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诸城南湖生态经济区概念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9.37 MB
- 文档页数:60
诸城市辛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诸城市人民政府辛兴镇二〇一七年九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概况 (1)第二章土地利用方向和重点 (2)第三章指标调整情况 (3)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5)第五章主要用地安排 (6)第六章土地利用分区调整 (7)一、土地用途分区调整 (7)二、建设用地管制区调整 (8)第七章村土地利用控制 (10)前言为维护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现势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强化规划空间管控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工作方案和相关要求,开展辛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
本次调整完善主要任务与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山东省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新要求,实施好区域发展新定位、新战略,做好与“十三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
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下,按照辛兴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合理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服务。
本次辛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是按照新任务、新要求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的一次调整和完善。
规划调整完善的目标年为2020年,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
第一章概况一、自然条件辛兴镇位于诸城市东北部,北与百尺河镇、昌城镇接壤,东与胶州市为邻,南与林家村镇、密州街办相连,西部与城区的西环、北环对接。
土地总面积8080.28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76%。
辛兴镇以平原为主,南部少数山地、丘陵。
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各类农作物生长。
境内有共青团、牛台山两座水库,蓄水总量1025万立方米,芦水河、百尺河穿境而过,流量充沛,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润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降雨量798毫米。
年平均无霜期185天。
日照率58%。
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地瓜、高粱等。
潍坊市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2020年5月为在更高层次上优化全市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20年—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一)优势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门类齐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41个工业大类中,潍坊在37个中有分布,涵盖213种主要产品。
产业链条完整,拥有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集群32个,重型发动机、微型麦克风等近30种产品产销量居全球前列,41家企业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位,是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
近年来,全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88.5亿元、列全国城市排名第31位,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9.1:40.27:50.63。
——动能转换势扬劲足。
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纳入省新旧动能转换“3+1”核心区,形成了新旧动能转换规划体系、指标体系、推进体系、政策体系。
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四新”经济蓬勃发展,“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4%左右。
建立“6个1”推进体系,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发展成效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和金融业增加值均居全省前5位。
高端动力、声学光电等5个产业集群入选省首批“雁阵形”产业集群、居全省第2位。
省级重大项目开工数量全省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比重不断提升,“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43.3%。
——创新动力持续增强。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9%,潍坊高新区列国家级高新区综合竞争力排名第21位,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成立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8个,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北航歌尔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化学所等一批高端院所机构落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04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达400余家,联动融合创新格局加速形成。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0.31•【字号】鲁政字〔2023〕193号•【施行日期】2023.10.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鲁政字〔2023〕193号潍坊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呈请批复〈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潍政呈〔2023〕25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潍坊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城市。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潍坊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973.9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873.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114.0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696.71平方千米以内。
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17.02亿立方米;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低于46.86%。
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严格无居民海岛管理。
落实蓝线、绿线、黄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线、防灾减灾等各类控制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潍坊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4.17•【字号】潍政办字〔2023〕38号•【施行日期】2023.04.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其他规定正文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潍坊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潍政办字〔2023〕3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单位:《潍坊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4月17日潍坊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号)、《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鲁发〔2022〕19号),推动《中共潍坊市委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潍坊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潍发〔2023〕7号)重点任务攻坚突破,制定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如下:一、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1.高质量建设实验室体系。
