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博士生入学历年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1)考试科目:动物学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其中举例1分;共30分)1.后口动物2. 咽鳃裂3. 羊膜动物4. 鳞嵴5. 物种6. 口咽式呼吸7. 混合体腔8. 生物多样性9. 动物区系10. 同源器官二、填空题(每空0.5 分,共15分)1. 降河洄游入海的鱼类其体液渗透压需要完成由()转变为()。
(提示:填高或低)。
2. 粘孢子虫是渔业养殖中危害较大的病原体之一,其无性生殖方式是()生殖。
3. 华枝睾吸虫病是一种在我国较为流行的食源性寄生虫病。
其病原体的虫卵排入水体后被第一中间宿主螺吞食后逸出(),然后逐渐发育为胞蚴,()和();后者成熟后被释放到水体中,遇到第二中间宿主鱼或虾后侵入其体内发育为()。
4. 寡毛纲动物神经系统为()。
5. 水体中常见的浮游动物蚤状溞属于甲壳纲()亚纲。
6. 蚌和鳑鮍鱼是自然界生物间相互依存的典型实例;鱼将卵产于蚌的()中,蚌的()寄生于鱼的皮肤上。
7. 动物的肌肉组织是由()胚层发育分化而来。
8. 我国陆地动物区系分属于()届与( )届两大区系;现代动物区系的基本轮廓呈现于()初期。
9. 甲壳纲动物体节常分为()部和()部;具有()对附肢。
10. 藤壶是附着在海边岩石、船体上的一种常见生物,它隶属于()亚门。
11. 大多数鱼类身上被有鳞片,而鱼鳞主要分为3种,即硬鳞、()和()。
12. 环毛蚓的生殖系统为雌雄(),生殖时()受精。
13. 环节动物的循环系统属()式循环;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是()式;两栖动物的循环方式为()和()的双循环。
14. 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不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侵入,称为()现象。
15. 棘皮动物的成虫呈()对称,其幼虫呈()对称。
三、问答题(共55分)1. 简述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及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8分)2. 简述近年来动物系统分类学中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
!2003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地球化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选作5小题,共20分)1、不相容元素:在岩浆结晶过程〔或由固相部分熔融)中不易进入固相,而保留在与固相共存的熔体或溶液中,因而在液相中浓度逐渐增加,这些元素统称为不相容元素。
如I、Rb, Cs, Bc, Nb, Ta, W, Sn, Pb, Zr, Hf, B, P, Cl, REE, U, Th等2、能斯特分配系数:它是指在恒温恒压下,微量元素在两相(多数情况下是晶体相一矿物和液相一熔体)之间的平衡浓度比3、冷却年龄:当岩石、矿物结晶后冷却到某一放射成因子体的封闭温度时,这一放射性衰变系开始计时。
这一计时的年龄称为冷却年龄。
4、同位素稀释法: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稳定同位素)作指示剂,进行化学分析的一种方法。
它是将一定量已知放射性比活度(对稳定同位素则为丰度)的同位素或标记化合物与待测元素或化合物混合均匀交换完成后,用化学方法分离,按其比活度(或丰度)的改变,计算待测物含量的方法。
5、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流体和岩石的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流体与岩石中的矿物起反应,使原来的矿物组合转变为另一组新的、在新的条件下更加稳定的矿物。
在这一过程中流体的成分也随之改变,并成为与这组新矿物相平衡的流体。
换句话说,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不仅使岩石的矿物组合发生了变化,而且也改变了原来流体的成分。
6、微量元素:只要元素在所研究的客体(地质体、岩石、矿物等)中的含量低到可以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描述其行为,该元素可称为微量元素。
7、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地球化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环境地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研究环境中天然的和人为释放的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与环境质量、人体健康的关系。
8、气源岩:在地质演化过程中曾生成和释放出足够的气态烃可以形成工业性天然气聚集的沉积岩。
9、同位素分馏:由于同位素质量不同,因此在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过程中,一种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物相)之间的分配具有不同的同位素比值的现象。
环境读博的笔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40分)1. 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环境污染?A. 清澈河流中的鱼群自然生长B. 工厂烟囱冒出大量黑烟C. 垃圾填埋场散发刺鼻气味D. 城市中雾霾天气严重2. 环境读博可能会涉及到研究全球变暖的哪个方面?A. 只是气温升高这一现象B. 包括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增多等多个方面C. 只关注对极地动物的影响D. 仅仅研究如何减少碳排放来缓解变暖3. 对于土壤污染,以下哪种治理方法比较常见?A. 放任不管,让土壤自我修复B. 大量浇水冲刷污染物C. 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染物D. 直接把受污染的土壤挖走扔掉4. 在研究水环境时,以下哪个指标能反映水的富营养化程度?A. 水的酸碱度B. 水中溶解氧的含量C. 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D. 水的浑浊度5. 环境读博过程中,研究生态系统平衡时,以下哪个因素不需要重点考虑?A. 物种的多样性B.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C. 某一种植物的花色D.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6. 以下哪种能源在环境研究中被认为是相对清洁的能源?A. 煤炭B. 石油C. 天然气D. 太阳能7. 在大气污染研究中,PM2.5指的是?A. 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B. 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C. 一种特定的气体污染物D. 2.5立方米的大气污染物8. 对于森林环境的研究,森林的哪项功能对环境的调节作用最大?A. 提供木材B. 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C. 为动物提供栖息地D. 美观作用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在环境读博研究中,如何开展野外实地调研工作?首先要确定调研的地点,这个地点要有代表性,比如是污染严重的区域或者是生态系统独特的地方。
