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评价作业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990.50 KB
- 文档页数:12
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LEC)评价准则
基本原理是根据风险点辨识确定的危害及影响程度与危害及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乘积确定风险的大小。
定量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可采用如下方法:
D=LEC。
式中:D—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当用概率来表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L)时,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故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故概率为1。
从系统安全角度考虑,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故的分数定为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为若干中间值。
当确定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时,人员出现在危险
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则危险性越大,规定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0.5,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规定若干个中间值。
关于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由于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变化范围很大,规定其分数值为1-100,把需要救护的轻微损伤或较小财产损失的分数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分数规定为100,其他情况的数值均为1与100之间。
风险值(D)求出之后,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风险级别的界限值,以符合持续改进的思想。
下表可作为确定风险级别界限值的参考。
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按照全省统一的色谱技术要求使用颜色。
安全风险等级四色标识RGB色谱标准。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123456789风险控制的策划针对以上所辨识出的风险,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方法对安全风险加以控制:1、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来规范现场的操作行为;2、加强施工组织设计及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管理工作,使施工组织设计及作业指导书能够真正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
3、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4、强化班前交底工作,使职工明白工作的危险源及其防护措施;5、加强对于安全施工作业票、动火作业票以及试运期间两票三制执行情况的管理工作,保证规范作业。
6、试运期间保持和电厂方面的紧密联系,严格遵守电厂的安全运行规范。
7、强化对机械的维护与检查保证机具使用的安全性;8、强化安全设施的架设工作,保证职工作业环境的安全性;9、规范高空作业物料及其工具的管理工作保证物料存放的安全性;10、对高空作业及其交叉作业进行认真管理,采取搭设防护棚栓挂保险绳等措施,防坠物伤人;11、加强对运输工作的管理,从装车、物品的固定、车辆的限速行驶方面保证运输安全;12、加强用电安全检查与维护工作,保证供电线路及其供电设施的安全性;13、根据工作需要为职工配备适用的安全防护用品、用具,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14、加强对夜间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照明及安全设施的设置满足夜间施工的要求;15、加强气瓶使用及其焊接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施工中消防安全;16、对施工中使用的大型起重机械进行相应的安全检查,保证机械使用中的安全。
加强对吊车司机及其起重指挥人员配合的管理工作,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
17、严格操作程序,保证作业有序进行;18、强化对习惯性违章的查处工作,保证作业人员的行为安全。
20万吨/年胎圈钢丝盐酸库环境风险评价胎圈钢丝项目使用的盐酸属于危险化学品,储存过程中存在环境风险。
1、盐酸的性质简介氯化氢的水溶液即盐酸,纯盐酸无色,工业品因含有铁、氯等杂质,略带微黄色。
,有强烈的腐蚀性,能腐蚀金属,对动植物纤维和人体肌肤均有腐蚀作用。
浓盐酸在空气中发烟,触及氨蒸气会生成白色云雾。
氯化氢气体对动植物有害。
盐酸是极强的无机酸,与金属作用能生成金属氯化物并放出氯;与金属氧化物作用生成盐和水;与碱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2、风险识别本项目所用酸不属于剧毒物质和一般毒物(属低毒类);酸属腐蚀,爆炸危险物质;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重规定,项目酸库储存酸的数量约70吨,超过临界量,构成重大危险源。
酸的使用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对照《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规范标准,酸装置在正常运行时不会释放易燃物质;即使释放也是在酸泵的轴封处和阀门、法兰、管件接头等密封处偶尔的、短时的发生。
第二级释放源存在的区域,可划为2区。
