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新解愚公移山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4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古诗简介《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翻译/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愚公移山全文解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传统故事之一,以愚公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和家人移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
下面我们就来解读《愚公移山》的全文,探究其中的含义。
故事中愚公家住在大山脚下,每天都要绕过两座大山才能回家。
愚公觉得这两座山影响了他家的生活,决心要将它们移走。
于是,他便拿起铁锹、梨花杖,带着老婆婆、孩子们一起开始挖山。
这个故事的开始就显示出愚公的勇气和执着,他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只为了改变他家的生活。
在挖山的过程中,愚公得到了邻居们的讽刺和嘲笑,他们认为愚公的做法是愚蠢的,根本不可能成功。
但愚公并没有被打败,他坚信只要不停地挖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
尽管有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愚公从不气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挖山的目标。
最终,在一位有道之士的帮助下,上天感受到了愚公的真诚和坚持,便派来神仙将两座大山消灭了。
这个结局让人感到惊讶和感动,愚公的坚持得到了回报,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家人也获得了幸福。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它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轻易放弃。
就像愚公一样,只要有信念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怕困难,不要怕失败,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这个故事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团结的力量。
在愚公挖山的过程中,有道之士的帮助起到了关键作用,让任务变得更加容易。
这告诉我们要在困难时互相帮助,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成功的目标。
第二篇示例:《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顽强与坚持。
这个故事至今在中国家喻户晓,被视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愚公移山》全文进行解读,探究其中蕴含的哲理及启示。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愚公的老者,他在一座大山的山脚下建造居所。
但是这座大山却挡住了他家门口的光明,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成语故事新编作文500字“愚公移山”新解_五年级每个人都知道龚宇移山的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表面上讲的是一个老人带领他的家人通过不懈的努力移走了两座山。
然而,现实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只要你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前进,坚持不懈,努力不懈,你就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
故事的内容如下: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龚玉的老人。
他的房子前面有两座山,挡住了出去的路。
他和家人商量后,决定移走这两座山。
村子里有一个聪明的老人,名叫智叟。
他听说龚宇想挖这座山。
他忍不住说:“你太糊涂了。
就因为你们想挖这两座山吗?”龚玉回答说:“我不能挖,我的儿子,孙子,我的孩子和孙子都来挖,但他们害怕他们不能挖。
”听了这话,聪明的老人无话可说,叹了口气离开了。
山神知道这一点,被龚宇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他移走了两座山。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山挡住了龚宇的去路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受益匪浅。
期末考试来的时候,我们每天都复习这个和那个。
如果我记不起来了,我会抄几遍,但是如果我还是记不起来了,我会尽我所能记住它,直到我全部记住。
平时,我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都不高。
我现在读更多的课外书籍和优秀的作文。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次汉语考试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可以看出,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得到结果。
我认为这就是龚宇移山的精神我们都应该向傻瓜学习,相信自己,坚持一个目标,并做出巨大努力,我们一定会实现它。
不能学智叟,艰难后退,不敢前进这种古老可笑的愚蠢精神是我们现代人获得成功的基本素质!推荐阅读:成语新作文500字苦读可以补坏故事新作文1000字龚玉一山续写作文300字夸父记得日子新作文400字死羊纪念新作文500字“死羊纪念”新作文。
