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8
日产汽车标志演变历史
日产同时还是世界顶级的汽车发动机制造商之一,它的VG和VQV6发动机自“Ward's 10 Best Engines”创立以来已连续十四年当选世界十大最佳引擎技术。
日产汽车公司始创立于1933年,是日本的第二大汽车公司,是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也是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
也是第一家开始制造小型Datsun轿车和汽车零件的制造商。
该公司除生产各型汽车外,还涉足机床、工程机械、造船和航天技术等领域,是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
几十年来,日产汽车公司的技术与产品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喜爱。
公司可年产汽车320万辆。
日产最早的汽车名叫达特桑,只有货车。
1952年日产从英国奥斯汀引进A40小客车制造技术,开始了技术引进和吸收的艰难创业。
60年代里,日产汽车公司已经消化吸收了英国技术,设计出了自己的达特桑小汽车并进入美国市场。
整个60年代,日产全身心投入产品质量和新技术开发之中,不仅获得权威的“戴明质量奖”,而且在海外建立了第一家分厂——墨西哥分厂,此时日产汽车产品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技术质量水平。
本世纪70年代,日产汽车大量涌入美国市场,日产汽车公司进入飞速发展期,并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成为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
日产(NISSAN)原来又译为“尼桑”,标志外边的圆圈代表太阳。
整个图案的意思是“以人和汽车的明天为目标”从1932年到1983年,日产也使用“Datsun”作为车标名称。
十二世纪五十年代的日产汽车标志
十二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产标志。
和标志。
现在日产使用的标志。
日产蓝鸟发展史
日产蓝鸟是一款经典的轿车型号,其发展始于1959年。
当时,
日产公司推出了第一代蓝鸟汽车,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市场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产蓝鸟不断进行改进和升级。
1963年,推
出了第二代蓝鸟,这款车型引入了前置发动机和后驱设计,成为当时的先驱。
1972年,第三代蓝鸟推出,它采用了更加现代化的设计和装备,同时还增加了可选的柴油发动机和四轮驱动系统。
这款车型颇受欢迎,成为了当时日本市场的畅销车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产蓝鸟不断升级,推出了多个不同的车型和变速器选择。
1980年,第四代蓝鸟发布,它采用了更加宽敞的车内
空间和更加先进的技术,成为当时的一款豪华轿车。
1991年,蓝鸟推出了第五代车型,这款车型采用了全新的设计
和动力系统,成为了当时的一款高性能轿车。
此后,蓝鸟不断升级和改进,推出了多个不同的车型和版本。
今天,蓝鸟已经成为了一款经典的汽车品牌,它的发展历史证明了日产公司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实力和创新精神。
- 1 -。
日产SUNNY阳光的发展史日产阳光是由日本日产公司制造的一款小型车。
1966年生产的此款车被命名为Datsun 1000,虽然2004年已经停产,但是今天在非洲和美洲市场依然再生产。
在美国,Nissan Sentra 很有名;在墨西哥,阳光以Nissan Tsuru而出名。
阳光进入日产车型的阵容当中。
它比迷你日产玛驰车型大,但是没有Bluebird or Stanza 车型大。
最新的阳光车型比早期的大,被视为紧凑型轿车。
B11系列车型以前可称为微型车。
1982年阳光全部车型使用日产Nissan A发动机。
1986年到1995年,一些向欧洲出口的Nissan Pulsar使用了阳光这个名称,向亚洲出口的同款车型也使用了此名称。
在某些国家中像新西兰,Sunny 和Pulsar合并为一个单一的模式范围。
在美国Nissan Sentra,从美国销售相同型号的名称中分离出来。
在南非,它以Nissan Sabre的名字被销售。
日产阳光的SUNNY从1995年开始大量进口到国内,现在由国内东风组装的阳光是第九代产品。
这里所说的第九代是除去了1967年2月日产公司生产的阳光B20型卡车和1971年2月生产的阳光B120型卡车。
日产公司进军中国市场的重大历史事件:2002年9月日产公司与东风汽车公司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2003年4月日产和东风汽车公司(中国)合资成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6月日产汽车与东风汽车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国最大的汽车合资企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旗下成立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专门负责乘用车业务。
2003年6月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推出NISSAN品牌SUNNY阳光轿车。
日产阳光可以说是日产第一台为家庭设计的车型。
以轻量、低油耗、耐用性为前提,使更多的家庭轻松就能购买汽车。
以下我将简要的介绍一下阳光的历史其中包括两款阳光卡车b20和b120。