准备好调研所需的工具,像测量空气质量的仪器、采集土壤样本的工具等。
在实地要详细记录各种数据,包括环境的基本参数、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
还要和当地的居民或者相关工作人员交流,了解这个地方环境的历史和现状。
一、流域水文模型简述流域水文模型的类型及其应用问题水文模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各有哪些作用?论述流域水文模型的类型及其特征?二、流域产流流域产流过程及其方式有哪些?我国南北方流域产流过程及其方式有哪些不同?三、径流形成影响径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流域径流形成?试述河川径流中的基流分割主要方法及研究基流的意义。
径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条件。
四、下渗影响下渗的因素由哪些?五、蒸发能力何为流域的蒸发能力?干旱和湿润地区的实际蒸发和蒸发能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实际蒸发与蒸发能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如何计算?六、水文循环如何理解水资源可再生(可更新)性?其意义是什么?试述水量转化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试述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及其科学问题。
论述流域水文循环和水量转化过程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七、水文学科理论你认为生态水文学的科学问题有哪些水文学的基础理论问题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八、人类活动对水文影响试述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及其研究方法?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流域径流形成?九、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论述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及其对策。
论述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对策?十、区域水文分析流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地下水径流、地下水排泄,以及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如何理解湖泊、沼泽的水量平衡与调节作用?十一、新技术方法1、2、因。
3、产汇流理论和分布式水文模型:提示降雨径流形成即产汇流机理,并寻找根据降雨时空分布计算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的方法,是水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目前水文学基本上都是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这样势必忽略了气候因子和下垫面因子均呈现空间分布不均匀的事实。
分布式水文模型能为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的流域降雨径流形成的物理过程提供有力的工具,因为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客观地反映气候和下垫面因子的空间分布对流域降雨径流形成的影响。
4、水文尺度问题及水文相似性问题: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水文现象一般具有不同的规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B考试大纲笔试部分笔试部分由试卷一和试卷二构成。
试卷一包括:听力、英语知识运用与阅读理解两部分。
试卷二为书面表达部分。
时间总长共150分钟,满分100分。
试卷一(75分)第一部分:听力(20分)本部分考查考生理解英语口语、获取特定信息以及简要笔记的能力,由A、B两节组成。
A节:共10题,每题1分。
要求考生根据所听到的10段对话,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找出最佳答案。
每题有12-15秒答题时间。
每段对话的录音只播放一遍。
B节:共10题,每题1分。
要求考生根据所听到的3篇对话或独白简要回答10道有关该对话或独白的问题。
问题在试卷中印出但不在录音中读出。
录音材料只播放一遍。
本部分大约需要25分钟。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与阅读理解(55分)本部分考查考生对用于一定语境中的词汇、表达方式和结构的掌握和理解书面英语的能力,由A、B和C三节组成。
A节:共15题,每题1分。
在1篇约300词的短文中留出15个空白,要求考生从短文后提供的30个词或表达式中选出最佳选项,使补足后的短文意义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其中有11-12道题考查词汇和表达方式,3-4道题考查语法和语篇结构。
本节大约需要20分钟。
B节:共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考查考生理解总体和特定信息、猜词悟义、推断作者态度和意图的能力。
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4篇文章(平均每篇约400词)的内容,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择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本节大约需要35分钟。
C节:共10题,每题1分。
