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邑华夏
- 格式:docx
- 大小:16.38 KB
- 文档页数:3
《千字文》全文及译文导语: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千字文》全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文及译文【原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译文】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
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星辰分布在无边的太空中。
【原文】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译文】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
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原文】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译文】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凝结成霜。
黄金产在金沙江,玉石出在昆仑山。
【原文】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译文】最有名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
水果中的珍品是李和奈,蔬菜中最重要的是芥菜和生姜。
【原文】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译文】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鱼儿在水中潜游,鸟儿在空中飞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这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王官员。
【原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译文】苍颉创制了文字,嫘祖制作了衣裳。
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是尧和舜。
【原文】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译文】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是周武王姬发和商王成汤。
贤明的君主端坐朝廷,向大臣们询问治国之道,垂衣拱手,毫不费力就能使天下太平,功绩彰著。
【原文】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译文】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使四方各族人都来归附。
普天之下都统一成了一个整体,四方诸侯率领子民,归顺于他的统治。
【原文】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译文】凤凰在竹林中欢乐地鸣叫,小白马在草场上自由自在地吃着草食。
圣君贤王的仁德之治使草木都沾受了恩惠,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原文】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千字文》的作品赏析(5篇)第一篇:《千字文》的作品赏析《千字文》的作品赏析千字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下面是关于《千字文》的作品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千字文【作者】周兴嗣【朝代】南北朝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画彩仙灵。
丙舍旁启,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盘溪伊尹,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俊义密勿,多士实宁。
古典道学之《千字文》分段解读欲修中华古典之道学,必先修《千字文》,以晓全息之思维也。
《千字文》是了不起的中华文化经典之作,纵观全篇,《千字文》的核心内涵其实就两点:论道、弘德。
故我认为,《千字文》可按篇、章、节来分段,大致可分为两篇、四章、二十四节。
其中,论道篇两章十节;弘德篇两章十四节。
笔者小时候第一次了解《千字文》时,曾经也不怎么喜欢,觉得这是“老古董”,没什么可学的。
直到2019年,笔者在老家尝试用外公的古诗歌诵唱方式来诵唱《千字文》时,才领悟到其中的玄妙,不禁感叹:《千字文》太了不起了,不学《千字文》,枉为中国人。
我的外公肖老先生曾是私塾老师,他是这样唱诵过《千字文》的:“天地玄黄呃~,宇宙洪荒哦~,日月盈昃呃,辰宿列张哦……” ,我记得外公每天早晚都会这样唱诵诗歌,几十年如一日,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当我尝试着用外公的诵唱方式重新诵读《千字文》时,才真正领悟到《千字文》的玄妙,才真正理解外公为什么对诵唱古诗歌那么痴迷!在诵唱过程中,笔者发现《千字文》绝非诸多学者们解读的那么简单。
《千字文》的思想内核,其实与老子道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和儒家思想完美融合,将论道与弘德融为一体,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审美理念的绝佳呈现,唯诵罢《千字文》,方知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笔者曾选修过中西文化比较,并用八个字总结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即“中学为变,西学为辩”。
