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的1900年代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重要大事年表1(中国近现代)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6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号“太平天国”1851年秋太平军攻占永安,设官封王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津1856年春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秋杨秀清发动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56年10月英法向清政府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背景,火烧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中俄签订《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发言馆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开始发昌机器厂1872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是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1877年李鸿章在筹办开平矿务局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的导火线1894年7月25日丰岛战役,甲午战争开始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战役中失败,随后黄海战役中邓世昌、林永升殉国1894年10月辽东半岛战役,日本攻占大连、旅顺等地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帷幕1896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刊1897年严复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引入进化论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历史103天,以失败告终1897年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1898年英国被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法、日、意等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爆发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役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下令向各国宣战1900年7月中旬天津陷落1900年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同时任命李鸿章和奕劻与各国议和,义和团运动失败1901年9月李鸿章和奕劻代表清与英、法、美、俄、德、日、意、西、荷、比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1月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预约变法”1901年4月“清末新政”拉开帷幕1905年五大臣到欧美、日本考察宪政,决定实行“预备立宪”1906年9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8月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11月光绪帝与慈禧相继去世,溥仪继位,改元宣统1909年各省先后成立谘议局1910年10月资政院在北京成立1911年5月宣布组建“责任内阁”,即“皇族内阁”1894年秋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1905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兴起,次日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参议院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3月孙忠少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二次革命”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旗帜,护国运动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1916年6月袁世凯逝世,护国运动取得胜利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改良中国文学;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用白话文表达新思想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五卅运动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1927年3月上海工人举行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在陈独秀、周恩来等领导下取得胜利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七一五”政变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南昌起义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八七”会议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的秋收起义1928年4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朱德任军长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改北京为北平1928年6月国民政府宣布“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1933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达到陕北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兴起“一二·九”运动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1935年8月中共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935年12月25日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1937年8月中共召开“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9月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获“平型关大捷”1937年8月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编为新四军1937年8月13日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1938年春国民党向日军发动徐州会战1938年3月中旬台儿庄战役1938年6月国民党发起武汉保卫战(武汉会战)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战场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945年10月25日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1945年12月1日昆明“一二·一”惨案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1946年2月2日重庆较场口事件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11月国民党召开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1947年3月起国民党从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山东、陕北地区1947年5月爱国学生掀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强渡黄河,拉开战略反攻序幕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召开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发行金圆券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爆发1948年11月 - 