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矿井水害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矿井水害指的是矿井开采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地下水、地表水、雨水和采矿过程中的用水渗入矿井内部,引起地质环境恶劣,导致矿井生产陷入危机的现象。
矿井开采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水文地质问题,这些问题是矿井水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1.大气水循环作用下的地下水变化:雨水、融雪水渗入地下,随着地下水的流动,最终汇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在这个过程中,地下水会被地质构造、岩石层、地下裂缝等吸收和障碍。
2.采矿活动所导致的水质和水量的变化:由于采矿活动和场地的变化,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也会发生变化,在利用矿井的过程中,需要设置泵站、水闸等设施来控制地下水的流动。
3.矿井周边建筑活动所引起的涌水:由于周边建筑活动,地下水的渗透能力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决定矿井涌水的大小和规律。
4.矿井采矿活动带来的工程施工难度:采矿活动带来的隧道、空洞、井孔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造成钻孔跑水、溶洞地下河、成岩硬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更是矿井水害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
1.矿井水害的防治技术:在矿井水害的防治过程中,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地质勘查、地下水减排、岩土工程、井壁注浆等技术手段。
2.矿井水害的防备工作:矿井水害的防备工作是一个早期防范重要的环节,包括但不限于监测、预警、控制水位、封堵水灾等预防措施。
3.矿井废水的排放:尽量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实现组成与水质标准符合,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地下水的污染。
4.矿井涌水问题的迅速处理:当矿井发生涌水问题时,要迅速处理,并在救援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保障人员的安全。
同时加强矿井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措施。
总之,矿井水害是一种严重威胁矿业生产的问题,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处理是防止矿井水害的重要手段。
只有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矿井水害的发生概率,确保矿业生产安全。
矿井水害的意义(什么是矿井水害)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各种通道涌入矿井,当矿井涌水超过正常排水能力时,就造成矿井水灾。
矿井水灾(通常称为透水),是煤矿常见的主要灾害之一。
一旦发生透水,不但影响矿井正常生产,而且有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淹没矿井和采区,危害十分严重。
所以做好矿井防水工作,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1、矿井为什么要进行防治水工作?1)恶化井下作业环境,不利于文明生产。
2)影响工人身体健康。
3)企业管理增加了难度。
4)缩短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
5)造成矿井巷道或采区被淹,导致事故。
6)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
发生矿井水害的条件(1)水源。
水源是发生水灾事故的第一个必要条件,这里指的水包括地表积水、洪水、松散层水、岩溶裂隙水、砂岩裂隙水、采空区水、灌注浆水、运煤水、生产用水等9种。
造成重大或特别重大事故的水源往往是岩溶裂隙水和采空区水。
(2)导水通道。
导水通道是发生水灾的第二个必要条件,它包括自然通道和人工通道两类。
自然通道主要有断层、裂隙、陷落柱等,人工通道有钻孔、开挖面、井口、生产用水管路等。
(3)释放水空间。
只有上述两个条件,没有释放水空间,也是不可能发生水灾事故的。
这个释放水空间是人们根据设计生产需要开挖出来的一个空间,包括井筒、巷道、峒室、采空区等。
2、矿井水是从哪里来的?1)地表水2)地下水3)老空水4)生产水发生矿井水灾的原因有哪些?1)水害防治的基础工作薄弱2)水害防治措施不落实3)超(深)层越界开采4)破坏防隔水煤柱5)防水设施不符合规范要求6)对断层水、底板水、溶洞水防治认识不足7)缺乏防治水安全基本知识,安全意识差8)雨季“三防”工作措施不落实煤矿水害综合治理五项措施概括为“查、测、探、放、截、堵”几个方面。
