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侦查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第1篇案例背景:某市A区发生一起抢劫案,犯罪嫌疑人张某在凌晨时分潜入某便利店,持刀抢劫,抢走现金5000元。
案发后,张某逃离现场,但不久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调查,张某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于两年前刑满释放。
案件事实:1. 案发时间:2023年3月15日凌晨2点。
2. 案发现场:某市A区某便利店。
3. 犯罪嫌疑人:张某,男,28岁,A区人。
4. 作案工具:一把尖刀。
5. 作案手段:张某潜入便利店,用尖刀威胁店主,抢走现金5000元。
6. 案发后:张某逃离现场,但不久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二)抢劫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三)多次抢劫或者抢劫多次的;(四)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五)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六)持枪抢劫的;(七)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案例分析:1. 犯罪构成:张某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首先,张某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其次,张某采用了暴力手段,即持刀威胁店主;最后,张某成功抢走了现金5000元。
2. 犯罪形态:张某的抢劫行为属于既遂形态。
由于张某成功抢走了现金,其抢劫行为已经达到既遂状态。
3. 从重处罚情节:张某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属于累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4. 刑罚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对于抢劫罪的刑罚,应当根据抢劫财物的数额、情节等因素进行确定。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被告人张某,男,32岁,个体经营者。
被害人李某,男,28岁,某公司职员。
两人系同村村民,平日并无矛盾。
2019年5月15日,张某因琐事与李某发生口角,张某在冲动之下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身受重伤。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案件经过2019年5月15日下午,张某与李某在村口相遇,因张某的摩托车停在李某的车旁,导致李某的车无法通行。
张某与李某因此发生口角,争吵过程中,张某情绪激动,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李某的胸部猛刺一刀。
李某被刺后,立即倒在地上,张某见状慌忙逃离现场。
李某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经诊断,李某身受重伤,需进行手术。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张某对李某的伤情表示悔恨,并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件分析1. 犯罪主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本案中,被告人张某已满18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主体条件。
2. 犯罪客体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即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本案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侵犯了李某的生命健康权,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客体要件。
3. 犯罪客观方面故意伤害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在争吵过程中,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身受重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客观要件。
4. 犯罪主观方面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本案中,张某在争吵过程中,因一时冲动,故意持刀将李某刺伤,具有伤害李某的故意,符合故意伤害罪的主观要件。
5. 自首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构成自首。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年某月某日,我国某市某区发生一起抢劫案。
受害人陈某(男,25岁,某公司职员)在下班途中,被两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甲、乙)抢劫,陈某的财物被抢走,包括现金人民币2000元、手机一部及身份证等物品。
案发后,陈某立即报警,警方迅速展开侦查工作。
二、侦查阶段1.立案侦查接到报警后,某市公安局某区分局立即成立专案组,对案件进行立案侦查。