“愚公移山”老话新说古代的时候,有个老头,很愚笨,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愚公”。
在愚公的家门口,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们一家子外出打工的去路。
愚公为此很苦恼,总想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以便子孙们可以外出打工,早日致富。
于是,他就拿来锄头,叫上一群子孙,去搬大山了。
可是,大山是那么的大,凭他们一家人的力量,怎么搬得动呢?结果,一年下来,他们因为都忙于移山,而疏忽了种地,就没了足够的粮食吃,都饿得面黄肌瘦。
而两座大山却始终还是横在他们家的门口,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大儿子一看这情形,感觉到再这样下去,真要面临家破人亡的局面了,就大着胆向愚公建议道:“爹,我看,光移山也不行。
大家都移山,没人种地,这种情形,是不可以持续下去的。
”愚公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失误,就对子孙们说:“是呀,光移山,不种地,没了收入来源,大家都要饿死。
可如果不移山,我们就始终没有出路,就不能很好地发展。
看来,这两件事是相互矛盾的。
大家都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既能把大山移走,又能保证日常的收入来源呢?”二儿子听了后,低着头想了一会儿,建议道:“不如我们全家分成二批,一批人去种地,一批人去移山。
这样,就既可以保证不饿死,又能不影响移山大计。
”愚公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按照二儿子的建议,将全家人分成了二批,一批人去种地,一批人去移山。
这么干了一年,大家还是怨声载道。
因为种地小组人手不够,收成有限;而移山小组也因为人手减少,每人承担的体力活增多,消耗增大,急需更多的养分。
结果,种地小组根本养不活移山小组,大家都依旧不满意。
在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时,愚公又要大家提新的建议了。
三儿子托着下巴想了许久,突然建议道:“我有一年外出打工,看到外面的世界正在搞建设,需要很多的石料。
很多人还因为办石料厂,而发了大财呢。
所以,我想,我们不如办石料场。
这样,既能保证移山大计,又能有充足的收入来源。
”愚公一听,拍腿叫好。
可还没等愚公的叫好声消失,就听四儿子质疑道:“老三的这个主意,好是好。
“精诚动人”中的文化意蕴——《愚公移山》新解摘要:作为寓言的《愚公移山》一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阐释,从文本出发,“精诚”一词无疑是对其意旨最好的注解,精诚也为历代的阐释提供了界限。
同时,寓言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素材或者是来源于先民神话的片段遗存,因此为我们观照其文化意蕴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愚公移山精读文化意蕴一、《愚公移山》的文本精读《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鉴于列子其人的复杂性,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探幽发微,无助于《愚公移山》的理解;《列子》其书之真伪与篇目之正误依然存疑,从文化谱系的角度研究《愚公移山》,似乎也难有大的发挥。
[1]历来在讨论到《愚公移山》的教学时,以钱梦龙先生为首的建构和以郭初阳老师为代表的解构让研究者将目光投注到了“主体教育与教育的主体地位”的问题上,但无论是建构,还是解构,都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是什么让帝感动?原文中的“帝感其诚”。
因而,“诚”是关键,即“精诚”——“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愚公的精诚之一,敢想敢做平艰险的精诚之志。
面对纵横绵延七百里,高达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九十岁高龄的愚公聚集族人说:“吾与汝毕力平险”,“移山”的敢想是有为的第一步。
愚公精诚之二,殚精竭虑解难题的精诚之干。
愚公妻子提出的质疑从主观上阐明年迈体弱,空有壮志且力不从心;从客观上讲,山连绵,土石众,困难多。
在绝境下,愚公的实干精神显现出来。
愚公精诚之三,子孙传承达目的的精诚之魄。
面对智叟的诘难,愚公答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诚之魄达到了惊天地、动鬼神的地步。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一句出于《庄子·渔夫》。
刘向《列子传》谓“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属道家学派。
因而,从寓言的义理上讲,“精诚”一词对于老庄思想极具传承性;从寓言的内容上讲,“帝感其诚”促成了愚公伟业的完成;《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中“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也充分印证了将《愚公移山》的义理归为“精诚”的准确性。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注释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注释《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下面是店铺收集的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注释,希望大家认真阅读!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新解作文
哎呀呀,大家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吧,哈哈!
以前我就觉得愚公好厉害呀,那么大的山都要去挖走。
嘿呀,那得有多大的决心和毅力呀!
