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业工程作业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69
基础工业工程–作业分析一、引言基础工业工程是一门关注工作效率和生产优化的学科。
作业分析是基础工业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作业过程的系统分析,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本文将对作业分析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在基础工业工程中的应用。
二、作业分析的概念和目的作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进行科学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旨在理解工作任务的特点、要求、操作步骤和工作流程,以便为工作设计、人力资源配置和改进提供依据。
作业分析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理解工作任务通过对作业过程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目标和重点,为后续的工作设计提供基础。
2. 优化工作流程作业分析可以识别出工作中的瓶颈和不必要的环节,进而提出改进建议,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3. 提高工作质量通过对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和要求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错误和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工作质量。
4.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通过作业分析可以明确工作任务的复杂度和工作量,从而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三、作业分析的方法作业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常用的作业分析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工作过程,记录工作步骤和操作要求,获取对作业任务的全面了解。
2. 采访法采访法是通过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了解工作任务的要求和操作流程。
3.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可以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对工作任务的理解和操作流程的描述,获取较全面的信息。
4. 专家咨询法专家咨询法是指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工作任务进行指导和分析,获取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5.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获取对工作任务的了解和分析,为作业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四、作业分析的步骤作业分析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作业目标首先需要明确作业分析的目标和重点,明确要分析的工作任务和问题。
2. 收集工作信息通过观察、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有关工作任务和操作步骤的信息和数据。
基于工业工程的作业工时分析方法探究作业工时分析是工业工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它通过对作业流程和工时进行分析,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本文将探究基于工业工程的作业工时分析方法。
一、作业工时分析的意义作业工时分析是对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确定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空间。
准确的作业工时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作业工时分析还可以识别出潜在的问题和瓶颈,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二、作业工时分析的方法基于工业工程的作业工时分析方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方法。
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直接和常见的一种作业工时分析方法。
通过直接观察作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记录下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然后对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观察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可以快速获取数据,但缺点是可能受观察者主观因素影响,结果可能不够准确。
2. 标准时间法标准时间法是一种基于科学测量和统计的作业工时分析方法。
它通过对作业过程进行细致的测量和时序分析,确定出每个环节所需的标准时间。
标准时间法的优点是结果相对准确,能够客观反映出每个环节的工作量和所需时间,但缺点是需要投入较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3. 系统动态模拟法系统动态模拟法是一种基于模型和仿真的作业工时分析方法。
它将作业流程进行建模,并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模拟,以模拟作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时间和产出。
系统动态模拟法的优点是能够更全面地分析作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同时可以模拟出不同的生产情景,评估各种可能的工时改进措施。
三、作业工时分析的步骤无论是哪种作业工时分析方法,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实施。
以下是一般的作业工时分析步骤:1. 规划和准备:确定分析目标和范围,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准备必要的工具和设备。
2. 观察和记录:观察作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记录下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和其他相关信息。
3. 分析和整理:对观察和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 所谓作业分析是指为了作业改善及消除浪费而充分理解作业内容中的构成因素及作业的区分,并掌握好其组合是否有浪费,为了进行改善分析要素作业的方法。
☺所谓的要素作业是指作业分割时的一个精确度的单位,一般用秒表测试的最小单位;比如说“夹起配件”或“印A面”等存在的某种目的的最小单位;一般把要素作业可称之为比单位作业小,但又比动作大一个台阶的作业的综合。
1)通过对作业进行详细分解,调查是否有遗漏,甚至能发现平常作业时是感觉不到的细微的浪费。
2) 根据现象的定量掌握,准确地掌握好目前的方法;为了彻底清除浪费及有效的作业有必要更具体地观察并理解目前的作业。
3) 为了改善要素作业及其周围的工器具、设备、加工条件、配件的精确度等进行第一阶段。
