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
- 格式:docx
- 大小:16.85 KB
- 文档页数:4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理解。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出处和典故,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200个常见成语的出处和典故,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汉语文化的了解。
1. 一马当先: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攻打垓下时,他的战马被敌人射中,但他仍然骑着受伤的战马冲锋陷阵,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2.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齐国有个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在蛇的身上画了几条腿,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本的美感。
3. 杯弓蛇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刘邦曾经被人告发有人要刺杀他,他在喝酒时看到杯子和弓的倒影,以为是刺客,因此一直提心吊胆。
4.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画家在画龙时,只画了龙的身体,没有画眼睛。
后来,他请人点上了龙的眼睛,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趣。
5.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的羊逃了出去,他没有及时追回,而是修补了羊圈。
后来,他的羊再次逃出去,但因为修补了羊圈,羊没有再次逃走。
6.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的株上,他觉得很幸运,于是每天都守在株旁边等待兔子撞死。
7.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但诸葛亮都不见他。
最后,刘备亲自去茅庐找到了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8. 闭门造车: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闭门造车,没有向外界学习和借鉴,结果造出来的车子无法行驶。
9.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
杞国有个人一直担心天会塌下来,他忧心忡忡,但实际上天并没有塌下来。
10. 画饼充饥:出自《庄子·外物》。
有个人饿得不行,他画了一块饼,想通过想象来充饥,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的饥饿问题。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
接下来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代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古代成语故事1、班门弄斧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
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班门弄斧即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
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
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
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2、一鸣惊人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一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
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明白这是甚么鸟吗”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直往上冲,一鸣叫声惊人。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之后其它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3、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明白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成语的由来与故事成语作为汉语中的特殊词组,具有固定的词序和特定的词义,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对于很多成语来说,我们往往只知道它们的表面含义,却对其背后的由来和故事一无所知。
本文将深入挖掘一些成语的由来与故事,带您一起探索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
1. 掩耳盗铃成语“掩耳盗铃”源于《庄子·外物》篇。
故事讲述一个盗贼想要偷取一口钟,他在打开钟之前先将自己的耳朵堵住,然后掩上两只眼睛。
盗贼最终偷走了钟,但他却没有听到偷钟的声音。
因此,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明知道真相却故意躲避,不愿面对现实的人。
2. 如鱼得水成语“如鱼得水”描述了一个人在适应了新环境后感到身心舒适,就像鱼儿回到水中一样。
成语的故事来自《列子·汤问》。
故事中,列子劝告汤问要“如鱼得水”,意即要融入新通知,找到适应自己的环境。
3. 杞人忧天成语“杞人忧天”出自《史记·李陵传》。
原故事中,李陵被秦始皇囚禁,他的邻居杞人看见了这一幕,却担心天空会塌下来压死李陵。
成语中“杞人忧天”形容了一个人无端自扰,过于焦虑和担心。
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戏谑那些“杞人忧天”的人。
4. 见仁见智成语“见仁见智”原本用来形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故事出自《列子·尽心》。
故事中,墨子问四个人是否认为楚国王的盐比自己做的盐好。
各个人的观点各不相同,墨子因此得出结论“见仁见智”。
5. 画龙点睛成语“画龙点睛”出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
故事中,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逼真的画,唯独没有勾画龙的眼睛。
当有人提出批评时,画家恍然大悟,立刻点上龙的眼睛,使整幅画更加生动。
从此以后,“画龙点睛”成为描述在文章或事物中关键之处的修辞手法。
6. 亡羊补牢成语“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故事中,楚国有一个牧羊人失去了一只羊,他意识到羊出走是自己的疏忽造成的,于是立即补上了羊圈的漏洞。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发生之后才想起补救,表示及时行动的重要性。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1.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见识狭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2. 杯弓蛇影,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因多疑而产生的错觉。