考查考生对诸如连贯性和一致性等语段特征的理解。
要求考生根据2篇留有5段空白的文章(平均每篇约400词)的内容,在每篇文后所提供的6段文字中选择能分别放进该文章中5个空白处的5段。
本节大约需要20分钟。
本部分总需时间约75分钟。
试卷二(25分)本部分考查考生英语书面表达的能力,由A、B两节组成。
A节:共1题,10分。
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1篇长约450词的、有相当难度的文章写出1篇字数为120—150词的内容提要(约占原文的1/4-1/3)。
2009一.名词解释(4×5,20)1.成像光谱仪2.光谱分辨率3.监督分类4.合成孔径雷达5.叶面指数二.简述题(4×10,40)1.水体的光谱特性及其应用意义2.植被指数的含义及其应用3.遥感影像的几何纠正的主要方法及其特征4.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的主要方法及其特征三.综合理解题(三选二,40分)1.试述当前光学遥感发展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2.论述遥感在自然灾害预测中的应用及其不足3.中巴遥感资源卫星数据的特点及其应用2008(有答案)一.名词解释(2×5,10)1.波谱反射率2.地面反照率3.辐射能量4.合成孔径雷达5.水色遥感二.简述题(6×5,30)1.中巴资源卫星光谱成像特征2.影像数据几何纠正方法3.小卫星遥感系统4.植被指数计算方法5.激光雷达成像原理三.论述题(20×3,60)1.影像分割基本原理及方法2.高空间分辨率处理分析及其趋势3.结合您专业,浅谈多源遥感数据心综合处理和分析2006一.名词解释(4×5,20)1.空间分辨率2.监督分类3.空间投影4.叶面指数5.主动遥感二.简答题(10×4,40)1.中巴资源卫星(CBERS)影像的波段特征2.ISODATA方法的聚类过程3.影像纹理计算方法4.影像正射纠正三.论述题(任选2道×20,40)1.多源遥感信息复合2.植被指数计算及其应用3.热红外影像土壤水分反演模型2005一.简答(10×5,50)1.几何校正的主要方法2.光谱成像仪的成像机理3.监督分类及其优缺点4.水体的光谱特征5.图像融合有哪些技术方法二.论述体(3选2)1.遥感信息地学评价的标准及应用意义2.微波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3.光学影像的分类方法及特点2004一.答题(10×5,50)1.ETM影像的各波段特征2.监督分类的过程3.高光谱遥感及其特点4.植被指数及其计算方法5.干涉雷达遥感二.论述题(25分/题)1.遥感信息融合的方法及它们比较2.遥感图像分类的方法3.遥感分辨率及其地学意义2004(遥感所,遥感地学分析)1.比较光学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三者的波段范围、成像原理、图像特征和应用方面的异同点。
2009经济地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一、名词解释1.产业集群2.空间管制3.区域创新网络4.循环累计因果理论5.农业生态系统6.连接度二、简述题1.简述距离衰减原理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产业布局中的应用。
2.试述中心—外围理论的核心观点。
3.分析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论述题1.试论述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2.试论述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关系。
中科院2007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 中科院2007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区域发展):名词解释(每题4分):三大自然区;倒U型曲线;里斯本战略;空间结构;生态补偿机制论述(任选4题,每题20分):1、试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特征及其原因。
2、我国经济发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难点。
3、协调发展的具体含意。
4、试论述我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主体功能区划的关系。
5、市场经济的完善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影响。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每题4分):杜能圈;垂直外资;郊区化;交通枢纽;发展轴论述题(任选4题,每题20分):1、结合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典型案例,解析乡村转型中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2、论述产业集中与产业集群的异同。
3、与我国1980-90年代相比较,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什么变化,及其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4、结合下图我国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布局方案,论述其经济地理基础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
5、谈谈我国主体功能区划有哪些科学依据。
中科院2006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城市地理学(2006)一、简述题:1.简述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
2.简述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3.城市发展定位。
4.简述我国大城市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