B10系列第一代阳光B10(1966-1970),1966年,日本政府实行国民车计划,多数日本汽车生产厂家响应。
日本汽车产业对中国汽车发展的影响一、日本汽车的起步日本自1898年起开始从法国和美国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引进汽车,吉田真太郎在1904年开始成立汽日本第一家汽车生产厂。
于此同时,日本引进了金控的卧式两缸汽油发动机。
1907年,日本最初的汽油轿车“太古里1号”诞生。
同一时期,国末汽车制造所地汽车和宫田制造所也诞生。
1909年,日本汽车完成了汽车产业的研发。
1918年,日本开始制定了“军用自动车补助法”,国家对于购买汽车的人给予一定的补贴。
因此,日本国内的汽车销售市场开始繁荣。
但是,相当大的部分是美国车。
日本对美国形成了巨大的贸易赤字。
1936年,日本开始禁止生产外国车。
1945年,二战后,联合国禁止日本生产航空机械。
所以,日本就把以前从事航空机械的技术人员开始就转入了日本的汽车产业。
因此,日本的航空技术和设计方法就开始在日本的汽车领域得以应用,汽车产业的研发就得以迅速发展。
1970年,日本开始向各国出口日本的汽车。
2000年,日本的汽车的国内销售额减小,在海外的汽车销售额开始増加。
当时的日本汽车业主要是以进口为主,汽车的制造水平远落后于欧洲发达国家,汽车的发动机等主要零部件都依赖于进口。
大正时代,随着日本军方的需求以及政府出台的汽车产业的政策促进了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
1913年,宫田制造所东京总厂试制成功水冷直立型两汽缸的旭牌国产轿车。
1914年,东京汽车制造所制造出装有50匹马力的发动机和16个座位的公共汽车。
1917年,三菱造船公司神户造船所的内燃机工厂,模仿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A型”车,试制了“三菱A型”车10辆。
此外,快进公司汽车工厂、白杨公司、实用汽车制造公司等汽车制造厂也相继成立。
日本汽车产业从这一阶段起踏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二、日本汽车产业的形成1924年,福特汽车公司在横滨成立了日本福特汽车公司。
1926年,通用汽车公司在大阪成立了日本通用汽车公司。
这两大汽车产业的介入成为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日产品牌文化日产汽车公司(日文: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英文:NISSAN MOTOR Co.LTD. )是日本的一家汽车制造商,于1933年在神奈川县横滨市成立,目前在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设有汽车制造基地,并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
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汽车产品和船舶设备的制造、销售和相关业务,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为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
1999年,雷诺与日产汽车结成独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广泛的领域中展开战略性的合作,日产汽车通过联盟将事业区域拓展至全球,其经济规模大幅增长。
“NISSAN’(ニッサン)是日语“日产”两个字的罗马音形式,是日本产业的简称,其含义是“以人和汽车的明天为目标”。
图形商标是将NISSAN放在一个火红的太阳上,简明扼要地表明了公司名称,突出了所在国家的形象,这在汽车商标文化中独树一帜。
英菲尼迪(Infiniti)作为高级车品牌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中东、韩国等地推广,以其先进的造型设计及行驶性能受到关注。
其高雅的感性与让人为之感动的优越性能,决定了其更具魅力、充满价值的驾驶乐趣。
目录1发展历史2管理改组3中国业务4生产战略5其他业务1. 5.1 叉车事业2. 5.2 船舶事业6相关信息1. 6.1 结盟2. 6.2 召回3. 6.3 区域划分1发展历史日产汽车的历史从1933年生产DATSUN(达特桑)小型货车的工厂算起,至今已有70余年。
但二战之前,日产汽车总体上讲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产品品种,发展都非常缓慢。
Nissan 370Z Nismo 高清图册(20张)1933年12月,日本产业公司、户田铸物公司注册成立“汽车制造股份公司”,鲇川义介成为公司首任社长。
1934年5月,“汽车制造股份公司”更名为“日产汽车公司”,同时,日本产业公司接收了户田铸物持有的“日产汽车公司”的全部股份。
1947年以后,日产汽车逐步走上快速发展轨道,一方面从国外引进吸收大量的汽车技术开发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将自己生产的产品不断输往海外市场,并不断在海外设厂实现本地化生产。
日产途乐发展史日产途乐是一款具有悠久历史的SUV车型,被广大消费者誉为越野王者。
下面将从途乐的发展历史、技术创新和市场表现三个方面展开,带您了解途乐的发展历程。
一、发展历史日产途乐首次亮相是在1980年,当时它作为车型“巡洋舰”的旗舰车型,被引入日本市场。
途乐的出现给当时处于起步阶段的SUV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它的强大越野性能和可靠的动力系统,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途乐也在技术和外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升级。
