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 生死不离 ppt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82 MB
- 文档页数:13
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死不离》教案2一、教学目标1、再现汶川地震中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表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亲如家人、息息相关的情感。
2、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将爱心传递到需要关爱的人的身边。
二、学习活动及目标本节课分为三个板块:1、教师和学生追忆大地震。
2、欣赏歌曲并感受歌曲。
3、学唱歌曲。
三、教学过程1、导入。
2、教师和学生追忆大地震。
教师活动:知道吗?就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曾经生活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和你们一样也拥有着幸福的家庭和一样深爱着他们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
可就在这一天——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里氏8级的特大地震,让这个美丽的地方成了人间地狱!随着刹那的地动山摇,无数的家园灰飞烟灭,无数的躯体伤痕累累;多少亲人,在地动山摇的瞬间骨肉分离,家毁人亡;七万个活泼的生命飞去了天堂,七万颗强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学生活动:面对这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你们想说什么?3、欣赏歌曲《生死不离》。
4、教师介绍歌曲创作的背景。
5.12汶川地震灾区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工作人员王平久,14日撰写歌词《生死不离》,抒发对四川汶川地震遇难者的哀悼和对被困者的祈祷。
当天,这首歌词经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电视直播节目中朗读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生死不离》这首歌词引发了著名作曲家舒楠深深的同感。
15日,他专门为这首歌谱曲,旋律十分感人。
国际影坛动作片巨星成龙,闻讯后特地赶到演唱和录制了这首歌。
5、欣赏后和同桌讨论一下,这首作品表达的情感?6、小结。
祸福相依,多难兴邦。
面对灾难,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心心相连,重建家园。
面对灾难,我们弘扬万众一心、和衷共济、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敢于拼搏、勇于胜利的精神。
我们坚信:灾难不仅可以战胜,而且在经历考验之后,中华民族一定更加坚强。
一个经历过灾难的民族,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必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
《生死不离》说课稿《生死不离》说课稿罗瑛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死不离》,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生死不离》是湘教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欣赏歌曲,编者对本单元设计思路是从“学唱歌曲”——“赏析歌曲”——“爱国情怀”。
在学唱完歌曲之后,需要注入更深沉厚重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坚强和伟大。
《生死不离》正是一首满怀深情且具有鲜明时代感的音乐作品,歌曲前部分缓慢低沉,高潮部分铿锵有力,歌词采用了反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地震中遇难同胞深深怀念,以及对活着的人们的鼓励,表现了中国同胞们无论何时都不放弃的坚定信念。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育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此阶段的孩子已具备了简单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初步感知音乐的结构,主动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
并且在此之前,同学们对于“汶川大地震”已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课奠定了情感和常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研读教学大纲我们就知道,本节课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对歌曲学会正确的赏析,还要通过艺术创作和表现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
1、知识:了解歌曲《生死不离》的创作背景,并通过对其分析和跟唱,掌握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表达意图。
2、能力:通过分析、处理和演绎艺术作品开展艺术实践,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3、情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坚强和伟大,增强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激发他们努力奋斗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歌曲的欣赏与跟唱,培养学生的赏析和审美能力。
2、难点:对艺术作品进行综合性表现。
五、教法学法1、教法:本堂课,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的整合和处理,把“赏析歌曲”和“艺术实践”两个部分作为载体,适时运用了情境法、展示法、谈话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从音乐外围进入音乐核心。
2、学法: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因此会让学生通过欣赏法、讨论法、创作法、演练法对艺术作品直接感知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