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泻肝、养肝、温肝法治疗肝硬化
- 格式:pdf
- 大小:15.77 KB
- 文档页数:2
『消化系统』民间老中医三招治肝病肝脏疾病的病理,变化多端,极其复杂,有充血、淤血、凝瘀、硬化等不同;在症状上,有的来势汹汹,有的缠绵反复,有的困顿日甚,有的无明显体征,非检查不能自知;在病程上,长度不同,有的甚至长达几十年。
每个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治疗措施也各不相同,实难一概而论。
而且陈老简洁简洁地概括为肝病三治,以几个自拟经验方加减而应用于临症,仍能丝丝入扣,应手而效的人比比皆是,确可以说是执简驭繁之道。
陈老中医的肝病治疗三则如下:一、清肝疗法急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作为一种“致病因子”侵入了人体,由此而引起了机体的对抗行为,于是出现了各种病证。
当肝炎病毒正在猖獗发展时,肝脏发炎充血,肝组织受到弥漫性破坏。
因此,应用针对病因之疗法,清除病理产物,勿令“助纣为虐”。
这时应着重用抗病毒之有效中药,以直折其锐气。
各家对于这一方面的报道,虽然方名不同,其清热解毒的宗旨则如出一辙。
不论是新病还是旧病复燃,只要是邪毒亢进,尝用此法,总是有积极意义的。
已故名医姜春华先生针对肝炎的治疗问题曾说:“病本于毒,应在治本。
”这个“本”,就是指病原、病毒,所以要用清热解毒为主的清肝疗法。
其具体内容如下。
清热:所谓“热”,在中医学中的含义包括体温升高、机能亢进、组织充血,有时是人体机能的反应,有时是外邪直接造成。
清热药中有些药具有若干抗菌、抗病毒作用,在体内能协助肝脏解毒或抑制过亢之反应。
解毒:中医对一切外来或内在之邪,凡能损害人体者,均曰“毒”。
对于各种传染病,我们的祖先未能直接了解其为何种细菌、病毒,于是便名之为“邪毒”,如疯狗毒、瘟毒等。
解毒者,除解除毒素如蛇毒、砒毒等外,亦包括杀灭传染之细菌、病毒、病原体。
这一点,有的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如银花、连翘等便是广谱抗菌药,并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柴胡抗虐;板蓝根提取物对腮腺病毒、肝炎病毒有作用;土茯苓对梅毒螺旋体有效等。
利胆:肝胆相连,肝病时肝脏分泌胆汁功能亦生障碍,胆汁郁滞不能畅流,溢入血液则为黄疸。
一味中药治疗肝硬化的方子说到肝硬化,大家可能都会觉得有点儿远,仿佛和我们无关,但其实这可是个贴近生活的话题呢。
肝脏可是我们身体的小工厂,负责代谢、解毒,要是这工厂罢工了,麻烦可就大了。
不过今天咱们不聊那些沉重的事情,咱们来聊聊中药是怎么在这方面出马的,顺便也轻松一下。
提到中药,大家肯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有人觉得神奇,有人却半信半疑。
但我跟你说,中药可不是随便乱来的,有些方子真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验证过的,像老百姓的宝藏一样。
就拿肝硬化来说,很多中药方子可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神秘武功,平时不太引人注目,一旦需要,立马能让人刮目相看。
比如说,有个叫“八珍汤”的方子,听名字就感觉挺吉利的。
这个方子里头包含了很多养生的好东西,像当归、白术、茯苓、陈皮等等。
你想啊,这些药材就像是队伍里的明星,个个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组合在一起可真是一股强大的能量。
它们不仅能补气血,还能调和脾胃,真是“好药不苦口”的典范。
你要是喝上一段时间,可能就会觉得整个人轻松不少,精神头十足,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岁。
再说说“柴胡疏肝散”,这个名字听上去就很有意境,像是清风拂面,心情瞬间舒畅。
这个方子主要是用来疏肝理气的,肝脏不畅就像是交通堵塞,心情也跟着糟糕。
把柴胡、薄荷等这些药材调和在一起,就像是给肝脏来个大扫除,把那些堆积的“垃圾”一股脑儿清理掉。
你想象一下,那感觉就像是在阳光下洗了个澡,瞬间焕然一新,烦恼也跟着溜走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还有“龙胆泻肝汤”,名字听上去有点儿威风,里边儿可是有真本事的。
这个方子主要是针对肝火旺盛的情况,肝火一旺,人就容易发脾气,心情也会变得浮躁。
龙胆草、黄芩、栀子这些药材就像是肝脏的消防员,把那旺盛的火焰给扑灭了。
你喝上一段时间,脾气也能好点儿,身心都舒坦。
