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技术要求
- 格式:docx
- 大小:22.55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10-XX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讨论稿)中国地质调查局2010年7月16日《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讨论稿)任务书编号:总[2010]05-01-02项目编号:121201091051项目负责人:张华编写人:张华、叶家瑜、向运川单位负责人:韩子夜单位专业负责人:史长义提交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提交时间: 2010年7月前言本次《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是在1994年版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近十多年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工作实践经验,吸收了近些年我国在分析测试,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的先进成果,本着制定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应具基本代表当前的先进技术水平,促进我国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实际水平向更高层次跃进宗旨,编制本规范。
编制后的《土壤地球化学规范》对我国在不同景观区开展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相关的设计编写、野外样品采集及其方法技术、样品加工、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图件编制、异常查证与评价、成果报告编写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使之更符合当前国内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实际水平和工作要求。
在规范正文之后,对相关的其他内容以附录的形式表述。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负责组织起草修订。
本规范起草人:张华、叶家喻、向运川、王会锋等。
牟绪赞、任天祥、李宝强、陈国光、杨万志、刘长征、许光等参加了衬稿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讨论稿)1. 范围1.1本规范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工作性质与任务、设计编写、野外样品采集及方法技术、样品加工、质量管理与检查,分析测试技术、测定元素选择与分析测试质量、资料整理与图件编制、异常查证与评价、成果报告及附图、资料汇交等相关要求。
1.2本规范主要适用于金属矿产勘查的1:10000、1:5000和1:25000大比例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也适用于1:50000和1:250000中比例尺区域地球化学测量,1:250000和1:50000工作中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应依据《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和《地球化学普查规范》要求执行,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勘查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参照执行。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原创版】目录1.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定义与目的2.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方法3.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规范与标准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应用领域5.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意义与未来发展正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一种通过采集地表疏松覆盖物样品,分析其中元素含量或其他地球化学特征,以达到矿产勘查目的的方法。
它是地球化学勘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农业资源调查等领域。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采集土壤样品,这通常是通过系统采集地表疏松覆盖物样品来完成的。
采集的样品需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便准确反映出所研究区域的地球化学特征。
其次是对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测定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这通常包括有机质、无机质、重金属、稀土元素等。
最后是通过对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土壤异常,从而为矿产勘查提供依据。
为了保证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