防:即煤矿井上、下防水设施及防水措施;探:即煤矿井下探水(包括物探和钻探);疏:即疏水降压或疏干有害含水层;截:即留设各种防水煤柱阻隔有害水源;排:即煤矿井下的排水设施和排水能力。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矿井水害是指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地下水突然涌入或渗漏至矿井中,造成生产中断、设备损坏、矿工伤亡等严重后果的现象。
矿井水害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地质构造因素:地下水的涌入与矿井周围地质构造有很大关系。
如果矿井周围存在断层、裂隙或岩溶地貌等地质构造,容易使地下水通过这些通道进入矿井。
二、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水平和垂直变化是导致矿井水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下水位上升,超过矿井的排水能力,就会引起水从周围渗入矿井;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导致附近岩石松动、溶解或塌陷,从而造成矿井的水害。
三、开采活动:矿井开采活动是引发水害最直接的原因。
采动的矿岩容易产生裂缝和空隙,从而使周围的地下水流入矿井。
开采活动还可能引起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影响周围地层的渗透性,进一步增加矿井水害的风险。
针对矿井水害的防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和处理:一、地质勘察预测:在矿井设计和施工前,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水文地质预测,全面了解矿区的地质情况和地下水位变化规律,以便在设计和施工中做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二、有效的排水系统:建立完善的矿井排水系统,包括排水井、插入井、抽水设备等,以保证矿井内的水位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排水系统,确保其正常运行。
三、加强岩层支护:在矿井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岩层支护措施,避免因开采造成矿岩的塌陷和破裂,从而减少地下水的涌入。
四、注浆技术:可以利用注浆技术加固矿井周围地层,填补裂隙和孔洞,提高地层的渗透性,减少地下水涌入。
五、监测与预警:建立矿井水害的监测系统,通过对地下水位、土壤湿度、应力和变形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矿井的水害风险,采取相应的预警和应急措施。
矿井水害的成因复杂多样,预防和治理矿井水害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措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技术的创新,矿井水害的防治工作将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矿井防治水专业名词1、矿井水害:凡影响生产,威胁采掘工作面或矿井安全、增加吨煤成本,使矿井局部或全部被淹没的矿井水,都称为矿井水害。
2、矿井突水:指煤矿在正常生产中,大量地下水突然集中涌入井巷的现象。
3、重大突水事故:指突水量首次达到300m3/h以上或者造成死亡3人以上的突水事故。
4、老空:采空区、老窑和已经报废井巷的总称。
5、老空水:包括古井、小窑、矿井采空区及废老塘的积水等。
6、采空区:回采以后不再维护的空间。
7、水淹区域:被水淹没的井巷和被水淹没的老空的总称。
8、矿井正常涌水量:矿井开采期间,单位时间内流入矿井的水量。
9、矿井最大涌水量:矿井开采期间,正常情况下矿井涌水量的高峰值。
10、矿井突水量:含水层或含水体中的水突破隔水体而突然进入采掘系统空间的水量。
11、安全水头值:隔水层能承受含水层的最大水头压力值。
12、防隔水煤(岩)柱:为确保近水体下安全采煤而留设的煤层开采上(下)限至水体底(顶)界之间的煤岩层区段。
13、水害防治十六字原则:是指“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
“预测预报”是指查清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对水害做出分析判断;“有疑必探”是指对可能构成水害威胁或水情不明的区域,采用钻探、物探、化探等综合技术手段查明或排除水害;“先探后掘”是指先综合探放,确定巷道掘进没有水害威胁后再掘进;“先治后采”是指根据查明的水害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排除水害隐患后,再安排回采。
14、“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防”主要指合理留设各类防水煤柱;“堵”主要指注浆封堵具有突水威胁的含水层;“疏”主要指探放老空水和对承压含水层进行疏水降压;“排”主要指完善矿井排水系统;“截”主要指加强地表水的截流治理。
15、探放水:包括探水和放水两个方面。
