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中对数据的精度要求与补测方法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土地调查的测绘方法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保护耕地、缓解土地供应紧张,所以我国需要在全国各地区进行全面的土地调查,以统计可开发土地的利用现状和可开发潜力。
土地调查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但是传统的测绘方法成效慢、耗时长,严重影响了土地调查的效果。
因此,现代的测绘方法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能够做到高度定位、高精度、灵活性测量,并且可以获取当前空间数据,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土地调查当中。
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土地调查的测绘方法,并且对各种测绘方法的具体应用做出了阐述。
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一些启发和参考,推动现代化测绘方法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关键字:土地调查;测绘;更新随着全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城乡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有的土地调查成果不能满足实际土地开发的需要,土地调查的资料难以跟上数据更新的速度,制约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土地的保护和土地市场秩序的维护也有不良的影响。
因为顺利地完成土地调查能够保证土地开发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将现代化的测绘方法运用到土地调查当中,是维护土地市场秩序、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的测绘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准确性和快速性,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土地调查当中。
一、土地调查的步骤1、土地现状的调查技术路线土地现状的调查技术流程有现场勘探、平面测量、修测、图片编辑、建筑现状研究、地籍管理信息的建立与完善等。
测量的具体方式是将城镇的地籍调查最终数据按照1:500的比例,对不断变化的土地进行修测与补测,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全站仪解析法进行测绘,将测点的具体位置明确标注在草图上,并通过相关软件传输到电脑,运用电脑绘图软件进行编辑。
在调查过程中,利用数据库技术及网络技术,建立完整的土地调查体系。
2、土地现状的分析技术路线利用上述方法得出调查技术路线,利用统计学技术分析出待开发土地现状的数据分布、空间分布,并且通过土地的利用强度、土地的利用率、土地的利用结构等不同方面对即将开发的土地进行评价。
地籍测量简介: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
地籍测量的方法:按设备手段不同分为普通测量法(地面法)、航测法和综合法;按地籍原图的成图方法分为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和图解法;按基本图件的可用性,分为地籍修测、补测与全测。
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及成图比例尺:小城镇地籍测量水平控制网的基本要求主要是精度方面的要求:四等控制网最弱相邻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小于5厘米,四等以下网最弱点小于5厘米。
城镇地籍平面控制网坐标系统应满足投影长度变形值小于每千米2.5厘米的原则。
以上第一条必须达到精度要求,第二条应当考虑精度要求。
其它要求还包括:要有足够的密度,由高级到低级逐级发展,应有统一的规格,基本控制网的布设考虑城镇发展远景等。
界址点测定精度分为两类: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作为一类: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的界址点作为二类。
具体要求见下表:类别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界址点对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使用范围中误差允许误差一±5 ±10 ±10 ±10 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二±7.5 ±15 ±15 ±15 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的界址点注: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差系指用解析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系指各种方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
成图比例尺取决于所测地区地籍要素的复杂程度及经济发展要求。
地籍基本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或1∶1000,郊区可选用1:2000,经济繁荣的城镇地区,精度要求较高,宜采用1∶500,独立工矿区和村庄也可采用1∶2000,农村地区可选用1:5000和1:10000的比例尺。
数字地形测量基本要求1.1数字地形测量1.1.1图根控制测量1.1.1.1图根点精度要求图根点平面位置中误差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高程中误差不大于5cm。
1.1.1.2图根控制点的布设(1)图根控制网采用一级图根导线形式,测角中误差为土12〃,测距中误差为土12mm。
界址(界址)控制点宣布设成多结点网形或附合线路形式,附合线路长度不超过1500米。
测区内各等级GPS点可作为图根导线的起算点。
多结点导线线应有足够的网形强度,联测足够数量且分布均匀的高等级控制点,以保证界址(图根)控制点的点位精度均匀分布。
