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在颅脑外科患者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59.56 KB
- 文档页数:2
颅脑外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目的观察分析颅脑外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和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各44例。
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护理前后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DP[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浓度]、D-D(D-二聚体)、AT(抗凝血酶)。
结果两组颅脑外伤患者护理前APTT、FDP、D-D、AT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颅脑外伤患者护理后APTT、FDP、D-D、AT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颅脑外伤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颅脑外伤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标签:颅脑外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对于颅脑外伤术患者而言,由于手术具有一定特殊性,所以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继而极易发生肺栓塞状况。
基于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加强相关预防能够显著提高接受颅脑外伤术患者的预后效果。
据资料显示,未对颅脑外伤术患者及时护理,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高达82%。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均为接受颅脑外伤术者;(2)均在知情下参与本次研究者;(3)基础生命体征平稳者。
排除标准:(1)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治疗者;(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3)凝血功能异常者。
颅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将我院40例颅脑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防性护理,比较两者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出院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DVT发生率及护理质量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预防性护理有利于减少颅脑手术患者DVT的发生。
【关键词】颅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为外科常见疾病之一。
DVT仅影响肢体功能,致残率较高,严重者可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而增加患者的猝死率[1]。
DVT也是颅脑手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康复。
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1月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预防性护理预防DVT,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0例颅脑损伤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2~65岁,平均42.5±4.5岁。
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有明确颅脑外伤病史,致伤原因:车祸伤19例,跌伤7例,打击伤4例,坠落伤3例,其他原因损伤2例。
入院时GCS 4~13分。
将该组患者按照术后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入院时GCS 评分、手术方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预防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2.1 健康宣教:向患者家属或患者清醒后向讲解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尤其对合并有高血脂、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史等DVT的高危因素的患者,更是要加强关注。
解释术后预防DVT的目的及重要性,通过积极的与患者进行交谈,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并加强监测[2]。
1.2.2 预防性用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穿刺,术后采用常规抗凝治疗及护理,低分子肝素钙5000~6000IU皮下注射12 h 1次;低分子右旋糖酐液250 mL 静脉输入,1次/d。
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在胸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样本选择我院相关科室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将参与研究项目的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策,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的总分值要优越于观察组。
结论通过两种护理措施的分析比较来看,采取预防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患者后期的康复治疗,值得在临床医学推广使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脑外科;术后护理;深静脉血栓在胸外科手术治疗当中,主要治疗的疾病包括有脑部、脊髓、周围神经组织外伤以及颅脑肿瘤,胸外科治疗的手术操作难度较大,风险较高[1]。
患者应为疾病的原因,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创伤,使得脑神经组织会出现损伤,与此同时,有较多的功能出现障碍,使得患者的生活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其他突发性的并发症产生。
因此,在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对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这样才能够确保并发症的产生。
当前,在胸外科手术接手后产生深静脉血栓症状的出现是最为危险的疾病,所以,临床要重视起护理干预的措施。
基于此,本文就题目中的相关内容展开分析和讨论,以本院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关于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胸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如下可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项目选自我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总共参与项目的人数为56例,分别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
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数分别为16/12和19/9。
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9.12±4.51)岁。
循证护理用于颅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摘要】:分析循证护理用于颅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
方法:2021年1月到2021年9月,选取102例颅脑疾病并接受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以及循证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结局。
结果:观察组通过接受循证护理干预之后,其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凝血功能等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循证护理用于颅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显著。
【关键词】:循证护理;颅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应用效果颅脑损伤是一种因直接暴力或是间接暴力造成的原发性、继发性颅脑组织损伤[1]。
损伤发生后,患者大脑始终处于高动态状态,会有脂质代谢以及葡萄糖代谢紊乱、颅内压水平显著升高、胃黏膜明显受损等现象。
这一类患者往往需长期卧床,无形之中增加了压力性损伤以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深静脉血栓主要指因多种原因导致的下肢静脉回流缓慢、血液高凝,在下肢静脉淤积,形成血栓,诱发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
