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 格式:doc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202
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第1课时了解我们的住房【作业设计】1.(广东・新丰)古代房子没有用至IJ(C)OA.木头B.石头C.水泥【教学反思】《了解我们的住房》是本单元的起始课。
作为起始课,需要学生建立关于工程的基本概念,本节课从认识自己身边的住房开始,初步认识工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在了解我们的住房组成部分时,学生回答的关于住房的构成是笼统的,所以在这个地方要引导学生根据功能、作用进行分类,为后期认识系统和结构提前进行梳理,同时建立关于住房结构和住房系统的初步概念。
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备课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单元起始课的作用(一个单元的引言),在导入时可以增加关于工程设计的各种资料。
保证课时的同时,对于没有对工程建立初步认识的同学们,可以通过这些资料进行一个补充学习。
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去交流,生生互动是教学中的常规模式,教师在设计时应当更加关注学生互动的质量,及时予以引导。
第2课时认识工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工程有了较高的学习兴趣。
通过相关的资料认识了解工程的相关信息,以港珠澳大桥工程为案例,通过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认识工程的复杂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只是众多工程设计中的一个案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了解情况,让学生课外收集关于工程的更多知识,从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工程建设的过程。
本节课教师应当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进行一种开放式的分享会,从而达成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第3课时建造塔台【教学反思】本课是学生开始体验工程设计过程的一课,也就是经历一个典型的STEAM项目的开端。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建设工程的欲望,通过塔台标书的竞标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本课可以将操场的测算、观察、实地勘测作为课前活动开展,给学生更多观察和思考的时间。
第4课时设计塔台模型【教学反思】本课设计塔台模型是对上一课塔台竞标书的具体化,并为下一课制作塔台模型建立基础。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与能源(第13节)能源的种类与作用太阳能的利用节约能源的方法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46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3. 第三章:光的奥秘(第79节)光的传播镜子与透镜光的色散与混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能源的特点、应用及节约方法;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了解光的色散与混合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源的种类及其应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2. 教学重点:节约能源的方法与措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光的色散与混合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实物等;实验器材:镜子、透镜、光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课堂练习册、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能源使用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以生态环境图片、新闻报道等形式,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以光学现象为例,让学生观察、体验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2. 例题讲解: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解答学生疑问,提高课堂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概念、原理;例题解答步骤。
2. 板书布局:左侧:教学内容;右侧:实例、图示、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填空、简答等形式的习题;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分析题。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课时1课1、放大镜题学习科学概念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学习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重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准备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2、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3、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4、展示交流(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4、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可以)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提醒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学生物体并未变大)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3、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 2 页的网状图。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科学》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1)“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2)“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3)“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
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
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4)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第三单元宇宙第1课时太阳系大家庭【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添加除了太阳、地球、月球以外自己所知道的天体,补充完善太阳系的天体信息,然后与同学交流。
第二个活动,学生将重点了解太阳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三个活动,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
通过这三个活动,学生在收集、整理、汇报、完善信息的过程中对太阳系有了更科学、系统地认识。
第一个活动的时间在分配上要多一点。
第2课时八颗行星【教学反思】本课最主要的是通过活动三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时间,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完成模型的建立。
在学生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老师要加以指导。
第3课时日食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二、探索(2)日、地、月三个天体的相对位置时刻在发生变化,在某一个特殊时刻,太阳、地球和月球有可能会处在同一直线上,手电筒的光线有可能会被挡住。
3.播放日、地、月运动的视频资料。
活动二:模拟日食。
1.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体积比太阳小得多,这么小的月球真的能够挡住那么大的太阳吗?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2.用什么物体来模拟天体?模拟天体的物体大小比例有什么要求?天体应该如何摆放?人应该在哪里观察?如何观察?3.学生交流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
4.实验材料:三张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圆纸片、支架。
模拟实验:①将三张纸片固定住并摆放在一条直线上,在地球纸片上打一个观察孔,让月球纸片和观察孔高度一致;②将月球纸片转到离地球纸片远近略有不同的两个位置上;③通过观察孔观察“月球”挡住“太阳”的情况。
5.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6.汇总我们的观察结果。
张贴班级汇总表,给学生提供两张圆纸片。
让学生将1号位置(近)和2号位置(远)所看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圆纸片上,张贴在班级汇总表中。
总结:当月球处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并且三者正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就发生了日食现象。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2.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3. 健康生活与疾病预防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以及保护措施,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掌握生态环境的概念,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的实施2. 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3. 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与疾病预防教学重点: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保护意义2.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健康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学期的研究主题。
2. 例题讲解:(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2)阐述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方法;(3)介绍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分析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多样性实例,讨论其价值及保护措施;(2)分析生活中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3)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健康生活计划,预防常见疾病。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2. 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保护方法3. 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价值;(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从生活习惯、疾病预防两个方面,制定一份健康生活计划。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指生物在地球上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课前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曰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
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