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技术外溢的地区差异与信用环境的门槛效应_王亚星
- 格式:pdf
- 大小:290.37 KB
- 文档页数:7
FDI双重溢出效应对创新追赶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高菲;王玉荣;刘晓辉【摘要】将FDI的溢出效应分为市场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利用1995 2012年中国5大高技术产业相关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两者对创新追赶绩效中的产品创新绩效和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并考察知识创新绩效作为内生变量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FDI的市场竞争效应对本土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的提高不存在促进作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本土企业的知识创新绩效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并且通过作用于吸收能力而间接促进本土企业知识创新绩效的提升;FDI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知识创新绩效对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FDI的双重溢出效应对创新追赶绩效的影响机制存在产业差异.【期刊名称】《技术经济》【年(卷),期】2014(033)007【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FDI;市场竞争;技术溢出;创新追赶;创新绩效;溢出效应【作者】高菲;王玉荣;刘晓辉【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41 研究背景2012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量达到1211亿美元,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FDI接收国。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一般具有较高的贸易倾向,因此FDI不仅推高了中国的对外贸易额,而且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1]。
同时,FDI作为创新来源之一,被认为是后发国家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中国利用外资已不再是因为对外国资本的需求[2]。
但是,随着FDI流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外资企业进入数量的日渐增加,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间的竞争日趋复杂[3],本土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竞争优势全面受到外资企业的挑战。
一方面,来自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激发了本土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强烈意愿;另一方面,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也促进了本土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从而推动了本土企业的创新绩效水平整体提升。
第47卷 第5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 .47 N o .5 2011年10月Jo ur nal o f Guang xi N or mal U niver sity :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 O ctober ,2011[收稿日期]2011-04-10[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2008GXSID 036);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FJY 006)。
[作者简介]龚三乐(1972-),男,汉族,湖南双峰人,西南大学管理学博士后,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产业经济与产业组织。
FDI 技术外溢的地区差异分析——基于广西区域面板数据的检验龚 三 乐(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系,广西南宁530003) [摘 要]F DI 技术外溢存在地区差异。
利用区域面板数据,基于Co bb-Doug las 生产函数构建对数线性回归计量模型估计广西各地资本、劳动产出弹性,并估算各地全要素生产率;建立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变系数面板模型(SU R 模型),测算FD I 技术外溢作用影响系数。
结果表明,广西各地区F DI 技术外溢效用存在规律性差异,开放程度越高、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技术外溢效应越显著,越有利于技术进步。
[关键词]F DI;技术外溢;全要素生产率[中图分类号]F 4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1)05-0024-07 FDI(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途径。
通过FDI ,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研究表明,FDI 是物化型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具有技术外溢效应,影响承接地的技术进步,并且这种效应会随着承接地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一、FDI 技术外溢的地区差异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证实了FDI 技术外溢地区差异的存在。
布莱姆斯顿(Blo mstro m )和沃尔夫(Wolf )[1]通过对101个国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FDI 的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中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在最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没能发现这种溢出效应存在的证据。
FDI的技术外溢途径探讨(一)【摘要】技术溢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大多数国家在注重国内科技创新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由FDI所产生的技术溢出。