3.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坐等机会而不自己努力。
4.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5.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无事自扰,过度担忧。
6. 望洋兴叹,出自《红楼梦》。
比喻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无法改变。
7. 纸上谈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比喻只在纸上空谈,没有实际行动。
8. 守口如瓶,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形容保守秘密,不泄露口风。
9.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0. 马首是瞻,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追随权势,唯命是从。
11.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在作品或言论的关键地方做出点睛之笔,使之更加完美。
12. 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事情的发展往往难以预料,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
13. 一箭双雕,出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比喻一举两得,一次行动达到两个目的。
14. 虎头蛇尾,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开始时势头很大,后来却变得无力或效果不佳。
15.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在已经很完美的事物上再做多余的补充。
16. 拔苗助长,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
17. 狐假虎威,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18. 虎落平阳被犬欺,出自《红楼梦》。
比喻势单力薄的人遭到欺负。
19.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20. 蜀犬吠日,出自《庄子·外物》。
【导语】作⽂是语⽂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可以多背多记⼀些写作素材,灵活运⽤。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考写作素材成语故事【五篇】》希望对⼤家写作有所帮助。
篇⼀:饱⾷终⽇,⽆所⽤⼼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经常教育他的学⽣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读书。
孔⼦说如果⼀个⼈⼀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不去⽤⼼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
下棋的⼈虽然悠闲但也要⽤⼼,⽐起饱⾷终⽇,⽆所⽤⼼的⼈来强多了。
【典故】⼦⽈:‘饱⾷终⽇,⽆所⽤⼼,难矣哉!’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 【释义】终⽇: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
【⽤法】作谓语、定语;指闲⼈ 【相近词】饱⾷终⽇,⽆所事事 【成语举例】饱⾷终⽇,⽆所⽤⼼,以与朋辈优游谑浪,炳麟亦不为也。
章炳麟《与袁世凯书》篇⼆:冒天下之⼤不韪 【成语故事】公元前712年,同为周宗室姬姓的郑国与息国因为⼀些⼩事发⽣了⽭盾,势⼒弱⼩的息国很不冷静,竟派兵攻打强⼤的郑国,结果⼤败被实⼒强⼤的楚国渔翁得利给灭掉。
⼈们分析息国是冒天下之⼤不韪,贸然出兵⽽导致灭亡。
【典故】犯五不韪⽽以伐⼈,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左传·隐公⼗⼀年》 【释义】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
去⼲普天下的⼈都认为不对的事情。
指不顾舆论的遣责⽽去⼲坏事。
【⽤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错误的事情 【相近词】冒⼤不韪 【成语⽰列】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命令,冒天下之⼤不韪,必已具有全⾯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
⽑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成语例句】 ◎李敖⼏乎是冒天下之⼤不韪。
◎那是在公元1644年3⽉,明朝叛徒吴三桂,丧⼼病狂,敢冒天下之⼤不韪,引来清兵进关,围剿了闯王义军,在北京建⽴了⼤清王朝。
篇三:不见棺材不下泪 【成语故事】古代滑稽清才安鸿渐特别幽默与滑稽,他⼗分害怕⽼婆,他岳⽗病故,两⼈前去吊唁,在路上他们就开始⼤哭。
作文素材: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作文素材: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作文素材: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不耻下问【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释义】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
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
形容虚心求教。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二)不求甚解【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释义】甚:很;解:了解;理解。
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故事】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精选11则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精选11则,欢迎大家阅读!1.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3.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高考语文万能作文素材成语故事大全五篇高考语文万能作文素材成语故事篇1 夏雨雨人孟简子相梁、魏,有罪而走齐。
齐相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魏时,门下使者如何”孟简子曰:“门下使者约三千余人。
”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
”管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
是以得三人来。
”管仲曰:“嗟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译文]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
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
”管仲说:“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
”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後来人被放出来了。
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
