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七下文言文虚词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文言虚词用法汇总1、安:疑问代词表疑问,可译为“怎么、哪里”。
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彼:第三人称代词,他彼其受之天也3、但:○1范围副词,可译为“只、仅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2连词,表示轻度的转折,可译为“只是”、“只不过”等。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4、而(1)连词。
○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马无故亡而入胡丁壮者引弦而战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怒而触不周之山○2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而楼上人往来屑(xiâ)屑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堕而折其髀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使之冲烟而飞鸣任重而道远妇拍而呜之○4表修饰。
可译为“地”,或不译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道渴而死。
○5表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
○6放在主谓之间,起连接作用。
(2)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城市依稀而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俄而雪骤*既而儿醒*俄而百千人大呼5、耳:用于句尾,表限止、肯定和反诘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止增笑耳。
6、夫:(1)指示代词,念“fú”,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2)语气助词①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虚词汇总1、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蒙乃始就学(接近,靠近)还来就菊花(接近,靠近)2、当但当涉猎(应当)当求之于上流(应当)木兰当户织(对,对着)当窗理云鬓(对,对着)卿今当涂掌事(担当,承当)3、可可以调素琴(可以)可爱者甚蕃(值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可据理臆断欤(可以)不可不学(可以)三军可夺帅也(可以)4、以以观沧海(来)以为顺流下矣(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以刀劈狼首(用)盖以诱敌(用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来)非学无以广才(用来)以我酌油知之(凭)以钱覆其口(用)5、见昨夜见军帖(看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了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看见)6、大公大笑乐(大声)可汗大点兵(大规模)自以为大有所益(非常,十分)大惊曰(非常,十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年长)屠大窘(非常,十分)7、市愿为市鞍马(购买)东市买骏马(市场)8、尔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但手熟尔(罢了)尔安敢轻吾射!(你)9、射尝射于家圃(射箭)吾射不亦精乎(射技)尔安敢轻吾射(射技)10、而出淤泥而不染(表转折,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却)相委而去(表顺承,而后)学而时习之(表顺承,而后)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而后)五十而知天命(表顺承,而后)温故而知新(表顺承,而后)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却)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而后)结友而别(表顺承,而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转折但是)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转折但是)久而不去(表修饰,不译)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表修饰,不译)康肃笑而遣之(表修饰,不译)11、远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远处)缀行甚远(距离远)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大目标)1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众服为确论(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愿为市鞍马(为此)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13、清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香)通假字练习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七年级下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一、重要实词伤仲永1.世隶耕隶:属于2.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书:书写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对……感到诧异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书:写为:题,写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6.传一乡秀才观之。
一:全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8.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采和道理9.邑人奇之邑人:同县的人奇:对……感到惊奇10.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做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11.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求取,意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12.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14.余闻之也久闻:听说15.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闻:传闻16.复到舅家复:又、再17.泯然众人矣泯然:消失众人:常人矣:语气词18.仲永之通悟通悟:通达聪悟19.受之天也“受之于天”的省略,意为先天得到的,受,承受20.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21.卒之为众人卒:最后2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达到(要求)23.彼其受之天也彼其:他24.固众人固:本来25.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已:停止木兰诗1.木兰当户织当:对着,面对户:门2.不闻机杼声杼:织布梭子3.惟闻女叹息惟:只4.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想什么5.问女何所忆忆:思念6.昨夜见军帖军帖:军中的文告7.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8.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9.东市买骏马市:集市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辞:离弃1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闻:只听见1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古代对北方少数名族的称呼 13.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14.关山度若飞度:过15.朔气传金柝朔:北方1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百战、十年:指战役之多,时间之长,不是确指17.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18.赏赐百千强强:有余19.可汗问所欲所欲:想要什么20.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做21.愿驰千里足驰:赶着马快跑22.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23.当户理红妆红妆:女子的艳丽装束24.开我东阁门阁:少女的卧房25.著我旧时裳著:穿26.出门看火伴火伴:同伍的士兵,通“伙”27.对镜帖花黄帖,通“贴”28.雄兔脚扑朔扑朔:动弹29.雌兔眼迷离迷离:眯着眼30.双兔傍地走傍地走:并排跑31.安能辨我是雄雌安:怎么孙权劝学1.初,权谓吕蒙曰初:当初谓:对……说2.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3.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务:事物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自称岂:难道邪:通“耶”,语气词。