探水是指采矿过程中用超前勘探方法,查明采掘工作面顶底板、侧帮和前方等水体的具体空间位置和状况等,其目的是为有效地防治矿井水害做好必要的准备。
矿井水害的防治措施一、矿井水害的概念矿井水害是指地下水进入煤矿开采区域,给煤矿的开采和生产带来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矿井水的渗入会对矿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使矿井内的煤层受到侵蚀和冲刷,从而对采煤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对采煤过程中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
二、矿井水害的影响1.对采煤设备的影响矿井水害会使煤炭开采工作中的工作面面临着水压力的挑战,大大影响了采煤机、输送设备的正常运转及维护保养等工作。
2.对采煤生产的影响在矿井的采煤过程中,如果遇到大量的矿井水,则必须先进行排水处理,否则会导致采煤面的冒顶现象,大大降低采煤的进度和生产效率。
3.对矿井安全的影响一旦矿区内的矿井水采取不及时的排水处理措施,会引发矿区内的大面积地质灾害,从而可能对矿井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三、矿井水害治理的措施1.合理布置和设计在煤矿设计和开采过程中,需要合理地布置排水管道和排放口,以便实现针对性的排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矿井水害的损失。
2.加强预测管理通过对矿井开采范围内的地下水进行预测,可以有效的评估矿井水害的风险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方案,同时还可以合理地制定矿井的生产计划和安全措施。
3.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现在科技手段的进步使得煤矿水害治理的手段更为丰富,例如采用地面辐射技术及声波观测技术、喷注浆体等先进技术手段,可以更加高效地预测矿井水害的范围和类型,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防止措施。
4.加强排水与防渗在矿井的开采过程中,应该及时采取排水工作,将矿井内部的水尽量排出,同时可以采用水封减压、堵洞坝替等灌浆技术来达到劈出渗水和封堵地下水的目的,从而减轻矿井水害对煤矿的威胁。
四、总结总之,矿井水害的防治工作对于煤矿的生产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有效防治矿井水害方面,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处理和防止矿井水害,以确保煤矿的生产顺利进行,以及保证矿井工人的生命安全。
矿井水害防治措施1. 引言矿井水害是指由于地下水通过采矿工作面、井筒、巷道等途径涌入或渗入矿井内部,并对矿井工作环境和矿山生产造成威胁的现象。
矿井水害不仅会影响矿井的生产效率和安全运行,还会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采取有效的矿井水害防治措施对于矿山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矿井水害防治措施,包括井下排水系统、巷道加固与防水、井筒防水和堰塞体处置等。
2. 井下排水系统井下排水系统是指通过排水井、水泵和管道等设施将井下的地下水抽排到地面外部,降低井下水位,减少井下水害的发生。
井下排水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排水井与水泵站:矿井中设立排水井,由井筒连接到地面,通过水泵站将井下的地下水抽出。
排水井的位置和数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以保证全面有效地排水。
•设置排水管道:从排水井中引出的地下水需要通过排水管道排出矿山区域。
排水管道需要合理布局,通常要避免过长的管道,以确保排水效率。
•监测与维护:排水系统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排水效果。
同时,对于排水井和管道的破损和堵塞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修复和清理。
3. 巷道加固与防水巷道是矿井中人员和物资流通的重要通道,对巷道进行加固和防水可以有效地减少地下水进入巷道和矿井的可能性。
巷道加固与防水的具体措施包括:•巷道支护:通过使用钢架、锚杆、喷射混凝土等材料,对巷道进行支护,增强巷道的稳定性和抗水能力。
巷道支护可以减少地下水渗漏和水害的发生。
•防水涂料与砌筑:在巷道的墙壁和地面上涂覆防水涂料,使用防水砌块进行墙壁砌筑,以防止地下水渗透进入巷道。
这些防水措施可以有效地阻隔地下水的进入。
•排水沟和泵站:在巷道的底部设置排水沟,通过排水泵站将进入巷道的地下水抽排到井下排水系统。
这样可以及时将巷道中的地下水排走,减少地下水渗漏导致的水害。
4. 井筒防水井筒是矿井中与地面直接相连的通道,也是地下水涌入矿井的主要途径之一。
井筒防水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地下水通过井筒进入矿井。
矿井水害预防制度矿井水害是指由于矿井地质条件、开采技术等因素引起的矿井内水的涌入和堆积,导致矿井工作面停产、设备损坏甚至人员伤亡的灾害。