1997年,日产推出了第二代途乐,这一代车型在外观设计上更加动感,并且加入了更多的智能科技元素,提升了驾驶乐趣和安全性能。
2004年,第三代途乐问世,这一代车型在外观上更加时尚大气,内饰豪华舒适。
此外,第三代途乐还引入了先进的全时四驱系统和动态稳定控制系统,使得车辆在各种路况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操控性能。
在2010年,途乐推出了第四代车型。
这一代途乐在外观上更加时尚,内饰豪华,同时还加入了更多的智能科技和驾驶辅助系统,提升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和安全性能。
二、技术创新途乐在技术创新方面一直走在行业的前沿。
1983年,途乐率先引入了电子燃油喷射系统,提升了燃油利用率和动力输出。
1999年,途乐率先采用了全时四驱系统,使得车辆在各种路况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操控性能。
此外,途乐还引入了自动差速器和电子控制差速器锁,进一步提升了越野性能。
2003年,途乐率先应用了动态稳定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控制模块对车辆的横向和纵向运动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有效提升了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014年,途乐推出了全新的V8发动机,采用了直喷技术和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大大提升了动力输出和燃油经济性。
三、市场表现途乐凭借其卓越的越野性能和可靠的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途乐都取得了骄人的销售成绩。
在中国市场,途乐凭借其出色的越野性能和豪华配置,成为了中高端SUV市场的翘楚。
日产玛驰发展历史在8月30日正式登陆内地市场之前,从1982年至今,玛驰已驰骋迷你车市场近30年。
让我们了解下经典的造型背后又有怎样辉煌的历史吧。
第一代(1982-1992)K10玛驰(march,在亚洲之外别名micra)最早是出现在市场是1982年10月,第一代底盘代号K10。
在迷你车市场中以应对非常成功的本田城市系列,也是较早尼桑Cherry的接替者。
随后在1985年进行了改进,外观上后灯稍微变大。
日本市场上首次亮相是玛驰turbo版,更换了小号的型号为MA10ET 1.0L发动机。
1989年3月再次改进,做了大的变动,像降低保险杠位置、采用新的前格栅、更换了新式前灯以及内部的微小改动。
随后就出现了更大的MA12(1.2L44千瓦59马力)的发动机、电控化油器的五门的掀背版本。
K10限量版superturbo1988年,尼桑发行了10000辆限量版名为“superturbo”的K10玛驰,发动机是全铝8门4气缸双涡轮的尼桑MA MA09ERT发动机(81千瓦 108马力),分为3速自动挡或五速手动挡。
0-100公里加速需要7.7秒,最高时速180KM/h。
superturbo的双涡轮发动机直至2006年,K10仍然相当耐用禁折腾,一份汽车快讯(Auto-express)的调查表明,83-92年共有340000辆K10底盘的turbo售出,现在仍在使用的仍然有96000辆,让人折服的接近30%。
此车型停产14年, 要比同时期菲亚特的乌诺和奥斯汀的Metro的3%高出甚远。
第二代(1992-2003)K111992年初,第二代玛驰—K11在日本生产并发布。
并在第四季度在欧洲市场发售。
采用全新全铝发动机1.0L(型号CG10DE)和1.3L的(型号CG13DE)的16门发动机。
都具有电控喷油、安全笼车厢、侧门防撞梁。
有的版本中有动力方向盘,还可自选预警安全带(pre-tensioning seat-belt)和驾驶座气囊。
日产君爵发展史
日产君爵是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旗下豪华车系列之一,其发展史承载着日产公司在豪华车市场的努力和成就。
以下是日产君爵发展史的简要概述:
1963年,日产开始研发豪华车款,并于1965年正式推出日产君爵(Nissan President)系列。
初代君爵以优雅的外观设计和先进的技术装备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奠定了其在豪华车市场的地位。
随后的几十年中,日产不断改进君爵的设计和性能,不断推出新款车型。
1990年代,君爵采用了更加现代化的外观设计,引入了一系列先进的安全和驾驶辅助技术,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品质和竞争力。
在21世纪初,日产加大了对君爵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2012年,君爵进行了全面改款,并采用了更加时尚和动感的外观设计,以适应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更多的豪华配置和高性能发动机也被加入到君爵的车型中,使其成为一款更加豪华和动力突出的汽车。
现如今,日产君爵已成为日本豪华车市场的重要品牌之一,与其他豪华车品牌竞争激烈。
君爵的成功主要源于日产对品质和技术的不断追求,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理解和满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日产君爵将继续在豪华车市场中引领潮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秀的豪华车体验。
日本汽车发展史——日野汽车博物馆在日本,有许多形形色色充满历史色彩的博物馆,但这次笔者有幸来到了日野汽车的博物馆。