2区的概念是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正常运行是指正常的开车、运转、停车,易燃物质产品的装卸,密闭容器的开闭,安全阀、排放阀、以及所有设备都在其设计参数范围内工作的状态。
“当通风良好时,易燃物质可能出现的最高浓度不超过爆炸下限的10%”,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区。
从上述分析中得知,出现最高浓度能超过爆炸下限10%的概率近似为零。
同时酸的比重很轻,因此,它难以聚集到爆炸极限的浓度。
因此,可以将酸系统作为非爆炸危险区看待。
同时,酸在正常工况下的自然损耗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发生酸泄漏的常见原因是由于管理不善,工人违章操作以及设备、容器陈旧,管道破裂,阀门损漏,或者运输不当等导致生产性事故或者意外事故所造成。
综上所述,本项目按库存环境风险来源酸泄漏。
酸泄漏因素主要有:1)管路系统漏泄(包括管道、阀门、连接法兰、泵的密封等设备及部位);2)储罐泄漏;3)自认因素,如地震、雷击等。
炸药环境风险评价7 环境风险评价7.1 源项识别民⽤爆破器材⽣产企业存在较多危险因素,风险防范是该⾏业企业安全⽣产的前提和保障,本评价将对本⼯程涉及的易燃易爆物品⽣产、储运和收发等过程中可能发⽣的潜在危险进⾏分析,以找出主要危险环节,认识危险程度,从⽽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应急措施,尽可能将风险可能性和危害程度降⾄最低。
7.1.1 事故统计及原因分析民⽤爆破器材⽣产企业成品炸药总库具有存药量⼤、安全隐患⼤等特点,国内民爆⼯⼚中未发⽣过硝酸铵库的燃爆事故,说明硝酸铵在管理好的情况下是⽐较安定的,在⽆外界影响下,⼀般不易产⽣事故。
但⼀旦发⽣事故,其爆炸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
本次环评根据国家安全⽣产监督总局公布的典型事故案例进⾏统计,结果见表7-1。
分析国内典型事故案例,其事故原因主要是违章操作、交通事故、⼈员素质差、设备缺陷等;从发⽣事故的表征看主要是骤然爆炸。
因此,认真分析事故发⽣的原因作为前车之鉴,经常进⾏对照检查,发现不⾜马上改进,并把措施落实到每个⼈。
只要把安全⼯作常抓不懈,事故发⽣⼏率完全可以低于国家同⾏业的事故发⽣⼏率。
7.1.2 本项⽬环境风险因素分析按照项⽬建筑单元分析本项⽬可能出现环境风险的作业部位及危险因素较⼤的设备见表7-2。
根据上述分析,本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故主要是乳化炸药及⽣产原料燃烧爆炸,本项⽬存在的危险物料见表7-3。
7.1.3 物料危险性分析乳化炸药⽣产过程中所⽤的原辅材料如硝酸铵、油相材料、⽯蜡、硝酸钠、氯化铵等都有易燃、易爆的危险;成品炸药具有较⾼的爆轰和殉爆特性。
7.1.3.1 原材料危险性分析在乳化炸药⽣产过程中所使⽤的主要原材料是硝酸铵、硝酸钠、油相材料、⽯蜡、氯化铵等,它们的物性参数和对危险的应对措施见表7-4到7-10。
7.1.3.1成品及成品危险性分析乳化基质:油包⽔型微⼩球形颗粒,其粒径在0.5~2.0wm范围的⼀般约占90%,不同的乳化技术⽣产的基质外观相差外观相差较⼤,呈淡黄⾄浅褐⾊,在较⾼温度下可呈透明膏状;乳化基质密度与⽣产⼯艺及配⽅的不同⽽变化,⼀般在 1.40g/cm3~1.45g/cm3;在⾼温和⼀定压⼒作⽤下可⾃⾏燃烧;其结构已具备炸药的特性,在强烈的冲击、摩擦下可爆炸;⾼温密闭情况下,极易由燃烧转变为轰炸,需要在⽣产中特别注意。
附件1 环境风险评价报告根据XXXXXXXXXXXXXXXXXXXXXXX原辅料理化特性和危险分析,以及《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的编制要求,公司的环境风险识别及环境风险评价结果如下。
1 环境风险识别1.1 风险识别范围风险识别范围包括全厂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1)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包括:全厂主要生产装置、储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2)物质风险识别范围包括:全厂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1.2 风险类型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原因,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类型。
该公司生产过程和储存中这三种风险类型均会出现,因此考虑由此造成的污染物事故排放,不考虑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引起的事故风险。
1.3 风险识别内容(1)物质危险性识别该公司所涉及到的化学品有:液氧、氮气、液氩、甲醇、氢气、盐酸、液碱、石灰粉、煤气。
对照《危险化学品名录》(2012版),该公司涉及到的化学品中属于危险化学品的有液氧、液氩、甲醇、氢气、盐酸、液碱、煤气。
其余的化学品未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属于一般化学品。
该公司涉及的危险化学品见表1-1。
表1-1 公司涉及的危险物料及储存方式①火灾爆炸危险识别燃烧爆炸危险度H 计算公式为:LL)-(R H 式中:H —危险度;R —燃烧(爆炸)上限; L —燃烧(爆炸)下限。
危险度H 值越大,表示其危险性越大。
该公司各物质火灾爆炸危险度如下表所示。
表1-2 物质火灾爆炸危险度②物质危险指数物质危险指数计算公式:物质危险指数=最大储存量/MAC(工作场所最高容许浓度) 该公司物质危险指数见表1-3。
表1-3 物质危险指数③物质毒性该公司物质毒性判定见表1-4。
表1-4 物质毒性各物质的物质危险指数、火灾爆炸度、物质毒性总结于表1-5。
表1-5物质风险识别总结从表1-7可见,甲醇、氢气、盐酸、液碱、煤气为首要危险物质。
附件1 环境风险评价专题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wei)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生产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者事故(普通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伤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评价重点在于对本项目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和对事故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1、重大危(wei)险源辨识本项目危(wei)险化学品主要为汽油、柴油危(wei)险物质存储情况见表1:表1 风险物质存储量及临界量序号事故源物质名称实际存量q (t) 临界量Q (t)1 汽油罐汽油43.6 2002 柴油罐柴油83.5 5000项目中具有的爆炸性、易燃性、毒性化学品主要为易燃液体汽油和柴油。