为了预防矿井水害的发生,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各国纷纷建立了矿井水害预防制度。
一、加强矿井地质勘探和水文地质监测地质勘探是预防矿井水害的基础。
在矿井开采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确定矿井区域的地质条件,特别是确定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参数。
同时,还需建立地下水位的监测系统,对地下水位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
二、优化矿井设计和合理布局矿井的设计和布局是预防矿井水害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矿井时,需要考虑矿体、断层、软弱带等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确保矿井的安全性。
同时,还需合理布局井口、矿井巷道和矿井设备,确保矿井的畅通和排水。
三、完善矿井排水系统和应急预案矿井排水是预防矿井水害的重要措施。
需要建立完善的矿井排水系统,包括矿井排水设备、排水巷道和排水井等。
同时,还需制定详细的矿井水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级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在矿井水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四、加强矿井安全监管和培训矿井安全监管是预防矿井水害的保障。
需要建立健全的矿井水害预警和监测系统,随时掌握矿井的地质和水文情况。
同时,还需加强对矿井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五、加强研究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科技创新是预防矿井水害的重要手段。
需要加强对矿井水害成因和预测的研究,开展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探索。
同时,还需积极推广应用已有的矿井水害预防技术,提高矿井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矿井水害预防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面对挑战。
需要建立国际矿井水害预防机构,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还需建立矿井水害预防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全球矿井水害的动态。
总结:矿井水害预防制度是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通过加强地质勘探和水文地质监测,优化矿井设计和布局,完善矿井排水系统和应急预案,加强矿井安全监管和培训,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可以有效预防矿井水害的发生,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矿井的可持续发展。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矿井水害指的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与矿石接触所导致的水灾。
矿井水害严重影响了煤矿开采的安全和效率,对煤矿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矿井水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地下水源、地质构造、矿井开采等多方面的因素。
防治矿井水害的方法包括预测、控制、抽排和治理等多种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一、矿井水害的成因1. 地下水源地下水源是矿井水害的主要成因之一,地下水源主要来源于雨水、河水、湖水以及层间水。
这些地下水源通过破裂、断层、岩溶等地质结构通道进入矿井,引发水害。
2. 地质构造地下断层、褶皱、岩溶等地质构造是矿井水害的重要成因之一。
当矿井开采穿越到这些地质构造时,地下水源就会通过这些地质结构扩散到矿井中,导致水害。
3. 矿井开采矿井开采工程中的开采活动是引发矿井水害的直接原因。
开采遇水带、深部大断层、厚润土层时,容易导致矿井水害。
二、矿井水害的防治方法1. 预测预测是防治矿井水害的首要任务。
通过对地质构造、地下水源的分布和规律进行分析,可以预测出矿井水害可能发生的区域和形式。
2. 控制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采煤进度、改变顶板支护方式、合理布置煤柱等措施,减少对矿井地下水的扰动,从而减少矿井水害的发生。
3. 抽排对于已经发生的矿井水害,可以通过抽水排放的方式将地下水源迅速排除,恢复矿井的正常生产秩序。
抽排地下水也要结合矿井排水系统进行,确保排放的地下水不会对矿井环境造成新的影响。
4. 治理在矿井水害的治理中,除了对地下水源进行抽排外,还可以通过注浆、封堵、固化等方式对矿井地下水进行治理,减少或阻断地下水源的进入。
