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近海波浪能状况分析与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995.26 KB
- 文档页数:7
福建沿海台风浪数值模拟及特性分析唐艳平;林祥【摘要】以Holland模型风场和CCMP背景风场相叠加构造台风风场,驱动第三代海浪模式SWAN对登陆福建的0908号台风“莫拉克”和1013号台风“鲇鱼”发生的台风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运用Jason-1卫星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拟风速、有效波高值和卫星资料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分析福建海域的台风浪时空分布特征和近岸三处海湾的波高变化过程,结果显示:台风过程中,最大风速和浪高值均位于台风移动中心右侧,风浪夹角与到台风中心的距离成正比且右侧夹角较小,左侧较大,台风中心对应着浪高的低值区,波高分布在海峡内外表现出较大的不对称性.“莫拉克”过程中,福建东北部海域出现10.8m大浪,厦门湾、兴化湾、三沙湾内波高主要由风浪引起;“鲇鱼”过程中,福建南部海域出现9.2m大浪,兴化湾、三沙湾内波高主要由风浪引起,厦门湾受到一定的南部海域涌浪的影响.%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Holland typhoon model and CCMP background wind field,the third generation wave model SWAN is used to simulate 0908 typhoon "Morakot" and 1013 typhoon "Megi" landed parison of simulation results and Jason-1 satellit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simulated wave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satellite data.The time evolution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hoon waves and the change of wave height about three coves in Fujian territorial waters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significant and wind speed are both on the right of typhoon center,the angle between the wind and the waves is proportional to the distance to typhoon center and it is larger on the right than left,typhoon center corresponds to a low wave heightarea,wave height distribution i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strait show greater asymmetry.During the "Morakot"period,the wave height reaches 10.8 m in the northeast of Fujian coast and the wave height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wind in Xiamen,Xinhua,Sansha bay.During the "Megi" period,the wave height reaches 9.2 m in the south of Fujian coast,wave height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wind in Sansha and Xinghua Bay,Xiamen Bay suffered some impact of the swell from the South sea area.【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8页(P53-59,93)【关键词】福建沿海;台风浪;SWAN模式;莫拉克;鲇鱼【作者】唐艳平;林祥【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39.2;U6福建具有漫长的海岸线,容易遭受台风的正面袭击。
附件3国家标准海洋能电站选址技术规范第1部分:潮流能(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标准编写组二〇一九年三月《海洋能电站选址技术规范第1部分:潮流能》编制说明一、制定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2005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促进和鼓励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财政需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偏远地区和海岛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建设,以及开展可再生能源勘查、评价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的任务。
“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海洋能开发利用的投资力度,设立了多项海洋能调查和开发利用科研课题。
在行政体制上也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将“海洋能的研究、应用和管理”定为国家海洋局的管理职责。