这些规范和标准包括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方法、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数据的分析与解释等内容。
其中,《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 0145-1994)》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的,于 1995 年 1 月27 日首次发布,于 1995 年 12 月 1 号实施。
此外,最新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是《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DZT 0145-2017)》。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以发现土壤中的矿产资源异常,从而为矿产勘查提供依据。
在环境保护方面,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以监测土壤污染,评估污染程度和范围,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在农业资源调查方面,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以评估土壤肥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总之,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一种重要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它对于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农业资源调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它是研究土壤的质量、组成、结构和其他特性的重要手段。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规范是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规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测量设备、样品处理和数据处理。
测量设备的规范要求,使用质量合格的测量仪器,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样品处理的规范要求,样品在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步骤,以确保样品的质量和纯度;数据处理的规范要求,在统计计算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数据处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规范还应包括科学的报告书写,以及实验室管理等内容。
报告书写要求,报告内容应清楚、简明,并应遵循报告格式的要求;实验室管理的规范要求,实验室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它要求详细、系统地控制测量过程,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它的实施,有助于改善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促进科学研究的进步,为决策者提供良好的科学依据,为政府政策的实施提供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 1:50 000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规范对地球化学普查工作的工作性质和测区选择,设计书的编写,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测定元素的选择和元素测定的技术要求,图件的编制,异常的评价和查证,成果报告的编写以及图件和资料的上交等方面作出了规定,确立了统—的标准。
1.2 本规范适用于地质矿产行业在矿产普查阶段中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也可供其他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参考使用。
2 工作性质和测区选择2.1 地球化学勘查根据其应用于不同地质—找矿阶段的目的,涉及的面积和要求工作的粗细程度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性质的工作:a.区域化探(或称战略踏勘性化探),其主要工作目的是发现由成矿远景区(带),矿田和大、中型矿床以及某些地层、构造和火成岩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所引起的省的、区域的和局部地球化学异常。
工作面积常常是数千平方千米或更大。
常用工作比例尺为l:100 000、1:200 000或1;500 000。
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2点/km2、(0.25—1点)/km2或(0.04~0.08点)/km2;b.地球化学普查(或称普查化探),主要目的是在区域化探阶段已圈出的各类省的、区域的或局部的地球化学异常范围内,以及根据化探、物探、地质资料所圈定的找矿远景区内,进一步缩小寻找目的物(矿床、矿体或其他地质体)的靶区,查明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等。
工作面积常在数十平方千米或更小——数百平方千米之间。
常用工作比例尺为1:25 000—1:50 000。
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4—8点)/km2;c.地球化学详查或异常检查(或称详查化探),主要工作目的为在区域化探和地球化学普查阶段获得的有意义的局部异常范围内查明异常和矿体的空间关系,以便为山地工程的定位提供依据。