不论文韬武略,还是诗词歌赋,乃至神怪小说,中华智慧都在强调一个“变”字,比如群经之首《易经》,讲的就是“变”的智慧;中华文化的古诗歌艺术,也贵在“变化”,情境意韵,景物心志,皆为变化之妙;而中华文化的神怪小说,也是讲“变”的,几乎所有中国的神话故事,都在讲“变化”,比如孙悟空七十二变,都是讲变化!足见,道学观变思维,在中华文化中确实是根深蒂固的。
相反,西方文化则少了许多“观变”智慧,强烈的自我中心权力意志,是西方文化和哲学的特点。
中华文化的原点是天道,西方文化的原点则是神权。
第7课:都邑华夏(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千字文、“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
3.了解漆书、壁经的意思。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漆书、壁经的意思。
d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小朋友们知道“壁经”是什么吗?(从孔子旧宅墙壁中发掘出来的经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二、学习“日积月累”1.介绍孔子其人。
2.你们知道秦始皇是谁吗?生交流,师介绍讲秦始皇。
讲“焚书坑儒”的故事。
3.讲“壁经”的由来。
4.拓展:汉代废除挟书令、今古文相关情况。
三、诵读诗文1.自读千字文,找出有关“壁经”的语句,用直线画出来。
2.找到以后给同座位也读一读。
3.学生指名读。
男女生比赛读一读。
4.再试着自己读一读全文。
5.指名开火车轮读四句。
6.全班齐读千字文《都邑华夏》。
第7课:都邑华夏(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都邑华夏》,“神奇汉字”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注意“邑”、“邙”、“泾”、“渭”、“郁”等字。
初步认识都邑,华夏、二京等地理、建筑,理解“启”字形字义,理解象形字。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都邑,华夏、二京等地理、建筑,理解“启”字形字义,理解象形字。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齐读课文,复习前面学过的几个想象文字。
二、学习新知1.诵读《都邑华夏》诗文,找出带有“启”的诗句。
2.引导学生学习“启”字的文字演变过程,理解字形字义。
3.甲骨文(又)(户,小门),表示将门打开。
4.教师范写“启”,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三、诵读诗文1.学生自由读诗文.2.齐读,体会文段的整齐韵律,教师相机指出韵脚。
3.同桌互相练习读。
4.说一说前后读诗文的不同感受,学生带着对诗文的新的感悟齐读,配音乐。
三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七(一)国学片段都邑华夏,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
丙舍旁启,甲帐对楹。
我是小助手1.都邑(yì): 国都,京城。
2.邙(mánɡ):山名, 北邙山,在河南省。
3.洛、渭、泾:河名,分别是洛水、渭河、泾河。
4.浮:漂流,漂浮。
5.据:凭据,依靠。
6.盘:盘旋、逶迤。
7.郁:重叠、茂盛。
8.飞惊:像鸟飞翔令人心惊。
9.丙舍:偏殿。
10、旁启:侧面开启、11、甲帐:汉武帝时所造的帐幕,十分豪华。
我是小翻译中华都城雄伟壮观,有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
洛阳背靠北邙山,面对洛水;长安左依渭水,右靠泾河。
宫殿回环曲折,重重叠叠;楼台宫阙凌空欲飞,让人心惊。
宫殿里画着飞禽走兽,还有彩绘的天仙神灵。
正殿两边的偏殿从侧面开启,豪华的帐幕对着高高的楹柱。
考考您的智慧1、作者描写古都洛阳、长安雄伟的建筑,是依照( )顺序来写的。
A、从外到内 B。
从内到外 C。
从上到下2、这段话中,具体介绍古都洛阳、长安地理位置的是( )。
A、背邙面洛 B。
浮渭据泾C、丙舍旁启3。
洛阳、长安名列中国“六大古都"、除了它们,下列城市中的( )也名列“六大古都”。
A、成都B、开封C、杭州D、北京E、南京4、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华夏"称呼中国。
除了“华夏”,您还明白中国有哪些称呼?弘扬传统文化九朝古都洛阳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600多年的定都史。
它像一颗辉灿烂的明珠,闪烁在世界的东方。
由于洛阳居天下之中,易守难攻,因此,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武周、后梁、后唐、后晋九个王朝都先后在洛阳建都、公元前771年,西周遭到当时的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都城镐京被抢劫一空,周幽王被杀,他的儿子周平王即位。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
从此,洛阳开始了九朝古都的历史。
都邑华夏全文解释翻译二级标题1:都邑的含义和特点都邑,又称都市,是指比较发达的城市,通常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集中的地区。
在中国,都邑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都邑的特点有:1.集中人口:都邑通常是一个人口集中的地区,因为都邑所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机会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聚集。
2.经济繁荣: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都邑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发达的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高效的市场机制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也使得都邑的经济更加繁荣。
