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穿铁砚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有关坚持不懈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9 条有关坚持不懈的成语故事:1. 愚公移山:从前有个叫愚公的老头,他家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出行特别不方便。
愚公就对家人说要把山挖掉。
大家都觉得这简直是异想天开呀,但愚公就是铁了心!他每天带着儿孙挖山不止。
邻居智叟嘲笑愚公,说他这是自不量力。
愚公反驳道:“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还怕挖不平?”这不就像我们追求梦想,哪怕困难重重,只要坚持,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2. 铁杵磨针: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呀,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奶奶在磨铁杵,就好奇地问干啥呢。
老奶奶说要把它磨成针。
李白惊呆了,这得磨到啥时候呀!老奶奶笑着说,只要天天磨,总有一天能成的。
这就好像我们学习新技能,一开始可能觉得很难,但只要坚持不懈,最后总能有所收获。
3. 精卫填海:精卫本是炎帝的女儿,不小心淹死在海里后,她的灵魂变成一只鸟,发誓要填平大海。
它每天叼着石子树枝往海里扔,那小小的身影在大海面前是多么渺小啊!但她就是不放弃。
这不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哪怕力量微小,只要持续努力,也能创造奇迹。
4. 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呀,为了读书不打瞌睡,就把头发系在房梁上;战国的苏秦呢,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保持清醒。
这得有多狠的决心呀!我们在为目标奋斗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拿出这样的狠劲来呀?5. 水滴石穿:水一直滴在石头上,时间久了,石头竟然被滴穿了。
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就因为水的坚持做到了。
我们在做事情时,只要坚持,再难的目标也有可能达成,难道不是吗?6. 囊萤映雪:晋代的车胤没钱买灯油,就捉来萤火虫照明读书;孙康则在冬天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
他们为了学习,想尽办法去克服困难,这种坚持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不是吗?7. 凿壁偷光:匡衡家里穷得点不起灯,他就把墙壁凿了个洞,借邻居家的光读书。
哇,这得是多强的求知欲呀!我们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也应该有这样的韧劲儿。
8. 磨穿铁砚:古时候有个叫桑维翰的人,他发誓要考中进士,一直用铁砚磨墨,铁砚都被磨穿了。
《磨杵成针》的故事梗概
唐朝时代,又一位大诗人叫李白,字太白。
他的诗写得非常好。
被后人称为诗仙。
可是,李白少年时读书不专心,学业有所荒废。
有一天,他到郊外游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石头上反复的磨一根铁杵,李白便问:“你磨这铁杵做什么?”老太婆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说:“这么粗的铁杵要磨成针啊!”老太婆说:“只要下工夫磨,早晚能磨成绣花针的。
”
李白从这件事中大受启发,从此,他便发奋读书,孜孜不倦。
最后,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的诗人。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兴华小学六年级:刘佳伟。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十篇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付出足够的努力,事情自然会有结果。
【故事】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
”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最后他终于成为一名着名诗人。
【相关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中国谚语。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相关出处:《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磨针溪地址:在眉州象耳山下主要涉及:人物世传李太白2、释义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坚持不懈,再难的事也能够成功。
3、出处<原文>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
”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
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李白)路过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为什么在磨铁杵),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太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铁杵磨成的故事铁杵磨成针,这是中国古代一句流传至今的谚语。
它所传达的意义,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毫不放弃的决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这个故事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孩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战胜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铁杵磨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小明的孩子,他家非常贫困。
他的父母每天辛勤劳作,却依然无法摆脱贫困的生活。
小明渴望改变家庭状况,他想要读书、学习,但是缺乏物质条件让他倍感困扰。
有一天,小明听说了一个关于磨刀的故事。
他得知,只要用铁杵不断地磨削磨刀石,就能将铁杵磨成利剑。
小明对此深感兴趣,他决定用这个故事来激励自己,决心坚持努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家庭的现状。
