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
- 格式:doc
- 大小:214.00 KB
- 文档页数:14
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
1概述
专用校车是指专门用于校园内学生活动而运营的车辆,是学校及其教职工在校园内承担各类交通安全任务的重要基础设施。
专用校车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校园内师生的安全,因此必须规定一定的安全标准,以保证车辆在校园中安全运行。
2专用校车的安全技术条件
(1)机动车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要求,并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投放使用。
(2)汽车的安全系数应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在整个行驶过程中要保持相同的安全水平。
(3)机动车的轮胎牢度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并保持定期检查,以保证正常使用。
(4)汽车的制动系统必须经过定期检查和修理,以确保刹车器正常工作。
(5)车辆内部应配有各种安全装置,以减少事故,如安装安全锁、紧急制动器及生命检测系统等。
(6)司机必须具备行驶专用校车的资格证明,并定期参加交通安全知识培训。
3结论
专用校车是校园内学生行动的载体,因此严格的安全技术条件对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规范管理,才能够确保学校内外人员的安全。
校车新国标5月1日起实施最大乘员数不得超56人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公布后,国家标准委昨天发布《专用校车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幼儿校车的最大乘员数不超过45人,小学生校车和中小学生校车的最大乘员数应不超过56人。
该标准将于5月1日起实施。
据介绍,《专用校车安全国家标准》由两项强制性国标《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和《专用校车学生座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组成。
这两项国标明确了校车及座椅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更加注重车辆安全性能、车辆配置的人性化、车辆安全管理的可操作性。
比如标准要求,专用校车的踏步(台阶)不能太高,必须设置上下车扶手,通道必须平整防滑,座椅和隔板必须软化处理,车内空气质量必须达标等。
标准同时对限速装置、乘员数量限制、急救箱配备、照管人员座椅配置、专用校车标志灯、停车指示牌、行驶记录仪录像监控系统等做出了一系列规定。
与原国标《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相比,《专用校车安全国家标准》对学生座椅、应急出口、踏步等30多项内容进行了修改,增加了急救箱、内装饰件、信号系统、各校车最大乘员数等30余项要求。
记者了解到,新国标有一定的过渡期,已获得许可或通过认证的产品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第13个月开始执行。
■解读定员:校车不得超56人幼儿校车的最大乘员数不超过45人;小学生校车和中小学生校车的最大乘员数应不超过56人。
其中,幼儿校车每个幼儿的体重按30公斤计算,小学生校车每个学生的体重按48公斤计算,中小学生校车的每个学生的体重按53公斤计算,每个照管人员的体重按68公斤计算,驾驶员的体重按75公斤计算。
外观:不得设置车外行李架新国标将校车分为轻型校车和大中型校车,轻型校车车长大于5米且小于等于6米,大中型校车车长大于6米且小于等于12米。
校车车高不得大于3.7米,不得设置车外行李架,架铰接客车和双层客车不能作为专用校车使用。
专用校车应安装前、后保险杠。
内饰:不得有凸起毛刺车内外不得有容易卡住幼儿和小学生手指的孔洞,不应存在可能致人员受伤的凸起、凹陷、尖角等缺陷。
犌犅24407—2012《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理解与实施周慧慈
【期刊名称】《中国标准导报》
【年(卷),期】2012(000)006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周慧慈
【作者单位】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犌犅/犜24421《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中的问题剖析 [J], 洪生伟
2.GB 24407-20O9《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标准解读 [J],
3.GB 24407-2009《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制定介绍 [J], 王欣;李弢n;孙鹰
4.专用校车国家标准(GB24407—2012)解读 [J], 应朝阳;
5.《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开始实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校车技术标准2012年4月1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专用校车国家标准《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标准号为GB24407-2012,标准属性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2012年5月1日起实施。
1标准编制的原则(一)标准的适用对象和技术要求要涵盖《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专用校车范围。
(二)专用校车的外观式样及外部文字应醒目且易于识别。
(三)专用校车的主被动安全性能要与乘坐对象的安全使用要求相符合。
(四)标准要兼顾安全与成本的关系,技术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现行专用校车标准中证实有效适用的安全技术要求宜继续保留。
