、骨髓外骨髓增殖症、肺癌、食管癌、乳腺癌。
2、降低见于:甲状腺先天发育不全、甲状腺全切病人、妇女停经以后、低血钙、老年性骨质疏松等。
CT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和判断预后,如甲状腺癌或肺癌手术后,血清CT仍持续升高,说明有残余的肿瘤组织形成,预后较差。
降钙素原的生理作用降钙素原(PCT)是一种由甲状腺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其在生理作用方面具有多种功能。
本文将对降钙素原的生理作用进行详细阐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一、调节钙离子代谢降钙素原的主要生理作用在于调节钙离子的代谢。
钙离子在生物体中具有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细胞信号传导、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
降钙素原通过与钙离子的结合,可以降低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从而起到调节钙离子代谢的作用。
二、抑制骨吸收降钙素原在骨代谢方面具有抑制骨吸收的作用。
骨代谢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
骨吸收是由破骨细胞完成的,而降钙素原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降低骨吸收速率,维持骨骼的正常功能。
三、保护神经系统降钙素原在神经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降钙素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
此外,降钙素原还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从而有助于维护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四、抗炎作用降钙素原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
在炎症过程中,降钙素原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细胞的浸润,起到抗炎作用。
因此,降钙素原在炎症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五、免疫调节作用降钙素原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
研究表明,降钙素原可以抑制过度免疫反应,从而避免免疫损伤。
同时,降钙素原还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提高免疫力,有助于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总结:降钙素原在生物体中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包括调节钙离子代谢、抑制骨吸收、保护神经系统、抗炎和免疫调节等。
这些生理作用使得降钙素原在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降钙素原的水平也可能受到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生理作用紊乱,从而影响生物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对降钙素原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生命过程中的生理机制,为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降钙素原(PCT)的5大临床应用1、PCT的生物学特征降钙素原(PCT)是一种分子量为13 KDa的糖蛋白,正常生理条件下由甲状腺旁C细胞生产,故又被称为甲状腺降钙素。
但在细菌感染时,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也可以合成并分泌PCT,导致PCT 水平显著升高。
与其他感染标志物相比,PCT对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更好,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区分细菌和非细菌性感染。
正常情况下,PCT产生后仅有少量进入外周血,因此其在健康成年人外周血中的含量很低<0.05μg/L,以常用的检测手段无法有效地检出。
但人感染后外周血中的PCT水平会快速升高,3 h后即可在外周血中检出,6~12 h后达到峰值(可高达1 000μg/L),且几乎不受肾功能状态的影响。
此外,PCT水平升高的发生早于其他感染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可用于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2、PCT的检测方法及特点PCT无激素活性,其检测过程几乎不受外界干扰,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广泛地用于感染的诊断。
PCT检测手段多种多样,有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荧光法、胶体金比色法、免疫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法和免疫层析法等(见于表1)。
表1降钙素原检测方法比较3、PCT的临床应用1、导致PCT升高的常见疾病导致PCT升高的常见疾病见于表2。
表2导致PCT异常的常见疾病2、感染性疾病2.1细菌感染2.1.1呼吸系统感染:引起肺炎的病原微生物种类较多,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不典型病原体。
因此PCT水平在肺炎患者中呈现多样性,主要与病原体的类型、肺炎的严重程度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关。
细菌性肺炎患者的PCT水平高于病毒、不典型病原体(军团菌除外)和结核菌导致的肺炎,但PCT正常或轻度增高不能排除细菌性肺炎。
初始PCT水平高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持续升高或不降是预后不良的标志。
《降钙素原在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分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1)》推荐:依据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LRTI)不同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应采用不同PCT阈值进行感染分级管理。
降钙素原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体物质,由11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2.3KD。
正常人血液中降钙素原的浓度很低,通常无法检测到。
降钙素原检测PCT-Q(免疫层析法)主要用于细菌感染和脓毒症的诊断和疾病监控。
PCT-Q是德国BRAHMS公司的原研产品,受全球专利保护。
PCT-Q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82-98%)和灵敏度(90-92%)。
只有当细菌感染时降钙素原才会升高,其他的炎性反应如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创伤等降钙素原不会升高,其他的炎症指标如CRP、IL-6和TNF-α在所有的炎症反应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升高。
所以降钙素原能用于区分感染或非感染引起的炎症、器官器官功能障碍以及休克。
从产生和消除的动力学过程来看,PCT也是最适合用作临床诊断指标的。
IL-6、IL-10、TNF-α的在血液循环中达峰值时间太早,约2小时左右,且很快下降,临床上不易检测到。
感染后6-12小时PCT浓度达峰值,PCT的半衰期为24小时左右。
CRP 在24-48小时达峰值,炎症控制后CRP浓度仍然居高不下,过一段时间才会缓慢恢复。
比较而言,降钙素原能在早期提高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率并反映疾病转归。
降钙素原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随感染加重其浓度升高,感染控制后迅速下降,可用于疾病监控和预后评估。
PCT为所有不明病因的炎症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与支持,如细菌性与毒素性的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鉴别;胆源性与毒素性胰腺炎的鉴别;细菌性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微生物诱导的发热与非细菌性发热的鉴别,特别是发热待查(FOU)的诊断;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失调与免疫抑制条件下的急性细菌感染的鉴别,发热病因的鉴别,肿瘤患者中被肿瘤溶解物或化疗诱导与细菌、真菌感染病因的区别;早期诊断新生儿和婴儿全身性细菌感染与败血症引起的急性发热;术后常规,包括术后感染预警及术后切除感染灶(如腹膜炎、软组织感染)后的治疗指导,监测腹膜炎、吻合口漏和无典型腹部症状的疾病过程;器官移植后的监测,移植前排除急性细菌或其他感染,鉴别急性器官排斥、急性病毒、细菌与真菌感染;ICU的长期住院患者及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监测;监测高危患者,早期获得有关并发症和内环境衰退的信息。
降钙素原检测可以早期诊断细菌感染,尽早对症治疗,缩短感染患者的住院天数,从而节省治疗费用。
PCT-Q在欧洲上市15年,在德国PCT检测于1999年被写入SOP文件【SOP: if PCT during AB therapy over 3 days decreases by 50% => stop of AB ( clinical conditon should not detoriate and other markers of infection should decline)】,在欧洲国家已成为临床常规检测项目。
PCT浓度(ng/ml)临床意义
<0.05 (不显带) 检测带完全无条带显示:可能局部细菌感染或无细菌感染,建议继续监测PCT
0.05-0.5 (略有显带)提示局部细菌感染可能性大,建议使用抗生素。
0.5-2.0 系统性细菌感染,脓毒症。
继续监测PCT
2.0-10 提示严重脓毒症。
>10 提示脓毒性休克、MODS和重症脓毒症
现在引进定量的检测方法,其实就是色带比色,做一个标准曲线。
然后再转换成浓度。
目前正在测试,有点小问题。
我也先刚准备这方面的资料,如果是定量的话,数据就比较好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