2.现场勘查专案组对案发现场进行勘查,提取了现场指纹、脚印等物证,并调取了周边监控录像。
3.调查走访专案组对案发现场周边居民进行走访,了解案发时的情况,同时调取案发时段周边的监控录像,寻找嫌疑人踪迹。
4.技术侦查专案组利用技术手段,对监控录像进行筛查,发现两名嫌疑人的体貌特征,并确定其身份。
5.抓捕嫌疑人在掌握了嫌疑人的基本信息后,专案组迅速开展抓捕工作,将两名犯罪嫌疑人甲、乙抓获。
三、起诉阶段1.侦查终结专案组将案件侦查终结,向某区人民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
2.审查起诉某区人民检察院对案件进行审查,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对被告人甲、乙提起公诉。
四、审判阶段1.公开审理某区人民法院依法对案件进行公开审理,被告人甲、乙均到庭参加诉讼。
2.法庭调查法庭调查阶段,控辩双方分别出示证据,质证,并对证人、鉴定人进行询问。
3.法庭辩论法庭辩论阶段,控辩双方就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辩论。
4.被告人陈述被告人甲、乙分别就案件事实进行陈述,表示认罪悔罪。
5.判决经过审理,某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甲、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依法判处被告人甲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被告人乙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抢劫案,涉及刑事法律程序中的侦查、起诉、审判等环节。
以下是本案在刑事法律程序方面的分析:1.侦查阶段(1)现场勘查:现场勘查是获取案件线索、固定证据的重要手段。
本案中,专案组对案发现场进行勘查,提取了现场指纹、脚印等物证,为案件侦破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男,35岁,某市居民。
因与邻居李某某(女,32岁)发生纠纷,于2021年5月20日傍晚,在双方住所楼下发生肢体冲突,导致李某某重伤。
案发后,张某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二、案件事实1. 纠纷起因:张某某与李某某系邻居,平日里关系尚可。
2021年5月20日,双方因房屋装修噪音问题发生争执。
李某某认为张某某装修噪音过大,影响其休息,而张某某则认为李某某故意找茬。
2. 冲突过程:双方在争执过程中,情绪激动,张某某用手推搡李某某,李某某随即反击。
在扭打过程中,张某某用拳头连续击打李某某头部,致其头部受伤。
3. 伤害后果:经法医鉴定,李某某头部受伤,构成重伤二级。
4. 案件处理:张某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公安机关依法对其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三、法律分析1.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张某某故意伤害李某某,致其重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2. 自首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张某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属于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量刑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本案中,张某某没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不构成立功。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鉴于张某某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以从轻处罚。
综合考虑张某某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法院依法判处张某某有期徒刑三年。
五、案例分析1. 邻里纠纷的处理:本案中,张某某与李某某因邻里纠纷发生肢体冲突,最终导致李某某重伤。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盗窃案,被告人王某,男,32岁,初中文化程度,无业。
被告人王某因生活所迫,于2019年6月15日,在深夜时分,潜入某公司仓库,窃取价值人民币5万元的财物。
案发后,被告人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案件审理过程案件发生后,公安机关依法对被告人王某进行了立案侦查,并迅速破案。
随后,检察机关对被告人王某以盗窃罪提起公诉。
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公开审理。
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人王某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辩护人提出,被告人王某系初犯,认罪态度良好,有悔罪表现,请求法院从轻处罚。
三、法律分析(一)关于盗窃罪的构成要件1. 客观要件:被告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司财物,数额较大,符合盗窃罪的客观要件。
2. 客观要件:被告人王某在深夜时分,潜入公司仓库,窃取财物,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符合盗窃罪的客观要件。
3. 主观要件:被告人王某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他人财产权益,却仍然故意为之,具有盗窃的故意,符合盗窃罪的主观要件。