因此,积极利用护理干预,预防深静脉血栓,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21年1月到2021年9月,选取102例颅脑疾病并接受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分组法分组。
对照组有51例,男性、女性各有30例、21例,年龄最小、最大50-78岁(64.39±3.46)岁,肌力1级、2级各有32例、19例。
观察组有51例,男性、女性各有29例、22例,年龄最小、最大51-78岁(64.65±3.51)岁,肌力1级、2级各有34例、17例。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常规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遵医嘱应用药物进行溶栓治疗,指导患者营养饮食,在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后尝试下床活动。
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1)用药护理:遵医嘱应用溶栓、抗凝。
解聚药物,合理调节用药速度及用药量,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若患者需长期用药,考虑留置静脉针,不建议在同一肢体上反复穿刺,预防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加。
预防性护理在颅脑外科患者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7-27T14:07:09.9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19期作者:张娜张楠王国娜[导读] 近些年来由于预防性护理对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的影响,所以本文已病例为研究对象。
(1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辽宁沈阳 110000)(2沈阳军区总医院耳鼻喉科辽宁沈阳 110000)【摘要】近些年来由于预防性护理对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的影响,所以本文已病例为研究对象,对病例进行随机分组,一组进行常规护理,另一组进行预防性护理,采用两组实验对比的方式观察患者病情,并记录两组病例所产生深静脉血栓的数据,通过数据对预防性护理的数据所得,预防性护理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很好的防治,所以预防性护理可以得到广泛的推广。
【关键词】血栓患者;预防性护理;颅脑患者【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271-02 在颅脑患者中,深静脉血栓是很普遍的发病情况,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指在深静脉系统内形成血液成分不正常的凝结快块,这种病不但有很高的发病率而且对病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深静脉血栓有很高的致残率,对于患者的生命有很大的威胁,不仅如此,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还处于逐年增加趋势,所以在面对对颅脑外科患者时应当采取科学的护理手段,防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防止方法上,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1.有效的方法 1.1 数据
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根据医院在2015年6月所诊治的42名颅脑外科患者,女性20名男性22名,这42名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岁,本次研究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因为是随机分配可以保证患者的平均体重,性别,年龄方面没有很大的出入。
1.1.1各组采取的护理方法本次研究对于对照组采取的是普通的常规性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和药物护理三个方面。
而观察组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再加上预防性护理,增加了对病人心里的照顾和身体的护理,在进行护理工作之前,首先要知道颅脑外科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时病情发展是非常快的,所以在护理期间应做好日常的巡视观察工作,防止患者在看护过程中发生意外。
还应注意现在社会的医患关系紧张,在对病人做药用护理的时候一定要在用药前和患者的家属做好沟通,询问病人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在用药时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患者在服下药物后应观察其是否有不适的反应和相关的并发症,如果发生不良反应或相关的并发症应及时的向主治医师反应情况,并在这期间采取科学的手段对病人进行医治,在病人发生不良状况期间应保障病房内通风,医院应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处理。
除此之外,在患者发病期间应注意其吸入温度,防止病人再次感染,在对颅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需要花费的时间是非常多的,因为做过颅脑手术的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再加上药物的刺激,对患者的心理负担是非常大的,所以护理人员应对颅脑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在住院期间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心理负担,只有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使治疗事半功倍。
1.1.2统计数据在数据统计中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来表示,两组之间的对比采用t表示,统计软件是采用SPSS1
2.0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在观察组中有三人出现了深静脉血栓病情,而对照组中出现了8例深静脉血栓病情,两组分别发病的机率是14%和39.8%,这两组数据的结果相差较大,差异明显,在数学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情况详情见表。
2.结果讨论 2.1 正常人的深静脉系统中很难形成深静脉血栓,不能正常凝结,但颅脑患者因为病情的原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非常高的,在颅脑患者中如果出现深静脉血栓不仅对病情是一种加重,而且对后期的康复也有很大的阻碍,医院相关的护理人员一定要有爱岗敬业精神,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护理工作的细节上多努力,在护理期间要保证病人的饮食健康和睡眠的质量,在病人住院期间应定期的对病房进行消毒处理,并保持日常通风,保证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环境的清洁,并且应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里辅导计划,并及时和病人家属进行沟通,使病人在心里上得到家人的鼓励,在病人卧床期间可以播放些轻缓音乐,帮助病人舒展情绪,对病人进行预防性护理的人员一定要有相应的预测病人病情的能力,防止病情发生突然恶化。
2.2 在病人的早期活动中,对于术后意识模糊或者不清楚的患者应适当的抬高下肢,按摩肢体,防止病人的血液滞留,避免膝下软枕,以及过度屈髋,防止下肢血流回流不畅,并且定期对病人进行翻身,对于术后清醒的患者应尽早鼓励其下床活动,在清晨起床前将肢体抬高,使静脉血回流排空,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结束语
随着人民对医学要求的提高,各种科学的护理方法也越来越多,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明确的看出在观察组中运用预防性护理后,颅脑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只有三人出现深静脉血栓情况,而观察组出现了八人还伴有相关的并发症,所以两组的数据差别是非常大的。
对病人采用预防性护理应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病情的密切观察,并配合药物治疗,这样可以很好的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综上所诉,在颅脑外科患者的护理中采用预防性护理可以明显的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这种护理方法可以使医院对颅脑患者的护理达到想要的效果,值得受到临床推广和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1]黄菊城,谢丽红,祁大鹏,李群,孙维佳.护理干预减少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20(61):213—236.
[2]姜届其,王金山,刘永菊,李群,护理干预减少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分析[J].中华民族民间医方,2014,7(05):114-118.
[3]黄英力,郑成洁,黄裕立,蔡晓燕,侯建行,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21(12):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