抢抓国家和省实验室体系重塑机遇,统筹推进实验室建设工作。
重点支持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建设。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2.推动创新平台建设。
推动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加大基础性、应用性、关键性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向国字号和省级创新平台晋升。
力争年内新增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30家左右。
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要求一.项目概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2018年1号文件出台乡村振兴时间表,聚焦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基于政策趋势,编制北湖流域和双湖顶片区的乡村振兴规划,作为东港区乡村振兴的先行试验区。
项目位于日照市城区西部,南湖镇政府北侧。
基地内部自然资源丰富,遍布山、河、湖等自然景观,双湖顶片区产业特色鲜明,现状以苗木产业为主,北湖流域产业特色不鲜明,还需进一步的产业分析。
基地紧邻主城区,是日照市未来乡村发展的重点区域,急需研究该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规划以及美丽乡村的建设等规划内容。
为此,日照市农工办组织开展《日照南湖镇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以引导整个片区的相关设计及开发建设工作,使该片区能够成为地域特色突出,生态和谐,有序发展的生态田园综合体。
二、设计范围总体设计范围包括南湖镇北湖流域和双湖顶片区,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包括五个重点村庄:大北湖、战家村、万家坪、徐家坪和下湖村规划设计范围详见附图。
三、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日照市城市总体规划》4、《日照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四、设计任务在对城市总体规划、相关规划及基地特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乡村规划设计理念,结合本地区实际,分析研究该片区产业发展、区域交通组织、区域旅游系统组织、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重点村庄的空间形态与乡村景观等方面内容,对该片区提出较详细的概念规划方案,具体规划实施策略与建议,以及对重要节点进行具有实施意义的景观方案和施工图设计。
五、设计内容该设计应达到概念规划的深度,其内容应包括:1、指导思想和原则借鉴国内外先进乡村建设案例,提出适合该地区的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2、区域产业发展研究确定该片区的主导产业、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策略以及具体实施建议,通过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片区的产业兴旺。
《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规划(2002—2020)》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顺利实施《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规划(2007—2020)》,强化规划的控制功能,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特制定本控制性规划文本。
第二条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性质为:以山水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通过保护和开发人文景观资源,形成具有野外游憩、审美欣赏、休闲娱乐、度假功能的复合型风景区;符合国际度假旅游要求的国家旅游度假区。
第三条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目标为:展示自然和人文景观,提供游憩风景胜地,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协调发展;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游览设施和时代活力的社会单元;接待设施的建设标准要符合国际旅游度假要求。
第四条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规划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为2007—2012年。
第五条文本适用于本次规划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15.11平方公里范围内各地块和各类用地的土地使用。
第六条本细则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解释权属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第七条文本与《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规划》分图图则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割。
第八条文本涉及的控制性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实际情况并考虑今后的发展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和广州市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地块使用性质划分和适建要求第九条本规划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代码均采用国标《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根据工作内容和深度的要求,在中类用地划分至小类用地(见表1),规划用地平衡表见表2。
第十条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根据土地利用模式不同可分为自然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
第十一条自然生态保护区指该区生态环境优良,生物种群及其环境相对完整,具备生态保护区的基本要求,通过保护区的划定和有研究价值生物种群的引进,形成有一定科学研究价值或保存价值的生物种群及其环境;自然生态保护区为不可建设区,可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宜控制游人进入。
杭州市余杭区南湖综合整治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杭州市余杭区南湖综合整治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概要一、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东至余杭镇凤山路~西南至中泰乡中桥村~西到规划南湖西路~北临南苕溪~总面积约14.89平方公里~其中现有滞洪区面积为5.21平方公里。
二、现状情况规划区人口共计8757户~约30046人。
其中农业人口4938人~占总人口数16.4%。
用地涉及余杭镇和中泰乡两个行政区。
区内用地以水域、居住、耕地与闲置用地为主~城市建设用地多集中在南苕溪以南~规划凤凰山路以西~包括居住、工业、农居点、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三、功能定位规划从长三角、杭州旅游的角度出发~把握“旅游西进”的战略思想~借鉴珠三角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成功经验~以添补杭州旅游市场空缺为导向~充分整合和利用南湖自身资源~打造以动感娱乐、休闲购物、生态人居和水乡度假为四大核心功能~兼有旅游观光、会晤展览、康体养身、科普教育、感悟文化、体育健身等功能的多功能复合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四、用地规模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14.89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为951.91公顷~占总用地的63.91%。
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278.74公顷~公共设施用地248.75公顷~道路广场用地133.41公顷~市政公用设施用地9.18公顷~绿化用地281.83公顷~水域及其他用地537.57公顷。
五、总体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两带、九区”的布局结构。
1.两带根据各功能区划分~将规划区分为安静休闲带和动感娱乐带。
,1,安静休闲带:位于规划区西侧~以连续的景观走廊联系各个功能片区~形成恬静的安静休闲带。
,2,动感娱乐带:位于规划区南侧~以动感娱乐、休闲购物为主的各个功能片区形成喧闹的动感娱乐带。
2.九区南湖公园、南湖小镇、南湖乐园、禹航城,Mall,、湖山度假村、凤凰山度假村、苕溪新区、中泰新区、余杭新区。