该加油站拟设置30m3 汽油储罐2 个、50m3 液柴油储罐2 个,汽油和柴油量分别为43.6t 和83.5t。
根据《危(wei)险化学品重大危(wei)险源辨识》(GB18218-2022)中表1,汽油的临界量为200t 、柴油临界量为5000 ,本项目汽油、柴油储量43.6/200+83.5/5000=0.23<1 小,因此本项目汽油、柴油贮存量不属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 169-2004)规定的重大危(wei)险源。
2、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判定见表2。
表 2 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级别判定表项目重大危(wei)险源非重大危(可燃、易燃危(wei)险性物质爆炸危(wei)险性物质普通毒性危(wei)险物质剧毒危险性物质二二一二二一一二一一二一根据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 169-2004),项目为非重大危 险源,且处于非敏感地区,汽油、柴油属于爆炸危(wei )险性物质,因此判定项目环境 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环境风险评价是指对某一特定环境系统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环境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及其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它是环境管理和决策制定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风险的特征、来源和程度,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风险评价需要对环境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描述。
这包括对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有害生物和其他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和研究。
通过对环境中的物质和生物的分析和检测,可以确定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程度。
环境风险评价需要对潜在风险的暴露途径和途径进行评估。
这包括人类可能接触到的污染物的途径,如空气、水、土壤和食物等。
通过对环境中潜在危险因素的扩散、迁移和转化过程的研究,可以确定人类可能接触到的危险物质的途径和程度。
然后,环境风险评价需要对潜在风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评估。
这包括对潜在危险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毒性和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危险物质的毒性和生态效应的评估,可以确定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程度。
环境风险评价需要对潜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措施进行评估。
这包括对潜在危险因素的来源和排放源进行调查和研究,以及对潜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和优化。
通过对危险物质的来源和排放源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确定其管理和控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环境风险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进行风险识别、暴露途径评估、影响评估和管理评估等过程。
通过对环境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少环境风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因此,环境风险评价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加强对环境风险的监测和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的实现。
安全环保风险辨识与评估制度1 目的为辨识公司生产经营中,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破坏的安全环保风险,评估和确定风险等级,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结合公司生产实际,制定本制度。
2 合用范围制度合用于公司范围内的安全环保风险的辨识和评估。
3 术语解释: (1)事故: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者其它损失的意外情况。
(2)危(wei)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者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者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者状态。
(3)重大危(wei)险源:长期地或者暂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wei)险化学品,且危(wei)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4)危(wei)险源辨识:识别危(wei)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5)风险:某一特定危(wei)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6)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4 职责4.1 安全环保领导小组职责(1)负责组织公司各部门进行安全环保风险辨识与评估工作,审批重大安全环保风险和重大危(wei)险源清单;(2)组织制定和审批重大安全环保风险和重大危(wei)险源的整改和控制措施,并监督落实实施;(3)保证公司重大安全环保风险和重大危(wei)险源整改和控制所需资金的投入。