”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
”【释读】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
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
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出处】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高考语文万能作文素材成语故事篇2 余音绕梁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
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
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
这次演唱,轰动全城。
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
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韩娥,请她再来演唱。
可是旅店老板却对韩娥很不礼貌,韩娥忍不住放声大哭。
哭声悲伤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
由于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唱完以后两三天,似乎还有遗留的歌声,在屋梁间缭绕飘荡,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得吃不下饭。
成语故事改编作文高中成语典故作文素材引言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在高中作文中,我们经常会使用成语典故来丰富作文内容,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魅力。
本文将以几个经典的成语典故为素材,介绍它们的故事背景,并提供一些改编的作文素材,供广大高中生参考使用。
一、杞人忧天成语故事背景杞人忧天,出自《战国策·齐策四·陈涉世家第一》。
相传古时有个杞人,常常忧心忡忡,整天担心天空会塌下来。
有个人见状,对他说:“天空那么高那么远,怎么可能塌下来呢?”但杞人却说:“天空虽然高,可是我的心比天空还高,所以担心天空塌下来。
”这个故事形象描述了一个人杞人忧天的儿戏行为,意思是无事自扰,想入非非。
改编作文素材1.你是否有过杞人忧天的经历?你是如何摆脱这种焦虑情绪的?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经常会遇到杞人忧天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行为的?3.通过改编这个成语故事,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现代人杞人忧天现象的看法,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困扰着我们的担忧。
二、画饼充饥成语故事背景画饼充饥,出自《战国策·秦策四·黔中邹衍列传第二》。
相传邹衍年少时,曾被严重饥饿折磨,但他却通过画画来解忧。
有一天,他对身边的人说:“我画了这么多美味的饼,你们尽管吃!”周围的人看了一见,发觉照片就是饼,没有实际的食物。
这个故事形象地揭示了画饼充饥的荒谬行为,意思是空想解决实际问题。
改编作文素材1.你是否有过画饼充饥的经历?你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态度,找到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的?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遇到画饼充饥的人?你认为如何正确引导他们解决问题?3.通过改编这个成语故事,写一篇文章,探讨你对当代社会中空谈而不实际行动的现象的看法,以及如何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亡羊补牢成语故事背景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燕策一·平原君谋娶妇第三》。
相传平原君养了一只羊,羊在山上不慎掉进了深坑里,一直叫个不停。
经典成语故事10则经典成语故事10则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但汉语又极其复杂,拼音字母,平仄起伏,让很多外国人为之震撼!成语当然也是学习汉语必不可少的内容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经典成语故事10则,欢迎阅读!成语故事一:百步穿杨出处《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释义它与成语‘百发百中”意义相似。
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申为本领非常高强。
故事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 原来,这时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有管辖权。
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也更大。
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
苏厉介绍了一个应该向白起讲的故事: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
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
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
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
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
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 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
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
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
成语故事来源成语是汉语中的特色之一,它们既是语言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有些是源自历史故事,有些是出自古代典籍,还有些是取材于民间传说。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成语的故事来源吧。
一、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形容因过分恐惧而产生的错觉。
这个成语的故事来源于《庄子·列御寇》中的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一个人在山林中行走,突然看到一条蛇,吓得他丢了手中的弓和箭,转身就跑。
后来他在一个茶馆里看到了一个弓和箭的倒影,以为是蛇,再次吓得丢了茶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恐惧是无端的,杞人忧天。
二、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情。
这个成语的故事来源于《列子·天瑞》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述一个人画了一幅蛇,他的朋友认为画得不够完美,于是在蛇的腹部补上了一只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分追求完美反而会弄巧成拙。
三、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比喻借势欺人。