☺ 作业分析分为基本分析和重点分析☺ 基本分析又分为单独作业分析和组合作业分析;组合作业分析又分为人与人的组合作业分析及人与设备之间的组合作业分析。
图I4—1图I4—2(1)将作业按要素作业分割的单位越小越好,但一定要保证能检测到的大小。
(3/100分~5/100分为界限)(2)分为主要目的要素和辅助目的要素①主要目的要素:磨,切削,装配,分割等②辅助目的要素:夹配件,放材料等(3)作业分为作业者要素及设备要素;比如以机加工为中心的作业时又分为人的作业时间和设备作业时间。
(4)尽可能把要素作业分为不同的目的;比如加工、移动、检查、等待等。
(5)分为规则要素及不规则要素①规则要素:每一个作业或一个周期所发生的要素。
例:把配件安装在设备上,把配件从设备上拆除。
②不规则要素:作业中需要,但跟规则或基本要素作业的周期相比无规则间距所发生的因素。
例:用测试仪测数据,刷掉刀架上的铁屑等。
☺首先对测试对象进行充分的预备调查。
(1) 调查对象作业是否正常地按规定进行。
(2) 调查材料是否与正规的一致。
(3)调查是否使用规定的设备设备或工具。
(4) 调查现场配置是否处于规定的状态。
(5) 其它条件是否在规定的状态下进行。
工业工程中的作业流程分析与改进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作业流程的优化和改进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作业流程分析与改进是指对现有的作业流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调整,以消除浪费,提高效率和质量。
一、作业流程分析作业流程分析是通过对整个生产流程的细致观察和分析,确定每一个工序的步骤和流程。
其主要目的是发现和识别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首先,需要对作业进行观察和记录。
通过观察,可以了解每个工序中的操作步骤、所需时间和使用的设备。
记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作业流程,并为后续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进行数据分析和问题识别。
通过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例如,某一工序的平均时间较长,可能是由于不必要的等待或重复操作所导致。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和优化的目标。
最后,进行根本原因分析。
在作业流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找出造成问题和瓶颈的根本原因。
可能是由于不合理的排布、设备故障或操作员技能不足等原因所导致。
通过找到根本原因,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二、作业流程改进作业流程改进是在作业流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识别出的问题,制定出改进方案,并进行实施和监控。
首先,需要制定改进目标。
通过分析作业流程分析的结果,确定改进的方向和目标。
可能是减少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或提高质量等。
根据目标的确定,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其次,制定改进方案。
根据问题的根本原因和改进目标,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方案。
例如,对于生产周期过长的问题,可以优化设备布局,减少等待时间。
对于成本较高的问题,可以考虑引入新的设备或工艺。
然后,进行方案实施。
将制定好的改进方案付诸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确保改进方案的有效推行。
最后,进行效果评估和监控。
改进方案的实施后,需要对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控。
通过对比改进前后的数据和指标,可以评估改进的效果,并及时调整和改进。
三、典型案例:车间作业流程改进以某汽车制造厂的车间作业流程为例,进行分析和改进。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基础工业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工业工程的认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流水线平衡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流水线平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流水线生产效率。
(2)实验内容:设计一条简单的流水线,确定生产节拍,进行平衡计算,调整作业顺序,实现流水线平衡。
(3)实验步骤:① 确定流水线组成:将实验小组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设计一条流水线;② 确定生产节拍:根据实验要求,确定每道工序的生产节拍;③ 平衡计算:根据流水线组成和生产节拍,计算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分析是否存在瓶颈;④ 调整作业顺序:根据平衡结果,调整作业顺序,实现流水线平衡;⑤ 评价平衡效果:比较平衡前后流水线的生产效率,分析实验效果。
2. 实验二:人机操作分析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人机操作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人机系统设计水平。
(2)实验内容:分析一个实际生产场景,对人机操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3)实验步骤:① 选择分析对象:选择一个实际生产场景,如生产线、办公自动化等;② 观察分析:观察分析对象的人机操作过程,记录操作步骤、操作频率、操作强度等;③ 分析问题:分析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操作不合理、操作效率低等;④ 提出改进建议: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如优化操作步骤、改进操作设备等;⑤ 评价改进效果:对比改进前后的人机系统性能,分析改进效果。
3. 实验三:设施布局优化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设施布局优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生产空间利用率。
(2)实验内容:对一个实际生产车间进行布局优化,提高生产效率。
(3)实验步骤:① 收集数据:收集生产车间的基本信息,如设备数量、设备规格、生产流程等;②分析问题:分析生产车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如设备摆放不合理、通道拥堵等;③ 设计布局方案:根据分析结果,设计新的生产车间布局方案;④ 评价布局效果:对比新旧布局方案,分析布局效果。
一、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本次课程设计运用的是作业分析的人机操作分析。
1、人机操作分析的基本原理人机操作分析是研究在一个工人操作一台或者多台设备的情况下,在一个操作周期内,机器动作与工人操作的相互关系,以充分提高机器与工人工时的利用效率。
现代化生产中,机器设备大多是全自动或者半自动的,操作机器的工人变成了“监督”机器的工人,有大部分时间是空闲的。
这些空闲时间如能加以利用,不但可以提高生产率和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工人的收入。
2、人机操作分析的步骤(1)在生产现场选择一加工(装配)工序为对象;(2)绘制人机操作程序图;(3)人与机器的操作时间均记录在案之后,将工人与机器的操作时间、空闲时间,每周程人工时数加以统计,以供分析时用。