1949年1月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爆发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统治结束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1955年4月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印发《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1971年10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1976年10月6日文化大革命结束,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底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2年9月29日中日签署《联合声明》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2年9月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12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4月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0年4月浦东开发开放1993年4月汪道涵与辜振甫举行“汪辜会谈”1996年4月中俄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重要大事年表2(世界史)15世纪末英国、法国成为民族国家15、16世纪之交新航路开辟时期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开展16世纪宗教改革在德国爆发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英国兴起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任英格兰国王,开始斯图亚特王朝1640年英国召开“长期议会”,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2年查理一世向英国议会宣战1644年克伦威尔,马斯顿荒原战役或内战首次大捷1645年克伦威尔,纳西比战役彻底击败王军1646年国王大本营牛津被攻克,英国第一次内战以议会的胜利结束1648年英国第二次内战打响,克伦威尔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叛军,第二次内战结束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议会决定废除上院和君主制,成立共和国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奠定近代中国君主立宪整体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发》1773年12月16日爆发倾茶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枪声,北美独立战争正式开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又杰弗逊等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1777年大陆军获得萨拉托加大捷,是战争转折点1777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邦联条例》1781年10月英军统帅康华里在约克镇率部投降,北美战事基本结束1783年美英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7年制定《合众国宪法》又称“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的联邦体制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爆发工业革命,主要在东北部地区19世纪上半叶美国开始“西进运动”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解放黑奴宣言》1863年7月联邦军的取得葛底斯堡战役胜利,南北战争转折点1865年4月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1789年5月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开幕,是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8月颁布《人权宣言》,是革命的纲领性文件1791年9月颁布“1791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92年8月吉伦特派上台执政1792年9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1793年6月雅各宾派成为法国革命的领导核心1794年7月发动“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派的统治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开启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1805年12月拿破仑获得“奥斯特里茨战役”大捷1815年6月在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惨败1815年拿破仑帝国崩溃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标志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现代工厂的诞生1782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万能蒸汽机”1860年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851年12月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1871年初法国被迫签订对德议和条约1871年3月18日法国爆发“三月十八日革命”1871年3月28日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镇压,史称“五月流血周”1807年10月普鲁士首相施泰因发布《十月敕令》,废除农奴制度1811年哈登堡颁布《调整敕令》1808 - 1821年普鲁士道路1862年俾斯麦被任命为首相,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1864 - 1870年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居世界第二位1547年伊凡四世始称沙皇,标志俄国沙皇制度建立1689年彼得一世实行改革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20世纪初期俄国成为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39年幕府颁布“锁国令”1854年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结束闭关锁国政策1858年日美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19世纪中期倒幕维新运动1868年1月武力倒幕派发动宫廷政变,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1868年10月23日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结为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军事同盟,“同盟国”成立1892年法俄签订同盟条约,随后英国加入,“协约国”成立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14年9月英法联军获得马恩河战役胜利,使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破产1914年德国大败俄军,取得坦能堡大捷1915年德国把战略重心东移1916年6月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打败德军,且使用新式武器坦克1916年12月凡尔登战役结束,德国至此丧失西线作战主动权1917年4月美国宣布向德国宣战1918年11月9日德皇退位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1919年1月到6月巴黎和会召开1919年6月28日与会国在凡尔赛宫签订《凡尔赛和约》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1921年11月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在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签订《四国条约》美、英、日、法、意签订《五国海军协定》中日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各国签订《九国公约》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在瑞士小城洛迦诺签订《洛迦诺公约》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英联邦正式形成1905年俄国爆发“1905年革命”1917年3月8日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1918年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1922年12月底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4年苏联开始实行“斯大林模式”1929年11月斯大林发表《大转变的一年》,标志农业集体化发展为“全盘集体化”1934年12月联共中央领导人基洛夫被刺,“肃反运动”开始1937年集体化运动最终完成1937年苏联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产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1919年5月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掀开帷幕1920年4月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新国会,成立国民政府和国民军1922年11月新国会废除素丹制,奥斯曼王朝终结1923年7月土耳其与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废除了《色佛尔条约》1919年4月印度发生“阿姆利则惨案”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世界金融危机爆发1933 - 1941年罗斯福新政时期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创建法西斯政权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实行纳粹体制1936年日本军部正式建立法西斯统治1933年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德国重建空军,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6 - 1937年德意日三国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构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938年英法和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1939年8月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1940年英法“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1940年8月爆发“不列颠之战”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署《三国同盟条约》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援助反法西斯国家1941年6月22日德国全面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8月美英两国联合发布《大西洋宪章》1941年9月30日莫斯科保卫战打响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突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1942年6月美军以少胜多,在中途岛海战中大败日军1943年美军占领战略要地瓜达尔卡纳尔岛1942年7月 - 1943年2月苏德两军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大规模会战,苏军获得胜利,改变了苏德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1943年苏军在库尔斯克击退德军的战略进攻,进入战略反攻阶段1943年美英盟军登陆西西里岛,进攻意大利,意大利新政府签订停战协定,正式退出法西斯集团,宣布对德作战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发布《开罗宣言》1944年9月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4月下旬美苏两军在易北河会师1945年5月8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8月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向美、苏、中、英等同盟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1944年7月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制定《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举行“雅尔塔会议”,建立雅尔塔体制1945年4月25日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通过《联合国宪章》1945年7月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成功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富尔顿演说”,拉开冷战序幕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47年苏联提出“莫洛托夫计划”1947年在苏联的主导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7年6月英国政府公布《蒙巴顿方案》;7月,通过《印度独立法案》1947年10月 23个国家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8年春第一次柏林危机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1949年美英法等12国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约”1949年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舒曼计划”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4月法、意、比、荷、卢、联邦德国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又称《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1955年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签订《华沙条约》,简称“华约”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1957年3月法、意、比、荷、卢、联邦德国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发起“不结盟运动”1967年7月“欧共体”正式成立1973年英国进入“欧共体”1986年欧共体成员达12个1990年美国发动海湾战争1990年10月3日德国实现统一1991年 12个成员国签订《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1年8月19日苏联“八一九事件”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1994年“马拉喀什会议”正式决定成立世贸组织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1995年马德里会议决定“欧元”成为欧洲货币联盟单一货币1998年 11个欧盟成员国成为首批欧元国1999年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2001年9月11日“九一一”事件2001年10月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2007年欧盟扩大为27个成员国。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1870年代清朝留美幼童与1900年代清末留日学生之比较在1998年耶鲁大学召开的“19世纪中国留美先驱者会议”上,在我关于《容闳的一生》的演讲结束时,我被问到以下问题:“为什么留日的中国学生参加了1911年革命,而清朝留美幼童却支持清政府?”这个观点在现代中国史学界确实曾被广泛接受,与此相同的的还有另一个流行的观点是:留美的中国学生成为“亲美”派,而留日学生却成为“反日”派。
本文试图指出,以上两个观点都是过于简单化的陈述并且也缺乏证据:因为无论是支持或是为推翻清朝而奋斗的留学生,都必须面对整体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情景,还有这些学生如何去理解它。
一、来自中国的推动力量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英法战败和外国军队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由120个年幼男孩组成的中国教育代表团被送往美国(注:英文原文如此,实际上是清政府从1872年开始,分4批派出120名幼童赴美学习,原文为作者2003年12月在香港“近代中国留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译者注。
)。
因为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两个汉族官员逐渐了解西方舰炮或者说是西方军事技术的优势性,他们坚信中国的最高权力和中国文化,认为如果中国能够建成一支强大的西式军队特别是海军,那么,中国赶上西方国家就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容闳把120人送往美国学习,而这只是他整个庞大计划的一部分。
这个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掌握西方技术:机械、枪炮、造船、铁路、和电报来增强中国的自身实力。
容闳出生于1828年11月17日,是属于澳门的南屏(Nanping)镇的居民。
1847年他在塞缪尔·罗·布朗(Samuel R.Brown)的带领下来到美国。
布朗是一个传播西方教育的外国传教士和容闳在香港罗伯特·玛礼逊学校时的校长。
容闳是第一位毕业于美国大学——耶鲁大学的中国人。
1854年取得学士学位后,他回到中国担任了一系列的工作,这使他最终成为懂得英语和西方事务的专家并闻名于清政府。
庚子赔款的历史故事发生时间: 1901年1925年所属年代: 清代发生地点: 上海北京中国清政府偿付八国联军侵华的赔款。
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与德﹑法﹑俄﹑英﹑美﹑日等11国驻华公使,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其中第六款规定,赔偿各国关平银4.5亿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关也归海关管理。
这项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各国的分配率以俄国最多,计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
还本付息定在上海办理,先由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银行经收。
次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行,参加组成银行委员会,所收本息摊交各国所定银行。
清政府以关税收入仅能抵偿旧借外债,为筹还赔款计,将年额2121万余两摊派各省﹑关,从而引起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
在偿还该赔款时银价跌落,各国坚持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到1905年,镑亏积欠120万英镑(合银800万两)。
4月26日清政府为支付这项差额,向汇丰银行借款100万英镑,年息5厘,20年还清,本息合计1525000镑。
以关税及山西省烟酒税厘金作抵,债票按97%在伦敦发行,市价99%~103%。
这项借款实际是庚子赔款的追加负担。