参观后笔者发现,日野汽车的发展史就是日本汽车业的历史。
日野汽车的前身是“东京瓦斯电工业”,该公司在二十世纪初期到二战时期主要制造铁道车辆、汽车、飞机等产品。
二战结束后,瓦斯电的公共汽车和卡车的制造部门从总部分离出来,独立成立的公司,也就是如今中国人所熟知的日野汽车。
进入博物馆的一楼映入眼帘的是一辆具有古典气息的卡车。
这是1917年东京瓦斯电的“TGE - A型”卡车的复制品。
这台卡车被赋予日本的卡车先驱,车体和装修都是用木头制作的。
TGE-A型卡车借鉴了许多美国卡车的设计,装载一台4.4升排量的水冷四缸发动机。
作为军用卡车,该车在俄国十月革命时活跃在西伯利亚地区。
这台TGE-A卡车2008年被日本经济产业省认定为“近代化产业遗产”。
前面这辆蓝色的卡车模型是仿造1946年产的“T 10 牵引车和T 20托板”。
这辆卡车使用了二战遗留下来的汽车配件组装,并且在二战以后为铁路货物运输继续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坐在驾驶席上的是当时东京瓦斯电的本洁厂长,人们十分尊重他,并且感激他为日本汽车工业带来的贡献。
这台奇特的巴士是基于牵引车上改造的“T12B ”型巴士,该车采用的是挂车式的设计,虽说载客量比较大但是需要很大的转弯半径。
这种车型在50年代逐渐被更加先进的客车所取代。
红色的大巴是1966年生产的日野BH15型巴士,大多数现代日本巴士都是在这种车型的基础上改造的。
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公共汽车作为最重要的代步工具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
对日本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看到这个前脸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实际上在那个年代,日本无论是卡车还是客车都采用了这种设计,这个设计灵感源自于日本的剑道。
BH15型巴士的载客量为55人,以日本60年代的标准来说,这样的载客量相当的优秀。
东风历史东风汽车公司始建于1969年,是中国汽车行业三大集团之一。
主要制造基地分布在十堰、襄阳、武汉、广州、盐城等地,公司运营中心与2003年9月28日由十堰迁移武汉。
主营业务包括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汽车零部件和汽车装备。
截至2003年底,公司总资产达636.8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273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为11.2万人。
进入新世纪,东风汽车公司着眼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按照“融入发展,合作竞争,做强做大,优先做强”的发展方略,不断提高经营质量,经营规模跃上新台阶,国际合作提升到新水平,步入了融入国际合作的新台阶。
全面合资重组后,东风的体制和机制再次发生变革。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惯例,构建其较为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框架,东风公司成为投资控股与经营管控性的国际化汽车集团。
东风汽车公司构建了完整的研发体系,在研发领域开展广泛的对外合作,搭建起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研发平台及其支撑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商品计划和研发流程。
东风将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身研发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经历全面合资重组之后,东风以良好的发展态势站在一个跨越发展的新起点。
东风将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内汽车市场持续走强的历史性机遇,力争通过五年的奋斗,实现产销规模、经营效益和员工收入三个翻番,将年产量提升到170万辆,销售额提高到2000亿元以上,综合市场占有率提高到20%,把东风建设成为自主、开放、可持续发展,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集团。
日产历史日产是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也是第一家开始制造小型datsun轿车和汽车零件的制造商。
公司十分着重技术的研发,从1980年代起,日产便坚持将其销售额的5%用于产品研发。
日产旗下拥有众多高级轿车品牌,诸如infinity(无限)、cefiro(风度)、cedric(公爵)等等。
车坛有“科技的日产、销售的丰田”的说法。
这一说法将这家全世界第四大汽车厂,予以了明确的定位。
日产天籁发展史日产天籁,作为一款中型豪华轿车,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日产天籁的发展史。
第一代天籁于1992年问世,当时被定位为一款中型家用轿车。
它采用了时下流行的圆润设计风格,外观简洁大方,颇具动感。
车身上的线条流畅且富有张力,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
此外,第一代天籁还配备了一系列高科技配置,如电动车窗、空调和中控台显示屏等,使得整个驾驶过程更加便利和舒适。
第二代天籁在2000年推出,该车在外观设计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创新。
