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562.00 KB
- 文档页数:39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引导案例:案例一:自然人甲与乙系夫妻,并生有其子丙。
甲生前立下遗嘱决定将其与乙的财产都由丙继承。
甲的遗嘱是否有效?为什么?案例二: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买卖合同。
该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供货十吨,约定了单价30日内交付货物。
交付货物当天,甲公司向乙公司供货十二吨,乙公司全部收下。
双方结算时,乙公司只同意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十吨的货款,拒绝支付另二吨的货款。
为此,双方发生争议。
本案如何解决?以上两案例包含着民事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的基本理论。
民法特别强调民事主体意思表示的自主和真实;民法对当事人的民事法律行为实行必要的、有限的国家强制。
(两面性)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实现意思自治原则的重要方式,国家对民事主体的不同民事法律行为采用不同的态度,进行了不同的评价,从而导致民事法律行为的不同效力(有效;无效;可变更、可撤销;效力待定;附条件、附期限)。
本章要点: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的界定(内涵+外延);民事法律行为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2、民法的意思表示理论(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的地位;意思表示不真实的类型;意思表示的解释)3、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形态(有效;无效;可变更、可撤销;效力待定;附条件、附期限)一、民事行为的定义及外延民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并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中性概念)民事行为的外延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未定民事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民事行为。
(外国的法律行为特指民事法律行为,并且是一个中性概念(不要求其合法,我国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
我国理论中的法律行为已上升为上位概念。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及特征(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主要有立法定义和学理定义两种:立法定义:我国《民法通则》第54条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明确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弄清无效的民事行为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种类及其法律后果;了解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教学重点及难点】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无效民事行为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种类及其法律后果;民事行为、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适量讨论和课后阅读。
【辅助教学手段】电子讲稿。
【计划教学时数】6学时。
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概述一、几个相关概念的含义1、民事行为。
最早见于王作堂《民法教程》北大1983年版。
表述为:“公民或法人确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在这里,民事行为是在与事实行为相对应的意义上使用的。
外国法上没有使用过民事行为这一概念,首先在立法上使用民事行为概念的是我国民法通则,从民事通则的相关规定看,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
2、事实行为。
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据法律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主要区别:(1)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而事实行为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2)民事行为依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内容而发生效力,而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而直接产生法律后果;(3)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相应行为能力为生效要件,而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事实行为包括:不当得利行为;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侵权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
法律行为的内容和后果都由当事人自由决定(私法自治),法律只起补充作用法律行为要求当事人具有行为能力事实行为的内容和后果都由法律事先规定,法律表现为强行性规范事实行为不要求当事人具有行为能力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行为可能同时是事实行为或法律行为或纯属事件,例如:甲杀死乙,乙的儿女继承了乙的财产,对于发生的继承法律关系,甲杀死乙属于事件甲杀死乙,甲要承担侵权责任,对于发生的侵权责任,甲杀死乙属于事实行为甲将汽车托乙保管,乙擅自将汽车出租给丙,对于乙丙之间的租赁,乙的行为是法律行为而由于乙擅自出租甲的汽车,因此所获取的租金属于不当得利,出租汽车的行为对于甲乙之间产生的不当得利之债来说属于事实行为3、法律行为。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一节概论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是民事主体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
民事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民事非法行为:《民法通则》第五十四条:“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行为分为:1、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或法律行为);2、非法行为:(1)无效民事行为;(2)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3)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1、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
(1)意思表示——又称表意行为,是行为人追求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或消灭的内心意思用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活动;(2)非表意行为——又称事实行为,是行为人主观上并无产生法律效果的意图,但行为客观上引起了某种法律效果的发生。
如拾得遗失物、文学创作、侵权等3、民事法律行为能够实现行为人所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