,1,南湖公园—“古韵新风”: 位于规划区中心位置~占地面积为530公顷。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本⽬录第⼀章总则 (1)第⼆章综合发展⽬标与策略 (1)第1节综合发展⽬标 (1)第2节综合发展策略 (1)第三章城市性质 (2)第四章城市规模 (2)第五章空间结构与规划布局 (3)第1节空间结构规划 (3)第2节功能分区组织 (3)第六章城市⽤地规划 (3)第1节居住⽤地 (3)第3节公共设施⽤地 (4)第4节产业⽤地 (4)第5节仓储⽤地 (5)第6节新农村建设⽤地 (5)第7节⽣态农业⽤地 (5)第8节规划建设⽤地平衡表 (6)第七章综合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6)第1节原则与⽬标 (6)第2节综合交通规划 (7)第3节道路系统规划 (7)第⼋章绿地系统规划 (8)第九章风貌景观规划 (9)第⼗章岸线与⽔系规划...................................................... 10第⼗⼀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设施规划. (10)第1节环境保护规划 (10)第2节环境卫⽣规划 (11)第⼗⼆章市政公⽤设施规划 (12)第1节给⽔⼯程规划 (12)第2节排⽔⼯程规划 (12)第3节电⼒⼯程规划 (13)第4节燃⽓⼯程规划 (13)第5节邮政通信规划 (14)第⼗三章旅游发展规划 (14)第⼗四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15)第1节防洪⼯程规划 (15)第2节消防规划 (15)第3节⼈防规划 (15)第4节抗震规划 (15)第5节⽣命线系统规划 (16)第⼗五章新农村建设规划 (16)第⼗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16)第⼗七章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 (18)第⼗⼋章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及四线规划 (18)第⼀章总则第⼀条规划依据(⼀)主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中华⼈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中华⼈民共和国⼟地管理法》(2004.08)《中华⼈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中华⼈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中华⼈民共和国⽂物保护法》(2002.1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04)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地⽅发展的纲领性⽂件《鄂州市社会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五”计划》《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规划》(2008—2020)《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08—2020)《梁⼦湖地区保护与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湖北省建设厅)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规⽂件第⼆条规划原则○1社会和谐原则○2⽣态优先原则○3城乡协调发展原则○4可持续发展原则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①坚持以⼈为本,⼈与⾃然协调发展,体现⼈⽂规划,绿⾊规划②坚持“全⾯、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发展的规划③坚持城乡⼀体,体现区域协调发展规划④坚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经济的规划⑤坚持公平公正的规划⑥坚持依法⾏政,体现法制的规划⑦注重近期与远期结合,体现弹性的规划第四条规划期限近期:2009—2014年;远期2015—2020年。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目录一、城市现状概况 (1)1.1.地理位置和政区建制、区位优势 (1)1.1.1地理位置1.1.2政区建制1.1.3区位优势1.2.自然条件 (3)1.2.1 土地资源1.2.2 水资源1.2.3 森林资源1.2.4 矿产资源1.2.5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建设1.3.经济社会概况 (3)1.3.1 经济概况1.3.2 社会概况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4)2.1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编制依据 (4)2.1.1指导思想2.1.2编制规划依据2.2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4)2.2.1城市性质2.2.2城市人口规模2.3 城市发展目标 (5)三、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6)3.1郊区空间发展规划 (6)四、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7)4.1城市总体布局现状及布局规划 (7)4.1.1居住用地4.1.2公共设施用地4.1.3工业用地4.1.4道路广场用地4.1.5绿地建设五、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0)5.1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1)5.1.1公路5.1.2铁路5.1.3港口5.1.4机场5.2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17)六、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8)6.1 现状概况 (18)6.2 用地规划 (19)6.2.1商业用地布局6.2.2 文化设施用地布局6.2.3体育设施用地布局6.2.4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布局6.2.5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布局七、居住用地规划 (20)八、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21)8.1工业用地 (21)8.2仓储用地 (21)九、绿地系统规划 (22)9.1规划布局 (22)9.2中心城区绿化 (22)十、城市景观规划 (22)10.1城市风貌分区 (23)10.2城市景观骨架 (23)10.3中心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框架 (24)十一、历史名城保护规划 (24)11.1潍坊市域名胜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24)11.2重要文物古迹恢复规划 (25)11.3 中心城市名胜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25)十二、远景规划期限及目标 (27)12.1 规划期限 (27)12.2 规划理念和目标 (27)12.3远景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 (28)12.4 远景城市空间扩展方向 (28)12.5 远景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28)12.5.1 总体布局结构12.5.2 居住用地布局12.5.3 工业用地布局12.5.4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现状概况1.1.地理位置和政区建制、区位优势1.1.1地理位置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东邻青岛、烟台,西连淄博、东营,南接临沂、日照,北濒渤海莱州湾,是山东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东西连接沿海与内陆、南北承接环渤海湾与长江三角洲的枢纽城市,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
⾃贡市南湖⽣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计说明书⽬录第⼀章规划背景 (1)第⼆章设计依据 (1)第三章现状概况及分析 (1)第四章规划构思及开发策略 (2)第五章规划⽬标及规划原则 (3)第六章规划区的功能定位与规模 (3)第七章⼟地利⽤规划 (3)第⼋章⼟地使⽤控制规划 (5)第九章配套公共设施规划控制 (8)第⼗章城市设计控制 (10)第⼗⼀章道路⼯程规划 (15)第⼗⼆章管线⼯程规划 (17)第⼗三章⽣态建设规划 (18)第⼗四章环境保护、环卫设施及防灾规划 (20)第⼗五章投⼊产出分析 (21)第⼗六章规划管理措施及实施建议 (23)第⼀章规划背景⾃贡市是四川省“⼗五”期间⾸批建设的⼤城市之⼀,为了加快⾃贡市城市建设的发展,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实现⼗六⼤提出的全⾯建设⼩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标,在《⾃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贡市南湖⽚区分区规划》(2003年)的指导下,编制了《⾃贡市南湖⽣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南湖⽚区的开发建设和统筹安排⼟地使⽤、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环境容量提供技术依据和措施。
本次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态优先的原则,将为建设交通组织合理、各类设施完善、城市形象鲜明的⽣态型城市新区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章设计依据1. 《中华⼈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建设部)。
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5. 城市⽤地分类与规划建设⽤地标准(GBJ137—90)。
6. ⾃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
7. ⾃贡市南湖⽚区分区规划(2003年)。
8. ⾃贡市南湖⽣态城起步区城市形态设计及南湖⼤道景观设计。