本文试图探讨FDI技术溢出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FDI技术溢出路径依赖近年来,FDI与技术溢出和技术进步成为经济研究的热点,相关文献不论是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内容方面都有很大突破,这充分表明FDI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在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互动过程中,产业关联和市场竞争所产生的技术溢出较大,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过程中呈现的进入方式上的变化和进入产业、区域上的集聚趋势,对技术溢出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依据技术外溢理论,FDI进入东道国会直接或间接带来技术上的转移,使得东道国企业获得技术溢出。
这既激发了东道国的技术创新意愿,也增强了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一、FDI的技术外溢基本特征分析技术溢出是技术转移的一种,是由技术知识的外部性所带来的无意识的技术传播,也就是技术知识在它的运用和转移的过程中,由于一些问题产生了潜在的市场失效,导致了外部经济的出现。
这是一种正的外部经济,它使得技术创新的社会边际收益率大于技术创新企业的边际收益率。
从社会角度来说,技术溢出有利于总体福利的提高,但它也带来了市场的失效及技术创新企业的收入转移效应,导致收入分配失衡。
因此从创新企业和市场的有效性角度来说,技术溢出存在不良的影响。
二、跨国公司技术优势转移的途径跨国公司技术优势转移主要是通过对东道国技术溢出实现的。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技术溢出是指跨国公司实施FDI时,由于FDI资本内含的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等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导致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生产率的增长,进而对东道国长期增长作出贡献,而跨国公司又无法获取其中全部收益的一种外部效应。
通常由跨国公司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有两个基本机制:一是直接学习外国技术知识;二是使用外国发明的先进中间产品,可以通过进口和FDI得到。
FDI外溢效应不确定性的经济转型摘要:本文仅就fdi及其技术外溢理论研究为起点,特别是对有关中国吸引fdi的外溢效应的研究进行归纳,期望得到以fdi和国际贸易相互促进主要特征的全球化运动对国别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解释框架,为中国在全球化逆转期重构开放经济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fdi;外溢效益;经济转型fdi技术外溢是通过示范一模仿、劳动者流动和竞争压力等机制,fdi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渠道引入东道国而提升东道国的技术能力的过程(kokko,1994)。
但无论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结论,fdi技术外溢效应存在性问题一直存有争议。
一、fdi技术外溢效应的理论分歧与研究贸易技术外溢的文献相比,研究fdi外溢机制的文献还很少。
最早的依附理论认为发达国家通过攫取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和资源聚集财富的同时,并没有给予发展中国家以公平的补偿,从而资本国际运动扭曲了世界分工并导致了极度富裕和超消费与持续贫困和高储蓄并存,因此,否认来自发达国家的fdi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外溢效应,并建议发展中国家应该回归到以产品分工为基础的世界分工体系中去。
该理论在全球化运动从产品分工过渡以要素分工的初始阶段达到巅峰,此后因接受了依附理论的拉丁美洲国家与大力推行吸引外资的东南亚国家之间经济绩效的巨大差异受到持续批评(bornschier和chase-dunn,1985;firebaugh,1998)。
理论界也开始转向fdi对东道国技术外溢的理论研究。
hymer认为fdi的实质是生产的国际化扩张,因此,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有负面效应。
caves和kindleberger在非完全市场中纠正了该论断,认为只有那些拥有所有权、技术、管理和品牌优势的企业才能因为可以弥补地理和文化差异所致的劣势,并对外扩张,fdi因此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不仅是正向的,而且因为随fdi流动的先进技术所具有的“公共品”性质,技术外溢效应也是自动发生的。
但是,wang与blomstrom 则从内外资企业行为互动的微观视角考察fdi外溢效应后认为,东道国企业的学习行为、技术差距、贴现率、东道国经济水平及增长率及转移成本等都会决定fdi影响东道国经济的方向及强度,因此,他们因为更多考虑了先进技术的“私人物品”性质而否认了fdi技术外溢效应可以自动发生的判断。
FDI技术外溢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一)摘要]FDI技术外溢是外国直接投资内含的无形资本非愿性扩散。
本文叙述了FDI技术外溢理论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重点分析了FDI技术外溢存在性和影响因素,并客观评估了我国的FDI技术外溢效应。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FDI)技术外溢吸收能力一、引言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影响一直受到各国经济学家的重视。
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是指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东道国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利用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提升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是我国“以市场换技术”引资政策的重要依据。
然而,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表明,FDI的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对FDI的技术外溢的实现途径、发展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对FDI技术外溢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的一个热点。
MacDougall(1960)第一次明确提出东道国的技术外溢效应问题,并且认为技术外溢是指技术提供方非自愿地提供技术给受让方的而技术提供方享受不到回报的行为。
MagnusBlomstrom 和AKokko(1996)指出,FDI技术外溢效应是指外资企业的进入使得东道国本土企业有可能获得劳动生产率方面的进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内有关FDI技术外溢对我国技术进步作用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二、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性研究有关FDI技术外溢效应存在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逐渐成熟,21世纪又有新的发展。