这个成语的故事来源于《庄子·外物》中的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狐狸在树上看到一只老虎,便假扮老虎的样子吓唬其他动物。
后来老虎被猎人打死了,狐狸的伪装也被揭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虚张声势是不会长久的。
四、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比喻事情发生了损失后,及时补救还来得及。
这个成语的故事来源于《战国策·齐策一》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述一个人的羊逃跑了,他没有及时追赶,结果羊被狼吃掉了。
他后来才明白亡羊补牢的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及时补救是非常重要的。
五、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比喻为了达到目的,忍受艰难,战胜困难。
这个成语的故事来源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述屈原为了报仇,每天卧在燃烧的柴草上,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了实现目标,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六、望洋兴叹。
望洋兴叹,比喻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无能为力。
这个成语的故事来源于《后汉书·班超传》中的一个故事。
成语故事及典故大全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词汇,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使用方式。
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成语经常被用来表达思想、描述事物和激发想象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典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一、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报复被晋国俘虏的伯乐之子,卧在薪上,用燃烧的薪木烧胸,决心报仇雪恨。
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展现了秦国重视复仇的决心和毫不妥协的精神。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十三年》。
公元前532年,晋国大夫郤克在会议上画了一只蛇,将要画蛇添足时,另一位大夫鞠武提出,画蛇已经栩栩如生,不需要再添足了。
这个故事形象地表达了做一些没必要的事情或者徒劳无功的行为。
三、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故事出自《庄子·外篇·尹文子》。
古代有个农夫种树,不小心得到了一只撞死的野兔。
农夫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的幸运,不再努力栽种,而是整天"守株待兔",结果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依赖偶然的运气,应该努力工作。
四、杯弓蛇影"杯弓蛇影"的典故出自《庄子·列御寇》。
故事讲述了庄子亡失了两个朋友,他去找第三个朋友诉苦,友人说他对杯中之影和射箭仿佛一样胆怯,令庄子感到羞愧。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因自己的猜疑和主观臆想而羞愧不已。
五、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行"的典故出自《礼记·表记》。
古代有个叫旌摩的人,每次行动之前都认真思考三次,以免犯错或者后悔。
他的做法获得了周围人的赞扬,人们从此形成了"三思而后行"的习惯,用来提醒人们在行动之前,要慎重思考。
六、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韩非子·师说》。
【导语】一篇有血有肉的高分作文,少不了成语典故的支撑。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50个经典成语,50个历史名人故事,希望大家收藏背诵,写作时下笔如有神。
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成语的典故及出处精选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简短、生动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形式。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的典故及出处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的典故及出处精选篇一:老马识途的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出处】·说林上成语的典故及出处精选篇二:滴水穿石的成语故事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
一次,他看见一个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
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出处】《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后引: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成语的典故及出处精选篇三:曲高和寡的故事战国末年,楚国的顷襄王经常听到有人说宋玉的坏话,于是就把宋玉召来,当面问他:“先生恐怕是有一些行为不够检点的地方吧?不然,为什么各个阶层都有人对你不满呢?”聪明的宋玉一听这话,知道大事不好,灾难就要临头了,赶紧伏在地上,诚惶诚恐地说:“是的,大王说的也许都是事实。
成语故事大全(精选30篇)成语是浓缩的历史,读成语可以知古鉴今。
学成语并不是脱离语言环境,而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语言环境,让孩子从中了解古代历史,以及一些重大事件。
往往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一个成语就浓缩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学习成语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的过程。
绝大多数成语言简意赅,富于哲理,学习先贤智慧,还能教会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小编经过认真筛选,精选了一些脍炙人口又很有教育意义的成语,供孩子们参考学习。
1、好逸恶劳东汉和帝时,有一位太医,名叫郭玉。
郭玉从小就跟着老师学习把脉和针灸,他医德高尚,治好了很多病人。
当他给那些贫贱的人治病时,治愈率很高。
但是当他给那些王孙贵族们治病的时候,却常常发生治不好的情况。
有一次,汉和帝的一位贵人(嫔妃的称号)得了病,为了让郭玉给诊治,汉和帝就让这位贵人换上一般人的衣服,并且改换了地方,让郭玉去看病。
郭玉不知道这个病人就是皇帝的贵人,他详细地询问了病情之后,便按部就班地应用针灸疗法,一针就治好了她的病。
汉和帝非常奇怪,就问郭玉这是什么原因。
郭玉回答说:“用针灸治病,位置差一点儿也不行。
当我给王公贵族们治病的时候,他们高高在上,我心里很害怕。
因此,使我在四个方面很为难:一是我不能随意进行诊治;二是怕他们自己不注意,耽误治疗;三是怕他们体质不好,不能用足够剂量的药;四是怕他们好逸恶劳。
因此,他们虽然也是我治疗过的,但是有时候就不容易痊愈。
”汉和帝听了,认为郭玉说得很有道理。
意义:后来,人们就用“好逸恶劳”来形容某人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逸,安逸;恶(WS),讨厌,憎恨。