车身线条更加流畅,整体感觉更加时尚大气。
此外,第二代天籁还引入了更多的科技配置,如导航系统、倒车雷达和智能钥匙等,进一步提升了驾驶体验。
第三代天籁于2008年面世,这一代的天籁在外观设计上彻底颠覆了之前的风格。
车身线条更加动感,前脸设计更加精致,整体造型更加豪华大气。
同时,第三代天籁还引入了更多的智能科技,如自动驻车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和盲点监测系统等,大大提升了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
第四代天籁在2012年推出,这一代的天籁在外观设计上保持了时尚豪华的风格,并进一步提升了车身线条的动感性。
与此同时,第四代天籁还引入了更多的智能科技配置,如全景天窗、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和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等,使得驾驶体验更加便捷和安全。
至于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我们可以期待着更多新一代天籁的诞生。
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科技配置,日产将会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出色和优质的驾驶体验。
总体而言,日产天籁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一款备受欢迎的中型豪华轿车。
它凭借着出色的外观设计、先进的科技配置和舒适的驾驶体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天籁会继续引领轿车市场的潮流,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惊喜和享受。
自1933年创业以来,Nissan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汽车品牌之一,在全世界17个国家拥有26个制造中心,并在超过160个国家销售汽车,年销量超过350万台。
目前日产汽车公司的全球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万人。
1999年,在迈入21世纪之际,随着雷诺-日产联盟的建立,通过Nissan复兴计划(2000-2001财年),Nissan 180计划(2002-2004财年)的顺利实施,日产汽车已经成为世界上盈利最多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而通过2005年发布的Nissan增值计划,日产汽车公司将继续向中国顾客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
2006年6月,日产汽车迎来了历史上新的里程碑--第1亿辆日产车的下线,标志着全球产量创下了全新记录。
Nissan在中国的发展始于1973年首次向中国出口公爵王轿车。
1993年,成立了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生产NISSAN皮卡和帕拉丁。
1994年,成立了日产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进口车业务。
2003年6月,日产汽车与东风汽车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国最大的汽车合资企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旗下成立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专门负责乘用车业务。
2004年2月,日产汽车驻北京的全资子公司——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与日产汽车公司总部一起管理在华投资,并于2004年8月被商务部批准为日产汽车公司的中国大陆地区总部。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日产汽车的在华业务也在不断扩大。
2004年,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分别位于广州市花都和湖北省襄樊的2个新工厂投产,2006年新的技术中心和发动机工厂开始投入使用。
2007年,日产品牌车型年度总销售量为297,000辆。
2006年11月,日产汽车在中国正式引入了日产旗下高端豪华汽车品牌 - Infiniti 英菲尼迪,2007年7月,中国第一家 Infiniti 英菲尼迪经销店正式开业;成为Infiniti 英菲尼迪产品进军中国市场的精彩开端。
2008年,Infiniti 英菲尼迪还将在中国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向中国消费者阐释 Infiniti 英菲尼迪的独特理念,从而让中国消费者亲身体验到 Infiniti 英菲尼迪带来的出色产品与悉心服务。
始于1960年代,历经十一代,NISSAN旗下高级汽车品牌,不断变革以领先的技术优势,缔造出卓越、尊贵、优雅的品牌传奇。
今天,传承NISSAN高档汽车的高贵血统,新一代天籁承担起NISSAN旗舰的重任,更高尊尚境界,恭您开启。
1960-1965 电动座椅,确定尚品定位1960年问世的第一代公爵作为日产第一辆5座高级轿车,采用Mono-Space车体结构以及四速手排变速系统,是日本第一款采用电动座椅的轿车。
1965-1971 硬顶四门配置,开创全新汽车运行格局1966年8月,随着日产汽车与PRINCE汽车工业合并,CEDRIC(公爵)和GLORIA首次采用同样的车身结构。