1909年起,美国将所摊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余款本利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
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缓付5年,德奥部分因战败取消,和俄国缓付部分,都拨作国内公债基金。
1924年5月底苏联政府声明放弃俄国部分庚款,于清偿所担保债务后,完全充作提倡中国教育款项。
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并订立协议,充作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或充作外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发行内债基金之用。
中国近代史大事一览表一、屈辱史(列强侵略中国):1、鸦片战争(1840-1842):(1)根本原因:英国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2)经过:①1840年六月,英国舰队驶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开始;②1841年初,英军扩大侵华战争;③1842年8月,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列队架炮,扬言攻城。
清政府屈服求和,鸦片战争宣告结束;(3)影响:①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a.割香港岛给英国(割地);b.赔款2100万银元(赔款);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开关);d.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商税);②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a.英国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③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望厦条约》:a.享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一切特权;b.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察贸易”;c.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④1844年冬,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黄埔条约》:a.法国享有《望厦条约》中的一切特权;b.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⑤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⑥社会矛盾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⑦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利益;(2)经过:①1856年秋,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②1857年,英法联军到达中国;③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广东巡抚柏贵投降;④英法联军成立了联军委员会,柏贵仍任原职,替外国侵略者维持殖民统治;⑤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进逼北京;(3)影响:①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和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c.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d.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②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a.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b.增开天津为商埠;c.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d.准许华工出国;e.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③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a.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b.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3、列强早期资本输出的表现:(1)办洋行: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人开始在中国投资办洋行;(2)开银行:随着洋行的发展,适应贸易需要,方面汇兑,列强开始在中国开办银行;(3)经营*船公司:*船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4)设工厂: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剥削廉价的劳动力,外商创办了各种加工厂;4、中日甲午海战:(1)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②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继续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③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2)经过:①第一阶段(1894.7-9):a.1894年,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不宣而战;同年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b.平壤战役:驻守平壤的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日军最终占领平壤;c.黄海战役:日舰受到重创,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不许巡海迎敌,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②第二阶段(1894.10-1895.4):a.日军分两路进攻中国,占领九莲池与大连、旅顺等地;b.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日军最终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影响:①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辆;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港口;d.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②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③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④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⑤允许日本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1)争做中国的债主:①向中国施加政治压力,英国迫使清政府声明长江沿岸地方“中国断不让与或租给他国”;②通过借款控制中国的海关与财政;③以借款作为长期控制中国主权的重要手段;(2)抢夺路矿和办厂权:①法国、俄国先后抢夺了穿越中国心脏地带的几条铁路的修筑权;②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了资金充足、规模大、技术新、管理先进、产量高、成本低的厂矿企业,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3)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4)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①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②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③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1)经过:①1900年6月初,英、法、俄、德、美、日、意、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②6月中旬,大批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攻陷大沽炮台,像天津进犯,7月14日,天津沦陷;③8月初,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不久,北京沦陷;④八国联军在北京实行分区占领;(2)影响:①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法、俄、德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c.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不力的官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f.修订商约,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以便利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②巨额的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③清政府完全出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④清朝官吏严厉*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⑤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志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7、日本侵占山东:(1)一战后,日本趁机加紧对华侵略,企图独占中国;(2)日本已对德宣战为名,与大战爆发后派海军两万余人,在山东登陆,侵占山东许多地方;(3)接着,英日联军攻占青岛;(4)最终,中国的胶州湾就从德国转到日本手里;【意义&影响】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中国20世纪政要人物200名【1900-1910】00年代中国春雷惊蛰-共和洪流汇铸世纪新鼎01·溥仪- 1909年登基的中国末代皇帝溥仪(1906年-1967年),姓氏爱新觉罗,字耀之,号浩然。