但现在我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呢。
你说愚公为啥一定要移山呀,他带着家人直接搬到山外面去住不就好啦,嘿嘿。
这样不就不用费那么大的力气去挖山啦,哎呀,还能更快地过上好日子呢。
或者呀,他也可以想办法在山里面开出一条路来呀,这样也比一直挖山要轻松一点吧。
不过呢,也许愚公就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哈哈,觉得把山移走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哎呀,不管怎么说,愚公移山的精神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啦。
要是我遇到困难呀,我也要像愚公一样不放弃,努力去克服,嘿呀。
但我也会想想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哟,嘿嘿。
这就是我对愚公移山的新理解啦,哈哈!。
学者新解:愚公巧用虚拟经济手段借力完成移山 2011-08-30 来源:中国新闻网近日,古典文学研究学者汪宏华重解古文《愚公移山》,他认为愚公成功既非勤奋亦非偶然,在于事前作了精心的规划,事中用了合理的投机,不但神鬼难察,还与现代经济学理论一脉相承。
愚公具有不为人知的正义感、责任心和创造力,他移山的终极目的是借朝廷之力拓展“北山”乃至整个中原、华夏子孙的生存空间和胸襟视野,南北更加通畅、融合。
汪宏华认为愚公是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和虚拟经济的鼻祖。
原文如下:一、愚公的成功不是靠勤奋与好运,是有大谋众所周知,《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是个聪明人,智叟才是真正的愚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与字面相反的判断呢?原因不外乎几点:一、愚公有远见有恒心,勤劳淳朴,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二、愚公有智慧有勇气,既能找到一条通向无限的逻辑法则,又能毫不畏惧付诸行动,不怕困难,敢于胜利;三、愚公有辩才有气场,不但吸引了孀妻之子,驳倒了智叟,还惊天地泣鬼神,感动了天帝,于有生之年心想事成,移走大山。
这里边应该说成功最重要,假如愚公去世后,移山事业仍吭哧吭哧未取得明显进展,后继者的信心就会动摇。
毕竟儿孙不是愚公的克隆,意见难以统一,热情难以持久。
而且外部还会传来更多智叟式的质问或嘲讽,比如,你们干嘛不搬到山外去住呢?你们一生能有几次远涉冀南、汉阴的机会?你们能保证自家不断子绝孙吗?……这些问题恐怕愚公本人都难于应答,更遑论其子孙了。
所以,历史上真正尝试过移山的人只有一个愚公,且还是虚构的。
所幸作者在虚构不自量力的愚公的同时还虚构了力大无穷的神仙,他们没等愚公无言以对,没等愚公的子孙懈怠或穷匮就帮着完成了移山。
看起来,作者讲的只是一个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神话,一个物极必反、量变质变的道理。
实则没这么简单,愚公之智在于有谋,有大谋,非止表面的勇、勤、诚而已。
人们偏爱愚公,除了他大获成功之外,还在于其成功符合90%勤奋+9%机会+1%智慧的标准公式。
然而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愚公并不勤奋,他说的比做的多,最后没担走一个小土丘就逢贵人,纵然勤奋也无从表现。
愚公的好运也值得怀疑,他不过是社会最底层的一介草民、愚民,九十年都不曾翻身,不大可能突然得到天帝的垂青。
而从量变质变的规律看,他的劳动量更是远不能引发质变,人类是担土担到近代才发明挖掘机、推土机等工程设备。
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机会属于有准备头脑的人,我认为愚公的成功是98%智慧+1%勤奋+1%机会。
这里的智慧包括创造机会的能力、合理投机的能力。
不管你喜不喜欢,愚公骨子里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投机分子。
中国人不欣赏这种成功模式,但在西方早已深入人心。