众多学者利用各国截面、时序数据或平行数据对FDI技术外溢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对东道国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外溢效应。
但对委内瑞拉、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检验结果却不支持FDI技术外溢假设,或者发现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比较微弱、只在一定条件下成立。
FDI是否带来我国的技术进步,学者之间也存在不同观点。
1.正效应FDI能够促进创新能力,这是大多数研究的共同结论,而且无论是在企业层次上的研究,还是在产业或者国家层次上的研究,似乎都证实了这一点。
FDI 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近年来,FDI 技术溢出效应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因为中国是外资引进大国,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有两项功能: 一是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表现为经济功能二是通过转移技术,带动中国本土企业技术进步,表现为技术功能。
在促进中国技术进步方面,除了直接转移技术外,更为重要的是外资对国内企业发生技术溢出效应。
从对这方面的研究看,部分学者将讨论的重点放在FDI 技术溢出渠道[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产业间技术溢出的差异性等。
但是,在讨论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时,许多学者是选择整个行业或区域为研究对象,再将其影响因素加以分解,以论证每个因素对FDI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区域差异性比较明显[5],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因素对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程度不同。
因此,影响FDI 技术溢出的因素在不同地区之间应加以综合研究,这样才能全面反映每个地区影响FDI 技术溢出的重点因素有哪些? 以及不同地区对这些因素的敏感程度。
并以此为依据,在引资决策方面为政府提出相应建议。
当前,国内外研究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文献十分丰富。
从学者们的研究范畴来看,讨论FDI 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观点居多。
总体来看,影响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主要有三大类: 即内外资企业间的技术差距、本土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以及行业特征。
技术差距方面,部分学者认为内外资企业之间技术差距越大,越有利于FDI 发生技术溢出效应,将该观点称为促进论,主要代表有Findlay( 1978)、Wang Blomstrǒm ( 1992)、Driffield ( 2001)、严兵( 2006)等。
另一部分学者却认为,内外资企业之间较大的技术差距将阻碍FDI 技术溢出,将其称为抑制论,主要代表有Kokko ( 1994,1996) 、GirmaWakelin ( 2001 )、陈涛涛( 2003 )、黄静( 2006)等。
在华FDI生产率溢出的省际差异及其门槛效应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在一个国家经济体系中,跨国企业通过向其他国家的企业直接投资,建立子公司或购买当地公司的股权等形式,在国外直接投资和控股企业。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联系,FDI对于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可以为它们所在的国家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带来一定程度的生产率溢出效应。
从理论上来讲,FDI可以通过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溢出效应来提高它所处的地区和国家的生产力水平。
然而,就在FDI的生产率溢出流程中,存在一些省际差异,即FDI不会对每个地区都产生同样的正面影响。
一些地区可能受益更多,而另一些地区却可能受到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逐一地分析不同地区中FDI对生产率溢出的影响。
本文将借鉴现有文献中的方法,探讨FDI对于各省份生产率水平的影响,并结合相关数据集分析,深入探究FDI生产率溢出的省际差异及其门槛效应。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FDI对不同省份生产率的溢出效应,并进一步研究FDI在产生生产率溢出效应时的门槛效应。
具体而言,我们将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FDI流入对每个地区的生产率的长期和短期影响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省份的数据比较,寻找FDI生产率溢出的省际差异。
本文将根据现有的文献综述,结合大量统计数据来深入研究不同省份FDI的生产力溢出效应,并对此进行详细的讨论和解读。
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1. 研究FDI对各省份生产率水平的影响,并探讨这种影响是否与省份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本等因素相关。
2. 对产业类型和地理位置有差异的地区进行比较研究,以探寻不同的FDI类型和来源对产业和地区的生产率带来的潜在差异。
3. 在探讨FDI生产率溢出效应的同时,研究方差分析和回归技术等方法,以确定FDI生产率溢出的门槛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FDI对中国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门槛特征分析郑珊珊【摘要】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和门槛特征的框架,本文研究了中国2001~2016年地区层面FDI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实证研究表明,FDI的流入促进了全国、东部、中部地区技术创新产出,但西部地区呈现出负向的FDI技术创新溢出效应;东部和全国地区FDI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呈现出"U"型特征,而中部、西部地区FDI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表现为倒"U"型特征.基于研发投入调节效应模型的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FDI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随着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扩大和研发人员投入增加而提高.