2010年11月24日“国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同时启动了海洋可再生能源资金项目。
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是缓解我国沿海地区能源短缺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是解决海岛居民生产和生活用电、海上平台能源供应、海防建设能源和淡水问题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近年来海洋能发展迅速,建成了多座试验电站并成功运行。
国家海洋局印发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2013-2016年)》明确了主要任务:我国将大力推进以浙江舟山和广东万山为基地的示范工程建设,遴选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潮流能和波浪能发电装置,并积极完成国家级海上试验场建设。
《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是在继承和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2013-2016年)》基础上制定的我国首个海洋能发展专项规划。
《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将以显著提高海洋能装备技术成熟度为主线,着力推进海洋能工程化应用,夯实海洋能发展基础,实现海洋能装备从“能发电”向“稳定发电”转变,务求在海上开发活动电能保障方面取得实效。
该标准的制定符合“十九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路线,并符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关于加强自然资源管理的精神。
我国海洋能开发的现状、问题和建议电监会资质管理中心魏青山在能源消费量持续攀升和传统能源日趋紧缺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探寻与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海洋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有效开发利用可以为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一条重要的途径,符合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需求。
正确看待我国海洋能发展的现状,正视发展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科学的政策建议,正是当下启动新一轮海洋能发展之所需。
一、我国海洋能发展现状海洋能是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总称,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海流能、盐差能、离岸风能等,它是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
当前海洋能的主要利用形式就是发电,从能源储量、发电设施运行、发电的技术研发、国家对海洋能开发的重视与支持等方面看,我国的海洋能开发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我国海洋能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65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18000公里海岸线,海洋能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可观。
我国潮汐能可开发的资源量约为2200万千瓦,其中潮汐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集中于福建和浙江沿海,潮差最大的地区(如浙江的钱塘江口、乐清湾,福建的三都澳、罗源湾等)平均差为4米~5米,最大潮差为7米~8.5米;我国海流能可开发的资源量约为1400万千瓦,其中以浙江沿岸最多,有37个水道,资源丰富,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台湾、福建、辽宁等省份的沿岸,约占全国总量的42%;我国波浪能可开发的资源量约为130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区域较多,其中以台岛沿岸丰度最大,占30%以上,浙、闽、粤三省沿海共占40%以上,山东沿海也有较丰富的蕴量,占10%以上;我国温差能资源蕴藏量在各类海洋能中占居首位,可开发的资源量超过13亿千瓦,其中海域表、深层水温差在20℃~24℃,是我国近海及毗邻海域中温差能能量密度最高、资源最富的海域;我国离岸风能相当丰富,全国海上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7.5亿千瓦,是陆上风能资源的3倍,其中以福建、江苏和山东省海洋风能最丰富;我国拥有大量富油藻类种群,适合开展海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研究。
福建沿海台风及风暴增水特性统计分析王莹辉河海大学海洋学院,江苏南京 ( 210098)摘要:据1990~2006年的台风资料,对这17年登陆及影响福建沿海的台风特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包括年际分布,年内月际分布,台风登陆点统计分析,台风强度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与已有研究结果相比,台风的频率是下降的,登陆的台风集中发生在6~8月,提前了1个月,登陆台风的气压和风速成反比。
对福建沿海崇武、东山、厦门、沙埕及梅花5个站点的实测潮位进行了调和分析和潮位预报,得出6个台风在各个站点引起的风暴增水,对增水分析表明,大风区范围越大则台风引起的增水越大,大风区覆盖台湾海峡的南部比覆盖北部更有利于增水,台风强度越大或台风与站点距离越近则台风引起的增水越大,位于台风右侧的站点比左侧的站点增水要大。