2标准的结构专用校车国家标准GB2 4 4 07-2012《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共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专用校车类型划分、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实施的过渡要求等6章及顶部结构强度试验方法、停车指示标志、驾驶人视野的试验方法等3个规范性附录。
其中,“5要求和试验方法”是标准的主体部分,从外观标识和主要结构尺寸、动力性、乘员质量和最大乘员数、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行驶系统、前后保险杠、侧倾稳定性、车身结构、强度、出口及车内布置、信号系统、火灾预防和火灾控制措施、驾驶人视野、车内空气质量、行车信息记录及处理系统、专用校车后围板上的停车提醒标识等16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
3标准的特点对比分析《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GB24407-2009)及普通客车安全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专用校车国家标准GB24407-2012《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细分校车种类。
标准将专用校车划分为幼儿专用校车、小学生专用校车和中小学生专用校车,并规定三类专用校车的乘坐对象分别为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小学生和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小学生和初中生),既符合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中运送幼儿、小学生应使用专用校车的规定,又充分考虑了农村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同一辆专用校车上下学的可能性,有利于在保证学生上下学安全的同时提高专用校车使用率。
第1篇一、引言校车作为承载未成年学生的重要交通工具,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了确保校车运行的安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校车安全管理,出台了一系列安全技术检验规定。
本文将详细解读我国校车安全技术检验的相关规定,以期为校车运营者、驾驶员及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二、校车安全技术检验概述1. 校车安全技术检验的目的校车安全技术检验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校车具备良好的安全技术性能,防止因车辆故障导致的事故,保障学生乘车安全。
2. 校车安全技术检验的对象校车安全技术检验的对象包括幼儿园阶段3周岁以上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的群体所乘坐的专用校车。
3. 校车安全技术检验的标准校车安全技术检验的标准主要依据《机动车登记规定》、《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以及《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三、校车安全技术检验流程1. 校车注册登记前的安全技术检验(1)检验内容:车辆外观、动力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轮胎、灯光等。
(2)检验要求:检验机构对校车进行检验,确保校车安全技术性能符合标准。
2. 校车注册登记后的安全技术检验(1)检验周期:校车应当自注册登记之日起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技术检验。
(2)检验内容:检验机构对校车进行全面检验,包括车辆外观、动力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轮胎、灯光等。
(3)检验要求:检验机构对校车进行检验,确保校车安全技术性能符合标准。
3. 校车报废前的安全技术检验(1)检验内容:检验机构对校车进行全面检验,包括车辆外观、动力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轮胎、灯光等。
(2)检验要求:检验机构对校车进行检验,确保校车安全技术性能符合标准。
如校车达到报废标准,应在车辆管理所的监督下解体。
四、校车安全技术检验要求1. 校车检验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具备检验能力。
2. 校车检验机构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检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校车检验机构应当对检验过程进行记录,并将检验结果及时反馈给校车运营者。
ICS43.020T 5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4407—2012代替GB 24407-2009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The safety technique specifications of special school buses2012-04-10发布2012- 05-01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专用校车类型划分 (3)5 要求和试验方法 (3)5.1 外观标识和主要结构尺寸 (3)5.2 动力性 (4)5.3 乘员质量和最大乘员数 (4)5.4 转向系统 (4)5.5 制动系统 (4)5.6 传动系统 (4)5.7 行驶系统 (4)5.8 前后保险杠 (4)5.9 侧倾稳定性 (4)5.10 车身结构、强度、出口及车内布置 (5)5.11 信号系统 (15)5.12 火灾预防和火灾控制措施 (16)5.13 驾驶员视野 (18)5.14 车内空气质量 (18)5.15 行车信息记录及处理系统 (18)5.16 专用校车后围板上的停车提醒标示 (18)6 标准实施的过渡期要求 (19)附录A (规范性附录)顶部结构强度试验方法 (20)附录B (规范性附录)停车指示牌 (21)附录C (规范性附录)驾驶员视野的试验方法 (22)前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 24407—2009《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