一般情况下不布设二级图根导线。
(2)图根控制点应保证足够的密度,按照数字测量的要求,结合地籍要素测量需要,图根点的密度一类地形每不;不少于96点,二、三类地形每不;不少于 64点,建筑密集区域需适当增加密度。
(3)个别困难地带(如死胡同),一级导线确实无法贯通的,可用去导线方式补充发展支导线不得超过一站,并且需要往返测量。
(4)图根导线采用全站仪施测,不宜超过两次附合,采用手簿记录或电子记簿。
图根埋石点须用一级图根导线联测。
1.1.1.3图根控制点的埋设(1)图根点采用固定标志,如用水泥钉或在水泥地上刻十字,并标明点号。
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通视、设站良好,便于使用保存的地方。
(2)埋设图根控制点时,每幅图至少应埋设1个固定点(如大铆钉、水泥桩),并且每个固定点要和一个相近GPS一级点通视,以保证每幅图不少于2个埋石点。
1.1.1.4图根控制点编号图根控制点的编号以作业小组为单位,以不同的字母开头,后带三位流水号排列,采用“英文字母” + “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一位用大写英文字母A、B、C、……代表作业组号,后用阿拉伯数字流水编号,从1至999,为不影响图面美观,编号不得大于999。
流水编号允许缺号或跳号,但不得重复。
为避免同其它等级控制点混淆,图根控制点编号中的英文字母不使用E、I、O等字母。
地籍测量中影响界址点精度的主要因素与对策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地籍测量当中界址点精度的标准,并对于地籍测量当中界址点精度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及采取有效控制策略解决,从而使地籍测量中界址点精度提升。
关键词:地籍测量,界址点精度,因素,对策为了使土地得以有效利用以及加强管理,那么就需要科学开展地籍测绘工作,其指的是通过专业测绘技术测量宗地权属界址线的形状及位置等。
各界址点坐标测量是较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它与最终测量成果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那么就需要使界址点观测精度得到保证。
界址点测量一般有三种方式:部分解析法、图解法以及解析法。
当前光电测距仪已经被广泛的使用,通常采取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具有较高的精度,便于通过计算机管理资料。
1 地籍测量中测量与处理界址点数据当前一般采用解析法来获取界址点的数据,应用专业的采集软件,数据采集流程为:界址点校对、地形点和界址点进行观测、编制草图、编辑及输入数据、绘制地籍图、数据入库。
具体观测过程中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其一,对地籍元素进行校对,再进行测绘,从而确保权属调查的准确性。
其二,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要将草图绘制好以及对编码进行记录和连接信息。
其三,连续测算未知点的情况下,要引入已知点检核。
其四,进行坐标检核或是长度检核界址线和界址点,测定地物点和界址点的过程中,由于其中会有人为或是别的因素干扰,那么会导致采集特征产生偏差,在偏差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剔除和定位,那么会对特征点原有的几何条件造成破坏。
为了使测绘的可靠性和精度提升,那么就需要平差处理测绘成果。
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将平行线、单个直角和直线进行处理,常见的是处理成片房屋,由于各种条件的关联,各房屋之间存在一定联系,那么此时就不适合处理单个直角,可采取分级控制的形式,采取逐级平差的形式处理房屋的分级平差。
联系实测位置的复杂程度,通常分为一至三级。
从简单图形来说,考虑条件不多的情况下,可将复杂图形分为两个等级,更加复杂的可分为三级。
探析提高RTK 测点精度的方法及措施近年来,随着GPS 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测量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RTK(Real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更是提高了测量效率。
实践证明RTK 实时动态测量精度上虽能满足图根级的控制测量,但与静态相比,GPS-RTK 还存在着缺少检核、可靠性不高等缺点。
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RTK 测量精度的可靠性,如何来提高RTK 测量精度。
利用网络RTK 进行数据采集方面的方法,通过虚构一个测绘项目的数据比较与静态的差别,确定小区域范围精度的可靠性。
一、gps-rtk测量在陕南山区勘测定界(一)GPS RTK技术的工作原理GPS RTK技术是在参考站接收机在本身进行GPS测量的同时,通过无线电台等数据链设备,实时的将其测量信息和键入信息发送给流动站。
流动站则通过接收电台接收来自参考站的信息,并通过测量手簿的内置软件,在系统内形成差分观测值,组成差分方程,实时的解算出待测点在WGS 84 地心坐标系下的三维大地坐标和相应的精度指标[1]。
可靠性分析。
在实际工程测量中,都是以国家参心坐标或地方独立坐标为平面测量基準信息,以似大地水准面为基准的正常高系统作为高程测量基准信息。
因此,为满足工程测量的需求要对GPS测量成果进行坐标转换、投影变换以及高程拟合等一系列的操作。
而基准转换以及转换方法的不同必然会在GPS 测量误差源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误差。
(二)操作注意1.正确地设置参数开始测量之前,要在TSC1控制手簿中新建一个项目,根据操作手册设置与测区相应的投影参数和椭球参数,建立对应的坐标系统。
以汉江中游(80西安坐标系及36带)为例,在投影菜单中输入以下参数。
1类型:横轴墨卡托投影;o坐标北移:0.0 m;"坐标东移:500 000.0 m;1/4原点纬度:0 N;1/2中央子午线:108 E;3/4比例因子:1.0;?长半轴:6 378 245;à扁率:298.3。
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地籍测绘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
它是指利用测量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土地进行调查、划分和测绘等工作,以描绘出土地的地理位置、大小、形状、所有权和使用情况等基本信息。
