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故都的秋
- 格式:ppt
- 大小:717.00 KB
- 文档页数:25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第七单元《故都的秋》知识点清单14 故都的秋一、重点剖析1. “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标题写成“北平的秋”?答案:作者之所以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入题,是因为“故都”更能体现散文的抒情性。
“故”给人以历史悠久之感,也蕴含着怀念之情;“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秋”确定了描写的内容。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
以此为题,明确而深沉。
2.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章的“文眼”,其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案:(1)特点:①运用了排比手法,文气顺畅;②先用了两个单音节词“清”“静”,又以一个双音节词“悲凉”结尾,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2)作用:概括全文意旨,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总领下文。
作者借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来表现自己因迷惑、抑郁、失望而徘徊的忧思与落寞之情;或者说,正因为作者有这样的心情,才感到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3. 为什么作者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著名风景的描写只是点到即止,却着力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答案这是由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决定的。
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的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凄凉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内心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如此,作者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著名风景的描写只是点到即止,而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内心感受的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来着力描写。
在作者笔下,萧索的秋意与落寞的秋情是统一的。
4.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精心描绘了五个画面,请给每个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在这五个画面中,作者是如何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5. “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可否改为“简直像是每一户的家虫”?答案:不能。
“家家户户”运用叠字,不仅使文章具有韵律美,还说明秋蝉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养在家里”则进一步拉近了秋蝉与家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亲近感;“家里”既呼应了前面的“家家户户”,又照应了后面的“家虫”。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如何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散文知识,如散文的特点、写作手法等。
2.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故都的秋》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故都的秋》,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a.分析文章开头“故都的秋,是最让人怀念的秋”这句话的含义。
b.讲解文章中关于故都的秋的描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a.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
b.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指导学生进行段落分析a.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如总分总、总分等。
b.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如开头、结尾、等。
四、课堂讨论1.讨论文章的情感表达a.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或段落。
b.讨论作者的情感表达对读者的感染力。
2.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a.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具有写作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b.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
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讲解,整理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读后感。
七、课后拓展1.阅读郁达夫的其他散文作品,比较其风格与《故都的秋》的异同。
2.搜集关于故都的秋的相关资料,了解故都的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鉴赏1.注重从主观感受上来展示北平秋的特色景物是客观的,但客观之景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在郁达夫的笔下主观和客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例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客观景物,但也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主观和客观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多:“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是客观之景,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从景中生发出来的主观的、意念上的感受了。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进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上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作者在评论古人悲秋时写道:“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画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
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的美。
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2.诗化的语言。
这主要表现在韵律感和音乐美先看作品对秋雨的描写:“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再看对槐树的描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的知识梳理【作家介绍】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一模)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知识梳理】一、词语混沌混水摸鱼潭柘寺皇城人海一椽驯鸽落蕊落寞啼唱嘶叫歧韵颓废散文钞廿四桥普陀山鲈鱼二、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
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记叙:(3-11)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2、议论:(12)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为此我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设疑、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1、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
如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故都的秋》说课稿7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故都的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
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本课难点为: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故都的秋(郁达夫)一、概述《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阅读鉴赏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由三篇散文组成,本课就是其中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本文中作者通过从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接着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了故都的秋景,其中记叙部分采用了并列结构共写了五种景物,最后总括全文并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怀恋之情。
通过学习《故都的秋》这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初步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学习本文需要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第一、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第三、情感目标:1、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平时教学实际,已经了解到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学习目的明确,自我学习能力较强,小组活动活跃,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另外他们已经比较熟悉散文这种题材,有着较高的朗诵阅读能力,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鉴赏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指导思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朗读法、设疑讨论法学习策略: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1、诵读感知法2、阅读学习法3、设疑研讨法4、拓展延伸法教学中重点在于听读朗读,品味语言;学习情景交融(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情)的表现手法。
难点在于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在多媒体电教室上课,准备朗诵配乐、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让学生提前寻找古今中外关于秋天的诗文,并准备在记录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