工作面积常在0.n平方千米或更小一一数十平方千米之间,常用工作比例尺为1:5 000~1:10 000之间,采样密度(土壤测量为例)(100~200个点)/km2,或>200点/ km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摘要:I.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的背景与意义A.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概念与作用B.规程的目的与适用范围II.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的内容与要求A.测量对象与目标区域的选择B.采样方法与样品处理C.分析方法与质量控制D.数据处理与异常判断III.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的操作流程A.前期准备B.采样与分析C.数据处理与异常筛选D.异常解释与资源评价IV.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的应用案例A.矿产资源勘查B.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C.农业土壤改良与地力评估V.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的发展趋势与展望A.技术进步对规程的影响B.国内外规程的对比与借鉴C.未来规程的发展方向与挑战正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是一套规范化的技术要求,旨在指导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准确、高效地获取土壤地球化学信息的目的。
在我国,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效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规程的内容与要求主要包括测量对象与目标区域的选择、采样方法与样品处理、分析方法与质量控制、数据处理与异常判断等方面。
在测量对象方面,规程要求根据勘查目标、区域地质特征、土壤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
在采样方法方面,规程详细规定了采样点位、采样深度、采样方法等要求,以保证样品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
在样品处理方面,规程要求对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粉碎、混合、烘干等,以消除干扰因素,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在分析方法方面,规程要求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出明确要求。
在数据处理与异常判断方面,规程详细介绍了数据处理方法、异常筛选原则和异常判断标准,以保证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的操作流程包括前期准备、采样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异常筛选、异常解释与资源评价等步骤。
在前期准备阶段,需进行项目立项、资料收集、人员培训等工作。
在采样与分析阶段,按照规程要求进行采样、样品处理和分析。
安徽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技术方案安徽省地质调查院二○一五年四月目录第一节前言 (7)一、引言 (7)二、范围 (7)三、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7)(一)参照标准: (7)(二)参考标准 (7)第二节目的任务及工作流程 (7)一、目的任务 (7)(一)评价目的 (7)(二)评价任务 (8)(三)总体工作部署 (8)二、评价单元 (8)(一)调查评价对象 (8)(二)评价单元 (8)三、评价工作流程 (9)第三节设计编写 (10)一、设计书编写前准备工作 (10)(一)资料收集 (10)(二)资料分析及预研究 (10)(三)需求调研及实地踏勘 (10)二、设计书主要内容 (11)第四节野外调查方法技术 (13)一、土壤调查 (13)(一)样点布设 (13)1、样点布设原则 (13)2、样点布设密度 (14)3、样点布设方法 (14)4、样点编号 (15)(二)样品采集 (15)1、采样时间 (15)2、采样位置选择 (15)3、采样方法 (16)4、野外采样重量 (16)(三)样点定位、标识及样品编录 (16)1、样点定位 (16)2、样点标识、标记 (17)3、样品编录 (17)(四)样品加工 (17)1、样品晾晒 (17)2、过筛样品野外加工 (17)3、样品缩分及样品重量 (17)4、送验样要求 (17)二、大气环境质量调查 (18)(一)评价单元划分 (18)(二)样点布设 (18)2、样点布设方法 (18)3、接尘缸选择及清洗 (19)4、样点日常维护 (19)(二)样品采集方法 (19)1、采样时间 (19)2、采样方法 (19)(三)样点定位、标识及样点编录 (20)1、样点定位 (20)2、样点标识、标记 (20)3、样点编录 (20)(四)样品处理 (20)三、灌溉水质量调查 (21)(一)样点布设 (21)1、样点布设密度 (21)2、样点布设方法 (21)(二)样品采集方法 (22)1、灌溉水样品采集 (22)2、底泥样品采样方法 (23)(三)样点定位、标识及样品编录 (23)1、样点定位 (23)2、样点标识、标记 (23)(四)样品处理及送验 (23)1、灌溉水样品装箱、保存与送验 (23)2、底泥样品处理 (23)四、生物地球化学调查 (23)(一)样点布设 (23)1、样点布设原则 (24)2、样点布设密度 (24)3、样点布设方法 (24)(二)样品采集方法 (25)1、样品采集时间及频次、种类 (25)2、采样位置选择 (25)3、农作物样品采集 (25)4、样品重量 (26)(三)样点定位、标识及样品编录 (26)1、样点定位 (26)2、样点标识、标记 (27)3、样点编录 (27)(四)样品处理及送验 (27)1、样品野外加工处理 (27)2、样品送验 (27)五、生态地质环境调查 (27)(一)目标任务 (27)1、工作目标 (27)2、主要任务 (27)3、工作精度 (28)(二)工作方法技术 (28)1、重点区、典型区元素空间分布及地质、生态环境调查 (28)2、土地地球化学质量等级划分适宜性评估 (28)3、生态环境及土地质量适宜性评价及区划 (29)4、为提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实用性开展的专项调查研究工作 (29)第五节样品分析及质量要求 (29)第六节野外工作质量监控 (29)一、土壤调查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29)(一)质量检查工作量要求 (29)1、小组自(互)检 (29)2、野外大组(项目组)、(项目业务所)检查 (29)(二)质量检查内容及质量检查方法 (30)1、小组自(互)检 (30)2、野外大组(项目组)、(项目业务所)检查 (30)3、项目承担单位检查 (30)二、其他工作质量检查 (31)(一)质量检查工作量要求 (31)(二)质量检查内容及质量检查方法 (31)三、项目承担单位检查 (31)第七节综合研究及评价 (31)一、综合研究工作 (31)(一)设计阶段综合研究 (31)(二)野外工作阶段性综合研究 (32)(三)成果整理阶段综合研究 (32)二、评价内容 (32)(一)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评价及区划 (32)(二)土壤有益元素丰缺评价及区划 (32)(三)土壤理化性质适宜性评价 (32)(四)农业种植功能适宜性评价 (32)(五)土壤污染程度及生态效应评价 (33)1、土壤污染程度评价 (33)2、生态效应评价 (33)(六)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 (33)1、评价单元赋值原则 (33)2、土壤单项污染指数(P i)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划分界限值 (33)第八节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 (34)附录2 采样记录卡及填写说明 (35)1、地理位置 (37)2、自然条件 (37)3、生产条件 (39)4、样品描述 (40)5、周边环境描述 (40)6、施肥情况 (41)7、备注 (41)1、样点布设 (43)2、样品采集 (43)第一节前言一、引言安徽省市县级(1: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作为服务于国土管护的系统工程,为合理工作部署,规范野外工作方法,保证成果质量,制定本技术方案。
地球化学土壤测量野外工作要求一、精度要求1、密度:本次土壤测量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个样品。
2、网度及采样间距:土壤测量基本按测线进行,在测线上按一定的点距采集样品,线距500米左右,点距约250米。
3、样品原始重量:土壤测量要求样品的分析水平达到近似定量(定量)分析的要求;土壤测量样品过40目尼笼筛后,保证野外送样样品重量在300克以上。
4、控制程度:土壤测量按网格进行并满足密度要求为原则。
5、重复采样:公司决定免去重复采样。
二、底图与选择野外手图用1:25000地形图为底图,总图初步定用1:25000地形图。
三、布样与定点:1、布样:按土壤测量密度、网度、点距要求,将设计的采样点标于总图上的透明纸上,并转标于野外用图(1:25000)的透明纸上,野外生产过程中原则上应尽可能按图上布设的采样点位采样,不得随意更改,但也允许采样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作有益而必要的修正。
2、定点:土壤测量系沿测线进行,且点距不大,要求每隔4个点应有一个控制点,控制点位要求准确,不能超过图面距离1mm。
四、采样经验上取B层中部较为适宜,具体采样位置可利用天然陡坎,人工暴露出来的土壤剖面上采样或采集植物根以下B层土壤即可。
五、采样编录土壤测量着重记录疏松复盖物的性质及类型,采样层位(或深度)、颜色、粒度、地形特征,采样点及其周围的地质矿产简况,依专门编制的《土壤测量采样登记表》记录即可。
六、野外样品的初步加工与运送土壤测量,野外必须对样品进行初加工,注意事项是:1、干燥样品时,严禁高温烘烤,应随时揉搓,以防硬结;2、加工场地应清扫干净,防止各种污染,加工完一个样品之后,应将所用工具刷扫干净,然后才能用于加工其它样品;3、缩分样品以四方法为宜,禁止任意挑取样品装样;4、装箱时按工区(或测线号)—点号顺序装置,样品号必须冠以HT加号码,与送样单、编录等一一对应准确,不得有错误。
七、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的选择分析项目经公司研究暂定为W.Sn、Mo.Bi、Cu.Pb、ZN.Ag.AU.An、As.Sb.Hg.Se.Cd.Te等15种,分析方法由实验室自行决定,但要求所用方法应达到定量(近似定量)分析水平。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技术要求一、引言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监测工作,旨在了解土壤中的元素组成及其分布情况,为土壤污染防治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为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要求是必要的。
二、测量范围和分布1.测量范围:本次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将覆盖全国所有行政区域,并对各类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测量。
