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和谁和称初唐四杰
- 格式:docx
- 大小:16.69 KB
- 文档页数:2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初唐时期(618年-907年)的四位著名文学家,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以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和影响力而被称为初唐文坛的瑰宝。
王勃(650年-676年)是初唐时期最早的杰出文学家之一。
他出生于古都隋朝的洛阳,在贞观文化繁荣的时期接受良好的文学教育。
王勃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华美高远,富有艺术感染力。
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是一首颂扬隋炀帝的长诗,通过描绘宏伟壮丽的滕王阁景色,表达了王勃对隋朝国力强盛和皇帝治理有方的赞美之情。
杨炯(625年-690年)是一位文坛宗师,擅长诗歌和赋。
他在文学创作中以睿智优雅的风格和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力而闻名。
杨炯的代表作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首诗以长江的壮丽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江水的致敬之情。
卢照邻(生卒年不详)是初唐时期备受赞誉的文学家,尤以其优秀的诗歌创作而著称。
他的诗歌深受民间音乐的影响,用词质朴自然,情感真挚。
卢照邻的代表作《金陵图》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长诗,通过诗人的真挚表达和对家乡的怀念,唤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骆宾王(646年-684年)是初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精通文学和诗歌,也担任过许多高级政府职位。
骆宾王的诗歌风格雄壮豪放,以其雄心壮志、抒情细腻而闻名。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是一首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玉帝娥皇女”为题材的长诗,通过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命运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疆界改变的痛惜与思考。
初唐四杰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作品的深远影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对后世文学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广泛学习和传颂。
他们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表达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唐四杰简介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简称“王杨卢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唐四杰简介,希望能帮到您!王勃出身望族,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
王勃虽然才14岁,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华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返回长安,裴行俭、李敬玄同典选事,闻王勃文名,又数次召用,但王勃耻以文才受召,述志,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
不过,王勃没有象第一次废官后那样寄情于山川烟霞,而是更珍惜这劫后余生。
“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
著撰之志,自此居多。
……在乎辞翰,倍所用心。
”第二年朝廷虽恢复王勃原职,但他决计弃官为民而不就任。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阙十六篇的补阙,刊成二十五卷。
撰写了《周易发挥》五卷、《唐家千岁历》、《合论》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时还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
这是王勃一生中创作最宏富的时期。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春天,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
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
在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传世名篇。
滕王阁大宴后,王勃继续南下,于十一月初七到达岭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杨炯(650~693?),唐代诗人。
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
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1王勃简介王勃出生于世代官宦的诗书人家。
其祖父王通是隋秀才高弟,曾任蜀郡司户书左和蜀王侍读等官,后来退官居家,专门在龙门讲学著书。
其著作有《元经》和《中说》,为当时儒士所称道。
其父福峙,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县令、齐州长史等官,晚年开始对玄学(即修炼)有了兴趣。
王勃天生聪颖,悟性过人,是个早熟的神童。
他六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便能指出书中的过失;十岁时以一个月的时间竟能通读六经而无一点障碍,连他的朋友、同样是神童出身的杨炯都认为他的知识是先天带来的(“悬然天得,自符昔训”)。
文学成就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
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
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启》)。
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古诗仅有10多首,其中《临高台》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寓对贵族豪门的讽刺。
《采莲曲》、《秋夜长》写妇女在采莲和捣衣时思念征夫,则是直接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而又能开拓意境。
这些诗作虽仍带有六朝的华艳色彩,但风格清新明朗,显示了唐诗的新面貌。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
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
《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
”《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王勃王勃(约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约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人。
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序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若水点评:此诗是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一文末尾的概括性七言古诗。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所建,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在政治上一无是处,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李元婴曾被封于滕州(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为滕王,他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江南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任都督,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历史上滕王阁三处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
滕王阁在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诗人王勃远道去探望在交趾(今越南)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州,参与都督阎伯屿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是古代送别赠言的文体,又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为千古不朽的词句。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王勃唐代诗人。
字子安,绎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
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
有名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
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代表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骈文《滕王阁序》。
著有《王子安集》。
《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滕王阁序》(节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杨炯唐代诗人。
陕西省华阴人。
曾任盈川令,以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