四、人机操作分析的现行方案和改进方案1、钻中心孔现行方案人机作业图如果从上述人机图中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数据:一个人可以在操作的台数 = 人的空余时间/人的工作时间即:117/50=2.34所以一个人可以操作两台机器。
但是如果我们采取固定装夹工具将水喷头进行固定,就可以节省足足14s 的时间,但是清理垃圾时我们认为还是需要在机器暂停时处理比较安全,所以周程就节省12s。
经过以上修整后机器1 的周程时间缩短为155s,但这必须是建立在熟练工人的基础上。
如果一个人只操作一台机器,人的工作时间为27s,机器的工作时间为128s,128/27+1=5一个人可以操作五台像机器一类型的机器。
不仅从改善人的劳动或提高人和机器的利用率来说,都有很大的提高。
改善方案如下表所示:通过改进之后,人的时间利用率从29.944%上升到87.1%,通过添加一个固定夹具固定水喷头从而将机器的时间利用率从76.64%提高至82.6%。
2、粗磨2#莫氏锥孔留余量0.10-0.15现行方案人机作业图:由以上的人机操作分析图可得,轴必须装夹之后才能加工,加工完卸下工件时必须在机床停止时才能进行,因为人的工作利用率仍有40%的宽放率,仍有空余的时间14S,将工人的宽放时间去操作另外一台机器,并同时利用机器的空闲时间进行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人机利用率,根据N=(T+M)/T,N=(21+23)/21=2.09由此我们可以算出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2台机器,所以我做出了以下的改进方案。
工业工程中的作业分析与优化工业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致力于改进和优化生产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作业分析与优化是工业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的目标是通过对作业过程的分析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本文将探讨工业工程中作业分析与优化的重要性、方法以及应用。
一、作业分析的重要性作业分析是工业工程中的一项关键任务,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作业过程,可以深入了解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步骤、时间和资源需求等关键因素。
这有助于工程师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改善方案,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作业分析还有助于合理安排和分配工作。
通过对工作内容和要求的详细了解,工程师可以根据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经验,合理分配工作任务。
这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生产效率。
二、作业分析的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常用的作业分析方法之一。
工程师通过亲自观察作业过程,记录每个步骤的细节,包括时间、动作和资源需求等。
观察法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但对观察者的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
2.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常用的作业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大规模的数据收集。
通过向员工发放问卷,工程师可以了解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不满意之处。
问卷调查法可以提供直接反馈和意见,但需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和数据的收集分析。
3. 标准化作业方法分析法:标准化作业方法分析法是一种系统的作业分析方法,通过对作业过程的细致分解和记录,为每个步骤设定标准操作方法和时间要求。
这有助于实现作业过程的统一和规范,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作业优化的方法作业优化是在作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目标是通过合理改进和调整作业流程,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作业优化方法:1. 流程优化:通过对作业流程的分析和剖析,找出存在的瓶颈和问题,从而提出解决方案。
流程优化的目标是精简步骤,消除冗余,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和交付速度。
工业工程中的作业时间分析与改进研究一、引言工业工程作为一门涉及工业制造过程的学科,其核心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
作业时间分析是工业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以确定最佳的作业时间,并通过改进方法和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
二、作业时间分析的方法1.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作业时间分析方法,通过对作业人员的观察来确定工作任务的时间分配。
观察员会记录下作业人员从开始到结束所需的时间,并根据工作特点和工作量的不同来计算作业时间。
然而,直接观察法可能存在主观性和观察员的偏见,因此需要配备经验丰富的观察员来提供准确的数据。
2. 标准时间法标准时间法是另一种常用的作业时间分析方法,它通过建立标准时间来确定作业任务所需的时间。
标准时间是指在标准条件下完成作业任务所需的时间,它包括实际工作时间和标准允许时间。
标准时间法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工作时间,但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准确性和可行性。
三、作业时间分析的意义1.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作业时间分析,可以发现工作任务中的时间浪费和低效率的环节,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比如,合理安排作业顺序和工作流程,消除多余的等待时间和运输时间,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停工现象等,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降低生产成本作业时间分析有助于识别生产过程中的低效率环节,并通过改进措施来减少时间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优化工作任务的时间和方法,可以减少劳动力和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3.提高工作质量作业时间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工作任务的执行过程,从而找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通过改进工作方法和流程,提供培训和指导,可以提高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工作质量,减少错误和缺陷的发生。
四、作业时间分析的改进方法1.流程优化通过对作业流程的优化,可以减少作业环节中的时间浪费和重复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优化流程的方法包括合理安排作业顺序和工作流程,减少作业环节之间的等待时间和运输时间,精简作业步骤和操作流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