关键词:台风特性;风暴增水;福建沿海福建地处东南沿海,面临西北太平洋,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是个海洋大省,海域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台风活动频繁。
在1961~1997年中,影响和登陆福建的台风数达259个,平均每年有7个[1]。
台风引起的增水若在天文低潮时,一般不会构成大的成灾威胁,当台风登陆时又遇到天文大、中潮时威胁最大。
如9608号台风登陆时遭遇6月天文大潮,使福建沿海一线遭遇特大风暴潮袭击。
台风造成的重大灾害严重影响了福建省沿海经济的发展。
本文对1990~2006年影响和登陆福建沿海的台风及其风暴增水进行统计分析,并定性的分析了其规律及特性。
1. 台风特性分析1.1 台风多年变化规律许金镜等[2]的研究结果表明,福建台风活动有多台风活动期(1900~1914年、1922~1931年、1956~1971年、1990~1998年)和少台风活动期(1915~1921年、1932~1955年、1972~1989年),且多台风期(大多数年份台风个数大于5个)和少台风期(大多数年份台风个数小于5个)有明显的阶段性。
洪金木[3]则认为台风活动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准2~3年和准19年活动周期,并具有间隔11年的反相关趋势。
海洋能资源分析方法及储量评估序 言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西方工业化国家过分依赖石油的能源机制受到冲击,开始出现寻找替代能源的热潮。
进入80年代以后,人们认识到长期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常规化石燃料能源必然会越来越少,同时,燃料能源在燃烧中会放出有害物质,这不仅污染人类的现实生活环境,还对大气产生温室效应等长远的破坏影响,将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90年代以来,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对今后应逐步减少对化石燃料能源的依赖,加速开发利用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数量巨大、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形成共识。
这时对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视,已不再是70年代受石油危机形势所迫意义上的重视,而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人类的子孙后代文明幸福生存的、自觉理智的战略行为。
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的海洋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受到各沿海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视。
各国有关专家在海洋能开发热潮的鼓舞和迫使下,在各国政府支持下,相继对世界各地的海洋能资源储量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工作。
本书利用笔者30年从事海洋能资源储量和开发利用环境条件调查研究与分析评价工作的积累,以及收集到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和中国的各类海洋能资源储量及计算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分析和评价。
并指出了尚存在的、有待研究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今后我国开展海洋能资源储量调查计算和资源特性研究的建议。
内容简介《海洋能资源分析方法及储量评估》利用笔者30年从事海洋能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环境条件调查研究与评价工作的积累和收集到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和中国的各类海洋能资源储量及计算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分析和评价。
并指出了尚存在的、有待研究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今后我国开展海洋能资源储量调查计算和资源研究的建议。
书中还引用了各类海洋能资源储量调查计算的大量成果图表资料,以便读者查阅。
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文本福建省人民政府二○一二年十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区划目的 (1)第二条区划依据 (1)第三条区划原则 (2)第四条区划目标 (3)第五条区划范围 (4)第六条区划成果 (4)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5)第七条地理概况与区位条件 (5)第八条海域自然环境条件 (5)第九条海洋自然资源 (5)第十条海洋开发利用状况 (7)第十一条面临的形势 (7)第三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 (9)第十二条海洋开发与保护空间布局 (9)第十三条沙埕港海域 (9)第十四条三沙湾海域 (10)第十五条罗源湾海域 (10)第十六条闽江口海域 (11)第十七条福清湾及海坛海峡海域 (11)第十九条湄洲湾海域 (12)第二十条泉州湾海域 (13)第二十一条深沪湾海域 (13)第二十二条厦门湾海域 (14)第二十三条旧镇湾海域 (14)第二十四条东山湾海域 (15)第二十五条诏安湾海域 (15)第四章海洋功能分区及管理要求 (16)第二十六条海洋功能分区概述 (16)第二十七条农渔业区 (16)第二十八条港口航运区 (17)第二十九条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19)第三十条矿产与能源区 (20)第三十一条旅游休闲娱乐区 (21)第三十二条海洋保护区 (22)第三十三条特殊利用区 (23)第三十四条保留区 (24)第五章实施保障措施 (25)第三十五条区划实施管理 (25)第三十六条海域使用管理 (26)第三十七条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 (27)第三十九条技术支撑 (29)第四十条宣传教育 (30)第六章附则 (31)第四十一条区划效力 (31)第四十二条区划附件 (3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区划目的根据福建省海域自然属性和开发保护现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科学划定海洋功能区,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综合管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实施海洋功能区划,保障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实现福建省海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1—2020年福建省海洋气象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建议2011—2020年福建省海洋气象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建议一、引言海洋气象灾害是指在海洋空间内,由恶劣海洋气象条件引发的灾害性现象,包括台风、暴雨、风暴潮等。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处季风气候区,地形复杂,海洋气象灾害频发。
本文旨在通过对2011到2020年期间福建省海洋气象灾害的特征分析,总结成果并为进一步加强海洋灾害防御提供建议。
二、2011—2020年福建省海洋气象灾害特征分析1. 台风灾害台风是福建省海洋气象灾害的主要形式,每年台风的发生和影响都对福建省的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威胁。
2011年至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福建省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的次数为5次左右,其中超强台风的次数逐年增多。
2. 暴雨灾害福建省地形复杂,山区众多,多河流纵横交错。
在台风来临或结束后,常常伴随着暴雨天气,造成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2011年至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福建省每年平均受暴雨影响的次数为15次左右。
3. 风暴潮灾害福建省沿海线长,临海人口众多,风暴潮灾害对临海地区造成严重威胁。
2011年至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福建省平均每年受风暴潮影响的次数为3次左右,且风暴潮高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福建省海洋气象灾害防御建议1. 健全预警体系加强气象预报和监测能力,建立健全完善的海洋气象灾害预警体系。
提前预警,及时发布台风、暴雨和风暴潮等预警信息,提高社会公众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2. 加强海洋灾害预防加大河道整治和山区生态环境修复力度,减少暴雨灾害的发生。
加强沿海地区的防潮堤建设,提高沿海社区的抗风暴潮能力。
3. 安全转移和避险及早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沿海居民的安全教育,提高应急避险和转移能力。
建设高标准的避风港和避风设施,为渔船和沿海居民提供安全保障。
4. 加强航海安全管理加强对船舶、渔船和游艇的监管,加强航海安全教育和宣传,提高船舶和船员的遇险应对能力。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同时还分布着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000多个,属于海洋大国。
中国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因此制定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沿海滩涂和浅海资源我国沿海滩涂资源丰富,总面积为2.17万平方公里(合3255万亩)。
由于我国沿海入海河流每年带入的泥沙量为17亿~26亿吨,平均约20亿吨。
它们在沿岸沉积形成滩涂,每年淤涨的滩涂总面积约40万亩,使我国滩涂资源不断增加。
滩涂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海岸,渤海占31.3%,黄海占26.8%,东海占25.6%,南海占16.3%。
浅海资源由于陆架宽广也很丰富。
0~15米水深的浅海面积为123800平方公里,占近海总面积的2.6%。
按海区分,渤海为31120平方公里;黄海为30330平方公里;东海为38980平方公里;南海为23330平方公里。
滩涂和浅海是我国发展种、养殖业的重要基地。
2.港址资源我国港址资源丰富的原因基于我国大陆有基岩海岸5000多公里,占全国大陆岸线总长的1/4以上。
这类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港湾众多。
它们的特征是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许多岸段5~10米等深线逼近岸边,可选为大中型港址。
淤泥质海岸4000多公里,其中大河河口岸段常有一些受掩护的深水岸段和较稳定的深水河槽,可建大中型港口。
砂砾质海岸呈零星分布,岸滩组成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发育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泻湖,有一定水深和掩护条件,可建中小型港口。