(二)关于盗窃罪的定罪量刑1. 定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被告人王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2. 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第五十二条、第六十七条之规定,被告人王某具有以下情节:(1)初犯,认罪态度良好,有悔罪表现;(2)盗窃数额较大,但未造成严重后果。
综合考虑被告人王某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法院依法对被告人王某作出如下判决:被告人王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四、案件评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盗窃案件,被告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司财物,数额较大,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法院依法对其作出了判决,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与严肃。
本案中,被告人王某虽然具有以下情节:初犯、认罪态度良好、有悔罪表现,但盗窃罪的犯罪性质严重,且盗窃数额较大,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刑事侦查学案例分析在刑事侦查学中,案例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侦查人员更好地理解案件的情况,找出线索,推动案件的侦破。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进行刑事侦查学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刑事侦查学的实际应用。
案例背景:某市发生了一起抢劫案,一名女性被抢劫者用刀威胁,并抢走了她的钱包和手机。
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即展开调查,但由于案件发生地点较为偏僻,没有目击者,而且抢劫者的面部被遮挡,难以确定其身份。
在现场勘查中,警方发现了一把被抢劫者掰断的指甲,抢劫者留下了一根烟头,以及一些脚印和手印。
现场勘查结束后,警方希望通过这些线索来找到抢劫者的身份。
案件分析:1. 指甲:被抢劫者掰断的指甲可能是在与抢劫者搏斗时留下的。
警方可以通过对指甲进行DNA检测,以确定抢劫者的身份。
另外,还可以通过指甲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抢劫者的特征,比如指甲的长度、形状等。
2. 烟头:抢劫者留下的烟头可能是在作案前或作案后抽的。
通过对烟头进行DNA检测,可以确定抢劫者的身份。
另外,还可以通过烟头的牌子和烟灰的形状来判断抢劫者的特征,比如抽烟者的品味、习惯等。
3. 脚印和手印:现场发现的脚印和手印可以通过对比资料库中的指纹和足迹来确定抢劫者的身份。
另外,还可以通过脚印和手印的大小、形状等来判断抢劫者的特征,比如身高、手型等。
4. 现场调查:警方可以通过调查周边的监控录像、询问目击者等方式来获取更多的线索,比如抢劫者的逃跑方向、外貌特征等。
案件结论:通过对以上线索的分析和比对,警方最终确定了抢劫者的身份,并成功将其抓获归案。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刑事侦查学在实际案件中的应用,通过对各种线索的深入分析和比对,最终找到了抢劫者的身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结:刑事侦查学案例分析是刑事侦查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侦查人员更好地理解案件的情况,找出线索,推动案件的侦破。
在实际案件中,警方需要通过对各种线索的深入分析和比对,最终找到案件的破案关键,为案件的侦破提供有力支持。
第1篇一、基本案情(一)被告人基本情况被告人张某,男,1985年3月2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个体经营者,住某市某区某街道。
因涉嫌故意伤害罪,于2020年7月20日被某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8月10日被某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同日被某市公安局执行逮捕。
(二)被害人基本情况被害人李某,男,1987年4月15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某市某区某公司员工,住某市某区某街道。
(三)案发经过2020年6月30日,张某与李某在某市某区某酒吧饮酒。
酒后,张某因琐事与李某发生争执,双方言语冲突升级,张某持水果刀刺伤李某腹部。
李某被送至医院救治,经鉴定,李某的伤情为重伤二级。
(四)侦查、起诉和审判情况1. 侦查阶段:某市公安局接到报案后,立即对张某进行刑事拘留,并对案件进行侦查。
侦查过程中,张某对其故意伤害李某的事实供认不讳。
2. 起诉阶段:某市人民检察院以张某涉嫌故意伤害罪向某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3. 审判阶段:某市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
在审理过程中,张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表示悔过,并请求法院从轻处罚。