此外,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证实,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度、基础设施建设均有助于提高各地区技术创新产出.为此,各地区不应单纯加大FDI的引入,而应更加注重强化研发投入.%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hreshold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pillover effect and its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FDI in 2001~2016 years in China.The empirical research shows that with the inflow of FDI,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utput of the whole country, the eastem and the central region have been promoted, but the western region has shown a negative FDI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pillover effect.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pillover effect of FDI in eastern and the whole regions show a"U"feature, while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FDI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s characterized by inverted"U".Based on the moderating effect model of R&D input factors, it shows tha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pillover effect of FDI in China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expansion of R&D investment and the increase of R&Dinvestment.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bsorptive capacity, it is confirmed tha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economic openness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re all helpful to improve Chin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utput.There-fore, ever region should not simply increase the introduction of FDI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trengthening R&D investment.【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8(037)005【总页数】7页(P105-111)【关键词】FDI;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知识生产函数模型;门槛特征;研发投入;影响机制【作者】郑珊珊【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武汉 43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40;F124.31 问题提出自20世纪60年代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产生以来,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FDI对东道国的产出或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上(Moura和Forte,2010;刘美玲和黄文军,2015[1,2]),可以归结为FDI的技术进步效应(赵放和薛乔,2017[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区域差异与门槛效应研究作者:姜亚鹏付雨果姜玉梅来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04期摘要:出于均衡利用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之目的,文章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区域差异及影响该效应发挥的各类门槛因素。
拓展的C-H动态面板模型GMM 检验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但存在区域差异。
通过拓展的Borensztein门槛模型检验显示不同省份所受到约束门槛不同。
东部省份主要受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市场结构及金融发展等门槛因素约束;中、西部省份除了受到前述约束外,还受到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及教育投入等门槛限制。
文章指出,除了进一步支持吸收能力较强省份对研发资本存量较高的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寻求型投资外,还应当进一步深化中、西部对外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积累,以便早日越过“门槛”,更多获益于逆向技术溢出。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区域差异;门槛效应;溢出效应中图分类号:F74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4-0042-10技术进步是内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部分。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和吸收再创新。
开放条件下企业技术进步不仅依赖于国内R&D资本,而且有赖于国外R&D资本[1]。
全球研发资本的利用除了技术贸易,还包括人员流动带来的非物化技术溢出及货物贸易和资本流动带来的物化技术溢出(Keller, 2004)。
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的技术变革促使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OFDI)重要性凸显,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为跨境资本流动提供了机遇,活跃的金融市场为跨国投资提供了便利[2],蔓延至今的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市场整合则为企业提供了全球技术寻求的实现路径。