二、论述题(3选2)1.比较城市群与都市圈在发展机制、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方面的异同。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2004-2008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试题2004 年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生物圈气候太阳辐降水径流风蚀作用植物群落土地退化土壤剖面地域分异规律简答1、气候变化2、基本地貌类型3、水量平衡4、成土学说5、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论述1、试述地带性学说2、试述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2005 年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矿物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季风河流地域分异规律生物群落对流层土壤简答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自然区划原则3、土壤的物质组成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5、影响地貌的形成因素论述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及各学科的联系2006 年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梅雨基流物候谱山海经光合潜力焚风效应超渗流雅丹地貌地域分异地理大发现简答土壤侵蚀尺度转化的概念和地理学意义地理学发展方向2007 年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变质作用大气环流风化作用河流阶地季风降水强度流量生物多样性土壤质地纬度简答题1、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2、植被分类3、土壤的一般形态4、温室效应5、主要成土过程论述题1、论述地理地带性2、试述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2008 年自然地理学简答题(10×3)1、自然区域划分原则2、成土学说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论述题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20)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20)3、中国的气候特征(30)。
2007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一、简答题1.水分循环2.生态系统结构3.二、中国科学院2006年10月自然地理学博士试题一、名词解释1、梅雨2、基流3、物候谱4、山海经5、光合潜力6、焚风效应7、超渗透流8、雅丹地貌9、土地分异10、地理大发现二、问答题1、土壤侵蚀2、尺度转换的概念和地理学意义3、地理学发展方向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对我国的影响南京大学2003自然地理学1、就“地球表层是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做简要说明 152、气象部门报的某地气温与该地下垫面特征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153、中国北方中纬地带自东向西降水减少的原因分析 154、水域对局部地方小气候调节作用的原因机制及其幅度值估计 155、举例说明不同岩性分布区或不同年降水量分布区河网密度的差别 156、转述天津附近或上海附近海平面变化动态的有关报道及评述 157、关于“湖泊换水周期与补给系数”术语及其数值高低的意义和价值 158、介绍土壤发育与气候的关系159、简述生态系统平衡调节的主要途径 1510、举例说明湿地生态的基本特点 15华东师大自然地理研究生试题(99-03)1998年试卷(其中划线部分要解释)1.简述大气的结构,并阐明其各层次的主要特点。
(20%)2.海岸据物质可以分为哪几类?海岸带可以包括哪几部分?(20%)3.试述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0%)4.以欧亚大陆为例阐述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20%)5.指出中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和特征。
(20%)(本题答案参见赵济《中国地理》)1999年一)简述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20分)二)河流水位与河流流量之间有什么联系?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意义何在?(15分)三)潜水也承压水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5分)四)海岸带的动力作用是指什么?它们与海岸地貌有什么关系?(15分)五)生态系统指什么?由几个基本成分组成?各基本成分各有什么功能?(15分)六)简述陆地自然地带的水平分布图式及该图式的成因简析(20分)2000年一简答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原来简述(二)水循环及地表水量平衡简述(三)河口三角洲及其成因简述(注意:答题时,对下划线概念先行回答)二问答题(一)台风(热带气旋)的成因及其对中国东南气候特征的贡献(二)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影响(着重东南亚与中亚两大区)2001年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太阴历水分循环枯水径流土壤河漫滩岩石圈季风反气旋风化壳生态系统二简答题(每题4分)1. 简述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2.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各有什么特点?3. 依据湖水与径流的关系,湖泊是怎样分类的,并各举一例说明(用我国的湖泊)4. 我国水资源有哪些主要特征?5. 影响土壤发育及其特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论述题1. 何为垂直带谱?为何随着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垂直带谱的带幅减小,带谱结构趋于简单?(10分)2. 海岸带的主要动力有三种?以它们为主,能形成何种海岸地貌?(各举一例)?并论述该种动力对所列举的海岸地貌的作用(15分)3. 河川径流形成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停蓄阶段;2.漫流阶段;3.河槽集流阶段。
中国科学院1995年博士入学试题一、简述题(40分)1.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概述:数据采集、监测与编辑;数据处理与变换(矢栅转换、制图综合);数据存储与组织(矢量和栅格模型);空间查询与分析(空间检索、空间拓扑、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网络分析等);图形交互与显示(各种成果表现方式)。