与GB 24407—2009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标准范围(见第1章)进行了修改,修改为“本标准适用于幼儿园阶段3周岁以上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的群体所乘坐的专用校车。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删除了GB 24407-2009中4个术语“校车 school bus”、“小学生校车 school bus for school children”、“专用小学生校车 special school bus for school children”、“护板 fender”;修改了“专用校车 special school buses”;增加了“幼儿专用校车 special school bus for infants”、“小学生专用校车 special school buses for primary student”、“中小学生专用校车 special school buses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停车指示牌 stopping signal card”;——增加了“专用校车类型划分”(见第4章);——增加了前碰撞结构的要求和车外标识、车高限值、行李舱体顶部离地高度限值(见5.1);——增加了动力性要求(见5.2);——增加了幼儿专用校车的幼儿质量和中小学生专用校车的学生质量,修改了照管人员的质量,新增了各类专用校车的最大乘员数(见5.3);——增加了转向系统(见5.4)、制动系统(见5.5)、传动系统(见5.6)、行驶系统(见5.7)、前后保险杠(见5.8)、侧倾稳定性(见5.9)、车身结构(见5.10.1)、顶部结构强度(见5.10.2)的要求;——修改了上部结构强度的要求(见5.10.3);——修改了出口的种类、位置、数量和尺寸的规定(见5.10.4.1.1):重新规定了乘客门的数量和位置,乘客门尺寸按照轻型和大中型分别进行了规定;增加了“应急门和应急窗不应位于排气管出口的上方,应急窗也不应位于停车指示牌的上方。
专用校车安全国家标准
专用校车是学生上下学的重要交通工具,其安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为了
保障学生乘坐校车的安全,国家制定了专用校车安全国家标准,对校车的设计、制造、检验、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以确保学生乘坐校车的安全。
首先,专用校车的设计和制造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校车的结构必须牢固,座椅、安全带等安全设施必须齐全,车辆的外观和内部空间布局也需要符合相应的规范。
只有经过严格设计和制造的校车,才能够确保在发生意外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安全。
其次,校车的日常检验和维护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校车必须按照规定的周期
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车辆的各项安全设施和机械部件的正常运行。
只有保持校车的良好状态,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另外,校车的驾驶员也是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环节。
驾驶员必须持有相应的驾
驶证件和资格,具备丰富的驾驶经验和良好的驾驶技术。
同时,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保持良好的驾驶习惯,确保校车的安全行驶。
此外,学校和家长也要共同配合,加强对学生乘坐校车的安全教育。
学校要定
期组织校车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校车安全的重视程度。
家长也要关注学生乘坐校车的安全问题,教育孩子遵守乘车规则,不随意乱动或者突然冲出车辆。
综上所述,专用校车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保障学生乘坐校车的安全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严格的标准和规范,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校车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学生校车安全问题,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乘车环境。
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引言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是指针对小学生校车设计和运营过程中需要满足的一系列安全技术要求。
保障小学生校车的安全是保护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小学生校车的安全技术条件进行规定和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实际情况,就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进行详细的阐述。
1. 车辆安全要求1.1 车辆结构要求- 基本要求:小学生校车应具备结构合理、装备齐全、稳定可靠的特点,确保乘车人员的安全。
- 车身结构:车身须选用高强度材料,具备良好的抗撞性能,并采用防滚坠的设计。
- 车门设计:车门应便于学生上下车,并具备防夹手、防夹裤等安全保护措施。
- 排气系统:确保废气排放符合排放标准,避免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危害。
1.2 制动系统要求 - 制动性能:制动系统应满足行车过程中的制动需求,保证安全距离和制动灵敏度。
- 制动装置:应选用可靠性较高的制动设备,确保制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1.3 车灯系统要求 - 前照灯:保证良好的照明效果,确保夜间行车的安全性。