当然了,喝中药的过程总是需要点耐心的,跟谈恋爱似的,一开始可能没感觉,但只要坚持,慢慢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其实啊,肝硬化这个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生活习惯、饮食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听到这儿你可能会想,那我们平时该怎么做呢?哎,别急,这里可有妙招。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肝硬化药方肝硬化是一种由各种慢性肝病延续发展而来的,具有广泛肝细胞损害及结缔组织增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肝硬化属癥积、痞块范畴;晚期肝硬化出现腹水者,则属臌胀、单腹胀范畴。
肝硬化的病理改变,是肝实质的损害,以气血郁滞、瘀凝脉络为主要矛盾。
由于瘀结日久,肝脾损伤,其临床表现多呈本虚标实,治疗较为棘手。
1959—1962年,拟订“复肝散”,治疗早期肝硬化肝功损害的病人60余例,对于改善症状和体征,促使肝功能好转,取得一定的疗效。
后在原方基础上加以修改,制成丸剂,定名为“复肝丸”,并结合辨证用药,疗效有所提高。
现又改为胶囊,服用更为方便。
处方:紫河车、红参须各20g,炙地鳖虫、炮甲片、广郁金各24g,参三七12g,生鸡内金、广姜黄各18g。
共研为极细末。
另用虎杖、石见穿、蒲公英、糯稻根各120g,煎取浓汁泛为丸。
每服3g,每日3次,食后开水送下,或以汤药送服。
1个月为1个疗程。
适应范围:早期肝硬化肝功能损害,肝脾肿大,或仅肝肿大,胁痛定点不移,伴见脘闷腹胀,消瘦乏力,面色晦滞,红丝血缕(蜘蛛痣)或朱砂掌(肝掌),舌暗红或有瘀斑,脉象弦涩或弦细等症。
肝硬化虽病由肝起,却是一种影响全身的错综复杂的慢性病变,在整个病情演变过程中,多影响到脏腑之间的功能紊乱,表现出虚实交错的病机。
根据临床所见,除以肝郁血滞,瘀结为癥癖的基本证型外,另分下列4种证型施治。
1.肝郁脾虚重在疏肝益脾,扶正消癥肝失疏泄,气血痹阻,脾运不健,生化乏源。
其症肝脾肿大或仅有肝肿大,质地Ⅱ度,按之则痛,胃纳减少,腹胀便溏,四肢倦怠乏力,面浮而色晦黄,入暮足胫微肿,舌色暗红不泽,舌体较胖或边有齿印,脉象虚弦,重按无力。
治用疏肝益脾,活血消癥。
复肝丸配合逍遥散、异功散、当归补血汤加减。
常用药物如柴胡、当归、白芍、党参、黄芪、白术、丹参、炙甘草、广郁金、广陈皮、茯苓等。
2.肝胆湿热急当清肝利胆,通腑泄浊湿遏中焦,邪从热化,肝失疏泄,移热于胆。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清肝利胆通腑治肝病案
□朱胜华江苏省南通良春中医医院
赵某,男,30岁,公务员。
患者于3年前患乙型肝炎,肝功能长期不正常,纳减,倦怠无力,症情不见好转,形体日趋消瘦。
曾在南京、上海等地医院检查,确诊为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遂来求诊。
刻诊:面色晦滞,胁痛纳差,口苦溲黄,齿龈渗血,夜寐梦多。
脉弦大,苔黄腻,舌质殷红。
触诊肝大肋下1.5厘米,剑突下4厘米,质地Ⅱ度,脾可触及,压痛(+)。
此证为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司,迁延日久,进而气滞血瘀,络脉痹阻。
先宜清泄肝胆湿热,以治其标。
药用龙胆草、茵陈、苦参、柴胡、生大黄、山栀、黄芩、当归、生地、地骨皮、甘草、虎杖、金钱草、白茅根等。
服药2周,诸症减轻,苔腻已化,脉象弦细,一月后复查肝功基本正常。
改投复肝胶囊,每服3粒,每日3次。
配合以疏肝养肝、化湿和脾方药。
治疗半年后,患者面色红润,诸恙蠲除。
检查肝大肋下1厘米,剑下3厘米,质地Ⅱ度,肝功亦在正常范围。
恢复工作,迄今一切良好。
按:慢性肝病者,常见湿遏中焦,邪从热化,肝失疏泄,则移热于胆。
其症见肝脾俱肿,胁痛脘痞,头眩口苦,纳减腹胀,心烦易怒,溺短而黄,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并可出现黄疸,苔黄厚腻,脉多弦数。
治宜清肝利胆,泄热渗湿,可以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加减。
不宜早用复肝丸。
肝硬化的中医治疗方法肝硬化可以说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疾病,该病在进展到晚期后可发生肝癌。
导致肝硬化因素较多,可见病毒性、酒精性以及自身免疫性。
该病可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
在相关的研究中得知,采取中医治疗肝硬化可起到不错的疗效。
那么本次就和大家一起在下文中了解下关于肝硬化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何为肝硬化肝硬化常见的表现为“臌胀”,那么什么是臌胀,其是中医所说的腹部胀满,其表现为腹壁青筋突出,且皮肤发黄,并且患者可出现四肢消瘦的情况。