根据社会和用户的需求,GIS是依托基本功能利用空间分析技术模型分析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和数据集成技术二次开发环境等,演绎出众多的GIS应用系统。
2.图形数据输入的主要方法及特点。
(2.地理信息输入方法及其特点)图形图像数据包括现有的地图、工程图、规划图、照片、航空与遥感影像等。
目前各种类型的地图是重要的信息源。
这不仅是因为地图的内容直观与丰富,而且是由于在地理信息系统诞生以前,地图是表示空间与非空间信息强有力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册完备的专题地图集是一个很好的人工操作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影像是地理信息系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数据源,它至少具有下列一些特点:①能取得大面积、综合的信息;②速度快;③降低数据储存冗余和不连续性;④能提供各类专题所需要的信息。
各种文字数据包括各类调查报告、文件、统计数据、实验数据与野外调查的原始记录等,如人口数据、经济数据、土壤成份、环境数据。
确定应用哪些类型的数据是由系统的功能所确定的,例如要建立一个土地的适宜性和承载力的信息系统,所需要的数据有地形、土壤类型、降雨、地下水位、运输条件等。
按照数据的储存形式,可将数据源分为图形、图表与数字化形式。
图形、图表数据包括现有的地图、照片、记录及各类文件。
而计算机的磁盘、磁带等是以数字化的形式来保存数据的。
目前许多空间数据以及人口统计、地形等数据均是以数字化形式向用户提供,数字化形式的数据可以方便地输入地理信息系统内,便于用户使用。
地理信息系统信息输入包括空间数据输入与属性数据输入,以及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
空间数据是指这类数据所处的空间位置;属性数据(或非空间数据)是指这类数据定义空间数据或制图特征所表示的内容。
中科院地理所《全球变化》考博真题(2003+2007~2017)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全球变化2003年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冰期-间冰期的变化特点2、全球变化研究的内容和基本假设3、历史文献、树轮、冰芯中可以提取哪些环境信息4、全球变化的驱动力有哪些(10分)二、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传统地球科学研究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联系和区别。
2、地球物理气候系统反馈作用及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3、根据目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论述全球变化研究哪些科学问题及中国全球变化的研究内容。
2007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全球变化2、平均经圈环流3、古环境感应体4、新生代衰落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全球变化研究的科学内涵2、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3、全球自然环境的演化阶段4、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及转换机制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2008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协同性假设2、新仙女木事件3、气溶胶4、代用资料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2、过去全球变化信息的种类3、农业革命及其环境的影响4、我国近几十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过去2000年全球变化的主要表现及机制2、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及与地球系统之间的联系2009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地球系统2、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3、阳伞效应4、更新世滥杀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2、重建过去全球变化的主要步骤3、人类的演化阶段4、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生态系统的演化及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2、冰期-间冰期的变化特征和转换机制请分别论述下列问题1、地球系统组成及其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15分)2、全球变化研究的内容(15分)3、导致全球变化的因素有哪些(15分)4、气候系统中的反馈过程(15分)5、重建过去全球变化的步骤(20分)6、近50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特点(20分)2011年请分别论述下列问题1、人类生态系统和地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15分)2、全球变化研究的技术手段有哪些(15分)3、全球变化的驱动力有哪些(15分)4、全球变化的基本假设(15分)5、全球变化的概念模式可分为哪几种,涉及到哪些地球系统和过程(20分)6、全球自然环境的演化阶段,以及生命进化阶段和生物大灭绝事件(20分)2012年请分别论述下列问题。
2006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入学考题一、名词解释1.元素丰度2.半衰期3.相容元素4.稳定同位素5.类质同象6.同位素计时体系的封闭温度7.微量元素8.U-Pb同位素体系的普通Pb9.温度效应气体10.晶格能11.分配系数12.地幔交代作用二、简答1.等时线定年法的原理。
2.目前锆石U-Pb体系定年的主要方法和各自的优缺点。
3.简述埃达克岩的特征和形成环境。
4.简述识别地幔岩浆遭受地壳混染的地球化学手段。
5.简述氧同位素测试方法和其应用。
6.简述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和演化。
三、论述1.概述同位素分馏、分馏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并举例说明稳定同位素分馏程度在地球科学其一领域中的应用。
2.论述岩浆作用过程中(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相容元素和不相容元素的变化规律。