我国沿岸有160多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湾,10多个大、中河口,深水岸段总长达400多公里。
绝大多数地区常年不冻。
除邻近河口外,大部岸段无泥沙淤积或很少,基本具备良好的港址环境条件。
目前,可供选择建设中级泊位以上的港址有164处。
3.海岛资源海岛是联结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它兼备丰富的海、陆资源,在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沿海地区波浪能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尝试探讨我国沿海地区波浪能的空间分布特征,从气候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该地区的海浪特性。
首先,介绍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浪气象状况,并分析其受到的季风和暖池气候影响,同时从地理格局和潮汐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其次,对夏季波浪能的分布特征进行介绍,介绍夏季覆盖过的海域普遍存在的小波段波浪能强度以及受到东部低空气流的影响而逐渐增强的海浪组合部分的波浪能强度。
紧接着,将关注点转向冬季,介绍冬季海域普遍存在的较强的波浪能强度以及与季风的作用有关的暖池气流的影响而逐渐增强的波浪组合部分的波浪能强度。
最后,从气候学的角度对我国沿海地区波浪能的整体影响进行综合讨论。
我国沿海地区海浪气象状况因外界气候要素及其地形、潮汐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海浪是受季风和季节条件影响最大的海洋现象之一。
我国沿海地区由于处在中国东部近海与对流层中低层气流交汇的地方,受季风和暖池气流的影响,有较大的波浪发展活动。
从地理格局的角度,我国沿海地区以北海地带、南海地带和东海沿岸地带为主,这两个地带的地形特点明显,山脉与沿海线较长,海面的海浪受到山脉的抑制,较低的海浪能量辐射面积较大,强海浪能量聚集在较暗的海域内,比如广西沿海,波浪较强,受山脉和北部太平洋气流影响较大,而东海沿岸地带仅受中国、日本和韩国海域共同影响,主要受东部低空气流的影响,波浪较弱。
另外,夏季的海浪能分布特征也比较特殊,比如,夏学期覆盖过的海域普遍存在的小波段波浪能强度,尤其是东海沿岸地带,受到季节性低压气流和暖池气流的影响,近岸区域海面波浪加强,波浪能达到较高水平。
同时,由于受到东部低空气流的影响,夏季波浪能在近海也会发生一些变化,特别是在暖池气流的作用下,波浪组合部分的波浪能强度将会逐渐增强,向东部近海传播。
继夏季后,当进入冬季时,我国沿海的海浪气象状况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尤其是在受到季风影响的地区,由于冷空气减弱,海浪能力弱化,但在受到暖池气流影响的地区,冬季海域普遍存在较强的波浪能强度,同时随着气温和低层气流的变化,受暖池气流影响的波浪组合部分的波浪能强度也将会随之加强。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域使用论证有关技术规程的通知(2008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2008.02.15•【文号】国海发[2008]7号•【施行日期】2008.02.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注:本篇法规中《海域使用论证资质分级标准》已被: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域使用论证资质分级标准》的通知(2011修订)(发布日期:2011年2月9日,实施日期:2011年2月9日)修订*注:本篇法规中“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试行)”、“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写大纲”已被: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的通知(2010修订)(发布日期:2010年8月20日,实施日期:2010年8月20日)废止*注:本篇法规已被:国家海洋局关于公布废止、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发布日期:2011年1月19日,实施日期:2011年1月19日)废止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域使用论证有关技术规程的通知(国海发[2008]7号)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厅(局),局属各有关单位,各海域使用论证资质单位:为指导和规范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提高海域使用审批的科学性,我局依据《海域使用论证管理规定》、《海域使用论证资质管理规定》,编制了《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试行)》,修订了《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写大纲》、《海域使用论证资质分级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海洋局国海管字[2004]336号文件颁布的《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编写大纲》、国海发[2004]21号文件颁布的《海域使用论证资质分级标准》同时废止。
附件:1.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试行)2.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写大纲3.海域使用论证资质分级标准二○○八年二月十五日附件1: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试行)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开展的海域使用论证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我国波浪能发电现状及未来发展探究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波浪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