在我国中医典著如《素问·腹中论》中指出:“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
导致臌胀的原因较多,一般以多种的原因相互的作用,时间长而形成的,我国历代医家有较多的医学家对导致臌胀的病因有较多的见解。
例如宋代的陈言、杨士瀛提出肝气郁结能够导致气机郁滞、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于腹中,进而产生鼓胀;朱丹溪指出多因嗜酒伤害脾脏导致臌胀.对予以该疾病的中医治疗,在古代的临床实践中,其提出了较多的治疗方法,对于现在的肝硬化治疗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该疾病的治疗中通常以内外治疗的区分。
二、肝硬化的中医内治法在中药的物治疗中,通常采取甲鱼壳、肉桂、白术、王不留行等几味药物,其中甲鱼壳可起到软坚通滞不伤正的效果。
肉桂能温补肾阳,白术可起到健脾利尿的功效,王不留能促进膀胱气化利水,在臌胀的早期应用较多,提倡应当抓紧早期治疗,对疾病进行长时间的干预,以祛邪而不伤正的治法。
在治疗肝腹水中,我国中医大家张仲景指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准则,主要基于利水、攻下的方法为主。
同时还指出了“血不利则病水”,从而体现出瘀血对肝腹水的产生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中医典著《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出了治疗肝腹水的方法则为“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
这表明血通络利水是治疗肝腹水的有效方法。
常见治疗该病的中药可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其方药为:厚朴、黄芩、姜黄、干姜、黄连、泽泻、知母、茯苓、白术、砂仁、猪苓、陈皮等等。
903903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 hi nes e M edi ci ne M oder nD i s t ance Educat i on of C hi na 第6卷第08期2008年08月肝硬化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以及由此而伴随的炎症反应及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再生等病变反复交错进行,随病程发展,使全肝的正常小叶结构逐渐被增生的结缔组织纤维分割,改建为假小叶。
肝细胞再生结节及纤维间隔形成的过程又使肝内原有的血管分布变紊乱,终于形成遍及全肝的改建,成为肝硬化。
1中医病名的文献记载根据临床表现,肝硬化一般可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
代偿期多无症状,类似中医的肝积,失代偿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和多系统受累等的各种表现,出现腹水则归类中医臌胀范畴。
此外,尚涉及中医黄疸、胁痛、水肿、血证等病证。
肝积之命名,首载于《难经》;“肝之积名日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并进而提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早在《内经》论述中,凡以腹腔内包块为主的证候,分别以“积聚”、“伏梁”、“症瘕”等病名立论,其中以“积聚”与本病尤为密切。
膨胀这一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腹中论》载有:“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灵枢水胀篇》载有:“鼓胀何如?岐伯口: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
色苍黄,腹筋起,此其侯也”。
不只提出了鼓胀的病名,并且形象地描述了鼓胀病的特征。
2中医的病因病机及文献记载2.1情志所伤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
若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血液运行不畅,以致肝之脉络为瘀血所阻滞。
