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5)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人类居住的环境和形式,即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和城市,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认识聚落。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聚落为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形式和特点。
提问:“你们听说过聚落吗?聚落有哪些类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展示乡村和城市两种典型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聚落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家乡聚落的发展图,展示聚落的变化过程。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组王娟【课程标准】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目标】1、知道聚落的两种类型,通过读图比较,说出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能够举例分析出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3、通过分析四种特色民居,能够说出聚落的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4、通过辨证讨论,树立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教学重点】1、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树立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教学方法、在学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课前我们来猜两个字“聚”“落”聚落两字篆体写法如图,“聚”上半部分原意是古代狩猎,下半部分为三个“人”字,合起来表示众人一起狩猎。
“落”,古代做落脚、村落解释,草字头、三点水、口部可认为是古人在选择落脚地时的考虑因素,必须在有水、植物繁茂地区才能生产生活,繁衍人口;两个字就是人们一起生产生活的地方就是聚落。
【环节一】知·城乡差异——学习目标一展示六张图片(三张城市,三张乡村)请将下面六张图片分类,并描述你的分类依据总结聚落定义,聚落分为两类——乡村与城市自主学习:借助课本P81,完成下列问题。
1、聚落:我们把人类的聚居地—和,统称为聚落2、规模,有、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城市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_____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3、由于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
4、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哪些差异?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又有哪些差异?房屋交通道路车辆人口密度教育条件生产方式自然景观改变大小密集度高度乡村稀疏矮少小差农业小城市稠密高多大好工业、服务业大讲解:(出示乡村、牧村、鱼村、林场等图片)乡村聚落包括乡村、牧村、鱼村、林场。
城市两种生产方式,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也有较大的差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概念自然环境的关系。
3.我们要保护聚落。
4.通过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1.学会分析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2.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3.懂得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对比、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来防寒暑避风雨,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来保护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找答案。
二、新课学习(一)聚落与环境1.聚落定义:人们集中居住的地区形式:乡村和城市(先有乡村,后有城市)乡村与城市的区别劳动生产方式: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城市规模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观察填表景观差异: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你会选择哪种地形?(平原)你会选择哪种水源条件?(河流)你会选择哪种气候?(全年温和而湿润)你会选择哪种土壤?(黑土地)归纳:易形成聚落的地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比较容易形聚落。
)聚落的分布特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一一聚落探后作业-丽1. 居住在农村的人们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是 ( )A. 商业B.服务业C.耕作D.工业2. 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有聚落B. 聚落的形成与自然条件无关C. 聚落的发展破坏了人类的居住条件D. 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应加以保护3. 重庆坐落在 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石家庄是个铁路枢纽城市。
影响这两个聚落形成的最重要因 素是( )A. 平坦的地形B.优越的气候C.便利的交通D.丰富的资源4•一般来说,聚落密集的地区( )①经济比较发达 ②交通比较发达 ③人口密度比较大 ④环境优美,空气清新A. 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F 图是某地景观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 据图推测,该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是( )7. 读南方民居和北 京四合院景观图,四合院占地规模大而方正,南方民居则占地少,一般有两三层楼 房,主要原因是( )A.山地B.高原C.平原D.丘陵6. 图中聚落的分布形态主要受到 ①地形的影响 ②气候的影响 ( )③河流的影响 ④资源的影响C.③④D.②④10. 影响水城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地形 D.宗教11. 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 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 )A. 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B.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C. 应该大力保护D. 不要乱动,任其发展@@@@12. 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叙述错误的是( )A. 南方雨水多,多层建筑不利于排水B. 北方比较寒冷,房子大有利于保暖C. 北方平原多、地面平坦,南方人多地少,人口稠密D. 北方人少地多,房子可以建大一些&右图中的民居建筑特 色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是 ( )A. 炎热干旱的沙漠B. 终年严寒的地区C. 炎热多雨的地区D. 地势高峻的高原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9.图为世界文化遗产欧洲水城 A.意大利的威尼斯 ( )B.意大利的罗马C.中国的江南水乡D.英国伦敦A. 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 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C. 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 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 右图是某游客旅游时拍摄的一张照片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④交通(1)图中A B 、C 三个聚落都是沿 AB 、C 三个聚落的区位选择。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选择题读“我国陕北民居邮票示意图”(图1),回答1-2题。
图11.图中邮票表示的传统民居是()A.四合院 B.窑洞 C.土楼 D.蒙古包2.该地的气候特征是()A.冬冷夏热,降水少 B.全年温和湿润C.冬冷夏凉,降水多 D.全年炎热多雨诗人海子说:“建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福建“盛产”石头和台风,石厝是当地特有的传统民居,这种民居一般依山傍海而建、分布错落有致。
读“福建传统民居图”(图2),回答3-4题。
图23.当地传统民居的特点是()A. 高大、顶尖、窗小B. 低矮、顶缓、窗小C. 低矮、顶尖、窗大D. 高大、顶缓、窗大4.当地传统民居设计,主要是为了()A.排水 B.除湿 C.防晒 D.防风周庄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周庄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为清明建筑,仅0.47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保存了14座格局特色的古桥。
读“周庄景观图”(图3),回答5-6题。
图35.影响照片中聚落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B.气温C.河流D.资源6.当地政府注重古聚落保护的主要原因是()A.古聚落是旅游资源,能带来环境效益B.古聚落记录了历史、文化、民俗等信息C.古聚落能更方便当地居民生活D.古聚落里有很多古董、文物价值很高清代宫廷画家徐扬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创作的《姑苏繁华图》,反映了当时苏州(今江苏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商人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的意思)”的市井风貌。