于是,小明每天放学后,都会找到一块磨刀石,开始练习磨刀。
起初,他的手笨拙地握住铁杵,用力地在磨刀石上来回磨动。
他的父母见他这样努力,也感到非常支持和鼓励。
然而,磨了几天后,小明发现并没有什么变化。
他开始灰心丧气,他觉得这个故事可能只是个传说,并不是真的。
但是在他即将放弃的时候,他想到了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他决定坚持下去。
于是,小明每天更加用心地磨刀,他通过向周围的人请教,学习如何磨刀的技巧和方法。
他尝试不同的力度和角度,他体验到了磨刀的技艺需要时间和耐心。
他也明白,自己一开始的笨拙只是经验不足,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渐渐得到提高。
渐渐地,小明的磨刀技艺进步了。
他发现,自己的手更加熟练,磨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他开始能够在短时间内将钝刀变得锋利起来。
这次的小胜利激励着他,让他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实现铁杵磨成针的奇迹。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终于将铁杵磨成了一把利剑。
他毫不气馁地告诉了父母,他们对他的成就感到非常骄傲和高兴。
小明的故事迅速传开,他的坚持和成功激励了许多人。
人们开始用“铁杵磨成针”形容那些坚定不移、持之以恒、不怕困难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毫不动摇的决心。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在中国是一句妇孺皆知的俗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篇1李白中国的著名诗人,不过,其实李白年幼时是非常贪玩的。
不仅读书不用功,而且还会逃学,一天,他又趁先生不注意,偷偷溜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见一名白发苍苍的奶奶,手中拿着一根铁杵,正在一块大石头上来回地磨。
李白觉得非常奇怪,就上前去询问:“奶奶,你为什么要磨这个啊?”老奶奶回答说:“我想要将它磨成一根针啊!”李白又问:“这么大的铁杵,得需要多少时间才可以磨成针呢?”老奶奶说:“只要坚持不断地磨,就会越来越细。
只要下了功夫,那么铁棒也可以磨成针啊!”李白听后恍然大悟,觉得老奶奶的话非常有道理。
学习不正是这样吗?只要天天认真学习,就会不断地进步。
自那以后,他再也不逃课了。
不管老师留多少功课,他总是很认真地按时完成它。
最终,李白成为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篇2李白,字太白,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被称为“诗仙”。
他出生于公元701年,出生地碎叶(古城名,今属俄罗斯),祖上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
公元705年,李白的一家从碎叶城搬到了西蜀绵州彰明(今四川北部江油县)。
李白的父亲及其一家,原来住在西域,用的都是胡人的名字。
搬到西蜀之后,便要恢复祖上的李姓。
但叫什么名字呢?正好这时,乡亲们都来看望他们一家,热情地对他们说:“欢迎你们这远方来的客人!”一句话,使李白的父亲受到启发,遂取名为客。
所以,李白的父亲从此便叫李客。
至于李白的名字,据传说他的母亲生他那天,梦见了太白金星,所以为他起名李白,字太白。
李白小的时候,天资过人。
未来西蜀之前,随胡人习性,喜欢让大人把他抱上马去,还学射箭,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骑射技巧,当时不喜读书。
来西蜀定居之后,他父亲李客才开始教他念书。
当时西蜀的孩子开始念书时,都是先读“六甲”。
一箧磨穴砚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
故事中的一箧磨穴砚给我们带来了几个启示:
1. 勤奋努力:磨穴砚的主人为了得到一块好的砚台,经过了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勤奋和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和成果。
2. 耐心与毅力:故事中的主人耐心地磨制砚台,没有放弃。
这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需要具备耐心和毅力,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持不懈。
3. 追求完美:主人不满足于普通的砚台,而是一直追求更好的品质。
这启示我们应该追求卓越和完美,不断提高自己的标准和能力。
4. 珍惜机遇:故事中的主人得到了一箧磨穴砚的机会,他珍惜并利用了这个机会。
这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把握机遇,在适当的时机做出积极的行动。
总之,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勤奋努力、保持耐心和毅力,追求完美,珍惜机遇。
通过这些品质和行动,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获得更好的成果和回报。
铁杵成针的故事七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特别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大事进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叙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铁杵成针的故事,欢迎品鉴!铁杵成针的故事比方只要有毅力,肯努力工作,事情就会胜利。
来源:宋代祝穆铁杵成针原文: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未成,放弃。
过是溪流,逢老妈磨铁杵。
问题是:我想做针。
太白了,还在毕业。
译文: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
一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时,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就放弃了学习。
他经过小河,遇到老妇人磨铁棒,问她在做什么。
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回去完成学业。
那位老妇人自称武。
现在那溪边有武氏岩。
铁杵成针的故事唐朝着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爱读书,常常逃学,在街上闲逛。
有一天,李白没去学校,在街上东跑西跑,不知不觉地去了城外。