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代表作:《从军行》。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唐代诗人。
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
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幽忧子集》均为 7卷。
《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
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 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
初唐四杰集是那几位
《初唐四杰集》录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初唐四子诗文集。
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初唐四杰集》录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初唐四子诗文集,共三十七卷,计《王子安集》十六卷、《杨盈川集》十卷、《卢异之集》七卷、《骆丞集》四卷。
其中王、卢二集以明张燮编《初唐四子集》本为基础,杨集以明童飘辑本为基础,骆集以《四库全书》本为基础,均参校各本,重加整理。
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
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属于一般文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均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是针对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
“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而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
王勃和谁合称初唐四杰王勃和谁合称初唐四杰呢?初唐四杰的简介是怎样的呢?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王勃简介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杨炯简介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
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卢照邻简介卢照邻,初唐诗人。
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
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骆宾王简介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有集。
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王勃简介王勃(650—676 ),初唐诗人。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
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
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据传六岁就会作文章,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
当时诸王中斗鸡之风盛行,王勃戏作《檄周王鸡》一文加以嘲讽。
周王就是唐高宗的儿子、后来的中宗李显。
唐高宗李治恼恨王勃“大不敬”,就将他逐出王府;王勃因此得以漫游蜀中,曾一度任虢州参军;后来又因为受牵连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职。
其父王福畴因受王勃牵连,也从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令。
不久王勃前往探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年仅二十七。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史称“初唐四杰”。
他们都力求革新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齐梁宫体诗风,拓宽诗歌题材,表现积极进取、健康昂扬的精神,抒发政治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由于他们在革新齐梁诗风和促进五律渐趋成熟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因此杜甫有“王杨卢骆当时体”的赞誉。
王勃的诗主要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抱负、表达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他的诗大都对仗工整,上下蝉联,但有些诗篇仍“浮躁炫露”,流于浮艳,没有彻底摆脱六朝辞藻华丽绮靡的诗风。
王勃的文章以《滕王阁序》著名。
滕王阁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摆。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鉴赏《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结尾。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曾高度评价说:“初唐短歌,子安《滕王阁》为冠”,“婉丽和平,极可法师。
”这道工整精致的诗,一直被诗论家视作是王勃七言古诗的代表作。
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在中国历史上,初唐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和政治稳定为后来的时代奠定了基础。
在初唐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称为“初唐四杰”。
这四位文化名人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张旭。
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文学的贡献而闻名。
首先,王勃被认为是“初唐四杰”之一。
他是唐代在家的文士,以其诗歌作品而闻名于世。
王勃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个人主义的味道。
他的作品通常表达他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关切,同时也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王勃的代表作品有《登对楼》和《滕王阁序》,这些作品以其雄奇的气势和优美的用词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其次,杨炯也是被认为是初唐四杰之一。
他是帝王的文人,曾任宰相等高官。
杨炯擅长书法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以其清新的风格和卓越的才华而受到赞赏。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他的诗歌作品通常以婉约的风格和细腻的描写而著称。
杨炯的代表作有《北夜歌》和《登科后》。
第三位初唐四杰是卢照邻。
卢照邻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
卢照邻的诗歌作品以其雄奇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
他的作品通常描绘了他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关切,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生和哲学的思考。
卢照邻的代表作有《纪行诗》和《秋夕》。
最后一个初唐四杰是张旭。
张旭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的书法以其流畅的笔画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文学作品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张旭的作品通常以其独特的创意和深思熟虑的思考而著名。
他的代表作有《东篱乐府》和《寻隐者不遇》。
初唐四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创的创作风格在当时大放异彩。
他们的作品在后来的时代被广泛传颂,并且对后人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个人的才华和智慧,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他们的成就不容忽视,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初唐四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初唐四杰名词解释简答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这四位文学家。
初唐四杰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活跃于唐高宗至武则天初年,以文学成就尤其是诗歌创作而闻名。
他们的文学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反对宫廷诗风:初唐四杰反对当时流行的齐梁宫廷诗风,这种诗风过于注重形式美而忽视内容的深度和情感的真挚。
四杰在诗歌中追求刚健骨气,提倡抒情,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感人的力量。
2.开拓新题材:他们在诗歌中探索了新的思想题材和格律形式,为唐代诗歌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他们的诗歌内容广泛,涉及哲理、抒情、咏史等多个方面,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内涵。
3.骈文和赋的成就:初唐四杰不仅在诗歌上有很高的成就,他们在骈文和赋的创作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四杰齐名,原本是指他们在骈文和赋方面的成就,后来也用来评价他们的诗歌。
综上所述,初唐四杰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诗歌题材的开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文学典范。