据此,主要对我国波浪能的储量与分布进行介绍,针对现阶段我国对波浪能发电的技术进展和利用程度进行简要分析,指出波浪能发电存在的各种相关问题,并对波浪能发电的未来进行展望,分析并阐述了波浪能发电对于我国海洋资源和能源战略的意义和重要性。
标签:海洋波浪能;发电;波能发电装置0引言随着全球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突出,特别是以变暖为重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日趋明显,作为丰富的海洋能源之一,波浪能一直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在当今能源逐渐枯竭及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利用资源丰富、可再生的海洋波浪能,显得十分重要。
波浪发电技术就是在现有利用海洋波浪能发电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成熟的机械制造及发电技术进行有效的组合,将广阔海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波浪能低成本地转化为电能,波浪能的利用既是对能源短缺问题的改善,也是对海洋能源合理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
1海洋波浪能的储量和分布海洋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波浪能储量巨大。
在每平方公里的海面上,運动着的海浪约蕴藏30万千瓦的能量,全球可供开发的波浪能约30亿千瓦。
波浪能由垂直于波浪方向的每米宽度所通过的能量速率(功率)来表征,单位为kW/m,也称为波浪能密度。
波浪能密度很大,按海岸线长度计算,在太平洋、大西洋东海岸纬度40°~60°区域,波浪能平均密度可达到30~70kW/m,某些地方达到100kW/m。
表1中给出了几种常见的海洋能资源储量,可以看出波浪能的实际可开发量较高,所以波浪能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价值。
据调查统计,我国沿岸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约为1285.22万千瓦,这些资源在沿岸的分布很不均匀。
以台湾省沿岸最多,约为429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1/3,其次是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沿岸也较多,在160~205万千瓦之间,约为706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55%,其他省市沿岸则很少,仅在143~56万千瓦之间。
波浪能与潮流能独立电力系统在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的同时,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能源却日益减少,并出现了全球“能源危机源的过度开发与使用,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全一、系统说明二、波浪海流测量系统三、潮位测量系统一、系统说明波浪能与潮流能独立电力系统综合测试系统包括波浪能与潮流能监测系统、气象检测系统、波浪能与潮流能独立电力系统综合测试系统系统功能波浪能与潮流能独立电力系统综合测试解决了实际海况条件下波浪能与潮流能独立电力系统波浪能与潮流能电力综合测试系统具备波高、波向、波周期,流速、流向、潮位,风速、风向、温湿度等环境要素的监测能力;具备远程实时数据通讯能力。
系统连续•监测系统中现场的每一个测量单元系统都可以单独运行,在控制中心通过潮流能气象电力综合测试系统。
•控制中心的二、波浪海流测量系统电缆直联方式Con ti n en t al s hel f波浪海流测量系统测量参数:波浪参数:波高(三分之一波高、十分之一波高、最大波高),波向(主波向、波峰值波向、峰值扩散度、波向离散度、波向离散系数)、波周期(波周期、波峰值周期、跨零周期、最大周期)、流速参数:垂直剖面流速、流向。
安装方式:1.浮标和潜标的方式2.通讯方式:电缆直连或者无线CDMA 3.维护方便2)完全潜标:能量分布图。
影区代表0.5-30秒的风浪频段。
通常测波浪的频段。
安装支架三、潮位测量系统潮位测量系统1)实时遥报潮位仪(又称验潮仪、水位计),不受海表面风浪的干扰,直接修正大气压影响,准确测量温度和潮位变化。
2)4Hz的频率进行脉冲式采样,采样间隔从均压力数据。
四、气象测量系统:采用美国HMP45C五、电力测量系统系统组成和设计思想:系统是一个两级的计算机集散型数据管理与监测系统,由参数实时智能监测仪括三个主要子系统:2).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单元实时采集发电机的运行参数,并通过光纤通道或其他通道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控制中心。
模拟量信号: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频率、功率因数、温度。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海洋能)福建近海波浪能状况分析与评价张军,许金电,郭小钢(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摘要:现有实测资料无论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无法完整的反映福建沿海海域的波浪状况,也就是说,基于实测数据的计算也就无法对福建近海的波浪能状况进行完整分析。
因此,本文使用波浪模式模拟的途径,较准确得出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资源最新状况:福建近海波浪能资源蕴藏量2210.45MW,仅次于台湾和广东省,是我国波浪能开发利用可以优先考虑的海区之一。