二、天帝相助不是感愚公之诚,是惧其阵与势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愚公的初衷就不是想用子孙接力的方式去移山,他要借借天神之力。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的所有言行都是针对神灵而为的,不是为震慑神灵,就是为感动神灵,刚柔相济、礼兵兼施。
愚公做的第一件事是等到90岁再提出移山计划。
此时既可通过耄耋之年获得外界关注(嘲讽与同情均可),又具备了满堂儿孙、人多力量大的优势。
舆论和实力的双重压迫,山神自然不敢小觑。
这里的“子孙荷担者三夫”是指多人,而不是具体的三人,至少是家中所有成年男子(否则孀妻也不会派幼子相助)。
正因为人多,才需要“聚室而谋”,开会。
聚室而谋还能引起人、神的好奇与警惕。
愚公做的第二件事是不正面回答妻子的第一个问题:“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仅解答了第二个如何处置土石的问题,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说完就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尽管路途遥远,一年才能往返一次,但这种坐言起行的务实劲头和纵横捭阖的规划阵势却令人唏嘘叹服,不可置疑。
记得《三国演义》中的孔明也是假以弹琴、扫地摆空城计吓退了司马的千军万马。
这里的愚公是要吓唬谁?显然是比自己更强大的人,更强大的神。
愚公做的第三件事是吸引并接纳了邻人孀妻之弱子加盟。
尽管这个孩子是个童工,刚换牙齿,但意义却很重大:一、说明愚公的事业具有显而易见的可行性,连孀妻和弱子都能够理解并支持。
愚公在与智叟辩驳时就用他们作了比较。
二、说明只要心诚志坚,就能感召后人,甚至家族之外的人。
孀妻与弱子是社会公认的仁善的化身,他们的加入具有榜样效应,愚公移山很快就可能从家族事务转变成社会公共事业。
山神的恐慌情绪势必加剧。
愚公做的第四件事是等到有身份有影响力的河曲智叟提出与妻同样的问题时,立即给予果断、认真的回应。
彼一时,此一时,现在愚公已攒足了底气,不但做到了将土石运至渤海之尾,而且有了外援加盟。
但愚公很保守,抛开外援,只算了自己的子孙,仍旧可以做到子子孙孙无穷尽。
面对弱者的谦虚,面对保守估算的无限,智叟只能是“亡以应”。
智叟一旦被说服,谎言也就变成真理。
操蛇之神终于坐不住了,“闻之,惧其不已也,告知于帝”。
机会就这样被愚公创造出来。
那么,天帝究竟是不是因为“感其诚”,才命令夸娥氏二子移走二山呢?不完全是。
首先,天帝是山神的上级,需要顾及山神的安危;其次,他是人间的至善之神,需要关心所有百姓的疾苦与愿求,至少应比孀妻弱子更善解人意。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天帝不是在孀妻弱子之前,而是在听到山神报告之后才“感其诚”。
这显然有违他无所不知、慈悲为怀的本性。
实是一个畏惧在先,怜悯在后的顺水人情。
由此也可见,在本寓言中最愚蠢最怯懦的不是智叟,而是神灵,包括山神、天帝、夸娥氏二子等。
他们都被愚公愚弄并利用了。
三、愚公运用的投机策略与现代虚拟经济理论暗合进一步归纳,我们可以发现愚公在对付神灵时运用了如下计策或者说投机策略,与现代虚拟经济理论遥相呼应。
第一,外愚内智、外儒内法,先务小实后务大虚。
愚公先是以年届九十之衰躯挑战“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后以蚂蚁搬家——“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艰难方式处置数量庞大的土石。
这实是一种苦肉计,只为引起他人的同情或疑惑。
很快,孀妻就派儿子来助阵了,智叟就上前诘问了。
接着,愚公又以另一种类型的弱者——孀妻弱子——对智叟再唱苦肉计。
如此苦行,叫天帝如何不感动(至少有感动的成分)。
愚公的内法在于,自己虽年迈,子嗣代数却很多,人多势就众;孀妻之子虽年幼力微,却代表了新生力量和外部力量,前途不可限量。
现在很多想上市的公司老板也是这样做的,一边自嘲年岁大,文凭低,一边展示手下人的高学历高职称,专利的数量以及风险资金的关注情况。
这种反差叫人十分好奇,欲罢不能。
第二,以平面线距换立面体积,或者说以一维换三维。
愚公刻意将万仞高山上的土石远远地抛向渤海之尾,既为展现信心与蓝图,也是要给人目标并不遥远的错觉,似乎填完这段区间即可完工。
当今某些公司也是如此,在国外设几间办事机构,就标榜自己是跨国公司,占领了欧美市场,还总有人相信。
实际上一维与三维是立方(千倍)的关系,而点与体积的悬殊就更大了。
第三,无势不说理,得理不饶人,适时与权威机构或知名学者辩论,通过对手反证自己。