地籍测绘是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涉及土地使用权的确认、土地变更手续的办理、土地征收和拆迁的补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一、地籍测绘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地籍测绘是国家土地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保障土地权益和资源利用地籍测绘的主要目的是对土地的规划、划分、使用、状况等进行调查和测绘,描绘出土地的地理位置、大小、形状、所有权和使用情况等基本信息,为土地使用权的确认、土地使用状态的监管和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2.加强土地信息管理和统计分析地籍测绘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土地信息管理体系,提高土地信息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通过地籍测绘,可以得到土地的基本信息和相关数据,为土地资源的统计分析、综合决策和规划编制提供依据。
3.落实土地利用规划和保障国家利益地籍测绘可以有效地落实土地利用规划和保障国家利益。
通过地籍测绘,可以清晰地划分土地使用范围、确认土地所有权、核实土地用途和面积等信息,防止非法占地和突破规划用地的现象,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地籍测绘的主要内容和流程地籍测绘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调查、土地划分和土地测量三个方面。
1. 土地调查土地调查是地籍测绘的基础工作,它是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确定土地位置和范围,并获取土地的基本信息。
土地调查主要包括土地界址标志的设置、现状调查、历史资料调查、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等。
在土地调查过程中,应掌握路线确定、资料获取、情况说明等技巧。
2. 土地划分土地划分是将土地按照政治、经济或行政区划进行划分,确定各个土地单元的地理位置、边界和面积。
(1)按属性划分土地按用途、所有权、权利性质等分类划分;(2)按位置划分土地在行政区域或地貌位置上进行划分;(3)按形状划分将规则或不规则的土地单元,按均等原则划分为多个具有均等形状的土地单元。
地籍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摘要:地籍也就是土地所属的户籍,地籍测量技术融合了测量技术和土地信息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因此,地籍测量是土地档案建立的根本,也是政府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的前提,地籍测绘可以使土地得到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
对地籍测绘结果进行数据化分析,即方便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同时也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本文将具体分析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籍测量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地籍、地籍测量及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相关概念1、地籍即土地的簿籍与图册,主要用于记载土地及其附属物的类型、界址、数量、位置、用途和权属等情况,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土地的各种特征和信息。
地籍信息主要由地籍图形集、地籍数据集以及地籍簿册三部分来进行表述。
2、地籍测量。
1)地籍测量的意义地籍测量就是运用测绘手段,对土地及其附属物的位置、面积、数量、用途、权属、质量、经济价值及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测定和调查的活动。
通过地籍测量,可以获得土地位置、面积、权属界址、房产情况等产权资料。
而且,地籍测量所得到的数据以及整理的资料都具有法律效力,是进行土地登记、发证以及地税收取的重要依据。
2)地籍测量的内容数字化地籍测量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籍图根控制的测量以及地籍勘丈、地籍调查表的输入和输出、土地申请书及归户卡的生成与输出、图幅结合表及控制点网图的生成与输出、土地面积量算等。
3)地籍测量的目的地籍测量的目的在于:用来表述每项宗土地的形状、数量、权属界线位置等基本情况。
在于全面、真实地掌握土地的面积、属性、用途、经济价值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与土地管理相关的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并运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实现地籍管理自动化,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3、数字化地籍测量数字化地籍测量,即运用数字化采集设备采集地籍数据,运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然后输出并绘制各种地籍图件的一种测绘技术。
地质勘察测量中几种常用的放样方法及其精度分析作者:孔宪恩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4年第6期孔宪恩(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云南总队)摘要:本文从地质勘察测量的主要工作内容与基本原则出发,对地质勘察测量中几种常用放样方法和精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地质勘察测量放样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地质勘察测量放样方法精度分析在地质勘察测量中放样会对整体测量质量与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通过准确的测量放样,不仅有助于明确施工位置,为地质勘察测量提供了准确的方向,保证测量精度,还能促进测量作业能够顺利开展,也为地质勘察质量检查、测量、地籍绘制等作业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在地质勘察测量中若选择没有正确的放样点,就会直接影响到测量精度,难以保证地质测量工作的开展,也无法满足施工质量。