2.测量分布:根据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强度,确定测量样点的分布密度,以确保样点具有代表性。
三、测量方法1.采样:按照1∶1万比例,采用土壤钻孔取样方式,钻孔深度应达到或超过土壤有效根系层,每个样点至少采集3个重复样品。
2.样品处理与保存:采样后,将土壤样品进行均质混合,并留取适量样品进行分析。
其余部分应密封保存,避免与空气和湿度接触。
3.测量项目:测量土壤样品中的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包括有机质、氮、磷、钾、钙、镁等。
4.测量仪器:使用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化学分析仪器进行项目测量,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质量控制1.质量保证:对于分析实验室,需要具备相关资质、设备和人员,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测量标准和规范。
2.质量控制:每批样品应设置空白样、标准样和质控样,用于仪器校准和数据质量控制。
同时,进行仪器的定期校验和维护,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
五、数据分析与报告1.数据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土壤元素空间分布图、变异图和相关性分析图,并进行数据修正和插补,以获得尽可能准确的地球化学数据。
2.结果报告:撰写详细的测量报告,包括测量方法、样品信息、分析结果和数据处理等内容。
同时,提供数据支持和解读,为科研、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六、安全与环保1.安全操作:进行土壤采样和分析过程时,操作人员应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确保人身安全。
2.环境保护:在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应遵守环境保护规定,妥善处理野外采样器材和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报告1. 引言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研究土壤中元素的分布和含量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测量土壤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可以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环境污染程度以及植物生长的适宜性。
本报告旨在介绍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基本步骤和常用方法。
2. 样品采集在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之前,首先需要采集土壤样品。
样品的采集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所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1 采样点选择采样点的选择应代表所研究区域的整体情况。
应根据研究目的确定采样点的数量和分布,以保证采样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2.2 采样工具和方法采样工具应选用干净、无污染的容器,如不锈钢铲子或塑料袋。
采样时应避免与其他物质接触,以防污染。
采样深度一般为土壤表层的0-20厘米,可以根据具体研究需求进行调整。
3. 检测方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常用的方法包括全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离子色谱等。
本节将介绍其中两种常用的方法。
3.1 全光谱分析全光谱分析是一种快速、非破坏性的测量方法,可以同时获得多个元素的含量信息。
该方法利用光谱仪器对土壤样品进行扫描,通过与已知标准样品比对,确定土壤中各元素的含量。
3.2 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适用于单一元素或少量元素的分析。
该方法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源对土壤样品进行照射,通过测量经过样品后的光的吸收程度来确定元素的含量。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完成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后,需要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到有关土壤元素含量和分布的信息。
4.1 数据清洗与校正首先,对测量数据进行清洗,排除异常值和干扰因素。
然后,根据实验条件和标准样品进行校正,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2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于得到的土壤元素含量数据,可以进行统计和分析。
常用的方法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相关性分析等,以揭示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土壤的特征。