3.概述研究高级变质岩热演化(T-t曲线)的原理和方法(以某一岩石类型为例,如榴辉岩、麻粒岩)。
4.论述地球化学方法在花岗岩成因研究中的应用(可结合实例说明)。
2007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入学考题一、名词解释1.球粒陨石2.相容元素3.吉布斯相率4.部分熔融作用5.稀土元素标准化6.稳定同位素分馏系数7.等时线8.封闭温度9.分配系数10.放射性衰变常熟11.地幔楔12.类质同象二、简答和论述1.列出你所了解和阅读的国际重要的地球化学杂志名称(>4)2.说明太阳、行星和陨石对元素丰度研究的贡献。
3.简述戈尔施密特元素地球化学分类的依据,结果和意义。
每类列举三种以上的代表元素。
4.简述类质同象法则。
举例说明它对微量元素集中和分散的影响。
5.论述微量元素地质温度计的原理和应用。
6.举例说明稀土元素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7.造成地幔不均一性的可能因素有哪些?简述大陆陨石的同位素组成变化大于大洋岩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原因。
8.举例说明H、C同位素在矿床地球化学示踪的应用。
9.选取某一同位素体系(Rb-Sr,Sm-Nd)及以岩类或者矿床为例,叙述其视年龄、内部矿物等时线和全岩等时线年龄方法的原理、前提、差异及应用。
中科院地理所考博GIS历年真题(98-16)1995年中科院博士入学试题一, 简述题(40分)1.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2. 图形数据输入的主要方法及特点.3.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源及其特征.4. 空间数据库主要特征.二, 问答题(任选二题,60分)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应用.2.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比较.3. 地理信息系统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GIS与RS的相互关系;GIS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相互关系)1996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GIS试题一、简述题(40分)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2. 地理信息输入方法及其特点3. 地理信息数据结构的类型4. 空间拓扑叠加二、问答题(任选二题,60分)1. 综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2. 试论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信息网络的关系及其综合应用.3. 结合你的经验,谈GIS应用前景1997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GIS试题一、名词解释拓扑关系缓冲分析关系数据模型空间叠加二、简答题1,GIS的主要功能(略)2,企业GIS系统的特色三、问答题(选2)1,GIS基本组成与主要应用领域2,地理科学数据集成与管理3,结合你的专业,谈GIS应用发展前景1998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GIS试题一、简答:1. 地理信息的基本特征.(99)2. 数字地形模型的构建与应用.(99)3.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99)4.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分析方法.(99)5. 地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制图关系剖析.(99)6. 矢量与栅格数据的优缺点.(98)二、问答(任选二)1. 论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科学.(99)2.专业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连接方式比较.(99)3. 结合你的专业,举例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特点.( 99 )4. GIS产生,发展过程及前景.(98)5. RS 与GIS 结合.(98)1999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GIS试题一、名词解释1. 数字地图2. 地理编码3. 拓扑叠加二、问答1. OpenGIS的特点2. GIS的基本功能3. 空间坐标的转换方式和方法2000年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GIS试题(1)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1. 空间拓扑关系2. 地址匹配3. 元数据4. 栅格数据结构5. 空间数据精度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30分)1. 简述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2. 数字地形模型(DTM)的构建与应用3. 叠加分析三,问答题(任选二,每个25分,共50分)1.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趋势2. 时空动态数据结构研究3. 结合你的专业,论述GIS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2000年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GIS试题(2)一、名词解释1. GIS2. 数据字典3. 空间拓扑叠加4. 数字地形模型5. 节点匹配容差二、简答1. GIS构成2. 关系数据库构成3. 栅格与矢量结构优劣比较三、问答1. GIS发展简况与趋势2. 结合你的专业,谈谈GIS的应用方法及前景2001中国科学院地理所GIS考博试题一、名词(10)1. 关系数据库2. 离散化3. 地图精度4. 地址匹配5. 四叉树二、简述题(40)1. GIS结构及功能2. 列出空间分析功能(3个以上)及其应用3. DEM的特征及应用4. Internet GIS的特点及应用三、论述题(1,2选一个,3,4必做)1. GIS的发展趋势(15)2. GIS方法论(15)3. GIS空间分析功能的缺陷及可能的改进方法(15)4. 3S关系及集成(20)2002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入学考试(GIS)一,名词解释1. 地理空间2. 行程编码3. 地址匹配4. 拓扑关系空间数据元数据二,简答1.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 数字地形模型的建立方法与特点3. 