当前在地质勘察测量工作中辅助放样的工具有很多,常用的设备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站仪、GPS-RTK 测量系统等,采用这些实用的测量工作,有助于提高放样精度,减少测量误差,使地籍测绘的精度随之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了双重提升,保证地质勘察作业的顺利完成。
1 地质勘察测量的主要工作内容与基本原则地质勘察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剖面测量、地质填图测量、钻探工程测量、坑探工程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勘探区平面测量、勘探区地形图测绘等,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可分为测量勘探线剖面、布测勘探基线与勘探线以及测量定位勘探线基点、探槽、端点、坑口、探井、地质点、取样钻孔、勘探坑道测量、竖井联系测量等环节。
开展地质勘察测量工作应严格遵循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切记不可多工序同时进行,每完成一阶段工作后,对测量结果进行验算核对后,才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在地质勘察测量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第一,保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保证测量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合理性,保护各项测量设施及工具。
地质勘察测量的主要任务是将施工设计图纸上的地质勘察竖井、钻孔、平洞等放样在现场中,对现场已完成施工作业的平洞、竖井、坑槽探、物探点、钻孔、地质点等内容进行连续测量,并计算出准确的坐标值、高程值,将其绘制于区内大比例的地形图上,根据实际测量的地质剖面结果绘制地质剖面图,并将地质勘察的各种定点位置、地质界线点等绘制在区内大比例的地形图上。
地籍调查与土地测量的技术要点和数据处理方法地籍调查和土地测量是土地管理和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
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为土地权属的确认和土地利用的规划提供支持。
本文将探讨地籍调查和土地测量的技术要点以及数据处理方法。
一、地籍调查的技术要点地籍调查是为了确认土地所有权和边界而进行的一项工作。
下面是地籍调查的一些技术要点。
1.现场勘测地籍调查的第一步是进行现场勘测。
调查人员需要详细测量地块的边界和地形特征。
他们通常使用全站仪等测量设备记录必要的数据。
在进行测量时,应确保使用高精度的测量设备,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权属调查确定土地所有权是地籍调查的重要任务之一。
调查人员必须查阅不动产权属证书和相关的土地权属文件。
他们还需要与当地政府机构联系,了解土地交易记录和土地权属变动。
3.地籍档案整理地籍档案是收集、整理和存储土地权属信息的重要资源。
调查人员应仔细研究和整理现有的地籍档案。
他们应将新调查的土地信息与地籍档案中的记录进行对照,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二、土地测量的技术要点土地测量是为了获取土地特征和地形信息而进行的一项工作。
下面是土地测量的一些技术要点。
1.测量设备现代的土地测量通常使用全站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先进设备。
全站仪可以进行高精度的测量,包括水平和垂直角度、距离和高程等。
GPS可以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获取准确的地理坐标。
2.高程测量高程测量是土地测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调查人员可以使用水准仪来确定地块的高程信息。
他们还可以使用雷达测距仪等高级设备来获取精确的高程数据。
3.地貌测量地貌测量是为了捕捉土地表面的形态和特征。
这些测量数据可以用于土地评估和土地规划。
地貌测量通常包括测量地块的坡度、地形和水流方向等。
三、数据处理方法地籍调查和土地测量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
1.数据清洗和校正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调查人员需要清洗和校正收集到的数据。
第33卷第6期2010年12月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G EoM A Tl C s&S PA TI A L l N FoR M A T l o N T E C H N O L O G YV oI.33.N o.6D ec.,2010地籍测量补测的方法及精度分析董志海1”,何腾飞1…,何诚1,刘柯珍1,冯仲科1(1.北京林业大学测绘与3s研究中心,北京100083;2.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91;3.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兵指挥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基于地籍测量中存在界址点坐标未知、界址标志丢失,在初次查图阶段需要补测,且补测部分具有面积小、分布琐碎、精度要求高等问题;分析了地籍测量中对数据的精度要求,提出独立坐标系统测量数据,运用C A SS 软件转换数据的测量方法,与传统的补测方法进行比较并结合实例对误差进行精度分析。
得出该方法省工、省资、省时,能够达到国家技术规程的精度要求。