读“《姑苏繁华图》(局部)”(图4),回答7-8题。
图47.图中所示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A.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B.乡村,这里河道纵横C.城市,这里以商业活动为主 D.城市,这里房屋稀疏8.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A.水运发达B.地势崎岖C.水流湍急D.全年少雨读“传统苗居竖向分层功能示意图和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景观图”(图5),回答9-10题。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图片及亲身体验,了解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2、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及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合作探究、提炼总结、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展示四幅图片(两张城市,两张乡村的景观照片),让学生说说与我们现在所在的环境相似的图片有哪些?那么除了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之外,你还知道其他的聚落吗?板书: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讲授新课】板书:一、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师:什么叫聚落?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称为聚落。
师: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生: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类型。
师: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而且聚住在乡村和城市这两个不同聚落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
师: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大家阅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师:投影展示课本P81图4.12“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了解,以学习小组讨论说明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房屋的密集程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生:学生仔细观察城乡景观图片,结合教师的提示及自己对城乡的了解进行讨论,比较城乡景观的主要差异。
第六章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聚落及聚落的两种类型。
2.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3.认识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差异。
4.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的不同景观、
5.初步学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结合学生自己对乡村和城市的了解,明确乡村和城市聚落在景观、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2.收集家乡聚落景观的图片,分析家乡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聚落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2.通过欣赏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不同的聚落景观,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法:案例、谈话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聚落与环境
温故知新:
四人小组复述巩固下列内容:
1.世界上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是什么?
2.世界三大宗教是哪些?
设问导读:
1.读教材P76正文及图6.1:
(1)什么是聚落?聚落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2)比较乡村和城市在人口数量、从事生产活动的差异及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作用。
(3)比较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2.读教材P77正文及图6.2:
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材P78图上所得图6.3)3.读教材P78正文及图6.4:
分析不同形态的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读教材P79正文及图6.5:
分析房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填写下表
5.读教材P80信息传递:
社会、经济等因素对聚落有什么影响?
自我检测:
1、关于聚落叙述正确的是()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B.一般说来,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C.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手工业和服务业等工作
D.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林业等工作
2、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和乡村景观没有差别 B.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
C.乡村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
D.城市里有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很多
3、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是()
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
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
C.胶体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稀少
D.气候终年炎热地区,聚落分布稠密
4、下列有关聚落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没有差异,只是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建筑风格不同
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C.世界各地的聚落民居,建筑外貌不同,建筑材料相同
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完全相同
巩固练习
.读图题:读下面的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聚落,B为聚落。
(2)观察图中景观,填写下表:
聚落范围建筑物特征道路植被自然景观改变大小
乡村
城市
(3)乡村聚落主要从事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主要从事等工作。
当堂检测
1.下列属于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工作的有()。
A.纺织工业B.饮食服务业C.耕作业D.邮电业
2.下列属于城市聚落景观的有()。
A.农田B.牧场C.池塘D.高楼
3.下列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高山、荒漠B.肥沃的平原
C.丰富的资源D.便利的交通
4.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资源D.交通
5.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因纽人特别耐寒
B.是为了体现民居特色
C.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
D.因纽特人喜欢标新立意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B.原始的氏族形式的居住地被称为聚落
C.欧洲是世界上没有乡村,只有城市的地方
D.亚洲相对落后,所以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7.西亚的村庄中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是因为当地是()
A.热带雨林地区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热带沙漠地区
D.热带草原地区
8.傣族竹楼和窑洞是我国哪两个地区的特色民居()
A.西双版纳和黄土高原
B.云南丽江和黄土高原
C.江南水乡和北方地区
D.西双版纳和北方地区
综合拓展
聚落的形式与当地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请你根据图片分析我国傣族的竹楼与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1)竹楼
(2)窑洞
参考答案
第六章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6.1聚落与环境
自我检测:
1.B
2. D
3. A
4.B
巩固练习
1.(1)乡村城市(2)乡村:大密度小高度低窄少农田果园小城市:大密度大高度高
宽多草秤道旁树大(3)耕作放牧捕鱼工业服务业
当堂检测
1.C
2. D
3.A
4.A
5.C
6.A
7.C
8.A
综合拓展
(1)气候湿热,竹楼可以防潮通风
(2)冬暖夏凉,就地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