地理信息系统互操作三,问答1. GIS的发展历程2. 结合你的专业,谈一谈GIS的应用与关键点2003中科院遥感所GIS部分试题一、名词解释:1.GIS2.数据挖掘3.空间索引二、简答题:1,GIS标准化的意义及作用.2,数据质量标准三、论述:1,关于长江三峡搬迁的,求几个数据.很麻烦.2,关于温度梯度的.2003年中科院地理所考博试题一、名词解释1. DEM2. TIN3. 平移转换4. 栅格结构二、简答1、GIS的组成2、空间拓扑分析3、GIS互操作三、论述(任选二个)1、GIS的发展简史和趋势2、WebGIS的核心模型及其应用3、结合您的专业,谈谈GIS的应用关键和潜在领域2004年中科院地理所考博试题一、简答题(8分/题)1、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2、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3、地址匹配及其可能的应用4、空间叠加的方法5、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及其特点二、论述题(四选三)(20分/题)1、地理信息的组成及其可能的不确定性2、DEM的建立方法及其优缺点比较3、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4、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及趋势2005年中科院地理所考博试题一、简答题5个每个10分1、空间数据的类型及其特征2、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数据类型及比较3、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4、空间叠加的主要方法5、国产主要gis软件的主要特点二、论述题3选2 每个25分1、DEM的实现方法及其特点2、专业分析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集成方法及其比较2008年中科院地理所考博试题总分:100分时间:180分钟一、名词解释(2*5 10分)1.矢量数据模型2.关系数据库系统3.缓冲区分析4.地理编码5.不规则三角网(TIN)二、简述题(6*5 30分)1.空间聚类2.数字地形模型表达方式3.地理空间及其表达方法4.空间拓扑分析5.地理信息服务质量(相关,具体记不太清楚了:))三、论述题(20*3 60分)1.WebGIS发展现状及趋势2.比较分析矢量数据模型及栅格数据模型的优缺点3.结合您专业,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式2014年中科院地理所博士入学考试真题-地理信息系统1、名词解释矢量数据模型;DEM; 行程编码;TIN;地址匹配2、简单题地理空间及其存在形式;空间拓扑分析;最多路径分析;地表坡度计算方法;地理信息服务质量3、论述题矢量与栅格数据的优缺点;互联网地图服务发展现状与瓶颈和突破点分析;遥感、GIS融合发展趋势分析2016年中科院地理所博士入学考试真题-地理信息系统一、简答题(每题8分)1,地理位置的类型及特征2,矢量数据模型及其优缺点3,空间索引的主要方法4,缓冲分析5,地址匹配二、论述题(三选二,每题30分)1,空间拓扑叠加的原理与算法类型2,位置服务及发展态势3,结合您的专业,论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001年春季博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普通地质学》
一、简述化学风化作用及其类型。
(10分)
二、什么是冰期间冰期?简述冰川的形成及其类型。
(15分)
三、什么是黄土?其成因、分布及成分如何?(20分)
四、简述湖泊的地质作用。
(10分)
五、简述地磁场的基本特征、及古地磁的研究方法及其
研究意义。
(15分)
六、简述地质年代的类型及它们的基本原理。
(10分)
七、谈谈你对全球变化研究的认识。
(20分)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001年春季博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第四纪地质学》
一、简述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
(10分)
二、简述第四纪与人类的关系。
(10分)
三、什么是河流阶地?简述阶地的成因、分类及其研究
意义。
(15分)
四、什么是石钟乳?简述岩溶地貌的发育条件?(15分)
五、谈谈第四纪地质的研究方法。
(15分)
六、简述第四纪年代学的方法种类。
(15分)
七、简述第四纪气候变化的证据。
(20分)
2002年秋季博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普通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32分,每题4分)
1.大气圈
2.火山灰
3.风化作用
4.纹泥
5.新构造运动
6.断层
7.新生代
8.大陆漂移
二、简答题(32分,每题8分)
1. 简述板块演化对大气和海洋的影响。
2. 简述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3. 简述岩石地层单位以及群、组、段的含义。
4.比较风力搬运和河水搬运的异同。
三、论述题(36分)
1. 解释什么是环境和环境地质?探讨环境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那些?(16分)
2.试述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
(20分)
2002年秋季博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第四纪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32分,每题4分)
1. 全新世适宜期
2. 14C测年
3. 树木年轮
4. 冰期
5. 直立人
6. 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
7. 古地磁
8. 古气候模拟
二、简答题(32分,每题8分)
1. 简述米兰科维奇理论。
2. 简述第四纪气候不稳定的可能原因。
3.简述微体化石在第四纪古环境重建中的作用和意义。
4.我国现代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分布以及造成干旱的可能原因。
三、论述题(36分)
1. 论述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中国第四纪环境格局的影响。
(20
分)
2. 第四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原因和发展概况。
(16分)
2003年秋季博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第四纪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