关键词:地籍测量;补测;独立坐标系;精度分析中图分类号:P2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867(2010)06—0029—03R e se ar c h on t he M et hod of A ddi t i onal Sur ve y i n C adas t r a l Sur ve yand Pr eci s i on A nal ys i sD O N G Z hi—hai l”,HE T e ng—f e i l…,H E C he n91,LIU K e—zhenl,FE N G Zho ng—k el(1.I nst i t ut e of G I S R S&G PS,B e i j i ng For e s t r y U ni ve rsi t y,B e i j i ng100083,C h i n a;2.Chi nes e A c adem y of Fore s t ry Sci ence I nst i t ut e of W ood Indust r y,B e i j i ng100091,C h i n a;3.Peopl e§Li ber at i on A r m y A i r D ef e n s e C om m and C ol l e ge,H enan450000,C hi na)A b s t ra c t:B a se d o n t he pr obl em s i n t he cadast r al sur vey w hi ch exi st e d unknow n boundar y point,l os t bounda r y m a r ks,r e qui r ed t he ad-di t i o nal sur v ey w i t h sm al l area,t r ivi al di s t r ibut i on and hi。
地形测量的常见工具与技巧地形测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对地球表面的测量和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使用各种工具和技巧来获取准确的地形数据。
本文将介绍地形测量中常见的工具和技巧。
1. 全站仪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测量仪器,被广泛应用于地形测量工作中。
全站仪通过激光或电子技术测量物体的位置和角度,从而准确测量地面的高程和坐标。
它具有自动化和高精度的特点,使测量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
2. GPS(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卫星导航系统,通过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来确定接收点的位置。
在地形测量中,使用GPS仪器可以迅速获取点的经纬度坐标,从而进行地形图的编制和测量分析。
GPS广泛应用于航空测量、地籍测量和地形图绘制等方面。
3. 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通过发射激光束并追踪反射后的激光束来测量目标物体的距离。
在地形测量中,激光测距仪可以快速测量地面的高程和距离,配合GPS和全站仪使用,可以获取更准确的地形数据。
4. 周界测量和剖面测量在地形测量中,周界测量和剖面测量是常用的技术手段。
周界测量是通过在被测区域的边界上进行测量,确定被测区域的轮廓和边界。
剖面测量则是在被测区域的内部,通过选择一条或多条剖面线来获取地面的高程特征和变化趋势。
5. 等高线测量等高线是指在地图上连接具有相同高程值的点而形成的曲线。
等高线测量是地形图制作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在地面上选择一组测点,并测量点的高程值,可以绘制出具有不同高程的等高线,从而反映地表的地形特征和起伏。
6.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人造卫星、航空器等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
在地形测量中,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形数据,包括地表覆盖、地形特征和地貌等信息。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提供补充和辅助地形测量工作的数据源。
7. 数据处理和分析在地形测量中,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通过使用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浅谈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分析及应用摘要:数字测量、gps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这些先进测绘技术为地籍测量管理系统提供了准确、合理、规范、全面的基础数据。
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地籍测量的技术做了介绍分析,指出现代测绘技术和方法正发挥着巨大作用,传统的籍测量手段已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测绘技术;地籍测量;技术应用;分析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现代地籍技术的测量模式地籍测量专业性强,地籍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对数据精度要求高,配套的成果资料现时性强,同步变更需及时。
因此,根据地籍测量所特有的专业性,现代测绘技术对于地籍测量来讲,主要有野外数字测量、gps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4种模式。
受环境和技术的约束,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但能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地籍信息的全覆盖采集。
1.1野外数字澜置模式数字测绘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产业和计算机制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为现代测绘的主流。
全野外数字测绘产品主要是全野外测绘的基础数字地形图、地籍图,是建立适用于国土、规斯.房产、城建、水利、电力等部门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基础信息库来源。
地籍也是如此,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运用这种测量模式采集的数据。