第二节法律行为的分类—、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1、单方法律行为——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如有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立遗嘱、代理权的授予、追认等;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立:抛弃所有权等。
《合同法》第410条:“委托人或者受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
因解除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除不可归责于该当事人的事由以外,应当赔偿损失。
”2、双方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双方相对应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如合同行为。
3、多方法律行为——是两个以上当事人并行的意思表示答成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如多人的合伙协议。
二、有尝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1、有偿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双方须为对价的行为。
(使当事人双方承担互为给付义务的行为。
)如买卖。
2、无偿法律行为——是指没有对价的行为。
(在双方法律行为中,一方当事人承担给付义务,他方当事人不承担给付义务的,为无偿法律行为。
)如赠与。
《民法意见》第128条:“公民之间与关系的成立,以赠与物的交付为准。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意思表示中,不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是()。
A、悬赏广告B、债务免除C、代理权授予D、遗嘱行为2、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不成就时,该民事法律行为()。
A、开始生效B、开始无效C、失去效力D、继续有效3、就我国无效民事行为的确认权归属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能由人民法院确认,不能由仲裁机关确认B、只能由仲裁机关确认,不能由人民法院确认C、既可由人民法院确认,又可由仲裁机关确认D、只能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任选其一4、依据我国现行法,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销权行使的除斥期间是()。
A、9个月B、1年C、2年D、4年5、当事人约定“如果甲的儿子从外地调回”,甲乙之间的房屋租赁合同即行终止。
这一民事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是()。
A、否定解除条件B、否定延缓条件C、肯定解除条件D、肯定延缓条件6、甲不知其女友已与他人结婚而到乙商场订购一枚戒指,以作订婚之用。
甲的意思表示错误属于何种类型的错误?()。
A、动机错误B、表示内容错误C、表示行为错误D、传达错误7、甲家的鱼池与乙家鱼池相连,因暴雨甲家鱼池中的鱼进入乙家鱼池中,这一法律事实属于()。
A、事件B、事实行为C、民事行为D、民事法律行为8、甲向乙借钱,乙说,太阳从西边出来,我就借钱与你。
则( )。
A、所附条件无效,行为有效B、所附条件有效,行为无效C、所附条件有效,行为有效D、所附条件无效,行为无效9、无效民事行为的含义是( )。
A、不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行为B、不发生任何法律效力的行为C、通过当事人追认以后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D、通过享有权利的第三人追认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10、A公司委托王某去某市B公司购买机械表1000只,王某见B公司还有电子表可供应,在B公司说明电子表是从正规渠道进货后,就在购销合同上添加了购买2000只电子表的条款。
王某付款后将机械表和电子表运往A公司途中,2000只电子表被海关以走私品没收。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
——现代民法的灵魂
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一、基本概念: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1、民事法律行为是私行为【与行政行为无关】
2、民事法律行为是表示行为【区别于不追求民事法律效果的合法行为,如踢球、旅游等】民事法律行为是由意思决定效果的行为【即意思自治】
3、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1、口头形式
2、书面形式
(1)一般书面形式
(2)特殊书面形式(公证、鉴证)
3、默示形式(推动、沉默)
第二节、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1、概念
2、构成要素(目的意思、效果意思、表示行为)142-143
三、意思表示的不一致
1、虚假表示
2、伪装行为
3、隐藏行为
4、错误
5、误传
五、意思表示的解释
1、意思主义
2、表示主义
3、折中主义
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第四节、附条件的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五节、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相对无效】
第六节、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又称法律行为,是民事法律事实的一种。
作为民法总则中的一般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及其相关理论在现代民事法律制度以及现代民法学说中居于重要地位: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作为观念的抽象,不仅统辖着合同法、遗嘱法和婚姻法等具体的设权行为规则,形成了民法中不同于法定主义体系的独特法律调整制度。
重点问题: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关系是难点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民事行为的成立意思表示理论,意思表示的瑕疵是难点民事行为的效力,也是难点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案情:甲15 岁,是初三学生。
一日放学捡到乙抛弃的电视机,经修理仍能够使用。
甲将电视机卖给20 岁的丙,价款200 元。
甲先交付电视机,并还未付款。
就在甲的父母要求丙付款之前,并通知甲的父母其不要电视机。
丙在返还电视机的途中,将电视机摔坏,不能显示图像。
问题:本案中有哪些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事实行为?准法律行为?(一)概念民事法律行为,简称为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民事法律事实。
(二)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事实行为现今大陆法系各国普遍确定了法律行为制度。
法律行为制度的采用,表现了法律的抽象化趋势,是立法技术进步的结果。
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上,同样确认了民事法律行为制度。
但与传统民法有所不同的是,我国《民法通则》上,确认了民事行为这一概念,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专指合法行为,而民事行为则是一中性概念,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它相当于传统民法上的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本是民法上的概念,但已被其他部门法所借用。
包括宪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行政法律行为、诉讼法律行为、合法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等。
所以法律行为在我国不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阶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