2、携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经典成语故事(15篇)经典成语故事1【成语】:火中取栗【拼音】: huǒ zhōng qǔ lì【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成语故事】:讲的'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香气扑鼻,但是有火不好拿。
于是猴子灵机一动对猫说:都说猫是胆小鬼,这回看你敢不敢把栗子拿出来。
小猫为了证实自己的勇敢,便把爪子伸到火里去取栗子。
爪子碰到火,上面的毛立刻被烧焦了,痛得它大叫,急忙甩掉栗子,猴子趁机把栗子吃掉了。
这个成语出自法国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比喻替别人冒险吃苦,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经典成语故事2【释义】形容人胆怯多疑,对什么事都怕,不敢放手去做,既不敢进,又不敢退,结果什么事都做不成。
【出处】此典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春秋时,晋、楚两国相互争夺诸侯之长。
有一次,晋灵公在扈地(故址在今河南省原武县西)会合诸侯,但不见郑穆公(郑国介于晋、楚之间,当时是附属于晋国的),便以为郑君对晋图谋不轨。
郑公子归生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的执政者赵宣子,说:“……我君(指郑穆公)在三年中,先后三次朝见晋君,我国虽小,但对晋国却已尽了最大的力量。
现在你们晋国还认为郑国的表现不能让你们满意;这样,郑国只有亡国而已,不能再增加对晋国的礼节了。
常言道:‘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隐’。
郑国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既怕楚国攻打,担心晋国袭击。
一头鹿被人追赶的时候,是没有多余工夫选择庇护场所的。
如果郑国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也会无暇去选择庇护场所了。
晋君的命令好像是无穷无尽,这使得郑国没有再好的办法。
我郑君也知道国家要灭亡了,因而只好积蓄全国的力量,在国境上等候晋国大军的光临。
经典成语故事3熟能生巧成语故事--宋朝北宋时候有一个叫陈尧咨的人,非常善于射箭,当时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百发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对他很敬佩。
高中作文成语故事素材大全中学作文成语故事素材大全一毛遂自荐《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 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 得十九人, 余无可取者。
毛遂自荐于平原君。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 譬假设锥之处囊中, 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 左右未有所称颂, 胜未有所闻, 是先生无全部也。
先生不能, 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 乃脱颖而出, 非特其末见而已。
春秋时, 秦军在长平一线, 大胜赵军。
秦军主将白起, 领兵乘胜追击, 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 赵国形势万分紧急。
平原君赵胜, 奉赵王之命, 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 想选择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他挑了又挑, 选了又选, 最终还缺一个人。
这时, 门客毛遂自我引荐, 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一再要求, 才强求同意了。
到了楚国, 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 从早晨谈到中午, 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 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 非利即害, 非害即利, 简洁而又明白, 为何议而不决?楚王特别恼火, 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 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退下!我和你主子说话, 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 不但不退下, 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 说:如今十步之内, 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英勇, 没有再呵斥他, 就听毛遂讲话。
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 作了特别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话, 说得楚王心悦诚服, 容许立刻出兵。
不几天, 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
秦军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 待毛遂为上宾。
他很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 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释读】毛遂自我引荐。
譬如自告奋勇, 自己引荐自己担当某项工作。
中学作文成语故事素材大全二有备无患春秋时候, 有一个英明的君主叫晋悼公。
他有一个部下叫司马魏绛, 也是一个执法严明的好官。
作文素材: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
(一)不耻下问
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
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
形容虚心求教。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
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二)不求甚解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甚:很;解:了解;理解。
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
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
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三)开卷有益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
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
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
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
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
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分析各种类型题目的做题技巧,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的积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