他们的诗歌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人物简介】王勃(约650~676年),字子安,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大意】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
起句对仗严整,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拓展:王勃遇“鸡”挫前程?“初唐四杰”之首、千古雄文《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早慧,六岁就能写出文笔流畅的文章,被誉为“神童”;16岁科考及第,17岁就被任命为正县(处)级的“朝散郎”。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开局顺利的青年才俊,却被“鸡”毁掉美好前程。
王勃因何招惹“鸡”?新、旧《唐书》提及此事非常节约文字:“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
’斥出府。
”倒是唐人笔记小说等野史详细讲述了事件的程。
唐初,斗鸡游戏风靡一时,唐高宗的儿子都乐此不疲,沛王李贤、英王李哲等痴迷斗鸡。
乾封三年(公元668年)的一天,李贤邀请李哲斗鸡取乐,时任沛王府“修撰”(负责王府文字工作的官员)的'王勃,便倾其才华帮李贤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骈文(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三一文库()〔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第1页共3页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滕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
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
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
“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23。
概述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他们的创作特点有:
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
二.四杰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段,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三.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对偶的整齐、声律谐调,表现感情具有稳定性,而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四.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1。
初一课外拓展学习材料王勃与“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提到唐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唐诗,而提到唐诗,又不得不提“初唐四杰”,他们四人拉开了唐诗发展的序幕。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并称为“初唐四杰”。
他们四人有个共同点:都在年少时享有神童的美誉,长大后却仕途坎坷,命运悲惨。
初唐四杰极力反对先前华丽颓废的文风,提倡清新刚健、积极进取的诗歌风格,大开唐朝诗歌的新气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朝的文学,唐朝是一个诗歌的过渡,那诗歌多还是少呢?拓展1.唐朝大约有约2200(留下名字的)位诗人?2.唐朝大约留下了大约40000首诗词?3、唐诗的分期。
100、50、70、70想一想,这些数字代表什么?——100——50——70——70——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朝一共多久?289年4、这四个时期叫什么名字呢?可以猜一下著名诗人——李白、杜甫诗什么时期的诗人。
盛唐——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贺知章初唐——王、杨、卢、骆中唐——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王勃(650~676),初唐四杰之首,人称”诗杰“拓展: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诗魔(王)、(宋)苏轼——诗鬼王勃一生中写得第一好的文章《辞世赋》、第二好是《滕王阁序》、第三好是《檄英王鸡》:拓展“檄”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
:拓展初唐四杰美文千古传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既然王勃被称为”诗杰“那写诗肯定也很厉害拓展:王勃著名的诗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与君离别意⑷,同是宦游人⑸。
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⑺。
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词句注释⑴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
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
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
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
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
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
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
宫廷诗人,诗多咏物。
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
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
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初唐四杰的观点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卢纶,他们在初唐时期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观点而闻名。
以下是对初唐四杰的观点的介绍和解读:1. 王勃(650年-676年):王勃是初唐四杰中的第一位,被誉为“初唐之艳星”。
他的主要观点是“文章合道,归趣于真”。
他强调文学应当与道义相合,追求真理和真实性。
他的作品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其中倡导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崇高追求,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2. 杨炯(652年-706年):杨炯是初唐四杰中的第二位,被誉为“初唐之英雄”。
他的主要观点是“文章有道,辞章可交”。
他认为文学应当具有道德的准则和原则,同时也应该注重与人交流和沟通。
他的作品以《登幽州台歌》著称,其中所体现的豪情壮志和真挚感人的情感使他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颗新星。
3. 卢照邻(654年-684年):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中的第三位,被誉为“初唐之奇才”。
他的主要观点是“文章以气质为主,辞章以明志为重”。
他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同时也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和志向。
他的作品以《秋风辞》最为著名,其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和对时事的关注使他成为当时文坛的佼佼者。
4. 卢纶(655年-730年):卢纶是初唐四杰中的最后一位,被誉为“初唐之异士”。
他的主要观点是“文章以意境为主,辞章以清新为要”。
他强调文学应该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表现,追求清新、淡雅的情感和情景。
他的作品以《赋得古原草送别》著称,其中所表达的对时代变迁和人生短暂的思考使他成为当时文坛的瑰宝。
初唐四杰以其独特的艺术观点和才华横溢的作品,在初唐时期的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共同强调文学应与道德相合、追求真理和真实性,注重个性和气质的表达,以及意境和清新的情感表现。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观点和作品依然被后人所推崇和研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王勃和谁和称初唐四杰
导语:王勃和谁被称为初唐四杰呢?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
并且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
也对中国的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
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
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
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
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王勃被誉为什么的贡献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
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
王勃的简介
王勃(649~675),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 多篇。
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
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
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
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
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