- 后尾灯:应具备良好的亮度和反射性能,确保后方车辆能够及时警示。
- 转向灯:准确、及时地进行转向信号的提示,提高行车过程中的可视性。
2. 安全设备要求2.1 安全带要求 - 座椅安全带:每个座位都应配置安全带,并保证其可靠性和舒适性。
- 安全带使用提示:应提供明确的安全带使用说明和提示标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安全带。
2.2 灭火器配置要求 - 灭火器种类:车辆内应配置适合扑灭不同类型火灾的灭火器。
- 灭火器放置位置:灭火器应放置在学生容易接触到的位置,并保证其易于操作。
2.3 急救设备配置要求 - 急救箱:车辆内应配置急救箱,内含基本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以应对突发情况。
3. 驾驶员要求3.1 驾驶证要求 - 驾驶证类型:驾驶小学生校车的驾驶员应具备相应驾驶证类型,如C1驾驶证。
- 有效期限:驾驶员的驾驶证应在有效期限内。
《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2010年2月19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同年7月1日,《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开始实施。
全文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前言本标准第4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参考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 222:1998《校车乘员座椅及碰撞保护》、FMVSS 111:2004《后视镜》。
本标准实施的过渡期要求:本标准第4.2条对上部结构强度的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
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1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公路车辆机械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旅行车有限公司、江苏快乐客车有限公司、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牡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扬州亚星商用车有限公司、扬州亚星客车(600213,股吧)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旷达(002516,股吧)汽车织物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弢、王欣、孙鹰、李维菁、周政平、刘仁喜、张金文、陈涛、胡芳芳、陶荣华、唐京玫、邓玉林、陆云龙、陈庆娣、徐文健、彭建斌、赵卫丽、蒋玲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专用小学生校车的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专用小学生校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406 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氧指数法(GB/T 2406-1993,neq ISO 4589:1984)GB/T 4780 汽车车身术语GB/T 5454 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氧指数法(GB/T 5454-1997,neq ISO 4589:1984)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T 8627-2007 建筑材料燃烧或分解的烟密度试验方法GB/T 12428 客车装载质量计算方法GB 13057 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GB 13094-2007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 14166 机动车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GB 14167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 15083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5084 机动车辆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GB/T 17578 客车上部结构强度的规定GB 18986-2003 轻型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T 19056 汽车行驶记录仪GB XXXXX 专用小学生校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QC/T 633 客车座椅(全文未完,请继续分页阅读或使用余下全文阅读功能)3 术语和定义GB/T 4780、GB/T 12428、GB 13094-2007、GB 18986-2003、QC/T 633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校车School bus用于运送不少于5名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机构的学生及其照管人员上下学的客车和乘用车。
按乘坐对象分为幼儿校车、小学生校车和其他校车,按车辆属性分为专用校车和非专用校车。
[GB 7258第2号修改单,定义3.2.10]3.2小学生校车School bus for schoolchildren运送小学生上下学的校车。
[GB 7258第2号修改单,定义3.2.10.2]3.3专用校车Special school bus设计和制造上专门用于运送学生的校车。
[GB 7258第2号修改单,定义3.2.10.3]3.4专用小学生校车Special school bus for schoolchildren设计和制造上专门运送不少于10人的小学生校车。
3.5护板Fender 具有防护、装饰作用的板件。