矿井水害的成因复杂,防治方法多样。
在实际施工中,矿山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矿井水害对煤矿生产的严重影响,加强对矿井水害的预测、控制、抽排和治理。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减少矿井水害对煤矿生产带来的影响,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
煤矿矿井水害的名词解释煤矿矿井水害是指在煤矿采矿过程中,由于地下水的渗入和积聚导致的与矿井运作以及矿工安全相关的问题。
水害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难题,对于矿井的安全稳定和矿工的人身安全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矿井水害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渗水、涌水、冒水和突水。
首先,渗水是指地下水通过矿井壁岩的裂缝、孔隙或矿井开挖过程中的裂隙进入矿井的现象。
这种水害是比较常见且普遍的,根据水流量的大小可以分为小渗水和大渗水。
小渗水一般通过加强地下水的排涌系统可以解决。
而大渗水是指水流量较大,一般需要进行围岩的加固或者矿井涵水进行排放。
其次,涌水是指地下水突然从裂缝、断层或孔隙中喷涌而出的现象。
涌水的原因可以是构造活动、岩层的涌动或者矿井附近下水道失效等。
涌水一般来说是较为严重的水害,它会迅速危及矿井和矿工的安全。
应对涌水,矿井必须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如封堵涌水源、引导水流等。
第三,冒水是指地下水在矿井采矿活动中由于压力的改变而从矿井内部冒出来的现象。
冒水一般发生在矿井底板或采空区域的上部,这是因为采矿活动短期内导致矿井压力失衡。
冒水问题的解决需要对矿井的开采方式进行调整或者改进。
最后,突水是指地下水在矿井中以很高的速度侵入的现象。
突水的原因可能是矿体破坏、大规模岩爆或者矿井应力突发变化等。
突水是最严重和危险的水害,因为水流速度快,极易造成矿工伤亡和矿井崩溃等严重后果。
突水发生时,矿井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如紧急封堵水源、疏散矿工等。
煤矿矿井水害的解决需要采取综合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方法。
首先,在矿井设计和施工阶段,应加强对矿井围岩的加固和支护工作,以防止渗水和涌水的发生。
其次,采用先进的井下排水系统,如井下泵站、排涌设备等,及时排除矿井内积水。
此外,还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矿井的排涌系统,确保其正常运行。
最后,加强矿井管理,提高矿工的安全培训和自救能力,以应对水害发生时的紧急情况。
总之,煤矿矿井水害是在煤矿采矿过程中由于地下水的渗入和积聚导致的与矿井运作以及矿工安全相关的问题。
矿井水害防治及应急措施汇报人:日期:目录CATALOGUE•矿井水害概述•矿井水害预防措施•矿井水害应急措施•矿井水害案例分析•矿井水害防治及应急措施建议01CATALOGUE矿井水害概述•矿井水害是指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在井筒、巷道、采掘工作面等处遭受地表水、地下水、老空水、断层水、岩溶水等水源的突水、透水、溃入等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按照水源类型划分,矿井水害可分为地表水水害、地下水水害、老空水水害、断层水水害和岩溶水水害等。
地表水水害是指由于地表水体(如江、河、湖、海等)渗入井下而引起的水害。
地下水水害是指由于地下水位上升或渗透压力增大,导致井下水源涌入而引起的水害。
老空水水害是指由于老空区积水渗入井下而引起的水害。
断层水水害是指由于断层破碎带含水层中的水源涌入井下而引起的水害。
岩溶水水害是指由于岩溶发育地区的岩溶含水层中的水源涌入井下而引起的水害。
未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水的分布、类型、运动规律等认识不足。
在没有完全排除水患的情况下进行采掘活动,导致水源被触发而引起水害。
缺乏有效的防水设施和应急预案,无法及时控制水源的涌入和撤离人员。
采掘过程中未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01020304矿井水害发生原因02CATALOGUE矿井水害预防措施设立防治水管理机构和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
建立健全防治水工作制度,包括水文地质观测、防治水技术方案审批、工程验收等制度。
制定防治水工作计划和长远规划,并纳入企业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防治水工作体系03加强现场检查,定期对矿井进行水文地质观测和防治水工程检查,确保防治水工作落实到位。
01实施防治水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在防治水工作中的职责。
02严格执行水害防治技术管理规定,包括制定防治水技术方案、审批和验收等环节。