初一文言虚词复习一、“之”字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代人: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翁》(代词他,指陈肃公)友人惭,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行》(代词他,指友人)代物: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河中石兽》(代词它,指石头) 求之下流,故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河中石兽》(代词它,指石头)代事: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河中石兽》(代词,指寺僧下游寻找石兽这件事)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河中石兽》(代词,指讲学家的话)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水陆草木之花。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河中石兽》(结构助词,的)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代词他,指陈肃公)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河中石兽》(代词它,指河水)2.活用为第一人称。
部编本人教版七下文言文虚词及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耗尽心血)本文介绍了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的多种用法和意义。
其中包括结构助词、音节助词和作代词等。
在结构助词中,“之”可以用于名词性短语和名词定语之间,也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在作代词中,“之”可以代表人、事或物,并且可以放在动词后面作为宾语。
此外,“之”还可以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用于名词和形容词之间。
这些用法都需要根据上下文具体理解。
左将军XXX时间闭目,似乎心境十分空闲。
他曾经在家圃里射箭,然后拿起一个葫芦放在地上。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位于河边,山门已经坍塌到河里。
他在水中寻找石兽,但是因为沙子的浮动和沙子的淤积,XXX被埋在了沙子上。
他决定去上游寻找,最终在数里之外发现了石兽。
左将军XXX听说XXX向他打听,于是XXX派人去问XXX。
左将军XXX认为不义之人虽然富有而且权贵,但对他来说就像浮云一样不重要。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一条狼径上看到一只狗坐在前面。
他十五岁时决定专心研究。
如果只知道一件事而不知道其他事情,那么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淫慢会使人无法进步,险躁则会使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在正午时分太阳不出现,那么就是不可信的;如果子女骂父母,那么就是不礼貌的。
主要作为连词使用,可以表示顺接、转折、修饰、因果等关系。
左将军XXX在家圃射箭,然后拿起一个葫芦放在地上。
他在水中寻找石兽,但是因为沙子的浮动和沙子的淤积,XXX被埋在了沙子上。
他决定去上游寻找,最终在数里之外发现了石兽。
XXX听说左将军XXX之有关消息,于是派人去问XXX。
左将军XXX认为不义之人虽然富有而且权贵,但对他来说就像浮云一样不重要。
他在年轻时曾经在一条狼径上看到一只狗坐在前面。
他十五岁时决定专心研究。
如果只知道一件事而不知道其他事情,那么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淫慢会使人无法进步,险躁则会使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1.连词,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相当于“然后”“于是”“就”等。
七年级下册所有文言文的文言虚词七年级下册所有文言文的文言虚词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没有明确含义,但是在语法和修辞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
下面,我们来系统地了解一下七年级下册所有文言文的文言虚词。
一、助词1. “之”:表示与前面的名词有关的事情或者关系,常用于表示所有格和所属关系。
例如:“吾之德”。
2. “之乎”:表示疑问或者问候。
例如:“云何之乎”。
3. “兮”:表示拟声、感叹等语气。
例如:“啸咏兮”。
4. “乎”:表示疑问或者加强语气。
例如:“夫子乎,死乎”。
二、连词1. “则”:表示上下文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则不亦乐乎”。
2. “而”:表示上下文之间的转折关系。
例如:“食而肥,弃而瘦”。
3. “亦”:表示上下文之间的相似关系。
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亦不亦乐乎”。
三、副词1. “复”:表示再一次、又一次。
例如:“复言之”。
2. “已”:表示事情已经完成。
例如:“已矣”。
3. “乃”:表示开始、于是。
例如:“乃大笑”。
四、叹词1. “噫”:表示悲叹、惋惜等情绪。
例如:“噫吁嚱”。
2. “哉”:表示感叹、问候等情绪。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哉莫不重乎山一介书生意气”。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修辞,进一步提高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能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水平。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虚词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七年级上册“之”的常用用法归纳:(一)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往”。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二)代词。
有两种情况,一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它”“他”等,例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三)助词A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的”。
例如: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B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C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翻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D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四)下面用法比较特殊,用在具体事物和它的类属之间,大体可解成“这种”。
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心之所向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为之怡然称快观之,兴正浓驱之别院学而时习之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邑八景之一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下车引之而疑邻人之父近塞上之人人皆吊之人皆贺之此独以跛之故“以”的常用用法归纳:(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用”“凭借”。
①以刀劈狼首(《狼》)②何以战(《曹刿论战》)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伤仲永》)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夫不能以游堕事。
(《满井游记》)4.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根据”。
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5.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
可译为“从”。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二)连词。
用法相当于“而”。
①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三)动词1.以为,认为。
七年级下文言文分类复习――虚词(之、而、以、为、其、于、乃、且、者、也、所、与、则、矣、自、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一、之A.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学而时习之(代,代所学的知识)B.助词译为“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①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不译。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②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例:而两儿狼之并驱如故(《狼》)③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只起调整音节作用,无义。