在文章的最后给出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的综合评价,建议福建波浪能的开发与利用应优先着眼于解决边远海岛等特殊场所的用电问题。
关键词:波浪能;SWAN波浪数模;福建沿海海域福建省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海洋国土面积13.6万km2,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海洋省份。
它拥有“渔、港、景、油、能”五大优势资源和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是全省国土的“半壁江山”,海洋开发前景日益广阔。
其海岸线曲折,海岛棋布,海岸线直线长度535km,曲线长度达3752km,海岸线曲折率为1∶7.01,居全国首位。
该省有许多优良的天然港湾,近岸海岛海域风大、浪大,蕴藏有巨大的可供开发利用的波浪能资源[1]。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是一种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并以位能和动能的形式由短周期波储存的机械能。
波浪能是一种取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但又是能量最不稳定的一种海洋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面积广等优点[2]。
已有的福建沿海长期站波浪调查资料、历史波浪调查资料,无论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无法完整的反映福建省的波浪状况,更无法反映福建沿海海洋能的储量和分布状况。
因此,本文首次通过利用SWAN模式模拟提供基础数据,依相关规范计算得出较详细的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资源的储量和分布状况。
并在文章的最后对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进行综合评价。
上述工作可以给福建沿海波浪能的开发、利用提供背景资料,为政府在福建省实施海洋能开发利用规划、海洋环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包括3个部分内容:(1)国内外波浪能储量状况的回顾;(2)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计算;(3)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储量及分布状况分析及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综合评价。
1国内外波浪能分布状况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国际社会对减少石化燃料能源的依赖,加速开发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的、数量巨大、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形成共识。
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的波浪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受到各沿海国家的重视。
各国有关专家在海洋能开发利用热潮的鼓舞和迫使下,在各国政府的支持下,相继对世界各地的海洋能储量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工作。
波浪能是全世界被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种海洋能,同时也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稳定的一种能源。
波浪能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基金项目:福建省908专项资助项目(FJ908-02-01-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06012);国家海洋局青年基金资助项目(2008209);作者简介:张军(1973~),男,副研究员;Email:zhangj@。
而产生的,它实质上是吸收了风能而形成的。
能量传递速率和风速有关,也和风与水相互作用的距离(即吹程)有关[3]。
全球波浪能储量丰富,1977年,潘尼克(N.N.Panicker)在其本人1976年工作的基础上,得到1975年10月2日12时全球海洋的总波功率为45×1015W[4]。
1986年,在中国沿海农村海洋能源区划工作中,进行和沿岸波浪能资源区划。
得到中国的波浪能功率为1~1.5×1011W[5~8]。
根据波功率密度及其变化和开发利用的自然环境条件,在全国沿岸有很多波浪能资源较丰富、开发条件优越的地区。
首先是福建、浙江沿岸,应作为重点开发利用区段。
2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计算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波浪生成、传播过程较为复杂。
海峡内水深较浅,平均深度不足50m,而台湾岛东侧的水深则为几千米,该海域在强风浪的混合作用下,可使得整个海域的流,温、盐跃层等物理要素等发生巨大改变。
该海域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海峡内水深较浅,风-浪相互作用、深度诱导波破碎、底摩擦、地形狭管效应等对该海域影响巨大。
SWAN模式是荷兰Delft大学土木工程系开发的第三代浅海海浪数值模式,该模式考虑了较多的物理过程,所采用的公式反映了当前海浪的研究状况[9~14]。
已有的福建沿海长期站波浪调查资料、历史波浪调查资料,无论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无法完整的反映福建省的波浪状况,因此也无法由这些资料进行福建沿海海洋能的计算。