5. 结论与建议通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得到了土壤中各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根据所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超过了环境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某些元素的含量与植物生长状况相关性较高,可以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建议对污染较严重的土壤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以保护环境和植物生态系统。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的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及精度要求1: 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工作区高差大,地形切割强烈,水系较发育,植被茂密,局部地区第四系覆盖较厚。
适用1:1万土壤测量方法,但是在已成型的矿区或采矿区周边及人员居住密集区,尽量避开污染源。
本次工作设计采样点位17786个,另外采取重分析样534件,占总工作量的3%检查样**个,占总工作量的**%。
1、野外采样技术要求(1)、工作部署采样密度:依据《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0011—91、《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1994标准及测区实际情况,确定采样线距200m点距20m 在村落、第四系覆盖区域适当抽稀测点密度,在岩体、构造发育地区适当加密采样点。
1 : 10000 土壤测量工作测网密度700g,确保过40目筛网的样品原始重量达到150g。
如遇有岩石露头,倒石堆、河床堆积2 、采样布局原则采样布局要均匀性、合理性、控制性、代表性兼顾的原则。
剖面要尽量垂直于综合异常长轴方向或地层、地质构造线走向方向;采用200X 20m线点距布设。
3 、采样点布置及编号在每张1 : 1万地形图上,划出测线,沿测线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
在以上布点基础上,布置3%重分析样,样品编号规则不变,野外采集时取双样,全部样品送检编号重编,不得重复。
4 、样品采集①采样介质:依据规范划定景观区标准,测区属于水系发育的中山区。
土壤应米集粘土、细砂等物质。
②土壤的采样部位选择:一般采取距地表0.2 —0.5m的B层土壤或B+ C层土壤。
为提高样品的代表性,样品采取以采样点为中心、在5m范围内采集3—5 个子样混合组合成一个样品作为该点样品,避免单点采样。
样品重量一般不低于等不能取样时,可以空样或移点,但必须在记录中注明。
③避开人工污染和有机质堆积处,湿样需加套塑料袋防止相互污染,回驻地验收后,及时分开挂起晾晒。
④土壤不发育地区、岩溶区难以取得土壤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详查在测定的采样点周围点线距的1/10范围内采样)采取土壤样代替,并在记录本上记录说明。
⑤岩溶区发育地区采用在岩溶漏斗内采取组合样,在有代表性的漏斗内做标记的方法,并在记录本上记录说明。
(5)、野外定点剖面要尽量垂直于综合异常长轴方向或地层、地质构造线走向方向;测点三维坐标采用GPS测量系统放置,测地精度按照DZ/T0153-95《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要求点位中误差为相应比例尺图上距离0.6mm (1 : 10000为6m),相邻点距相对中误差为12.5%。
相对高程中误差为相应比例尺图上距离0.6mm。
野外定点采用GPS吉合1 : 1万地形图定点。
GPS在使用前,利用图幅内三角点坐标或当地GPS偏差校正值对GPS进行坐标校正,使GPS坐标与1 : 1万地形图坐标偏差W l5m校正后,对所有工作区内使用的GPS在同时同点进行校验,使GPS间系统偏差小于5m定点时要使GPS坐标达到稳定后再读取坐标并记录在记录本上。
野外定点误差小于±5m。
( 6)、标记野外采样点,均需留有固定标记,标记需使用红漆或红布条,标注或系在与人平视平行高度内,标注采样点编号。
当近处无处标记时,在附近可标注处标注。
并用箭头指示,注明目估距离,或在采样点附近挖一土堆,做证明在此采过样的标记,亦或在采样坑内埋设牛皮纸并编号做为标记,并在记录本上详注。
( 7)、变更采样点当设计的采样点在其误差允许范围内采集不到样品时,采集样品的点位超出误差后,或设计点位与实际地形存在误差时,可将此点视做采样点变更,并在记录本上注明,同时记录变更点位坐标。
但变更点不超过采样点总数的10%。
( 8)、采样记录野外采样时按审查批准的设计样点位置采集样品,采样点的有关信息按规范要求格式认真观察、填写。
每个采样点应详细记录地质体的出露情况、产状、岩性、接触关系、矿化蚀变等特征,记录内容全面、准确、客观,样品、记录、手图标记三者必须吻合无误,重要的地质现象做好信手剖面。
①记录卡(本)记录:a. 记录人员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对记录卡(本)各项如实填写。
b. 要求在野外填写的内容,必须在实地填写,不得追记,允许在室内填写的内容,必须于当日或次日完成。
c. 如实际采样点有变更,须在备注栏中注明变更的原因及变更后的坐标值。
d. 记录内容要求准确齐全,字迹工整清晰,不得重抄、擦改、描改、涂改, 保持整洁。
必要时可划改,但每页不得超过3处。
e. 野外采样时注意观察采样点周围或途中的地质现象,根据实地地质特征记录。
样品介质及代号如表6-1 o采样介质及代号表表6-1野外样品加工严格按《地球化学普查规范》规定的流程进行。
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金属工具进行敲打、粉碎。
每加工一个样品后进行认真清理,以防相互沾污。
(1)、样品干燥方式采取日晒风干。
干燥过程中及时揉搓样品,防止结块。
为使样品粘土胶结的颗粒解体,可用木槌敲击干燥中的样品。
(2)、用40目无污染样筛将样品充分过筛,截取重量大于200克的样品。
(3)、重复样一律在野外样品加工时分出重复分析样,其长期保存样样瓶 (袋)上、分析样袋上编号按正常采样编号。
(4)、样品加工要及时,并严格按照加工流程进行,做到准确无误,严防弄虚作假。
要认真核对样袋号、标签、图上编号和记录号,以防错号、漏号而造成样品混淆和错位。