4.2 安全环保部职责(1)负责编制和修订本制度并督导实施;(2)负责催促和指导公司各部门和车间对可能存在安全环保风险的作业过程、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和作业场所的风险辩识;(3)组织审核公司安全环保风险清单,评估和判定公司重大安全环保风险和重大危(wei)险源;(4)组织制定和评审安全环保风险控制措施。
4.3 各部门和生产车间职责(1)在安全环保部的指导下辨识本部门和车间所有作业过程、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和作业场所的安全环保风险,形成本部门和车间安全环保风险清单,并对安全环保风险进行评估;(2)制定并实施安全环保风险控制措施,重大安全环保风险及时上报安全环保部;(3)对本部门的安全环保风险清单进行定期更新,以保证安全环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作业活动风险评价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清单一、作业活动风险评价1.作业环境:考虑作业活动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特殊的地理、气候等风险因素,如高温、高海拔、高风险区域等。
2.作业时程:考虑作业活动所需时间是否紧迫,是否存在超时风险。
3.作业设备:考虑作业活动所涉及的设备是否安全可靠,是否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4.作业人员:考虑作业活动所需人员的素质和经验,是否能够胜任作业任务。
5.作业操作流程:考虑作业活动的操作流程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隐患或操作风险。
二、分级管控对于不同等级的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事故的后果。
以下是常见的几个分级管控措施:1.风险消除:对于风险等级较高的作业活动,应首先考虑是否有可能完全消除风险,如使用机械设备代替人工作业等。
2.风险隔离:对于风险等级适中的作业活动,可以通过隔离措施来减轻风险,如设置护栏、安全网等。
3.风险警示:对于风险等级较低的作业活动,可以通过设置警示标志、告示牌等提醒作业人员注意安全。
4.风险控制:对于风险等级较高的作业活动,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强制穿戴个人防护设备、限制作业时间等。
隐患排查清单是对作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详细排查,以便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排除。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隐患排查清单:1.作业场所:检查作业场所是否干净整洁,有无杂物或易燃易爆物品,是否存在滑倒、跌落等安全隐患。
2.作业设备:检查作业设备是否正常运转,是否符合相关安全标准,有无损坏、松动等情况。
3.作业人员:检查作业人员是否穿戴个人防护设备,是否熟悉作业操作流程,是否存在不安全行为。
4.作业过程:检查作业过程中是否存在操作不当、超负荷、过度疲劳等情况,是否存在与周围环境的安全隐患。
通过对以上几个关键点的评估和排查,可以全面了解作业活动的风险情况,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和排除隐患,从而保障作业活动的安全进行。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技术操作手册作业指导书第1章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概述 (4)1.1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 (4)1.2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4)1.3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依据 (5)第2章评价工作前期准备 (5)2.1 项目背景调查 (5)2.2 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确定 (5)2.3 评价方法与评价程序 (6)第3章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6)3.1 环境影响识别 (6)3.1.1 识别范围与内容 (6)3.1.2 识别方法 (6)3.2 评价因子筛选 (7)3.2.1 筛选原则 (7)3.2.2 筛选方法 (7)3.3 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7)3.3.1 预测方法 (7)3.3.2 分析内容 (7)3.3.3 结果表述 (7)第4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8)4.1 环境现状调查 (8)4.1.1 调查范围与对象 (8)4.1.2 调查内容 (8)4.1.3 调查方法 (8)4.2 环境现状评价 (8)4.2.1 评价方法 (8)4.2.2 评价标准 (9)4.2.3 评价结果 (9)4.3 环境敏感目标识别 (9)4.3.1 识别范围 (9)4.3.2 识别内容 (9)4.3.3 识别方法 (9)4.3.4 敏感目标保护措施 (9)第五章影响预测与评价 (9)5.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5.1.1 预测方法 (9)5.1.2 评价标准 (9)5.1.3 预测内容 (10)5.2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0)5.2.2 评价标准 (10)5.2.3 预测内容 (10)5.3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0)5.3.1 预测方法 (10)5.3.2 评价标准 (10)5.3.3 预测内容 (10)第6章环境保护措施及方案比选 (11)6.1 环境保护措施 (11)6.1.1 针对项目可能产生的各种污染因素,制定具体的防治措施,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11)6.1.2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对项目排放的废气进行收集和处理,采用高效净化设备,保证废气排放满足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