严格执行防治水安全管理制度1 2 3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防治水技术培训,提高员工防治水意识和技能水平。
矿井水害的名词与类型(一)矿井水害名词(1)矿井水凡是在矿井开拓、采掘过程中,渗入、滴入、淋入、流入、涌入和溃入井巷或工作面的任何水源水,统称为矿井水。
(2)矿井突水(简称突水)凡因井巷、工作面与含水层、被淹巷道、地表水体或含水的裂隙带、溶洞、洞穴、陷落柱、顶板冒落带、构造破碎带等接近或沟通而突然产生的出水事故,称为矿井突水。
(3)矿井水害凡影响生产、威胁采掘工作面或矿井安全的、增加吨煤成本和使矿井局部或全部被淹没的矿井水,都称为矿井水害。
(二)矿井水害类型造成矿井水害的水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老空水。
其中地下水按其储水空隙特征又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等。
现根据水源分类,把我国矿井水害分成若干类型(见表1-1-2),作为防治矿井水害时的参考。
表1-1-2 矿井水害类型注:①表中矿井水害类型系指按某一种水源或某一种水源为主命名的。
然而,多数矿井水害往往是由2~3种水源造成的。
单一水源的矿井水害很少。
②顶板水或底板水,只反映含水层水与开采煤层所处的相对位置,与水源丰富与否、水害大小无关。
同一含水层水,既可以是上覆煤层的底板水,又同时是下伏煤层的顶板水。
例如,峰峰矿区的大青灰岩水,既是小青煤层的底板水,又是大青煤层的顶板水。
因此,不按此分类。
③断层、旧钻孔、陷落柱等都可能成为地表水或地下水进入矿井的通道(水路),它们可以含水或导水,但是以它们命名的水害,既不能反映水源的丰富程度,又不能表明对矿井安全危害和威胁的严重性。
因为由它们导水造成的矿井水害有大有小,有的造成不了水害。
其危害或威胁程度,决定于通过它们的水的来源丰富与否。
煤矿防治水害方法如前所述,我国在矿井水害防治方面,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技术和措施,如疏干降压、注浆堵水、突水预测和探放水等(见表1-1-3)。
表1-1-3 煤矿防治水害方法简介《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编第六章防治水部分条款的决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7号)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什么叫矿井水害
水害对煤矿安全生产有什么影响
矿井水害是怎样导致的
矿井水害事故发生有什么规律可循
▪一、什么是矿井水害?
▪矿井水:在矿井开拓、采掘过程中,渗入、淋入、流入、涌入和溃入井巷或工作面的任何水源水,通称矿井水。
▪矿井水害:指影响矿井正常生产活动,对矿井安全生产构成威胁以及使矿井局部或全部被淹没的矿井涌水事故,都称之为矿井水害(灾)。
•二、矿井水害会给我们安全生产造成哪些危害?
▪1、恶化工作环境
▪2、缩短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
▪3、引起巷道变形(增加开采成本)
▪4、降低资源开采率(保安防水煤柱)
▪5、易引起瓦斯积聚、爆炸或中毒
▪6、失控易造成淹井及人员伤亡
▪三、矿井水害发生需要哪些条件
▪1、充水水源
▪2、充水途径
▪3、充水强度
▪4、失控
(三)充水强度
▪ 根据涌水量情况分为四类:
指单位时间内正常涌入矿井的水量Q (m 3/min )
涌水量小的矿井:
Q <2m 3/min
涌水量中等的矿井:
2m 3/min ≤ Q ≤5m 3/min
涌水量大的矿井:
5m 3/min ≤ Q ≤15m 3/min
涌水量极大的矿井: Q ≥ 15m 3/min
▪ 根据突水点突水量的等级划分标准
1、小突水点:≤60m 3/h
2、中等突水点:60~600m 3/h
3、大突水点:600~1800m 3/h
4、特大突水点:≥1800m 3/h
• 四、矿井水害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1.地面防洪措施不当;
2.井下水文资料不清,盲目施工;
3.井巷(筒)位置设计不合理;
4.探放水设备未有效发挥作用;
5.施工措施不力,工程质量差,赶进度等;
6.乱采乱挖破坏了防水煤柱;
7.井下排水系统不完善或管理不到位;
8.麻痹大意、违章作业;
9.有突水预兆没及时采取措施;
10.管理不重视,制度落实力度不够等。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煤矿防治水工作,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井巷充水特征出发,矿井根据受采掘破坏或者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矿井及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矿井涌水量或者突水量分布规律、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类型以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等4种。
1、煤矿常见的水害事故类型有哪些?
2、各类水害事故发生的特点是什么?
3、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