在1972年增加硬顶四门配置车型,开启了硬顶四门配置的先河,引领了汽车行业的潮流,开创了全新的汽车运行格局。
后来,这款车成为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率先登陆中国的日产车型。
1971-1975 搭载2.2L柴油引擎的车型预见未来潮流和深受好评的上一代一样,演戏了四门和双门硬顶的配置以及直六2.0L和2.8L两种排气量。
1977年又追加搭载2.2L柴油引擎的车型。
1975-1979 NAPS电脑引擎,开启智能操控技术的先河第四代Cedric(公爵)是日本第一款智能操控轿车,改变了人与车的合作方式,成为当时豪华轿车的经典标志。
NAPS电脑引擎进一步提升了驾驶感受;ABS让安全与速度并存;杜比音效系统激发更完美的感官享受。
1979-1983 V6引擎,树立独特的汽车文化第五代Cedric(公爵)是日本第一款配备V6引擎的高级轿车,开创独特的汽车文化一直影响至今——明确着豪华与浮华的分界;它使得新手也能够很快成为行家;它不仅是车,更是行动者的宫殿。
1983-1987 5AT传动及扭力变化器赋予驾乘享受新内涵第六代的Cedric(公爵),以其年轻时尚的设计,在高级车市场掀起一场追求"行驶享受"的热潮,作为世界上第一款具有5AT传动及扭力变化器的汽车,它将君子之风与钢筋铁血进行了重新组合,减小了刚劲与文雅的差距。
日产SUNNY阳光的发展史日产阳光是由日本日产公司制造的一款小型车。
1966年生产的此款车被命名为Datsun 1000,虽然2004年已经停产,但是今天在非洲和美洲市场依然再生产。
在美国,Nissan Sentra 很有名;在墨西哥,阳光以Nissan Tsuru而出名。
阳光进入日产车型的阵容当中。
它比迷你日产玛驰车型大,但是没有Bluebird or Stanza 车型大。
最新的阳光车型比早期的大,被视为紧凑型轿车。
B11系列车型以前可称为微型车。
1982年阳光全部车型使用日产Nissan A发动机。
1986年到1995年,一些向欧洲出口的Nissan Pulsar使用了阳光这个名称,向亚洲出口的同款车型也使用了此名称。
在某些国家中像新西兰,Sunny 和Pulsar合并为一个单一的模式范围。
在美国Nissan Sentra,从美国销售相同型号的名称中分离出来。
在南非,它以Nissan Sabre的名字被销售。
日产阳光的SUNNY从1995年开始大量进口到国内,现在由国内东风组装的阳光是第九代产品。
这里所说的第九代是除去了1967年2月日产公司生产的阳光B20型卡车和1971年2月生产的阳光B120型卡车。
日产公司进军中国市场的重大历史事件:2002年9月日产公司与东风汽车公司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2003年4月日产和东风汽车公司(中国)合资成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6月日产汽车与东风汽车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国最大的汽车合资企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旗下成立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专门负责乘用车业务。
2003年6月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推出NISSAN品牌SUNNY阳光轿车。
日产阳光可以说是日产第一台为家庭设计的车型。
以轻量、低油耗、耐用性为前提,使更多的家庭轻松就能购买汽车。
以下我将简要的介绍一下阳光的历史其中包括两款阳光卡车b20和b120。
B10系列第一代阳光B10(1966-1970),1966年,日本政府实行国民车计划,多数日本汽车生产厂家响应。
日产柴卡车发展史
日产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制造商之一,而其柴油卡车也有着悠久的
历史。
日产柴卡车的发展经过了多年的精心打造,成为了国际市场上
备受青睐的品牌。
下面是关于日产柴卡车发展史的介绍。
日产柴卡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50 年代。
当时,日产开始生产
柴油发动机,并应用于其各种商用车辆中。
到了 1960 年代初期,日
产推出了第一款柴油卡车,该车型配备了直列四缸柴油发动机,具有
出色的性能和经济性,成为当时日本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柴油卡车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产不断优化和改进其柴油卡车的性能。
到了1970 年代中期,日产推出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重型柴油卡车,该车
型装备了性能强劲的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拥有更大的承载能力和更
高的运行速度。
此后,日产不断推出各种新款柴油卡车,并改良发动
机技术、底盘结构等关键技术,成为世界各地许多工业和运输领域中
必不可少的装备。
值得一提的是,日产柴卡车在国际市场上也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
和市场份额。
特别是在拉美和欧洲等地,日产柴卡车的销量一直保持
在很高的水平,成为了这些市场上的一颗明珠。
总体来看,日产柴卡车的发展史代表了整个日产公司的发展历程。
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强大的技术实力,日产柴卡车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成为了全球商用车领域中的佼佼者之一。
日产汽车发展史(经典细致)日产是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也是第一家开始制造小型Datsun轿车和汽车零件的制造商。