不译。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C.动词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练习:①晲之,久而不去。
(用在动词后,调节音节作用。
无义,不译)②但微颔之(代,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它,这里学问事业)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助,的)⑤以我酌油知之(代,这个道理)⑥两狼之并驱如故。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⑦徐以杓酌油沥之(代,指油)⑧久之,目似冥。
(用在形后,调节音节作用。
无义,不译)⑨康肃笑而遣之(代,卖油翁)⑩无丝竹之乱耳(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⑪水陆草木之花。
(助,的)⑫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⑬予独家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⑭莲,花之君子者也。
(助,的)⑮当求之于上流。
(代,石兽)⑯闻之,笑曰。
(代,这件事)⑯其反击之力。
(助,的)⑰沿河求之。
(代,石兽)⑱岂能为瀑涨携之去?(代,石兽)二、而〈一〉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三〉连词1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一般不译。
或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泉香而酒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而且)2顺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表顺接)3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人不知而不愠。
4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面山而居。
5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7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练习:①相委而去。
(表顺接,就)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表转折,却)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但是)(原句本身译为:有没有给别人出谋划策,但是不尽心尽力了呢?般译为:为别人出谋划策尽力了吗?)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表顺接)⑤曲肱而枕之(表顺接)⑥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关系,而且)⑦切问而近思。
(表顺接,就)⑧俄而雪聚。
(与俄连用,表示时间短促,不久,一会儿)⑨相委而去。
(表顺接关系)⑩而顷刻两毙。
(表转折,但)⑪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表顺接关系)⑫晲之,久而不去。
(表顺接)⑬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表转折)三、以1.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可以为师矣。
(凭借)(可以: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或能够)。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非淡泊无以明志(“以”介词,可以拿来)(《诫子书》)/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静以修身。
(表目的。
介词,用来)(《诫子书》)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将以攻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4.动词:译为“认为、以为”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动词,以为、认为)练习:①非志无以成学。
(“以”介词,可以拿来)(《诫子书》)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以”介词,可以拿来)③非学无以广才。
(“以”介词,可以拿来)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介词,用)(用宁静来提高自修养)⑤投以骨。
(拿)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来)⑦以刀劈狼首。
(介词,用)⑧盖以诱敌。
(连词,用来)⑨蒙辞以军中多务(介:用、拿)⑩自以为大有所益。
(与“为”合用,认为)⑪以我酌油知之(凭)⑫以钱覆其口(介:用)⑬徐以杓酌油沥之(介:用)⑭公亦以此自矜(介:凭着)⑮以为顺流下也。
(动,认为)四、其A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他们的)(《〈论语〉十二则》)②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③惧其不已也。
(他)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B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的语气)(《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C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①恐前后受其敌。
(代,它)②一狼洞其中。
(代,柴草堆)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代,屠户)④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⑤见其发矢。
(代,他)⑥以钱覆其口(代,葫芦)五、为A动词,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1.是。
如:①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2.做。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3.以为,认为。
如: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4.成为,变成。
如:①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5.作为,当作。
如: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伤仲永》)②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6.指心理活动。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B、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此人中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如:①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故事两篇》)练习:①以为顺流而下。
(动,认为)②岂能为瀑涨携之去?(介,被)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形成,成为)④众服为确论。
(动,认为)⑤可以为师矣(动,当)六、于(介词)1.表动作发生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到”。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对于、同、给、到、与”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译为“被”。
如:①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从)②受制于人。
〈受到别人的约束和牵制〉4.“于”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格式:于+动词。
如:①皆以我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如: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练习:①当求之于上流。
(介,到)②果得于数里外。
(介,在)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介,在)七、乃1.副词(1)可译为“于是、刚刚、才、就”。
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屠乃奔倚其下。
《狼》(2)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
——陆游《示儿》又如:乃父(乃翁。
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
练习:①去后乃至?(副,才)②屠乃奔倚其下。
(副,于是,就)③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副,就)④蒙乃始就学。
(副,于是)⑤乃石性坚重。
(盖,因为,句首发语词)八、且A. 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