9. 有关南湖⽚区开发的相关⽂件和⾃然、社会、经济基础资料。
第三章现状概况及分析⼀、现状概况1. 区域位置南湖⽣态城位于⾃贡市城市主中⼼区南侧,北靠⾃贡汇东新区汇川路,东临内宜⾼速公路,南为⾃贡市沿滩区的⾼峰乡,西接内宜铁路,与⾃贡市⽕车南站(舒坪站)相距约1公⾥。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诸城市人民政府二○一○年三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2)一、诸城市概况 (2)二、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4)三、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问题 (8)四、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战略 (13)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7)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7)二、规划目标 (18)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22)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的原则 (22)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2)三、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25)第四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30)一、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30)二、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31)三、规模化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33)第五章建设用地控制 (34)一、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 (34)二、优化配臵城镇工矿用地 (35)三、确保新农村建设用地 (39)四、保障基础设施用地 (40)五、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1)第六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44)一、保护国土资源生态环境 (44)二、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44)三、大力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45)四、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46)五、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47)第七章土地整治 (48)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48)二、切实落实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 (48)三、积极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 (48)四、有效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 (50)五、土地整治实施保障措施 (50)第八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52)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52)二、一般农地区 (53)三、林业用地区 (54)四、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55)五、独立工矿区 (56)六、风景旅游用地区 (56)七、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57)第九章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59)一、各乡镇功能定位及主导用地方向 (59)二、加强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62)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4)一、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64)二、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65)三、完善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 (65)四、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67)前言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合理配臵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对《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进行修订,编制《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0.06•【字号】鲁政字〔2023〕168号•【施行日期】2023.10.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鲁政字〔2023〕168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山东省人民政府2023年10月6日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第一章总体要求青岛都市圈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东部,向东与日韩隔海相望,向西背靠黄河流域广阔腹地,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青岛都市圈以青岛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潍坊市、日照市、烟台市共同组成。
主要包括青岛市全域,潍坊市诸城市、高密市,日照市东港区,烟台市莱阳市、莱州市、海阳市,陆域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2022年末常住人口1558万人。
规划期至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推动青岛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提升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为方向,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协作共兴、开放合作协同共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实现青潍日同城化、引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打造北方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高品质宜居宜业生活圈,助力山东半岛城市群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更好发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诸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诸城市片区开发改造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诸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诸城市片区开发改造管理办法》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属各重点园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诸城市片区开发改造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诸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7月27日诸城市片区开发改造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片区开发改造管理,建立规范有序的用地机制,提升开发建设水平,建设品质城市,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参照《潍坊市市区房地产用地供应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土地熟化机制(一)规范有序。
按照“政府主导、熟供分离”的原则,建立土地熟化机制,严格落实“净地”出让要求。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允许社会资本方和自然人提前介入和参与土地熟化,不得预先确定开发企业。
本办法下发前已启动实施的社会资本参与的土地熟化项目,按照“尊重事实,有序过渡”的原则,实行分类处置。
对已出台相关会议纪要的项目,原则上按原政策执行;对居民区已进行实质性拆迁的项目,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论证,确定居民区开发改造事宜,非居民区严格执行本办法;对仅达成合作意向、签订拆迁协议等尚未进行实质性拆迁的项目,严格执行本办法。
相关街办(园区管委会)、村居协调解决有关遗留问题。
(二)整体推进。
片区内土地实行整体分类、统筹处置,所涉村居的集体所有土地原则上整体纳入片区范围。
居民区和具备征收条件的非居民区土地,依照法定程序办理土地征收手续。
暂不具备征收条件的非居民区土地,原则上采取集体土地流转方式,对地上附着物按评估值给予补偿后,原承包人(单位)退包,延包给相关国有企业,并由企业负责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