二、法院判决某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张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张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依法可以从轻处罚。
综合考虑张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法院依法作出如下判决:1. 被告人张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2. 刑罚执行完毕后,对张某适用缓刑,缓刑考验期限为三年。
三、案例分析(一)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造成轻伤以上后果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如下:1. 主体:年满十四周岁的人;2. 客观方面:实施了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3. 客观方面:造成了他人轻伤以上后果;4. 主观方面:具有伤害他人的故意。
在本案中,张某持水果刀刺伤李某腹部,造成李某重伤二级,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刑事侦查学案例分析刑事侦查学是刑事司法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犯罪行为进行调查、侦破的一门学科。
在实际的刑事侦查工作中,案例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和经验,为今后的侦查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起刑事侦查案例,看看其中的侦查技巧和经验。
某市发生一起持刀抢劫案,案发当天晚上,一名女子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名持刀歹徒袭击抢劫,女子被抢劫后受了轻伤,但幸运地逃脱了。
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展开了侦查工作。
首先,警方到案发现场进行勘查,发现了歹徒留下的一把刀和一些物证。
通过对现场的勘查和物证的分析,警方初步确定了歹徒的外貌特征和可能的逃跑路线。
在这起案件中,警方采取了多种侦查手段,包括调取案发现场附近的监控录像,对案发当天的人员进行走访,以及对案发现场附近的居民进行排查。
通过这些侦查手段,警方逐渐掌握了一些线索,初步锁定了几名嫌疑人。
随后,警方对这些嫌疑人展开了秘密监视和调查,最终成功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在这起案件中,警方的侦查工作取得了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侦查技巧和经验。
首先,警方在案发现场进行勘查时,及时发现了一些物证,这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次,警方采取了多种侦查手段,包括勘查、走访、监控录像等,通过这些手段的有机结合,最终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最后,警方在对嫌疑人展开秘密监视和调查时,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耐心,最终成功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通过对这起案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首先,刑事侦查工作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包括现场勘查、物证分析、走访调查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案件的情况。
其次,刑事侦查工作需要警方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耐心,有时案件的侦破需要长时间的秘密监视和调查。
最后,刑事侦查工作需要警方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锁定犯罪嫌疑人。
总之,刑事侦查学案例分析对于提高警方的侦查工作水平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发生了一起恶性杀人案,受害者为一年轻女性,死因是锐器刺伤。
案发现场位于受害者家中,现场无明显挣扎痕迹,但受害者家中财物未被翻动。
警方初步判断,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故意杀人案。
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警方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专案组展开侦查。
二、侦查过程1. 初步调查警方对受害者家庭、邻居以及案发周边地区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到受害者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简单,无明显仇家。
同时,警方在案发现场提取了受害者衣物上的血迹,以及现场遗留的凶器。
2. 物证鉴定警方将提取的凶器送至鉴定机构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凶器为一把带有特殊刻痕的匕首。
此外,警方还从受害者衣物上提取到嫌疑人可能留下的指纹。
3. 侦查方向调整根据现场情况和物证鉴定结果,警方调整侦查方向,将重点放在寻找与匕首刻痕相匹配的刀具以及嫌疑人指纹。
4. 抓捕嫌疑人经过多方调查,警方发现一名嫌疑人李某,其家中藏有一把与案发现场凶器刻痕相匹配的匕首。
警方将李某传唤至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在对其进行指纹比对时,发现李某指纹与现场提取的指纹一致。