公司十分着重技术的研发,从1980年代起,日产便坚持将其销售额的5%用于产品研发。
目前日产旗下拥有众多高级轿车品牌,诸如INFINITY(无限)、CEFIRO(风度)、CEDRIC(公爵)等等。
车坛有“科技的日产、销售的丰田”的说法。
这一说法将这家全世界第四大汽车厂,予以了明确的定位。
日产的诞生1933年12月26日,由日本产业公司出资600万日元、户田铸物公司出资400万日元,成立了注册资本1000万日元的'汽车制造股份公司'。
两公司的社长鲇川义介新任新公司社长。
在1934年5月30日举行的第一届定期股东大会上,汽车制造股份公司更名为'日产汽车公司',同时,由日本产业公司接收了户田铸物持有的该公司全部股份,'日产'正式成立了。
在当时的日本、汽车工业是其他机构都不愿意做的事业,就连三井、三菱、住友这样的大财阀都不愿涉足。
理由很简单:谁都无法承受每年2500万日元的亏损压力。
为此,鲇川义介已经做好了五六年内每年亏损2500万日元的准备。
当然,这种魄力与他手下被称为日产康采恩的日本产业集团的强大支持是分不开的。
日本产业是鲇川义介将久原矿业改组后于1928年出资5000万日元创立的控股公司,其麾下拥有日本矿业、日立制作所、户田铸物等企业。
为了能够与美国的轿车工业相抗衡,高瞻远瞩的鲇川义介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日产汽车这一日本第一家真正的汽车企业的建设之中。
达特桑(DATSUN)之史达特桑(DATSUN)汽车原是由户田铸物汽车部大阪工厂生产的,产量极低。
1931年10辆,1932年150辆,1933年202辆。
日产汽车公司的创立加速了这一品牌的发展。
1934年4月底完工的日产横滨工厂1期工程,使达特桑由配件生产转向底盘年产达到1170辆。
1935年4月,横滨工厂实现了从底盘到车身的流水线生产,在日本站先确立了流水线作业的汽车生产方式,加上大阪工厂的产量,年产达特桑达3800辆。
1936年大阪工厂停止生产,但仅横滨工厂就生产了6163辆。
1937年,也就是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当年,日产上马了NISSAN车的生产,达特桑达到了8353辆的高点,实现批量生产。
达特桑在当时的日本受到欢迎,成为微型车的代名词。
据说它成功一大原因是价格低廉,适合日本的路况,油耗少,由此得以迅速普及,特别是在出租车行业。
抢占市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日产的发展受到了战争的严重影响。
1945年9月,美军司令部规定,禁止轿车的生产。
直到1947年6月,才开始允许利用库存零部件每年组装排量1.5升以下的微型轿车300辆、大型轿车50辆。
可以说,1947年是日产汽车形势最为危急的一年。
由于当时正值通货膨胀和物资统管时期,公司的赤字和债务与日俱增,同时,由于金融机构的融资制度进一步变严,银行贷款也受到了限制,使日产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为了突破危机,11月,日产成立了突破危机运动总部,下设7个分组。
结果NISSAN车从10月份的155辆上升到11月的230辆、12月的430辆;初步扭转了公司经营的不利局面。
1952年,日立与英国奥斯汀汽车公司开始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出达特桑210型车,其后,开始了日本首次向北美的汽车出口。
达特桑210一经推出就在竞争激烈的澳大利亚拉力赛中勇夺桂冠,展示了与国外名车一比高低的决心。
当时,日本轿车的需求505为出租车,45%为政府机关和公务用车,私人用车很少,同中国的情况十分类似。
为了确定公司未来的市场发展方向,日产开始了大规模的市场调查,分析了用户的需求。
虽然达行桑是深受顾客欢迎的车型,但它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于是,对它的操纵性、耐久性和整体风格都做了很大的改进。
1957年制作完成数台样车,在强度、振动、噪音等方面进行了极为严格的测试。
在美国,日产对达特桑210进行了试验,同时开发1.2升发动机以增加其出口竞争力。
经过大量的工作之后,蓝鸟310诞生了。
1959年蓝鸟1000、蓝鸟1200同时在全国上市,出现了持续旺销的局面。
可以说,详尽的市场分析、精细的技术开发加上完善的促销手段使蓝鸟一举成名。
重组与扩张随着经济自立体系的完善,1952年日本加入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55年加入GATT。
在汽车工业领域,于1961年首先实行了卡车、公共汽车的自由化。
在此期间,轿车备受关注,日本政府决定到1964年底实现轿车自由化。
在这种背景下,各公司纷纷降价抢占市场使得各公司收益普遍下降,汽车业界重组呼声日渐高涨。
1964年,日产已经在世界汽车界排名13。
为了进一步壮大实力,1966年4月20日,日产与PRINCE汽车工业合并。
使公司达到拥有资金398亿日元、员工3万余人、月产能力6万辆的规模。
并且在公司经营项目中增加了火箭与纺织机械。
又新增了GLORIA、SKYLINE等4个系列的轿车和9个系列商用汽车,使得日产拥有10个系列轿车和23个系列商用车。
1955年以后,日产亦逐步把出口业务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柱。
1958年日产的出口不足3000台,而到1963年出口已达4.5万台。
到了1966年,公司在坚持扩大出口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出口方式的新思路;不是单纯的扩大出口,而是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着眼于提高竞争力,采取与市场相适应的经营策略。
在市场开拓上,日产主要针对发达国家,50年代后期进入美国市场,60年代初期进入欧洲市场。