《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说:“臌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遂道不通,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
”即是此意。
酒食不节嗜酒过度,饮食不节,滋生湿热,损伤脾胃。
如积之既久,又因体气渐衰,酒湿食积之浊气壅滞不行,清阳当升不升,浊阴当降不降,以致清浊相混,阻塞中焦,水湿滞留、气血交阻而成臌胀。
《张氏医通腹满》中说:“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乃湿热伤……。
”2.3劳欲过度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二者为生命之根本。
劳欲过度,伤及脾肾,脾伤则不能运化水谷,以资化源,气血不足,水湿内生;肾伤则气化不行,不能温化水液,因而湿聚水生、气血凝滞而成臌胀。
《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说:“劳倦所伤,脾胃不能运化而胀”。
2.4感染血吸虫在血吸虫流行区接触疫水,遭受其感染,又未能及时进行治疗,内伤肝脾,脉络瘀阻,升降失常,清浊相混,积渐而成臌胀。
正如《诸病源候论水蛊候》说:“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名水蛊也。
”3治肝四法对肝系疾病的治疗,其治法相当复杂,早在《内经》已有提到,其论治肝病,甚为精辟,言简而旨深,给后世创立了治肝理论基础。
此后,历代医家对治肝法各有发挥,并有不断进展,尤以清.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的治肝三十法,可谓详尽,给后世留下宝贵经验。
但其分类较繁,故归纳为四类八法。
3.1清肝法清肝者,清解肝热也,以清除邪毒,消痈化积,疏肝利胆的方法,以达到清除肝脏邪毒的治法。
3.2泻肝法,又称为“清肝泻火法”凡因肝阳亢盛,或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或阴不敛阳等,致肝热内生,甚或生热化火,热郁经脉,或火热动扰经气,所变生病证者,可以此法治之。
3.3养肝法,是治疗肝虚证的一种方法肝虚证包括肝血虚、肝气虚、肝阳虚、肝阴虚四种。
肝气、肝阳是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功能,称为“肝用”;肝血肝阴是滋养和充涵肝脏的一种物质,称为“肝体”。
3温肝法阳气升发,为肝之用,若肝阳不足。
《圣惠清肝、泻肝、养肝、温肝法治疗肝硬化黄基恩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310053)摘要: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本病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即有记载和叙述,中医根据肝硬化各阶段、各类型证候表现不同,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代偿期的肝积和失代偿期的臌胀。
对肝病的治疗,历代医学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各有发挥,给后世肝病临床留下宝贵经验,现以清王旭高的治肝三十法的论述中归纳成治肝八法,现以其中四法,即清肝法、泻肝法、养肝法、温肝法的治疗方法上,探讨及分析其在肝硬化治疗上的运用,以便于临床掌握使用。
关键词:肝硬化;清肝法;泻肝法;养肝法;温肝法A bst r a ct C i r r hosi s of l i ver i s a com m on c hr oni c l i ver di s ea se.C hi ne se m edi c i ne r e cor ded a l l t he s ym pt om s i n de t ai l s 2000ye ar s ago.C hi ne se m e di c i ne ca t e gor i ze ci r r hos i s of l i ver i nt o abdom i nal m as s of com pe nsa t or y a nd a bdom i na l t ym pani t e s of l os t -c om pe ns a t or y ac c or di ng t o di f f er e nt st a ge s of sym pt om s and c l i ni c a l pe r f or m a nce of c i r r hosi s of l i ver .For di f f er ent t r ea t m ent s of ci r r hosi s of l i ver ,C hi nes e m e di c i ne i n t he pa st ha