引进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中国技术进步都很重要,但后者可能更容易获得核心技术。
FDI技术外溢的地区差异与信用环境的门槛效应*王亚星 曲泉儒 内容提要:本文以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余额作为投入要素,以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要素得出内资企业生产率指数;再以此为因变量,运用面板数据广义矩估计模型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不同地区技术外溢影响的差异性,发现FDI技术外溢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
进而,本文引入社会信用环境和经济信用环境两个主成分,对门槛效应水平进行了计算,量化了信用环境发展水平与FDI技术外溢的地区差异。
本文的结论是:信用环境发达的地区其FDI技术外溢效应明显;而信用环境建设落后的地区不但不能带来正的技术外溢效应,FDI的流入反而会阻碍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即引起负的技术外溢效应。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技术外溢 信用环境 门槛效应作者简介:王亚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00872;曲泉儒,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100872。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11)10-0088-07一、文献综述FDI技术外溢由于受到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人文环境以及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是很难精确测算的。
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数据和估计方法的选择,采用的理论模型、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数据选取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FDI技术外溢效应的结论。
FDI技术外溢的效果引起了国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Caves(1974)分别实证检验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个国家1966年制造业的行业横截面数据,研究发现当地企业的利润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正相关,且FDI对劳动生产率有着较强的正面效应。
Gregorio(1992)针对1950-1985年间的12个拉美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还发现外商直接投资的生产率要高于国内投资的生产率。
Blomstrom和Persson(1983)通过1970年墨西哥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实证检验出的技术外溢效应是存在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东道国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生产力水平存在趋同的现象,并且东道国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大都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正相关关系,也说明FDI存在技术外溢效应。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证明FDI的技术效应显著为正;还有很多研究发现,FDI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是那么显著甚至是负效应,而这与东道国的一些具体情况密切相关。
Welfens和Paul J.J.(1992)分别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论证了发展中国家FDI与其经济增长存在的负相关关系。
Easterly(1993)经过研究发现,东道国利用一些政策优惠吸引外资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国内投资,这时如果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收益差距很大的话,引进外资反而会阻碍经济增长。
Aitken和Har-rison(1999)采用委内瑞拉1976-1989年的4000家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微观面板数据进行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的研究,FDI的正溢出效应只显著地表现在小企业上;然而对于大*国家质检公益专项:“消费品安全检测方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910088)。
88企业来讲,FDI并没有带来生产率的显著提高,而且委内瑞拉的本土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随着FDI的增加反而不断降低,即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
Aitken和Harrison认为这是因为外商直接投资生产的强大竞争压力压缩了委内瑞拉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使得当地企业没有办法享受到规模经济的益处。
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对FDI技术外溢效应做了深入的研究。
潘文卿(2003)利用我国工业面板数据实证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中国工业部门引进外商投资在总体上对内资部门产出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FDI技术外溢效应为正。
包群、赖明勇(2003)基于两部门动态模型的实证测算,结果表明FDI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带动了我国国内部门产出的增长,并指出外资企业技术外溢因子每提高1个百分点,我国国内部门的产出相应增加0.199个百分点。
张宇(2008)根据Cobb-Douglas生产函数验证了FDI技术外溢效应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具有相当的差异性,并进一步检验了影响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吸收能力因素及其门限特征。
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FDI技术外溢的正外部效应:何洁(2000)发现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门限效应的制约,指出单纯提高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对增强FDI的外溢效应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有负面作用。