1.冰期与间冰期
2.磁性地层
3.旧石器
4.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5.温室效应
6.树木年轮气候学
二、简述题(50分,每题10分)
1.米兰柯维奇气候变化理论及其证据。
2.新构造活动的研究方法。
3.人类发展的阶段和特征。
4.第四纪沙漠环境变化的特征和驱动因素。
5.中国现代气候环境格局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三、论述题(20分)
结合自己的实际和认识,谈谈选择地球环境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原因、简要介绍自己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工作、以及将来进入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工作的设想。
2003年秋季博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普通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32分,每题4分)
1.大气圈
2.克拉克值
3.稳定同位素
4.泥炭
5.沉积作用
6.潮汐与洋流
7.河流阶地
8.冰川作用
二、简答题(32分,每题8分)
1.简述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
2.简述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3.简述湖泊的成因类型。
4.比较风力搬运和河水搬运的异同。
三、问答题(36分)
1.什么是地质作用?试述它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4分)
2.试述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谈一谈人为地质作用。
(22分)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004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普通地质学》
一、简述题(60分,每题10分)
1.湖泊的地质作用。
2.风的地质作用。
3.如何确定相对地质年代。
4.地球上地震的分布。
5.板块构造的含义和板块划分的依据。
6.动物近化的证据。
二、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行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意义及其最近的进展。
2.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地球系统科学”的特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004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第四纪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32分,每题4分)
1. 第四纪年表
2. 孢粉分析
3. 末次冰消期
4. 荒漠化
5. 新石器时代
6. 准平原
7. 古土壤
8. 新构造运动
二、简答题(32分,每题8分)
1.简述人类的起源、革新和迁移
2.简述冰期-间冰期旋回模式
3.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特征
4.简述湖泊沉积在第四纪环境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问答题(36分)
1.试述第四纪主要定年方法(不少于5种)(16分)
2.东亚古季风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潜在的动力因素(22分)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005年春季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普通地质学》
一、简述化学风化作用及其类型。
(10分)
二、什么是冰期间冰期?简述冰川的形成及其类型。
(15分)
三、什么是黄土?其成因、分布及成分如何?(20分)
四、简述湖泊的地质作用。
(10分)
五、简述地磁场的基本特征、及古地磁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意义。
(15分)
六、简述地质年代的类型及它们的基本原理。
(10分)
七、谈谈你对全球变化研究的认识。
(20分)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005年春季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第四纪地质学》
一、简答题(48分)
1.简述第四纪的测年方法与第四纪年表。
2.第四纪气候不稳定的可能原因。
3.简述黄土的成因与黄土地貌特征。
4.简述青藏高原的生长与隆升对中国第四纪环境的影响。
二、论述题(52分)
1.谈一谈人类的起源、革新与迁移,试述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
2.试述大陆环境科学钻探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005年秋季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第四纪地质学》
一、简答题(共48分,每题12分)
1、简述第四纪环境研究的主要替代指标。
2、第四纪气候不稳定的可能原因。
3、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
4、什么是Younger Dryas事件?简述中国末次冰消期的环境特
征。
二、论述题(共52分)
1、试述青藏高原的生长与隆升对中国第四纪环境的影响。
(22分)
2、试述湖泊的成因与类型?谈一谈湖泊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30分)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005年秋季博士研究生入学试卷
《普通地质学》
一、外力作用的三大因素是什么?你怎样理解它们的作用和意
义?(10分)
二、什么是冰期间冰期?简述冰川的形成及其类型。
(15分)
三、什么是黄土?其成因、分布及成分如何?(10分)
四、简述湖泊的地质作用。
(10分)
五、简述地磁场的基本特征、及古地磁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意义。
(15分)
六、简述地质年代的类型及它们的基本原理。
(10分)
七、如果大气CO2含量急剧升高,将会导致什么结果?(20分)
八、请简述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