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生物动物的主要类群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18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1.根据结构上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两大类:一类动物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称为脊椎动物,包括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
2.腔肠动物大多生活在海洋中,如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
3.外部形态:水螅的身体几乎透明,长约1CM ,身体的一端附着在水草等物体上,另一端伸展着5-12条柔软细长的触手。
4.内部结构:水螅的身体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空腔叫消化腔,食物就在消化腔内消化、吸收,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
外胚层有多种细胞,如刺细胞,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利器,水螅的生殖方式是温度适宜时出芽生殖,环境不良时有性生殖。
5.对称方式:呈辐射对称,便于它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和进行防御。
6.腔肠动物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7.用途:见教材8.扁形动物大多数种类营寄生生活,如华支睾吸虫、血吸虫、猪肉绦虫,少数营自由生活,如涡虫。
9.涡虫身体背腹扁平,三角形的前端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
涡虫有口、咽、肠组成的消化系统,但没有肛门,食物在肠内消化。
对称方式: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即经过身体的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成对称的两部分。
两侧对称的动物身体可分出前后、左右、背腹,前端感觉器官集中,能够最先感知外界刺激,使身体定向运动,身体两侧或腹面通常有专门的运动器官,这样的体型使动物的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的运动、捕食和防御。
10.血吸虫、华支睾吸虫、猪肉绦虫等与寄生相适应的结构特点:(1)消化器官很简单,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2)生殖器官特别发达(3)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普遍退化。
11.雌雄血吸虫成虫在人体内交配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孵化成幼虫,幼虫钻入钉螺体内繁殖发育,从钉螺体内逸出进入水中钻入人体皮肤,发育为成虫。
动物的主要类群一、单选题1.做实验时,区别蚯蚓前端和后端的主要依据是蚯蚓的()A.环带B.环节C.体带D.体节【答案】A【解析】蚯蚓身体细长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
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
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因此区别蚯蚓前端和后端的主要依据是蚯蚓的环带位置。
故选A。
2.已知绦虫和涡虫属于同一类群,它们的体形是()A.辐射对称、左右扁平B.左右对称、背腹扁平C.左右对称、上下扁平D.不对称、梭形【答案】B【解析】绦虫和涡虫都属于扁形动物,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出现了中胚层。
辐射对称是腔肠动物的特征,A 错误。
左右对称、背腹扁平都属于扁形动物的特征,B正确。
扁形动物是背腹扁平,C错误。
扁形动物的体形是左右对称、背腹扁平,D错误。
3.成语“金蝉脱壳”中,“壳”指的是( )A.翅B.皮肤C.外骨骼D.细胞膜【答案】C【解析】蝉属于昆虫,生活在陆地上,为了诗经陆地干燥的环境,蝉身体的外面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支撑身体内部柔软器官的作用,还能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但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长大而变大,所以会出现蜕皮现象,变成成虫,所以才有“金蝉脱壳”的说法。
故选C。
4.冬天到了,蛇要冬眠,而兔子不需要冬眠,主要原因是()A.蛇的体表没有毛,兔子体表被毛B.蛇没有四肢,兔子有发达的四肢C.蛇是变温动物,兔子是恒温动物D.蛇的身体小;兔子身体大,耐冷【答案】C【解析】哺乳动物和鸟类,它们的体表大都被毛(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
如兔子属于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在寒冷冬季也能保持体温恒定,因此没有冬眠现象。
而蛇属于爬行动物,它们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
寒冷冬季,外界环境的温度很低,蛇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避免冻伤冻死,有冬眠现象,C符合题意。
【概念与规律】一、动物的主要类群1、动物是生物界中的最大类群,150多万种动物占据生物总数的四分之三左右。
在庞大繁杂的动物世界里,各种动物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来适应外界环境,争得在大自然中的生存地位。
2、生物学家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vertebrate)和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两个主要类群。
脊椎动物又分为鱼类(fishes)、两栖类(amphibians)、爬行类(reptiles)、鸟类(birds)和哺乳类(mammals);无脊椎动物又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3、脊椎动物中五大类群动物之间的比较:4、无脊椎动物中除了原生动物为单细胞动物外,其余均为多细胞动物。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界种类的五分之四以上,比较常见的有甲壳类、蛛形类、多足类和昆虫类。
昆虫无论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超过其他所有动物的总和,几乎在地球表面任何地方92————————————生物的主要类群————————————都有它的分布。
二、植物的主要类群1、已被人类认识的植物约有35万种,根据它们繁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种子植物(spermatophyte)和孢子植物(cryptogamae)。
种子植物又可分为被子植物(angiosperm)和裸子植物(gymnosperm)。
被子植物又可分为单子叶植物(monocotyledon)和双子叶植物(dicotyledon)。
孢子植物有藻类(algae)、苔藓(moss)、蕨类(fern)等类群。
2、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被子植物的胚珠有子房包被,种子有果实包被,而裸子植物的胚珠和种子都是裸露的。
但它们都是种子植物。
绿色开花植物都是被子植物。
3、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主要不同点:没有花和种子,用孢子进行繁殖。
苔藓植物生活在比蕨类植物更阴湿的地方,它们植株矮小,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根,也没有花和种子,用孢子进行繁殖。
初中生物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类群。
2.掌握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
3.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动物的分类原理和主要类群。
2.掌握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
3.了解不同类群动物的代表物种及其生态特点。
三、教学内容:
1. 动物的分类原理
2. 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3. 不同类群动物的代表物种及其生态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类群动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2.讲解:讲解动物的分类原理和主要类群,介绍脊索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等类群的特征和代表物种。
3.示范:通过展示实物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类群动物的外部特征,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类群动物的区别。
4.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类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动物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并展示不同类群动物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方式。
六、课堂作业:
1.整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动物的分类原理、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2.选择一个类群动物,了解其生态特点和代表物种,撰写一篇小论文。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的分类原理和主要类群,掌握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深入探讨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初中生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知识点
初中生物课程中,动物类群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掌握动物的各个类群及其特点是学习生物学的基础,也是打好生物学基础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介绍初中生物中动物的主要类群以及它们的知识点。
一、无脊椎动物
1.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没有明显的头、脚和节部,进食方式多样化。
2. 刺胞动物:拥有刺胞,能够进行刺捕捉,缓慢的运动。
3. 节肢动物:身体由一些关节分段组成,硬壳保护,进食方式多样。
4. 环节动物:身体由一些类似环形节组成,神经和循环系统发达。
二、脊椎动物
1. 鱼类:有鳞和鳃,体温随环境变化,冷血动物。
2. 两栖类:在不同的青蛙生命阶段,进食方式和生存环境有所改变。
3. 爬行类:有鳞和肺,可在陆地和水域生存。
4. 鸟类:有羽毛和翅膀,气管开到骨头中,冷血动物。
5. 哺乳类:有毛发和乳腺,使体温保持恒定,暖血动物。
总结:
初中生物学习中,动物类群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如果能够掌握不同类群的基本特点和生存习性,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也为打好生物学基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学生们可以通过生动的实际案例和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好地理解不同类群的特点和生存环境,发掘和引导学生们的自然探究兴趣和创造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