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寓言四则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12
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
哎呀,说起这个七年级上册的第22课,啥子《寓言四则》嘛,那简直就是小时候听爷爷奶奶摆龙门阵的那些老故事,换了个新衣裳登场了。
第一则,讲的是《龟兔赛跑》。
那兔子,骄傲得跟啥子一样,路上还打盹儿,结果让慢慢腾腾的乌龟给超了车,这告诉我们,做人莫学那兔子,骄傲自大要不得,脚踏实地才能赢。
第二则,《狐狸和葡萄》。
狐狸看到高高挂起的葡萄,想吃又吃不到,就自个儿嘀咕:“这葡萄怕是酸的。
”哈哈,笑人得很!其实就是说,有些人啊,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自己做不到就给自己找借口。
第三则,《农夫和蛇》。
冬天里,农夫好心救了条冻僵的蛇,结果蛇醒了反咬农夫一口。
这事儿告诉我们,好心没错,但也得看清对象,不然好心反而办了坏事。
最后一则,《狼来了》。
那放羊娃老喊“狼来了”,大家一次次上当,结果真狼来了,再也没人信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撒谎的人最终会失去别人的信任,自个儿吃亏。
这四则寓言,听起来简单,道理可深着嘞。
就像咱们四川人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还有,“人莫贪心,蛇莫伸头。
”这些都是老辈子传下来的智慧,放在哪里都不过时。
同学们,多读读这些寓言,心头有数,走路才稳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
我比你强得多。
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七上22课寓言四则笔记
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尔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
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狂妄自大的人。
2.《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
时却被蜘蛛吃掉了。
讽刺那些盲目自信、骄傲自大的人最终会走向失败。
3.《智子疑邻》的寓意是感情亲疏影响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告诫人们待人处
事要公正客观、不偏私。
4.《塞翁失马》告诫人们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坏事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这四则寓言故事都短小精悍,含义深刻,都以生动鲜明的情节和形象来反映生活、寓意深远。
学习本课后要认真体会它们的寓意。
《穿井得一人》文言常识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之:助词,的而:表因果关系,因此。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外:居(于)外居:停留;(经常考)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因此要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及:待,等到其:他的穿:挖掘、开凿(古今异义)等到他的家里挖了一口井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闻:听说传:传播而:连词,表顺承,然后。
之:代词,它,这件事。
者:……的人有听说然后传播这件事的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古今异义道:讲述之:它,这件事。
闻:使…闻,使知道,使动用法,词类活用。
于:表对象,不翻译。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的)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于丁氏问之:倒装句。
问:询问之:代词,这件事于:向使:使唤非得一人于井中:非于井中得一人倒装句得一人之(的)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非......也”否定判断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回答说:“(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
”6.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闻:消息,传闻动作名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闻:知道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文言现象1、词类活用(闻)闻 a.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知道b.求闻之若此动词做名词,传闻、消息2、一词多义a.宋之丁氏助词,的b. 有闻而传之者代词,它,指这件事c.国人道之代词,它,指这件事之 d.闻之于宋君代词,它,指这件事e.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它,指这件事f.得一人之使助词,的g.求闻之若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有闻而传之者动词,知道,听说b.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闻 c.求闻之若此动词作名词,听说的消息d.不若无闻也。
第一则:《狐假虎威》1. 主题:弱肉强食,以假乱真2. 内容:故事讲述一只狐狸因为想捕食一只鹰而狐假虎威,利用假扮老虎的方式吓唬鹰。
最终被认出真相,鹰逃跑了。
狐狸的虚张声势最终失败,讽刺弱者假装强大的荒谬行为。
3. 思考:透露出现实社会中一些人用虚张声势骗取他人尊重、骗取眼前利益的卑劣行径。
第二则:《泉水和河水》1. 主题:饮水思源,不忘初心2. 内容:故事讲述泉水和河水之间的对话,泉水因为河水的浑浊而自卑,但最终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
河水则再次领悟到泉水的纯净之美,认识到自己的巨大平凡和伟大的责任,从而重新审视自己。
3. 思考:故事告诫人们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本质和价值,不要因为环境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特质。
第三则:《狐狸和葡萄》1. 主题:甜蜜的果实会酸2. 内容:故事讲述一只狐狸无法够到葡萄,因而对葡萄发出贬低的言论,试图安慰自己。
这个故事的精髓是表达了人们在不能得到的东西上,用贬低他的方式来逞其心里的“失落”且“懊恼”。
3. 思考:这则寓言通过狐狸嘲讽葡萄的行为,警示人们不要因为无法得到而诋毁他人。
第四则:《狼和乳猪》1. 主题:谦虚使人进步2. 内容:故事讲述一只乳猪自大的向狼挑战,最终被狼打败。
乳猪在被狼威胁时,感到羞耻而自食甚而地离开了。
这则寓言向人们说明,做人要学会谦虚,谦虚是做人的立身之本。
3. 思考:这则寓言借助乳猪和狼之间的对话,让人们看到了“谦虚”的力量,并警醒人们谦虚是做人的立身之本。
以上笔记依据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的内容,总结了一些主题和思考,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故事四则:《狼和乳猪》4.1 续写:当乳猪离开了狼的领地后,它感到难以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
乳猪原本自视甚高,以为自己的实力无人可以匹敌,然而在对上狼的时候,它才愈发领悟到自己的轻薄和自以为是。
乳猪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会这样想,为什么不能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呢?这种自省的改变让乳猪开始重视与他人的交流,虚心向别人学习。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二、三行对译外。
【注释】的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居住【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灌,经常派一个人去外面打水。
家一人。
”【注释】待,等到代词,他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告诉这里指“节省”【译文】等到丁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者曰:“丁氏穿井一人。
”【注释】听到传播代词,指丁家人说的那句话得到,这里指“发现”【译文】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人【注释】国都议论代词,这件事使听见代词,这件事向、对宋国国君【译文】国都中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原文:宋君丁氏。
丁氏曰:“【注释】派代词,这件事介词,向、对对答、回答指“节省”的劳动力【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了一个劳动力,【注释】指“发现”在不如【译文】等于得到一个人。
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三、朗读节奏停顿1.家无井/而出溉汲2.吾/穿井/得一人3.有闻/而传之者4.丁氏/穿井/得一人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文言知识归纳(一)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闻:使动用法,使……听说)(二)古今异义1.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2.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3.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三)一词多义:1.之①宋之丁氏(助词,的)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③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⑤得一人之使(助词,的)⑥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2.其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3.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4.闻①有闻而传之者(知道、听说)②闻之于宋君(使知道)③求闻之若此(消息)④不若无闻也(知道、听说)五、内容理解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