7环境风险评价7.1风险评价目的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运营期间可能产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的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本次评价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为指导,结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08)68号)要求,通过对拟建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进行风险计算和评价,提出减缓风险的措施和应急预案,为环境管理提供资料和依据,进而达到降低危险、减少危害的目的。
本项目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是:(1)根据项目特点,对生产装置和储运设施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因素进行识别;(2)对可能发生的主要事故,分析评价火灾或爆炸事故可能引起的后果,包括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提出为减轻影响应采取的缓解措施;(3)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预案,以及现场监控报警系统。
7.2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及风险评价范围7.2.1风险评价工作等级(1)重大危险源辨识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附录A.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单元内达到或超过《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所规定的临界量时,将定为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有两种情况: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作业环境安全风险评估
作业环境安全风险评估是评估在作业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潜在威胁的过程。
以下是一般的作业环境安全风险评估步骤:
1. 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首先需要识别作业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等。
例如,不安全的电气设备、毒性化学物质的使用、高温作业环境等。
2. 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于每个已识别的风险,评估其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可能性是指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程度是指风险事件发生后的影响程度。
这可以通过使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估。
3. 评估现有的控制措施:评估已经存在的控制措施,以确定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这包括检查是否有恰当的安全标识、防护设备和紧急应急计划等。
4. 识别风险管理措施: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
这可能包括改善物理设施、使用更安全的化学品、提供员工培训和教育等。
5. 实施和监督风险管理措施:将确定的风险管理措施纳入作业环境中,并对其实施进行监督。
确保员工按照规定操作,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和防护措施等。
6. 定期复审和更新:定期复审和更新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已采
取的风险管理措施。
作业环境安全风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进行作业环境安全风险评估,可以有效地识别和管理潜在的安全风险,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保护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根据数据homework,利用SPSS软件,建立因变量y2与自变量x1,x2,x3,
x4和y1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对分析结果进行简要解释。
第一种方法:非线性回归.
MODEL PROGRAM a=1 b=1 c=1 d=1 e=1 f=1.
假设方程为y1=a * x1+b / x2+c / x3+d * EXP(e * x4) + f * y2.
15.1 1625356.899 46.410 -1635.623 7434.215 3.404E-005 .617 -3.408
16.0 1625356.899 46.410 -1635.623 7434.215 3.404E-005 .617 -3.408
16.1 1624816.652 46.405 -1637.222 7447.867 7.053E-005 .587 -3.406
17.0 1624816.652 46.405 -1637.222 7447.867 7.053E-005 .587 -3.406
17.1 1624261.316 46.399 -1639.409 7462.802 .000 .556 -3.405
18.0 1624261.316 46.399 -1639.409 7462.802 .000 .556 -3.405
18.1 1623699.872 46.392 -1642.232 7479.130 .000 .526 -3.405