ve ac com pl i s hed di f f er ent a chi evem ent s w hi ch becom e va l uabl e r e sour ce s f or f ut ur e c l i ni c al t r ea t m e nt s on l i ver di s ea se.R e ce nt l y,ei ght t r eat m e nt s of l i ver di s ea se has bee n f or m ul at ed bas e on t he i l l us t r at i on st at e d i n t hi r t y t r eat m e nt s of l i ver di se ase by H ua ng xue-gao a t Q i ng D ynas t y.The f our t r ea t m e nt s a m ong t he ei ght s uch a s cl e ar a w ay m et hod,pur ge m e t hod,nour i s h m et hod,w ar m m e t hod,w i l l be f ur t he r i nves t i gat ed and st udi e d i n t er m s of i m pl em ent a t i on i n or de r t o a chi e ve bet t e r cl i ni c al use.K e y W or d Ci r r hosi s of l i ve r ;c l e ar aw a y m et hod;pur ge m e t hod;nour i s h m e t hod;war m m e t hod2.2.4904904 904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 hi nes e M edi ci ne M oder nD i s t ance Educat i on of C hi na第6卷第08期2008年08月方》所谓“肝虚则生寒”,是因虚致寒,多因肝脏本身气虚或阳虚所致,论治肝寒,应本着“寒者温之”的原则,治以温肝、暖肝之法。
4治肝四法对肝硬化的临床运用 现以其中清肝、泻肝、养肝、温肝四法于肝硬化的治疗作论述,以便于临床掌握使用。
4.1胆汁瘀积型证候:以黄疸持续难消为特征,巩膜、皮肤及尿色发黄或深黄,面色痿黄而青晦,肝区或脘腹胀满,甚或胀痛。
舌质晦暗或瘀暗,边尖红赤,舌苔白黄而腻,脉象细弦或弦涩。
治则:清肝利胆,健脾除湿,化瘀消积。
方剂:疏肝利胆消积汤。
4.2湿热壅滞型证候:病程较久,轻者仅见黑便持续,或为稀黑便,便次增加;重者常先有呕恶感,继则突发呕血或便血,血色紫暗,状呈黑粪或如柏油样。
舌质红赤,边尖尤甚,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或细弦。
治则:清热除湿,通腑止血。
方剂:清胃止血汤。
4.3肝火犯胃型证候:多突发起病,始病多见激怒或饱食之后,脘腹不适,恶心欲吐,继则呕出鲜血,量多色红,大便色黑。
舌质红赤或瘦红,舌苔黄腻或剥苔,或舌光苔,脉象细弦或细弱而弦数。
洽则:清肝泻火,敛肝潜阳,固摄止血。
方剂:清肝清胃止血汤。
4.4邪犯肝脉型证候:右上腹或者胃脘部胀痛,疼痛拒按,腹壁紧张度增加,脉络充盈度明显加重,腹水急增难消,腹部胀气,矢气难出,鼓音明显增强。
舌质瘀暗,舌苔厚腻,脉象弦紧或弦滑而数。
治则:清热解毒,化瘀消积,通腑泻浊。
方剂:利胆通脉泻浊汤。
4.5邪犯胆腑型证候:发病逐渐或突发,上腹或肝区疼痛,多伴有恶心呕吐,甚或呕出胆汁。
舌质红赤,舌苔黄厚而腻,脉象弦紧或弦数。
治则:清热解毒,疏肝利胆通腑泻浊。
方剂:大柴胡汤加减。
4.6邪入营血型证候:多突发起病,恶寒发热,或高热持续,头身疼痛,或伴恶心呕吐,甚或神志不清,皮下出现瘀点或瘀斑,多散在于胸腹,或伴神昏谵语或昏迷。
舌质绛红或瘦红,舌枯无津,舌苔剥苔或舌光苔,脉象弦数,危者细微而数或极数。
治则:清热解毒,养阴增液,疏肝利胆。
方剂:清营解毒汤。
4.7肝血瘀阻型证候:出血量少者,仅可见大便色黑,外观难以判定;出血量大者,可表现突发呕恶,血色紫黯,兼夹血块;下为便血,初为黑便,继则如柏油状。
舌貭瘀暗不荣,或见瘀斑,舌苔黄腻,脉象细弦而涩。
治则:泻肝清胃,解毒化瘀,固摄止血。
方剂:泻浊清胃固血汤。
4.8疫毒积滞型证候:自感肝区或两胁胀满或胀痛,或气窜走痛。
肝脏多可触及,质地偏硬,或伴触痛或叩痛。
舌苔晦暗或瘀暗,舌苔白黄而腻,脉象细弦。
治则:养肝扶脾,清肝利,化瘀消积。
方剂:清肝扶脾消积汤。
4.9肝血瘀阻证候:病程较久,多在一年以上,肝区隐痛,或如牵扯状或伴刺痛,劳累后明显加重。
肝脏肿大伴脾脏肿大,边缘变钝,质地变硬,或伴触痛或叩痛。
舌质淡瘦不荣,瘀暗或瘀斑,舌苔白腻,脉象虚细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