黄菁等(2008)的实证结果表明,虽然人力资本有利于促进FDI技术外溢效应发挥作用,但缺乏经验数据支持FDI的正向技术外溢效应。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上来看,很少有学者实证研究FDI技术外溢效应差异的形成机理,更鲜有从信用环境的角度考量FDI技术外溢效应的相关文献,而健全信用环境是外商投资东道国重点考察的因素之一。
从企业角度看,若当地信用环境不佳,这意味着该地区面临着信贷配给式的外部融资约束困境,企业间普遍存在着拖欠货款现象。
这种企业间相互拖欠和“三角债”式的社会信用环境缺失现象,在外部融资受到约束的情形下,会严重干扰企业现金流转和正常组织生产能力的发挥,加大了跨国企业同内资企业经济、技术和管理交流的难度,阻碍了FDI的流入。
从法律角度看,信用环境差的地区往往信用法律缺失,信用行为仅依靠当地传统的道德约束,而这种缺乏强制性和规范性的约束,则加大了跨国企业与内资企业发生信用交易时的成本和风险。
从地区开放性程度上看,信用环境落后的地区往往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主观上表现为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内资企业的发展而排斥跨国企业的进入行为,客观上表现为信用环境(如交通、人力资本)的恶化加大了具有高要求的跨国企业进入的难度。
因此,本文构建了社会信用环境和经济信用环境两个主成分,以考察各地区信用环境的差异给外商投资造成的影响。
二、FDI技术外溢的地区差异(一)基本模型的设定生产率指数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
这种技术进步可进一步分为内部资本投入即地区内的科技研发资本,以及外部资本投入即FDI流入。
因此,本文设定面板数据固定效应的检验模型如下:lnDTFPit=αlnRit+βilnFDIit+c+μit(1) 在模型中,DTFPit表示第i个地区第t年的生产率指数;Rit为R&D投入,以各地区各年科研经费实际使用量(经过生产者物价指数平减)衡量;FDIit为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以各地区各年外商直接投资额(经过生产者物价指数平减)衡量。
FDIit变量的系数βi是我国各地区FDI技术外溢作用的影响系数。
如果该系数为正,则表明外资进入对该地区的技术进步有积极的外溢作用,如果该系数为负,则表明外资进入对该地区的技术进步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如果该系数的回归结果不显著,则表明FDI流入对该地区内资部门的技术进步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二)生产率指数(DTFP)的估计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估计各地区的生产率指数。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最早由89Charn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提出,该方法的应用原理主要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DMU)的输入或输出不变,借助于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将各个决策单元投影到DEA的生产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
一般地,DMU的投入越少,产出越大,效率越高。
根据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选择工业增加值(IND)作为产出要素,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K)作为资本投入要素,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余额(L)作为劳动投入要素。
考虑到对内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数据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9)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0-2009)所载1999-2008年中国31个地区的总量名义值,并按照价格指数转化成实际值再剔除外资部门数据的方法而获得(下同)。
具体而言,除劳动力数量不涉及价格变动影响外,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均需要经过调整到初始年度的实际值,公式如下:INDt=∑kn=1珋I珡N珚Dnt/∑kn=1(Pnt/Pn1999)≈∑kn=1珋I珡N珚Dnt/(PPIt/PPI1999)表1 2008年我国各地区生产率指数(DTFP) 北京1.1上海1.16湖北1.19云南1.11天津1.14江苏1.33湖南1.21西藏1.03河北1.23浙江1.25广东1.28陕西1.17山西1.2安徽1.17广西1.1甘肃1.1内蒙古1.17福建1.16海南1.04青海1.04辽宁1.23江西1.15重庆1.1宁夏1.04吉林1.12山东1.36四川1.23新疆1.11黑龙江1.17河南1.33贵州1.07表2中国各地区FDI技术外溢程度的检验结果省份βi t省份βi t北京0.074413 0.64湖北-0.04288-0.77天津0.031943 0.73湖南0.026464 0.43河北0.016845 0.31广东0.049977 1.27山西0.006275 0.17广西-0.00945-0.29内蒙古0.047623 1.3海南0.004584 0.31辽宁0.025302 0.35重庆0.071998 1.63吉林0.047789 1.29四川-0.07621-0.87黑龙江0.057613 1.6贵州-0.01395-0.24上海0.062491 1.15云南0.031768 0.81江苏0.059759 1.59西藏-0.072766-1.78浙江0.049189 1.36陕西-0.01043-0.16安徽-0.08015-0.84甘肃-0.0107-0.32福建0.019945 0.8青海0.048482 1.41江西0.060514 1.73宁夏0.010137 0.38山东0.046824 1.21新疆0.263931 2.68河南-0.02443-0.37Effects SpecificationR-squared 0.698538Durbin-Watson stat 2.54608F-statistic 4.997644Prob(F-statistic)0其中,INDt为第t年实际工业增加值,珔I珡N珡Dnt为第t年第n个地区中工业产出的名义增加值,Pnt为第t年第n个地区中工业产出的价格,PPIt为第t年生产者物价指数。
同样,可以得到外资部门的实际工业增加值INDFt。
将二者相减可得到内资企业实际工业增加值INDDt=INDt-INDFt。
同理可得到内资企业实际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
将全国31个地区为决策单元(DMU),以价格调整后的1999年至2008年内资企业工业增加值为产出变量,以1999-2008年内资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余额和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作为投入变量,对各决策单元各年度生产率指数进行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