愚公很清楚在没有做事之前不能先说大话,而且说服了妻子也没有多大效用,他便避而不答,埋头苦干,终于有一天,等来了牛人智叟。
愚公立即予以回应,心理攻击与人格羞辱并用——“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智叟没被说服先被羞死了,顿时败下阵来。
第一回合既败倒,再爬起来基本就没有人理睬了,世人能原谅本就痴顽的愚公的粗俗无礼,却不容许智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从此,愚公便成了挑落权威的草根英雄。
若在当代,他立即就会获得政府支持和银行贷款,从家庭小作坊扩张为大型路桥公司。
第四,以静制动,以虚托实,以时间换空间。
愚公不但能言善辩,还有缜密的思维能力。
他从自己的子孙和邻家幼子一下子就联想到了无限,有了无限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何况山并不加增。
他的这套理论与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说法正好相反,庄子让人知难而退,愚公则让人热血沸腾。
实际上,任何关于无限的推理都是理想的,静止的,虚空的,世上没有真正无限的事物,连宇宙都是有限的。
愚公的无限也同样无法成立,除了前文提到的愚公的意志和生育能力难以延续之外,移山作业本身的风险与事故也难以避免,夜长梦多。
但人类对无限的敬畏与追求似乎有增无减,现代庞大的虚拟经济体系就是建立在虚妄的无限基础上的。
上市公司股份一经卖出永远不可要求返还,只可转让。
之后便依据往年或当下的业绩(市盈率等)确定并炒作股价。
那么,愚公上述种种虚张声势的投机行为有没有积极意义呢?只需看看故事的结局便知,不仅愚公本人提前实现了移山梦想,而且利益各方尽皆欢喜,山神没伤,渤海没填,天帝的德性与夸娥氏二子的力气也得到了彰显。
假如愚公一味闷声苦干,不知要忙到猴年马月,还可能中途就被山神、天帝诛灭九族。
愚公为何能实现多赢呢?因为资源重新得到了更有效的配置。
天帝平时是高高在上的,不会关心黎民百姓的;夸娥氏二子平时是不会替凡人干活的,膂力是闲置的。
但如今都被调动起来了,效率高,成本低,举手之劳。
现如今很多大公司也是由一个小小的创意发展起来的,其速度之快如同神助。
四、愚公移山不是为个人,为华夏南北更加通达与融合尽管中国古代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如指山卖磨、姜太公钓鱼等,但愚公的投机方式无疑更全面,更含蓄,更适合中国国情。
或许有人说,愚公既然不愿像世外桃源人一样遁世搬家,相信人定胜天,就应属于性恶一派,不会相信神灵的存在,更不会为借力神灵而炒作自己。
我以为这正是作者最深一层的隐讳所在,操蛇之神、天帝、夸娥氏及其二子实际都是各级统治者的象征。
神灵不存在,官家却是存在的,并且官家也总是像传说的天神一样愚昧、胆小而有蛮力。
作者不能直骂当权派,便只好用各路神仙代替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愚公要回避其妻而等待智叟提问。
神是无所不闻的,无论谈话对象是谁,他都能听到。
愚公就是要借智叟这个传声筒影响朝廷,进而利用朝廷。
最后要探究清楚的问题是愚公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冒险移山?首先可以排除的是,他肯定不是为了解决自己与子孙几个人的出入困难,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更简捷更高效的办法;其次他不会是想推翻苛政,若是为了撼倒山神,他应像盗墓贼一样不动声色,悄悄蚕食。
整体考量,他移山的终极目的只可能是帮助整个北山乃至中原人清除障碍,使南方和北方,山里和山外交流更加通达,视野更加开阔。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当地最聪明的河曲智叟都那么固不可彻,别人就更可能坐井观天了。
换个视角看,中原也正是需要向外扩展,尤其需要接纳愚公这样的山中高士。
遗憾的是,我们后人只接受了愚公的恩惠,没有认识到愚公的胸襟和慧性。
愚公堪称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和现代虚拟经济的始祖。
可以见得,《愚公移山》在当时是一篇思想启蒙之作,在现代是一部经济学圣典。
事实上今天的中华文明,仍旧需要海纳百川,仍然需要谋求与世界其他文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