本文拟采用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数值波浪模式得出波浪要素值(有效波高、平均周期等值),再由这些结果进行福建沿海海洋能的计算。
所搜集到的福建海浪调查资料可以作为模式结果的验证。
基于以上台湾海峡特点以及SWAN模式的介绍,SWAN模式(模拟范围:20°N~29.5°N、115°E~130°E,网格精度:5´×5´)可以很好的模拟台湾海峡的海浪,进而为本次海洋能的计算提供基础数据。
WAVEWATCHⅢ模式(模拟范围:0°~41°N,98°~140°E,网格精度:0.5°×0.5°)提供SWAN模式的开边界条件。
本次模拟提供2007年全年的有效波高、平均周期逐时数据。
为了检验模式结果是否准确,特进行以下两方面的验证:(1)模式结果校验:(校验资料来自福建863示范区海洋监测网浮标):(2)模式结果与部分海洋站2007年统计值的比较:检验结果见图1、图2和表1,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模式计算结果与海洋站统计资料符合良好,其结果可以作为本次海洋能计算的基础数据。
表1模式2007年模拟结果与海洋站统计值的比较Tab.1compare of the simulation data and the statistic data of four ocean station in Fu-Jian on2007对比值海洋站统计值模式结果统计H1/10T1/10H1/10T1/10东山0.80 5.00.81 4.88崇武 1.20 4.5 1.18 4.56平潭 1.40 5.7 1.38 5.61北礵 1.44 5.0 1.44 5.14本次波浪能计算以福建沿海代表海洋站为计算点,代表测站选取标准为:尽量选取距大陆海岸线较远,对周围海域波浪代表性较好,具有良好波浪能开发前景的测波站[15]。
依照此选取标准,本次福建省波浪能计算所选取9个波浪站,依从南到北的次序为:东山、厦门、围头、崇武、平潭、北茭、北礵、三沙和台山。
为使计算结果有代表性,一般应选取较近年份、且该年份波浪资料为中等大小。
经研究决定,本次计算统一取2007年的波浪数据作为基础数据。
代表区段长度的计算采取王传崑等所著的《海洋能资源分析方法及储量评估》[16]中所提出的原则:(1)站距:各省沿岸起、终点(起、终点按自北向南,自东向西排序)代表测波站的站距为该站至该省海岸线起、终点的直线距离;中间站的站距为两站间直线距离,当两站连线跨越陆地时,则对直线距离做适当修正。
(2)代表区段长:各省沿岸起、终点站的代表区段长为起、终点站距加上起、终点站至下、上一站站距的一半:当两相邻省起、终点均在海上时,跨省的区段长度以在本省的海上实际长度为准。
中间站的代表长度为该站与前后相邻站距一半之和。
图1:浮标实测资料与模式计算结果有效波高对比图Figure 1compare of th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of buoy data and simulation data(红线为实测结果,蓝线为模式结果)图2:浮标实测资料与模式计算结果平均周期对比图Figure 2compare of the average periods of buoy data and simulation data(红线为实测结果,蓝线为模式结果)波浪能的数据统计方法依照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编写的《近海可再生能源调查技术规程》执行:(1)统计我国近海区域各波浪观测站代表年的全年逐次观测的有效波高3/1H 和有效周期3/1T 。
代表区段长度可从大比例地图上计算求得(重点海域的波浪场为1:5万,非重点区域的比例尺为1:10万或1:25万)。
(2)利用采集到得各观测站资料统计每次的有效波高和有效周期,计算相应的波浪能平均密度F ,由此再计算该站日、月、年的波浪能平均密度,最后用这些观测站年的波浪能平均密度和代表区段长度L ,推算出该代表区段的波浪能理论平均功率N 。
波浪能理论储藏量按以下公式计算:3/123/10/T H C C F =(1)LF N ⋅=(2)式中3/1H 、3/1T 为有效波高(m )和有效周期(s )。
F 为波浪能平均密度,其单位是kW/m 。
C/C 0为浅水校正因子(可查“海洋水文常用表”求得:当2/1/<λd 为浅水区,C C g =)。
N 为代表区段的波浪能理论平均功率,单位为兆瓦(MW ),L 为代表区段长度(km )。
以上波浪能计算公式均为小振幅理论推出,若利用观测站观测或模式结果计算实际海浪(不规则波)的波浪能理论平均功率时,需按以下关系换算TT T 15.1877.010/13/1==(3)HH H 60.17864.010/13/1==(4)选取每个测波站所在经纬度附近的几个网格点,分别进行插值,插值后的结果就是该测波站的逐时波浪数据,并该数据利用上述公式计算获得福建沿海海域的波浪能。
福建沿海波浪能的计算结果列于表2,图3为建沿海波浪能的资源分布图,图4为福建省沿海波各站波浪能平均密度柱状图福。
表2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计算结果Table2evaluate data of the ocean wave energy of the edge ocean in Fu-Jian海域经度(°E)纬度(°N)有效波高(m)平均周期(s)水深(m)波能密度(kW/m)波浪能东山117.5223.780.64 3.7320.50 2.62125.63厦门118.0724.450.81 3.7010.00 3.44124.22围头118.5724.520.85 4.6012.40 4.86151.15崇武118.9224.920.93 3.4815.50 4.62295.96平潭119.8525.45 1.09 4.2822.00 5.21350.22北茭119.5626.22 1.01 3.9916.00 5.33243.58北礵120.2026.42 1.13 3.9227.007.31378.80三沙120.1726.97 1.00 4.0113.00 5.36260.07台山120.7027.00 1.02 4.0513.20 5.68280.82总和\\\\\\2210.453福建省波浪能的综合评价由上述计算结果,福建省沿岸单位岸线长度上的波浪能平均密度为2~6kw/m,全省波浪能资源蕴藏量2210.45MW,占全国波浪能理论蕴藏总量的29%,仅次于广东(占45%)而位居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