19.0 1623699.872 46.392 -1642.232 7479.130 .000 .526 -3.405
19.1 1623134.972 46.382 -1645.702 7496.886 .001 .496 -3.405
20.0 1623134.972 46.382 -1645.702 7496.886 .001 .496 -3.405
20.1 1622550.759 46.369 -1649.721 7515.777 .001 .468 -3.406
21.0 1622550.759 46.369 -1649.721 7515.777 .001 .468 -3.406
21.1 1622139.282 46.353 -1654.881 7536.360 .003 .438 -3.408
22.0 1622139.282 46.353 -1654.881 7536.360 .003 .438 -3.408
22.1 1621791.385 46.331 -1660.716 7558.445 .005 .408 -3.411
23.0 1621791.385 46.331 -1660.716 7558.445 .005 .408 -3.411
23.1 1621600.421 46.302 -1667.623 7581.481 .010 .377 -3.415
24.0 1621600.421 46.302 -1667.623 7581.481 .010 .377 -3.415
24.1 1620880.768 46.277 -1672.445 7596.565 .018 .362 -3.419
25.0 1620880.768 46.277 -1672.445 7596.565 .018 .362 -3.419 25.1 1621592.630 46.307 -1665.707 7579.807 .007 .393 -3.414
25.2 1620680.776 46.279 -1672.064 7595.012 .017 .369 -3.419
26.0 1620680.776 46.279 -1672.064 7595.012 .017 .369 -3.419 26.1 1620716.083 46.295 -1668.093 7586.179 .012 .381 -3.416
26.2 1620674.432 46.283 -1670.872 7592.749 .016 .372 -3.418
27.0 1620674.432 46.283 -1670.872 7592.749 .016 .372 -3.418
27.1 1620673.576 46.290 -1669.094 7588.711 .014 .377 -3.417
28.0 1620673.576 46.290 -1669.094 7588.711 .014 .377 -3.417
28.1 1620671.724 46.287 -1669.948 7590.771 .015 .375 -3.417
29.0 1620671.724 46.287 -1669.948 7590.771 .015 .375 -3.417 29.1 1620672.149 46.290 -1669.079 7588.757 .014 .377 -3.417
29.2 1620671.412 46.288 -1669.623 7590.027 .014 .376 -3.417
30.0 1620671.412 46.288 -1669.623 7590.027 .014 .376 -3.417 30.1 1620671.517 46.287 -1669.882 7590.634 .015 .375 -3.417 30.2 1620671.409 46.288 -1669.662 7590.120 .015 .376 -3.417 导数是通过数字计算的。
a. 主迭代数在小数左侧显示,次迭代数在小数右侧显示。
b. 由于连续残差平方和之间的相对减少量最多为 SSCON = 1.000E-008,因此在 66 模型评估和 30 导数评估之后,系统停止运行。
ANOVA a
源平方和df 均方
回归55619049.284 6 9269841.547
残差1620671.409 173 9368.043
未更正的总计57239720.693 179
已更正的总计8728643.213 178
因变量: y1
a. R 方 = 1 -(残差平方和)/(已更正的平方和)= .814。
Y1=46.288x1-1669.662/x2+7590.120/x3+0.015e0.376x4-3.417y2;R2=0.814 第二种方法:逐步线性回归
输入/移去的变量a
模型输入的变量移去的变量方法
模型1、2、3、4的容差和VIF值均未超出最大(或最小)限值,这说明各自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共线性。
因x4的sig值很大,显著性很低,故将这一变量排出,模型4R2值最大,估计误差值最小,故采用模型4。
非标准化方程Y2=71.824x1-2.729y2-0.293x3+2.141x2-259.177
标准化方程y2=0.838x1-0.181y2-1.129x3+0.139x2
线性回归方法R2=0.876
非线性回归方法R2=0.814
故采用线性回归方法
2根据数据homework,利用Amos软件,构建y1,y2与x1,x2,x3,x4之间的路径模型,并对路径模型进行修饰和解释。
答:
修饰前:
评估结果:
修饰后:
结果解释:直接效应:
直接效应:
间接效应:总效应:
模型评估:
由上表可知:GFI>0.9,AGFI>0.9,CFI>0.9,综上,模型解释性好。
3根据目标层A、准则层B和指标层C的判断矩阵,利用Yaahp软件绘制层次结构图,计算并解释该层次分析结果。
备选方案权重
C1 0.2292
结论:
由以上所示各方案的相对重要性大小可知,选择C4是最好的方案,其次是C1和C6,C5第三,其余可选性较差。
4.根据你的专业方向和本课程介绍的数据分析方法,设计一个风险评价案
例,简述研究目的、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以及预期结果。
某控制单元水环境COD容量的分配问题
研究目的:假设已给定某控制单元的COD容量,为了使控制单元内的水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超过水环境容量,需将水环境容量进行一层一层的合理分配,直至各养殖场、行政村、企业等最小单元。
数据获取:获取往年养殖业、种植业、生活污染、工业污染等四方面的排污总量,及所占的比例。
然后再分别获取养殖业等四个方面各分支来源的排污量。
以以往各单位的排污量为依据,同时参考污染物排放量是否可以削减及难易程度,确定各单位排放量所占总的COD容量权重系数。
分析方法:层次分析,使用yaahp软件进行分析。
预期结果:
构建如图所示的层次分析图:
将各单位权重系数乘以待分配的水环境容量,即可得出各单位所分配的污染排放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