满洲正黄旗人。
末代逊帝。
1906年,溥仪2月7日生于生于北京什刹后海北河沿醇亲王府。
1908年,溥仪11月13日入宫,当即被慈禧和光绪召见。
溥仪遵照慈禧太后懿旨,以“承继同治、兼祧光绪”名义入承大统。
1909年,溥仪12月2日正式登基即位,年号“宣统”,自1909年1月22日、旧历正月一日起为宣统元年。
1911年,溥仪遵照宫内钦天监选好的吉日良辰9月10日上午8时,在中南海瀛台的补桐书屋举行了开学授课仪式,受业于清末名儒陆润庠、陈宝琛、伊克坦、徐坊、朱益藩和梁鼎芬。
1912年,溥仪2月12日接受了中华民国优待条件逊位。
1913年,溥仪悼隆裕太后病逝下哀旨,尊谥为“孝定”。
继而,加封同治帝瑜妃、珣妃、瑨妃和光绪帝瑾妃为皇贵妃,一律称“皇额娘”。
1914年,溥仪10月5日接见时任长江巡阅使兼安徽都督、驻兵徐州的张勋。
1915年,溥仪在西陵泰东陵后山选定“万年吉地”一块,用作将来的建墓。
1916年,溥仪5月25日开始研读《易经》和《诗经》。
1917年,溥仪7月1日在北洋军队将领张勋发动政变后,昭清朝复辟再次登位,12日再次逊位。
1918年,溥仪10月10日派载润前往祝贺徐世昌就任民国总统。
1919年,溥仪2月22日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和清室内务府出面聘任庄士敦为皇帝的英文教习。
1921年,溥仪11月7日准许庄士敦引领美国眼科医生郝文德给溥仪检查了眼病,11月15日戴上了第一副美国式近视眼镜。
1922年,溥仪4月27日自剪长辫,宫内千余人随之落发。
5月30日在养心殿首次会见学者胡适。
6月3日企图秘密离开紫禁城,因庄士敦劝阻而搁置。
12月1日,溥仪在北京紫禁城举行大婚典礼,娶皇后婉容妃子文绣。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1840-1919)1840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开展反侵略战争。
中国近代史由此开始。
1842,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1844,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
19世纪40-7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开始出现。
1851年,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清政府与俄、英、法三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北京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兴办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开始产生。
1871年,俄国出兵占领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日本出兵侵占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5年,签订《中法新约》。
1888-1889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光绪帝下诏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1899-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00年,英、美、法、俄、日、意、奥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同年,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
1903-1904年,英国再次发动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进行。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公举孙中山为总理。
1905-1907年,革命派和改良派展开大论战。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改良派发起立宪运动。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
四川发生保路运动。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近百年前,孙中山提出了新中国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教育问题。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民族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的兴办也受到了国人的广泛重视。
1900年代,中国的教育开始迈向现代化,一个个新的教育概念、制度纷至沓来。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系统性地介绍中国初起步的现代教育。
一、洋务运动引进新教育概念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国家和日本的文化向中国渗透,学者们渴望借鉴现代西方文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研究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提出了大量具有先进性的解决方案。
自洋务运动开始,洋务派便达成了一致,要在中国引进西方的文明和技术。
清政府亦意识到了“教育兴国”的道理,众议院筹办学堂,使教育和科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同时,大量的运动和议题也开始在教育领域掀起热议。
二、学术思想的创新继承思想、尽弃空文、审察人情,是新教育思想最鲜明的特点。
在推广新的教育理论的同时,中国的学人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
兼收并蓄、追求实效,从中汲取西方先进文化之精华的学术思想,十分地鼓励创新、让思想之花在萌发中得到实现。
这种新教育思想比起传统教育观念而言具有活泼、富有灵魂的优势,实现了学术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的发展。
三、改良教育制度“放人自由,让学生做主”,“强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责任感”,“鼓励自由创新”,“实施分科制度”,这些都是改良教育制度的具体举措。
新教育制度的实施,逐步推倒了旧时代所培养的“门门读圣人、处处诵经书”的教育思想。
将现代求真、求实、求效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取而代之,确保了教育的适应性、社会性和先进性。
四、培养人才教育改革的开展,目的是为了更加高效、更加科学地培养出优秀人才。
新式教育培训人才主要注重的是心平气和、崇尚自由、富有灵性、勇于探索等方面内容。
招生制度的改革、就业机会的增加使得新一代人才逐渐由中国散落各地,去接受更广阔的国际教育,使得中国的人才储备更加充足。
五、教育与文化的透视新教育注重文化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载体,而语言文字方面也成为了新时代的教育范畴。
清政府的1900年代
时间列表
1901年春,清廷发布《新政上谕》,表示要学习“西政西法”,以求振兴
4月,“督办政务处”成立
1904年1月13日,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共同拟定的《凑定学堂章程》正式颁行天下。
1月21日,《公司律》正式颁行
1905年,9月2日,废除科举,11月26日,设立学部
日俄战争
7月16日决定,五大臣(吕海寰、岑春煊、魏光焘、端方、盛宣怀)出洋考察
11月23日,出洋启程
12月19日,端方、戴鸿慈由上海经日本(过境),先后到达美、德、丹、奥、俄、荷、瑞典、瑞士(过境)、比、意等国家,1906年7月21日(光绪三十二年四月
三十日)结束考察
1906年1月14日(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载泽带队,由上海到日本,再
到美、英、法、比等,7月12日返回上海
1906年,7月,由商部、巡警部和学部共同制定的《大清印刷物专律》出台,首次有“出版法”
9月1日,由瞿起草,正式宣布“预备立宪”
9月,上海宪政研究所成立
12月,预备立宪公会成立,同月宪政公会成立,随后帝国宪政会,宪政预备会,自治学社等一类政治社团活跃
半年多时间,按三权分立原则,由传统的中央“六部+都察院、理藩院”到“十一部+大理院、都察院”等新“院部结构”。
官制改革领导小组办事机构编制馆,在恭王府朗润园成立,9月4日第一次会议在朗润园举行,袁、奕 与瞿、岑集团两败俱伤
1907年秋,湖南绅士熊范舆公然上书朝廷请求速开过会,呼声全国涌动
1908年1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正式颁布
1908年8月27日(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钦定宪法大纲》,“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二元君宪模式
1910年9月23日(宣统二年八月二十日)酝酿已久的资政院在京城正式开幕议政10月3日,资政院常年会议举行开幕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