1966年,日产在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征集车名,引发了私人购车的热潮,从848万应征信中选定的'SUNNY'终于成为一代名车。
辉煌的岁月整个70、80年代,是日产汽车公司业绩突飞猛进的时代。
1971年枥木工厂全面投产;1977年,九州工厂投产并且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1978年,日产在汽车尾气排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将HC、CO缩减至1/10,开发出'双插头速燃方式'等三项尾气净化系统,统称为NAPS;1980年和1984年,位于美国和英国的日产制造公司成立。
1981年,日产技术中心建成。
1983年,在西班牙日产Motor Iberica公司开始生产日产途乐。
同时,在美国的日产研究开发公司也正式成立。
80年代末,日产汽车开始其获奖历程:PULSAR、EXA、LANGLEY和LIBERTA VILLA荣获86-87年度日本最佳汽车奖。
SILVIA获88-89年度日本最佳汽车奖。
整个90年代的日产,是颇值得回味的10年。
1992年,MARCH成为首次获得欧洲年度名车奖的日本车。
该车是在英国日产制造公司生产的英国第二种当地生产汽车。
同年,美国日产制造公司亦开始生产美国第三种当地生产汽车'ALTIMA'。
1993年,西班牙日产Moror Iberica公司开始生产新型四轮驱动车TERRANO II,1994年投产MISTRAL并返销日本。
截至1996年,日产海外公司产量已经突破1000万辆。
1999年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年,日产与雷诺的合并轰动了世界。
其间,各种传闻不断。
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就是日产拥有的先进的技术开发能力与雷诺在产品开发、造型设计以及成本管理的长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优势互补。
日产在欧洲和南美等地将进一步拓展市场,使集团公司的全球占有率提升至9.1%,成本效益渴望达到3900亿日元日产是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公司十分着重技术的研发,从1980年代起,日产便坚持将其销售额的5%用于产品研发。
目前日产旗下拥有众多高级轿车品牌,诸如INFINITY(无限)、CEFIRO(风度)、CEDRIC(公爵)等等。
车坛有“科技的日产、销售的丰田”的说法。
日产的诞生1933年12月26日,由日本产业公司出资600万日元、户田铸物公司出资400万日元,成立了注册资本1000万日元的'汽车制造股份公司'。
两公司的社长鲇川义介新任新公司社长。
在1934年5月30日举行的第一届定期股东大会上,汽车制造股份公司更名为'日产汽车公司',同时,由日本产业公司接收了户田铸物持有的该公司全部股份,'日产'正式成立了。
在当时的日本、汽车工业是其他机构都不愿意做的事业,就连三井、三菱、住友这样的大财阀都不愿涉足。
理由很简单:谁都无法承受每年2500万日元的亏损压力。
为此,鲇川义介已经做好了五六年内每年亏损2500万日元的准备。
当然,这种魄力与他手下被称为日产康采恩的日本产业集团的强大支持是分不开的。
日本产业是鲇川义介将久原矿业改组后于1928年出资5000万日元创立的控股公司,其麾下拥有日本矿业、日立制作所、户田铸物等企业。
为了能够与美国的轿车工业相抗衡,高瞻远瞩的鲇川义介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日产汽车这一日本第一家真正的汽车企业的建设之中.达特桑(DATSUN)之史达特桑(DATSUN)汽车原是由户田铸物汽车部大阪工厂生产的,产量极低。
1931年10辆,1932年150辆,1933年202辆。
日产汽车公司的创立加速了这一品牌的发展。
1934年4月底完工的日产横滨工厂1期工程,使达特桑由配件生产转向底盘年产达到1170辆。
1935年4月,横滨工厂实现了从底盘到车身的流水线生产,在日本站先确立了流水线作业的汽车生产方式,加上大阪工厂的产量,年产达特桑达3800辆。
1936年大阪工厂停止生产,但仅横滨工厂就生产了6163辆。
1937年,也就是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当年,日产上马了NISSAN车的生产,达特桑达到了8353辆的高点,实现批量生产。
达特桑在当时的日本受到欢迎,成为微型车的代名词。
据说它成功一大原因是价格低廉,适合日本的路况,油耗少,由此得以迅速普及,特别是在出租车行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日产的发展受到了战争的严重影响。
1945年9月,美军司令部规定,禁止轿车的生产。
直到1947年6月,才开始允许利用库存零部件每年组装排量1.5升以下的微型轿车300辆、大型轿车50辆。
可以说,1947年是日产汽车形势最为危急的一年。
由于当时正值通货膨胀和物资统管时期,公司的赤字和债务与日俱增,同时,由于金融机构的融资制度进一步变严,银行贷款也受到了限制,使日产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为了突破危机,11月,日产成立了突破危机运动总部,下设7个分组。
结果NISSAN车从10月份的155辆上升到11月的230辆、12月的430辆;初步扭转了公司经营的不利局面。
1952年,日立与英国奥斯汀汽车公司开始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出达特桑210 (Datsun) 型车,其后,开始了日本首次向北美的汽车出口。
达特桑210一经推出就在竞争激烈的澳大利亚拉力赛中勇夺桂冠,展示了与国外名车一比高低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