(5)、长期保存样袋入塑料瓶或纸袋中,瓶(袋)上的标签内容包括:1 : 5 万图幅号、采样格子号及样号,分析样(组合样)装入纸样袋内再套入塑料袋中,纸样袋上标明1 : 5万图幅号、工区及采样格子号。
(6)、样品装箱:每批采样工作结束后,经有关人员对样品、记录本、手图、送样单核对无误后,按顺序每八个分析样为一捆用牛皮纸包好,并标明1 : 5 万图幅号、起止格子号、样品数量,再装入相应大小的塑料袋中排列装箱。
单点样按格子号顺序装箱,样品箱上标明1 : 5万图幅号、批次号、样品编号及件数。
3、野外样品管理每个作业组均设专人负责样品验收、管理、加工、入库工作。
每一个驻地均设有专门的样品库房放样,并作如下具体要求:(1)、各台班每天工作结束后,样品管理人员对每个台班的样品逐个进行检查登记验收,然后将样品分门别类干湿不同区别排放。
严禁样品间相互沾污。
样品房要求干燥、通风,不得堆放杂物,杜绝鼠咬虫蛀。
(2)、每天将样品置太阳下晾晒,样品凉晒时密切注意天气变化,避免雨淋。
(3)、每天天黑后均要将凉晒的样品收入库内,并清点样数是否与出库一致,发现丢失及时补采。
(4)、样品加工结束,并按要求组合装箱后,再按批次的顺序号入库存放。
4、野外样品交送(1)、野外施工结束并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样品管理人员将长期保存样按1 : 5万图幅及先后顺序对照手图、送样单清点入库,并分别标明工区、 1 : 5万图幅号、起止点号及样数。
(2)、将分析样按批次对照送样单送交实验室样品管理员入库。
送交实验室的送样单上一律不得标明重复样的位置。
(二)、野外质量检查为了确保1 : 1万化探工作质量,生产各个阶段质量管理活动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
施工中严格遵守三级检查验收制度,并实施GPS亢迹全程实时跟踪监控野外定点精度和到点率,作如下具体规定:1 、野外生产小组自检(1)、日常自检:由各采样小组长执行,当天完成野外作业后,就地检查每个环节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样品数、记录本及点位是否一致,回到驻地填好样品登记簿再交给样品加工员及组长验收后方可收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阶段性自检:当采样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对所开展的扫面工作进行100%的检查。
样品、样品登记簿、记录本、手图是否统一,记录本上所有应填项目是否齐全,是否漏采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该返工则返工,该补救则补救。
2、作业大组长检查作业大组长分阶段到各采样组和样品加工组进行方法技术和工作质量检查。
(1 )、方法技术检查组长随同采样组深入工作现场,观察野外采样全过程,检查其是否符合设计及有关技术规定。
同时深入样品加工组,检查样品加工全过程,了解样品加工方法正确与否,样品有无沾污、编号有无混乱发生等。
(2)、工作质量检查①外业检查:组长不定期跟班或由野外作业人员带点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定点是否准确,采样部位、采样介质是否合适,记录内容与实地情况是否相符,采样点是否留有标志,野外检查工作量(包括重复样)不得少于实际工作量的5%。
发现问题会同原作业人员妥善处理。
②内业检查:每天各台班回来后,分别检查其布点的合理性、样品的质量(是否有腐殖质、草根和树叶等),记录是否完整、正确,样品重量是否符合要求,样品有无污染等,野外记录的内业填写部分的齐全、正确与否、图面的整洁程度,样品加工流程是否按规定进行,是否有污染、错号、重号现象,样重是否合乎要求,进行全面检查。
检查工作量为实际工作量的10%,发现错误及时反馈给原作业人员纠正。
3、项目内部检查项目负责人及质量管理小组分阶段不定期地检查野外工作,其中包括对作业大组长检查的内容作适当的抽查。
内、外业检查工作量分别不得少于实际工作量的5%、3%,检查内容同作业大组长,对于质量不符合设计及有关规定要求的资料坚决不予验收。
4、项目实施单位检查野外工作结束前,由支队派质量检查组对野外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其外业检查工作量不得少于实际工作量的3%,内业检查工作量不得少于实际工作量的5%。
并对三级质量检查工作及全部实物样品和原始资料进行评价、验收,写出验收文据。
(三)、样品分析测试1、样品分析方法技术要求(1)用于样品的各种分析方法,都必需遵循下列原则:①土壤样品中所要求测定的元素都是指它们的全量,不能用酸溶量和偏提取分析替代。
②分析方法的各项质量指标,包括分析方法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等各项指标执行《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第4 部分: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 : 5万和1 : 20万)样品化学成分分析》(DZ/T0130.4 —2006)规范要求。
严格执行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比例尺1 : 5万)标准。
③必须报出分析元素的定量结果。
④报出率必须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要求主要分析元素报出率大于90%次要分析元素的报出率大于85%。
(2)综合分析定样品分析元素为Au、Ag、Cu、Pb、Zn、As、Ti 、Hg、Ge共9种(3)样品分析方法检出限要求(见表6-2)分析元素及检出限表6-2(4)分析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V水系沉积物系列进行考核,对每个样品分析12次,按规定办法计算准确度和精密度,其结果应符合表6-3要求。
表6-3注:i为每个GBV标准物质12次实测值的平均值;Cs为GBV标准物质的标准值;n为每个GBW标准物质测量次数;Ci为每个GBV标准物质单次实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