3.文化多样:由于都邑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和背景的人口,这里的文化也日趋多样化。
都邑往往成为文化的交汇点,各种文化元素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
4.政治中心:都邑通常是一个政治中心,政府机构和行政部门集中在这里,制定并实施政策措施,推动全国的发展进程。
二级标题2:华夏的起源与含义华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称谓,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
华夏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一书中,用以指代中国古代的帝王。
华夏的含义有:1.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是中华民族的代名词,在中华民族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华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精神。
2.中国的传统名称:华夏是中国的传统名称之一,用来指代中国这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
华夏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世界上独特而受人尊敬的地域概念。
3.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
华夏文明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邑华夏是将都邑和华夏两个概念结合起来的表述,它代表了中国现代都市发展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都邑华夏的涵义包括:1.城市文化的传承:都邑华夏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城市文明相结合,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都市居民提供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文化体验。
2.培育城市精神:都邑华夏强调传统文化对于现代都市发展的指导作用,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培育和塑造都市居民的城市精神,构建和谐、文明的城市社会。
千字文全文与千字文解释根据史书记载,《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 —549 年)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
《千字文》,古人多简称其为《千文》,它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
根据史书记载,《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 —549 年)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
《梁史》中说:“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
奏之,称善,加赐金帛。
”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叙述,该书说:梁武帝肖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
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
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将其编完,累得须发皆白。
这件事在唐宋两代多有记载,如《刘公嘉话录》、《太平广记》等书都曾加以记录,其内容与《尚书故实》基本相同。
《千字文》每4 字一句,共250 句,一千个字。
其中有一重复的字,即“洁”字,此字在文中出现两次:“女慕贞洁”、“纨扇圆洁”,一些古人曾试图加以修改,如宋人吴枋、明人郎瑛等。
《千字文》通篇用韵,朗朗上口,其用韵数字是7 个。
《千字文》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内容丰富。
但由于时代久远,内容已不易于理解,现依据清人汪啸尹、孙谦益的说法,对《千字文》的内容作一大致介绍。
由汪啸尹纂辑、孙谦益参注的《千字文释义》将《千字文》分为四个部份,他们称之为四章。
从第一句“天地玄黄”开始,至第三十六句“赖及万方”为第一部份;从第三十七句“盖此身发”开始,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为第二部份;自第一百零三句“都邑华夏”起,至第一百六十二句“严岫杳冥”为第三部份;自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于农”起,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诮”为第四部份。
最后还有两句“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没有特别含义,将其单列出来。
《千字文》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
东京洛阳——中国第一个东京《千字文》:“都邑华夏,东西二京”。
东京即东京洛阳,西京即西京长安。
洛阳在东汉、北周、隋、唐四朝称为东京,并且在东汉和隋朝是作为首都而存在。
西周二都比东京西京更早的是东都西都,但指代的亦是今洛阳与西安。
“东都、西都”并称始于西周,即东都成周洛邑、西都宗周丰镐。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
——《诗经.小雅大雅谱》:“小雅大雅者,周室居西都丰镐之时诗也”。
新朝二都在新朝,王莽继续周制东西两都制。
——《汉书》:新莽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王莽授诸侯茅土,下诏日:“昔周二后受命,故有东都、西都之居。