三、法律逻辑在刑侦分析中的应用1. 证据链的形成在本案中,警方通过走访调查、物证鉴定等手段,收集了大量证据。
这些证据相互印证,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为后续侦查提供了有力支持。
(1)受害者死亡:通过现场勘查、尸体检验等手段,证明受害者死亡。
(2)故意杀人:根据受害者死亡原因、现场痕迹等,证明嫌疑人有故意杀人的动机。
(3)嫌疑人身份:通过指纹比对、刀具比对等手段,证明嫌疑人李某具有作案嫌疑。
2. 排除合理怀疑在侦查过程中,警方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嫌疑人进行审查。
在收集证据时,充分考虑合理怀疑,确保嫌疑人权利得到保障。
(1)嫌疑人李某有作案时间:通过调查李某的行踪,证明其案发时有作案时间。
(2)嫌疑人李某有作案动机:通过调查李某与受害者的关系,证明其有作案动机。
3. 法律逻辑推理在侦查过程中,警方运用法律逻辑进行推理,逐步缩小侦查范围,最终锁定嫌疑人。
下周要考刑事侦查学了,但是对案例分析还是不太熟悉,不知道从何入手,在此论坛上请教大家。
刑事侦查学案例分析1.某年12月6日凌晨6时,某汽车站东22米的公路旁干涸的水沟内发现一具男尸。
仰卧,满脸血污,尸体附近有喷溅血迹。
距水沟4米远的公路边有一支刚点燃而未吸的“上游”牌香烟,已经吸过的烟蒂二支,已燃火柴梗二根,死者头顶部有三处钝器伤,据胃内容物检验,该男子是最后一次进餐三小时左右死亡的,衣袋无翻动。
经辩认死者名叫陈大龙,29岁,系城郊信用社会计,死者结交人员复杂。
据群众郑某反映,在5日晚8时,有个穿黄大衣的人走入信用社,随后领出一个人来到汽车站附近,天很黑,只见火光一闪,接着就听到有人喊“救命”的声音,以为闹着玩。
据死者周围人证实,在5日晚5时l0分他们一起吃饭后再就不知死者去向。
请回答下列问题:(1)作案时间,根据是什么?(2)作案过程,根据是什么?2.案例分析题(10分) 34.某年6月12日凌晨2时30分,A市一职工在连接A市与B市的交通干道上发现人体尸块,遂报案。
经勘验,该干道中间绿化带基缘上有十处抛尸点,共十四袋尸块。
尸块均用同一规格的全新黑色塑料袋包装,包装打结方式相同。
经法医检验并将尸块拼接,确定为两具女尸。
两具女尸均于肩关节、髋关节和膝关节处离断,皮肤、肌肉断面整齐,各离断处关节面骨骼完好;两具女尸都被切除阴部组织,尸块断端较苍白,呈水浇状。
问:分析犯罪嫌疑人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并说明理由。
34.某年5月30日凌晨4时,某小区保安员发现该小区居民李某被杀死于家中。
经现场勘查,被害人李某身穿睡衣仰躺于客厅地面,尸体附近地面上有大量血泊,墙壁上有喷溅血迹。
房门有撬压痕迹,屋内物品被翻动很大,在被翻动的物品上沾有血迹;经尸体检验,死者颅骨塌陷合并失血性休克死亡;经核实,被害人李某家价值2万元的玉器和一张银行卡丢失;经调查,死者李某,系某公司经理,生活富裕,社会交往复杂。
请回答以下问题:(1)本案的性质、根据是什么?(2)根据案件情况,侦查工作应如何开展?姓名:姬妍学号:0507021 班级:05级法学(1)班《4.10案件案情分析》引言:案件的分析情况直接指导着接下来的侦查活动, 在案件侦查的锁链中“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刑事侦查学
案例分析
200X年x月xx日,xx省xx市xx市(县级市)xx镇发生一起强奸杀人案件(案件A),一个年仅6岁的小女孩A被杀死之后,尸体被作案嫌疑人抛到距被害人的住处1000m之外的河堤下面。
该案件发生之后的11天,在距离该抛尸现场1350m左右的农田土路旁边,又有一具年轻女性的尸体B被抛到那里(案件B)。
市公安局立即成立了专案侦查指挥部,在第一起案件侦查的基础上,由省公安厅副厅长兼市公安局长担任指挥长,随即全面开展侦查工作。
问题1. 指挥员在现场勘验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2. 指挥员在初始侦查阶段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经过现场勘验中对各种痕迹物证的提取和法医对被害人尸体的解剖,案件A 中的被害人A,面部左侧的大面积毛细血管遭到破坏和擦伤,面部右侧有明显的规则和不规则的挤压伤痕,左额部有片状擦伤,口唇内挫裂,会阴部撕裂,腹部留有一根阴毛(在做DNA检验时没有发现毛囊),胃内留有没有完全消化的干脆面,尸体的前部有尸斑,后部没有尸斑,系窒息死亡。
问题3. 从现场勘验的结果中是否能够寻找到案件的切入点?为什么。
问题4. 是否能够从作案时间、作案地点、作案场合、作案环境和作案空间等因素的构成中寻找到案件的切入点?为什么。
通过调查访问、摸底排队等基础性侦查措施的细致工作,对作案嫌疑人的年龄、身高、说话的口音、相貌特征、体态特征、衣着打扮、所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亚白色昌河牌微型面包车?存疑)等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问题5. 调查访问、摸底排队等工作获得的信息,是否可能成为案件的切入点?为什么。
问题6. 交通运输工具是否可能成为案件的切入点?为什么。
在案件发生的前后数月之内,在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多起针对幼女和中小学女生的以性侵害为主要作案动机的事件或者治安案件(未遂)。
案件A和案件B,两起案件的抛尸地点相距约1350m左右,案件B中的被害人B,左额部有片状擦伤,口唇内有泥土,鼻腔内有杂物,胃内留有没有完全消化的水果类食物,尸体的前部有尸斑,后部没有尸斑,颈部有勒痕,系窒息死亡。
抽检6个样本,有8处精斑,系同一男性所留。
问题7. 通过串联分析,案件A与案件B并案侦查的条件和依据是否充分,是否可能成为案件的切入点?为什么。
问题8. 未遂的几起事件或者治安案件是否可能成为案件的切入点?为什么。
问题 9. 还有哪些线索可能成为案件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