(4 要求4.1 一般要求4.1.1 防火措施4.1.1.1 发动机舱、燃油箱、燃油供给系统、电气设备与导线、蓄电池、灭火器应分别符合GB 13094-2007中4.4.1~4.4.6的要求。
在排气系统或其它明显的热源周围100mm 内不允许有可燃材料,除非将其有效屏蔽。
4.1.1.2 内饰材料的燃烧性能应满足:4.1.1.2.1 按GB 8410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时,材料的最大水平燃烧速度≤70mm/min。
4.1.1.2.2 内饰材料的氧指数OI≥22%:a)针对纺织品及塑料、橡胶类涂附织物,试样应从距离布边1/10幅宽的部位剪取,每个试样的尺寸为150mm×58mm。
对因尺寸太小无法按照规定尺寸制样的产品不做此条要求。
试验方法按GB/T 5454的规定执行。
b) 其它塑料材料,试样应按照表1规定取样。
对因尺寸太小无法按照规定尺寸制样的产品不做此条要求。
试验方法按GB/T 2406的规定执行。
4.1.2 安全带4.1.2.1 每个小学生座位应安装安全带。
安全带应符合GB 14166的规定,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应满足GB 14167中M2类车辆的要求。
4.1.2.2 如装有能开启每个座位上安全带的集中控制装置,其操纵件应设置在驾驶员可操作范围内,并且该装置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应影响每个安全带的正常操作功能。
4.1.3 照管人员座位专用小学生校车(以下简称为“校车”)应至少安装一个照管人员座位,当座位数超过40个时应至少安装两个照管人员座位,照管人员座位的布置应靠近通道,分别位于车辆前部、中部或者后部。
照管人员座位应有永久性标识。
4.1.4 行驶记录仪自撑材料非自撑材料4.1.1.2.3 塑料类内饰材料烟密度等级(SDR)≤75,试验方法按GB/T 8627-2007的规定执行。
校车应装有行驶记录仪并满足GB/T 19056的要求。
4.1.5 车窗校车车窗的固定形式应为下半部分固定,也可为全封闭车窗。
4.1.6 装载质量小学生的装载质量按48kg(含随身行李)计算,车组人员的装载质量按75kg计算。
4.1.7 其它车长小于6m的专用校车的车身应为两厢式车身,且一半以上的发动机长度应位于车辆前风窗玻璃最前点以前。
双层客车、铰接客车不应作为校车。
4.2 上部结构强度上部结构强度应符合GB/T 17578的要求。
4.3 座椅4.3.1 长条座椅(指座垫、靠背均为条形的供两人或多人乘坐的座椅)作为小学生座位使用时,每人座垫宽应不小于350mm;单人座椅座垫宽应不小于400mm。
4.3.2 座椅深应不小于350mm,座垫高应为280mm~380mm(轮罩处的座椅可例外),靠背高度应不小于710mm。
4.3.3 小学生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应满足GB XXXXX的要求。
4.3.4 小学生座椅应纵向布置(与车辆前进的方向相同)。
座椅垫面不应前倾,靠近通道的座椅还应在通道一侧设置平行于椅垫面的座椅扶手,扶手距离座垫为160mm~180mm。
4.3.5 驾驶员座椅和照管人员座椅应分别符合GB 15083和GB 13057 的要求。
小学生座椅不应是易折叠的单人座椅。
4.3.6 如果校车上设有协助行动不便和/或使用轮椅的学生的装置,则应符合GB 13094-2007中附录A的要求。
4.4 护板4.4.1 在座椅R点前方,沿纵向水平方向610mm的范围内没有另一座椅的后表面时,应在该座椅位置前安装护板。
护板上缘距地板高度应不小于其后座椅高度,下缘距离地板高度应不大于200mm,宽度应能包括前排此类座椅椅背对应的宽度。
4.4.2 按GB XXXXX规定的座椅前倾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护板应满足:a)护板的变形不应妨碍车门正常开关。
b)护板的任何安装固定点不应脱开。
c)护板的任何部件不应分离。
4.5 出口4.5.1 出口的最少数量为满足紧急情况下的乘员撤离和车外救助,校车出口的最少数量均应符合表2的规定。
4.5.2 乘客门数量至少应有两个车门,其中至少一个为乘客门。
乘客门的最少数量见表3。
4.5.3 撤离舱口数量4.5.3.1 乘员数小于33人的校车前围和后围应至少有一个出口,否则应设置一个撤离舱口。
4.5.3.2 乘员数不小于33人(含33人)的校车应设撤离舱口。
撤离舱口的最少数量见表4。
4.5.4 出口的位置4.5.4.2 车辆的左侧、右侧至少各有一个出口。
4.5.4.3 乘客区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应至少各设一个出口。
4.5.4.5 若车顶或地板上设有一个撤离舱口,应位于车辆中部范围内(该范围的长度等于车长的1/2);若设有两个撤离舱口,二者相邻两边之间距离(平行于车辆纵轴线测量)至少2m。
4.5.5 出口的最小尺寸各种出口的最小尺寸应符合表5的规定。
4.5.4.1 乘客门应设置在车辆右侧或后围。
4.5.4.4 双引道门应计为两个车门,每个双窗或多窗应计为两个应急窗。
4.5.6 技术要求4.5.6.1 乘客门技术要求乘客门应符合GB 18986-2003中4.4.4~4.4.5的要求。
4.5.6.2 应急出口技术要求a) 应急门应符合GB 13094-2007中4.5.6的要求;b) 乘员数小于33人的校车,应急窗应符合GB 18986-2003中4.4.7的要求;乘员数不小于33人(含33人)的校车,应急窗应符合GB 13094-2007中4.5.7的要求;c) 撤离舱口应符合GB 13094-2007中4.5.8的要求。
(4.5.7 应急出口的开启应急出口的锁止装置应能从车内和车外手动解锁开启,解锁力和开启力应不超过178N。
4.5.8 应急出口标识4.5.8.1 每个应急出口处应在车内标示“应急出口”或国际通用符号。
4.5.8.2 乘客门和所有应急出口的应急控制器应在车内用符号或清晰字样标示。
4.5.8.3 在出口的每个应急控制器处或附近,应有关于操作方法的清晰说明。
4.6 车内布置4.6.1 乘客门引道4.6.1.1 从乘客门向车内的延伸空间应允许垂直平板1或铅垂平板2(见图1)自由通过。
铅垂平板正面的移动方向与乘客出入方向一致。
图1 乘客门引道图示14.6.1.2 当垂直平板1(或2)的中心线从起始位置移过300mm,将平板底部接触踏步表面并保持在此位置。
4.6.1.3 用来检查通道空间的圆柱体(见图3)从通道开始沿乘员离开车辆的运动方向移动,直到其中心线达到最上一级踏步外边缘所在的垂直平面或上圆柱接触垂直平板1(或2)(以先出现为准),并保持在此位置(见图2)。
图2 乘客门引道图示24.6.1.4 在上述位置的圆柱体同4.6.1.2所述位置的垂直平板1(或2)之间应允许垂直平板3自由通过(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