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文化血脉
- 格式:doc
- 大小:282.50 KB
- 文档页数:4
延续文化血脉教案及反思一、教案设计【主题】:《延续文化血脉》【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2. 使学生认识到延续文化血脉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2. 延续文化血脉的意义;3. 怎样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延续文化血脉的重要性;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延续文化血脉的认识和看法;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延续文化血脉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复述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点评;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怎样延续文化血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分析延续文化血脉的具体做法;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份延续文化血脉的计划;5.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学生的计划,强调延续文化血脉的重要性。
二、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拓展,增加更多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 实践活动环节,可以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延续文化血脉的重要性;4. 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
六、教案设计【主题】:《延续文化血脉》【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2. 使学生认识到延续文化血脉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延续文化血脉教案及反思一、教案内容:【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延续文化血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血脉吗?请大家举例说明。
【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文化血脉的概念,包括文化传承、文化底蕴、文化自信等方面。
2. 分析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如诗词、书画、戏曲等,强调这些文化成果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3. 讲解文化血脉的重要性,如对社会发展、民族认同、个人修养的影响等。
【案例分享】1. 教师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如某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等,让大家了解文化血脉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2. 邀请同学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化血脉的案例。
【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传承和弘扬文化血脉?2. 同学们分组讨论,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2. 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文化血脉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认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文化血脉,提高文化自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化血脉的概念、重要性和传承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享具体的案例,让大家了解文化血脉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文化血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案例分享:评价学生分享的文化血脉案例的典型性和实用性。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提出、合作意识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有趣,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化血脉的相关知识。
3.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 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文化血脉。
六、教学内容:【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血脉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自信的意义,明确文化自信的途径;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懂得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2.提高对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和运用能力;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辩证认识文化现象的能力,并能作出符合文化自信要求的判断和选择。
3.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力量;坚定与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一则材料,并提出问题。
本活动旨在通过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类节目亮相荧屏的事例,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正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文化的血脉,以此导入本节课课题。
新知探究一、中华文化根(一)中华文化的产生【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一则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明确中华文化的形成和重要地位。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特点【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并提出问题。
本活动通过展示我国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优秀的传统建筑,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后,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并提出问题。
本栏目旨在通过外国政要、学者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赞美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展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史成就,帮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测试时间:25分钟1.(2021河南中考)从张仲景到李时珍,再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人民英雄张伯礼;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本草纲目》,再到今天伟大的抗疫实践……千百年来,中医和中药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为弘扬中医药文化,我们应该()①只信中医,摒弃西医②传承精华,守正创新③中西互补,协调发展④重视中医,淡化西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本题考查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
②③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正确做法,①④做法错误。
2.(2021北京中考)“乘客朋友们,欢迎您乘坐‘红色专车’。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北大红楼,这里曾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最早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红色阵地……”近期,北京公交集团开通了“红色专车”,为市民打造“流动的红色课堂”。
此举()A.将文化与生活相融合,实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B.有助于人们追寻革命先辈足迹,传承革命精神C.有利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在交流互鉴中发展D.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展现红色文化魅力答案B北京公交集团开通了“红色专车”,为市民打造“流动的红色课堂”,此举有助于人们了解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B符合题意。
A中的“各民族的文化交流”、C中的“在交流互鉴中发展”、D中的“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故选B。
3.(2021浙江丽水中考)丽水人陈金英,因创办的企业遭遇困难欠下巨款,有人劝她申请破产减少债务,她果断拒绝,80多岁开始走上还债之路。
她变卖厂房、上街摆摊……最终还清巨额债务,演绎了传奇的创业人生。
她的事迹体现了()A.团结友善、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B.孝亲敬长、关爱家人的优秀品格C.道济天下、自强不息的价值准则D.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答案D本题考查美德万年长。
陈金英的事迹体现了她诚信做事、信守承诺、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D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1湖南湘西州中考)中国人喜爱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它们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既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又可以谈酒谈心享生活。
5.1 延续文化血脉(优质教案)-【“大单元”教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优质课件+教案+学案(部编版)教案主题:延续文化血脉适用年级:九年级学科类别: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课时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和意义;2.掌握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对比;3.培养学生延续传统文化血脉的意识和责任心。
教学重点:1.传统文化的贡献和作用;2.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对比。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如何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对比。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互动法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古代绘画作品,请学生观察、品味、研究。
2.教师引导学生对古代绘画作品中的元素进行分析,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代文化的看法。
3.教师出示一道题目: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意义?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
Step 2.讲授(10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2.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建设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对比。
Step 3.讨论(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抛弃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会有什么样的影响?2.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延续下去?3.教师带领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是否每个人都有保护和延续传统文化的责任?Step 4.互动(15分钟)1.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一个传统艺术家、一个现代艺术家和一个观众,让他们进行现场互动。
2.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选择一个传统文化主题,描绘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现代艺术作品。
Step 5.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延续文化血脉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中国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一)中华文化的形成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2.总结: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意义1.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2.共同总结: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1.政治认同:通过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认同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健全人格:通过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3.责任意识:通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本框题主要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本框题一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来源、特点,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进而认识到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及做法。
二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理解美德的价值,进而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作为九年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与知识经验上都有所认知,有些学生还掌握了一定的传统文化技艺,但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和操作层面,对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认识和思考不多,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也不系统、不深入,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崇尚外来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和认同不足。
同时九年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实际行动坚定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境创设法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1.播放视频: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59项。
观看视频,感悟中华文化。
延续文化血脉知识点
延续文化血脉是一个深刻而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交流融合,但我们也应时刻铭记自己的文化根源,不断延续和强化本民族的文化血脉。
首先,延续文化血脉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习俗、价值观念的积淀,是民族的灵魂。
我们应该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传承和实践,使其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南。
其次,延续文化血脉需要不断发扬创新精神。
文化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与时俱进,吸收新的元素,不断发展。
我们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创新文化表达方式,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从而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此外,延续文化血脉还需要加强文化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同时,也要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亲身体验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加自觉地延续文化血脉。
总之,延续文化血脉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创新精神,加强文化教育,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延续文化血脉
赵和中心校汤瑞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知道
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
的内容;训练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
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
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
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2.总结: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意义
1.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2.共同总结: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中华文化的发扬
1.阅读教材第62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
3.共同总结:(1)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目标导学二:美德万年长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阅读教材第64-65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1)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果有机会见到“顺其自然”,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2)青岛有“微尘”,宁波有“顺其自然”,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3.共同总结:(1)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
(2)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3)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精华所在。
(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问题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风好家道和,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面貌的潜在气质,也是家庭兴衰的隐性因子。
”传文明家风,做美德少年是对青少年的希望,许多地方正在评选美德少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问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3.问题解决: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意义和怎样发扬中华文化;知道了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有了
更多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争做美德少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让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四、作业布置:
选择教材65-66页“拓展空间”中推荐的作品,认真阅读经典,在好书中涵养品格,亲近道德人物,提升人生境界,与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五、板书设计
延续文化血脉中华文化根中华文化的形成
中华文化的内容
中华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发扬
美德万年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