予之受命,盖亦如之。
其以洛阳为新室东都,常安为新室西都。
邦畿连体,各有采任”。
东汉两京进入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都雒阳。
因前汉都长安在洛阳之西,称西京,后汉都雒阳在长安之东,称东京。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东京与西京之称谓。
东京、西京依旧亦可称东都、西都。
——《后汉书》曰:“献帝迁都西京,翊举上计掾。
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
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怀感旧之哀”。
从东汉班固《两都赋》之《东都赋》、《西都赋》以及张衡《二京赋》之《东京赋》、《西京赋》亦可窥见。
由于一朝一都,东京及东都、西京及西都还引申出代指东汉、西汉之意。
——明代顾炎武曰:“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
”北周两京进入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乱世时期京号、都号不定。
在北朝的北周周武帝宇文邕灭亡北齐有统一天下之势时,继位的周宣帝宇文赟为更有力地统辖关东旧齐之地第二次定洛阳为东京。
并迁相州六府于东京洛阳,称东京六府。
东京六府的长官为东京小冢宰上大夫,待杨坚平定尉迟迥叛乱后,由杨坚长子杨勇担任。
——《周书》曰:“宣政元年(578年),兼雍州牧。
及宣帝营建东京,以炽为京洛营作大监。
宫苑制度,皆取决焉……于是发山东诸州兵,增一月功为四十五日役,起洛阳宫。
《千字文》拼音及注解展开全文《千字文》拼音及注解《千字文》南朝梁武帝时期(502 —549 年),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为《千字文》。
文中1000字本来不得有所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洁、絜为同义异体字)。
因此,《千字文》实际只运用了999字。
《千字文》问世1400 多年,它既是一部流传广泛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篇非常精简的“中国文化纲领要点”。
《千字文》拼音天地玄黄(tiān dìxuán huáng),宇宙洪荒(yǔzhòu hóng huāng)。
日月盈昃 (rì yuè yíng zè),辰宿列张 (chén xiǔ liè zhāng)。
寒来暑往 (hánl ái shǔ wǎng),秋收冬藏 (qiū shōu dōng cáng)。
闰余成岁 (rùn yú chéng suì),律吕调阳 (lǜ lǚ tiáo yáng)。
云腾致雨 (yún téng zhì yǔ),露结为霜 (lùjiéwéishuāng)。
金生丽水 (jīnshēnglìshuǐ),玉出昆冈 (yùchūkūngāng)。
剑号巨阙 (jiànhàojùquè),珠称夜光 (zhūchēngyèguāng)。
果珍李柰 (guǒzhēnlǐnài),菜重芥姜 (càizhòngjièjiāng)。
海咸河淡 (hǎixiánhédàn),鳞潜羽翔 (línqiányǔxiáng)。
都邑华夏(dū yì huá xià),东西二京(dōng xī âr jīng)。
背邙面洛(bâi máng miàn luî),浮渭据泾(fú wâi jù jīng)。
宫殿盘郁(gōng diàn pán yù),楼观飞惊(lïu guàn fēi jīng)。
图写禽兽(tú xiě qín shîu),画彩仙灵(huà cǎi xiān líng)。
丙舍旁启(bǐng shâ páng qǐ),甲帐对楹(jiǎ zhàng duì
yíng)。
肆筵设席(sì yán shâ xí),鼓瑟吹笙(gǔ sâ chuī shēng)。
升阶纳陛(shēng jiē nà bì),弁转疑星(biàn zhuàn yí xīng)。
右通广内(yîu tōng guǎng nâi),左达承明(zuǒ dá chãng
míng)。
既集坟典(jì jí fãn diǎn),亦聚群英(yì jù qún yīng)。
杜稿钟隶(dù gǎo zhōng lì),漆书壁经(qī shū bì jīng)。
府罗将相(fǔ luï jiàng xiàng),路侠槐卿(lù xiá huái
qīng)。
户封八县(hù fēng bā xiàn),家给千兵(jiā jǐ qiān bīng)。
高冠陪辇(gāo guān pãi niǎn),驱毂振缨(qū gǔ zhân yīng)。
1
世禄侈富(shì lù chǐ fù),车驾肥轻(chē jià fãi qīng)。
策功茂实(câ gōng mào shí),勒碑刻铭(lâ bēi kâ míng)。
磻溪伊尹(pán xī yī yǐn),佐时阿衡(zuǒ shí ā hãng)。
奄宅曲阜(yǎn zhái qū fù),微旦孰营(wēi dàn shú yíng)。
桓公匡合(huán gōng kuāng hã),济弱扶倾(jì ruî fú qīng)。
绮回汉惠(qǐ huí hàn huì),说感武丁(yuâ gǎn wǔ
dīng)。
俊乂密勿(jùn yì mì wù),多士寔宁(duō shì shí níng)。
晋楚更霸(jìn chǔ gēng bà),赵魏困横(zhào wâi kùn hãng)。
假途灭虢(jiǎ tú miâ guï),践土会盟(jiàn tǔ huì mãng)。
何遵约法(hã zūn yuē fǎ),韩弊烦刑(hán bì fán xíng)。
起翦颇牧(qǐ jiǎn pō mù),用军最精(yîng jūn zuì jīng)。
2
宣威沙漠(xuān wēi shā mî),驰誉丹青(chí yù dān qīng)。
九州禹迹(jiǔ zhōu yǔ jì),百郡秦并(bǎi jùn qín bìng)。
岳宗恒岱(yuâ zōng tài dài),禅主云亭(shàn zhǔ yún tíng)。
雁门紫塞(yàn mãn zǐ sài),鸡田赤诚(jī tián chì chãng)。
昆池碣石(kūn chí jiã shí),钜野洞庭(jù yě dîng tíng)。
旷远绵邈(kuàng yuǎn mián miǎo),岩岫杳冥(yán xiù yǎo míng)。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