温馨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让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假如成天在屋子里读书,会有多无聊?走着走着,在破茅屋门口,坐着满头白发的老太太,磨着棍子一样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太太,你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
老太太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然后低下头连续磨。
刺绣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刺绣针吗?当然!但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可以磨成细绣针呢?妻子问李白:水滴可以穿石头,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刺绣针?但是,你的年龄这么大了吗?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就没有做不到的事妻子的话让李白感到惭愧,回去后,没有逃过学校。
每天的学习也特殊努力,最终成了出名的诗仙。
铁杵成针的故事唐朝有一个闻名的大诗人叫李白,在他小的时候,不喜爱念书,经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为此,他的母亲没少训斥他。
有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闲逛着,不觉到了城外。
温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大好的天气,假如成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桑维翰磨穿铁砚【原文】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
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
”慨然有志于公辅。
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
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佗求仕者,维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
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佗仕。
”卒以进士及第。
(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九·晋臣传第十七》)【翻译】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
生的丑陋,身子短而面孔长,他常常照镜子以自己的长相为奇异,说:“七尺长的身子不如一尺长的面孔。
”激昂慷慨地有志于为朝廷公辅大臣。
起初,他去考进士,主办的官员反感他的姓,认为“桑”“丧”同音。
有人劝他不必去考进士了,可以从其他门路当官,桑维翰非常感慨,就写了《日出扶桑赋》来表现自己的志向。
又以铁铸了砚台向别人出示道:“砚台磨坏了,就改为其他途径当官。
”最终考中了进士。
【故事】五代时人桑维翰,他很有才华,一心想考中进士。
他第一次应考时,遇到了一个很迂腐的主考官。
这个主考官在评考卷时,看到桑维翰的名字,觉得“桑”字与“丧”字同音,很不吉利,就说:“这个生员怎么姓桑呢?他的文章也不用看了,就是写得再好,也不能录取他。
”发榜以后,桑维翰见自己没有考中,就去打听原因。
当他得知竟然是因为自己的姓与“丧”字同音就使自己落榜时,非常愤怒,决定要写一篇文章来破除这种迷信。
桑维翰的文章叫《日出扶桑赋》,扶桑是我国古代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桑维翰在文章中说,太阳升起的地方都叫扶桑,说明这个“桑”字并没有什么不吉利,自己为什么会因为姓“桑”而落榜呢?说自己姓“桑”不吉利,这不是毫无道理的事情吗?当时,有人就劝他,说通过其他途径也可以达到做官的目的,不一定非要去考进士。
桑维翰却铁了心,说:“我的志向已经定下来了,非考进士不可!”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桑维翰特意请铁匠铸了一块铁砚,他拿着铁砚对大家说:“除非这块铁砚磨穿了,否则,我决不放弃!”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一次次的失败,最终还是考中了进士。
关于孔子刻苦求学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他被尊称为“孔圣人”。
他不仅在哲学、政治、教育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也是刻苦求学的典范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孔子刻苦求学的故事:
1.韦编三绝: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在勤奋学习《易经》时的情景。
孔子为了研究《易经》,经常翻阅无数次,由于翻阅太多次,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都断了多次。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形容勤奋学习的成语。
2.孔子与老彭:据传,孔子与老彭(古代的一位贤人)在周游列国
时,由于旅途困苦,两人经常食用野菜。
为了补充营养,他们还捕食野鸟。
这种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阻挡他们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脚步。
3.叩其两端: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在寻找食物时,发现一块麦田里
藏着一块石头。
于是他搬开石头,想取麦穗。
不料,麦田的主人发现后大怒,认为孔子偷了他的麦子。
但孔子解释说,他只是为了寻找食物,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面对困境时的大度和智慧。
4.孔子与颜渊: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非常仰慕孔子,并经常
向孔子请教问题。
据说,颜渊曾经问孔子:“老师,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这个回答非常简洁,但却深刻地
阐述了孔子对于道德和人性的看法。
5.磨穿铁砚: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在学习时非常专心,以至于他的
铁砚都被磨穿了。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形容学习勤奋的成语。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孔子刻苦求学的精神和对知识的热爱。
他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不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