同时如果基础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标准较好,可供不同部门使用,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
1.2 gp8测量模式gps本身就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种标志。
在现代地籍测量中主要用gps控制整个测区,以满足精度的需要。
随着rtk技术的迅速发展,gps+rtk技术几乎覆盖整个测量领域。
这种测量模式能实时地获取地籍要素坐标信息,能在满足地籍测量高精度的前提下,在作业现场提供经过检验的测量成果,摆脱后处理的负担和外业返工的困扰。
gps—rtk技术卡要有两种方式:(1)gps-rtk接收机+测图软件。
利用gps—rtk接收机在野外实地测量各种地籍要素数据,经过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
提高变更地籍测量精度问题分析摘要: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地籍测绘是必须依赖的技术,必须通过准确的科学的地籍测量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提供信息。
而变更地籍测量是随着土地用途发生变化衍生而来的,保证变更地籍测量的精度需要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关键词:变更地籍;测量成果;测量精度中图分类号: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30-1近年来,我国各地土地管理部门已采用现代化测量仪器与电子计算机结合的做法对变更地籍予以测量,并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数字化地籍测量成果。
这些数字地籍测量成果精度高、功能多、易操作,已成为现代地籍管理及至整个土地管理工作的核心资料。
保持这些珍贵资料的现势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是日常地籍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新成果,运用新技术,做好变更权属调查和变更地籍测量。
1 变更地籍测量必须以准确、精密作保证国家的土地资源都是具体的经过地籍测量所取得的数据来登记管理的。
这其中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证所提供数据的准确性,也即通过测绘所获得的各类土地的位置、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面积以及地籍图必须是精确的,不能有误差,以满足决策部门的需要。
变更地籍测量源于土地开发和进一步加强管理的需要。
变更地籍测量所取得的信息就不可以有虚假成分,如果有虚假成分势必会影响或误导今后对这块虚假信息地块的开发和使用。
要取得变更地籍测量的准确信息,需要进行仔细认真的地籍测量,这种测量既是调查性质和普查性质的,也是修正和补充性质的,就其性质而言,也必须保证其准确性,否则就失去了测绘的意义。
2 针对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测量方法,提高精度,保证地籍调查成果质量数字化地籍测量是利用现代测量仪器,通过一定的测量方法采集外业数据信息,由计算机借助相应的软件进行处理,自动绘制数字化地籍图。
可见数字化变更地籍测量的精度直接由外业变更测量仪器和作业方法决定。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地籍测绘的步骤与技巧地籍测绘是测绘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广泛应用于土地管理、国土规划及土地权属确认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地籍测绘的步骤与技巧。
一、前期准备工作在进行地籍测绘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对测绘范围进行确定,并获取相应的地籍调查数据。
其次,应对测绘设备进行检查与校准,并确保测绘设备的正常运行。
另外,还需要明确测绘任务的具体要求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测绘方案。
二、现场测量现场测量是地籍测绘的核心环节,需要进行详细而准确的测量工作。
首先,应进行控制点的布设,通过测量获取准确的控制点坐标,并建立控制网。
接着,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和测量需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进行测量,如全站仪、GPS 等。
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参数的设置,并保持观测精度的稳定。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是地籍测绘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数据的录入与整理、数据的处理与计算以及数据的分析与展示。
首先,需要将测量获得的数据进行录入,并进行必要的校正和纠正。
其次,通过地籍测绘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计算,包括坐标转换、形状测量等。
最后,利用绘图软件对测绘结果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展示,生成测绘图件。
四、成果验收与评定地籍测绘的成果验收与评定是核实测绘结果的环节,对测绘成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估与验证。
验收与评定的方式可以是内部验收或外部验收,可以通过野外检查、数据对比、测量误差分析等方式进行。
在验收与评定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测绘规范和要求,并对测绘成果做出评价和报告。
五、质量管理与后期维护质量管理与后期维护是地籍测绘工作的重要补充,对测绘结果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起到保障作用。
在测绘过程中,需要遵循规范和技术要求,确保测绘数据和成果的质量。
另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和维护机制,及时更新和修订地籍数据,确保地籍测绘工作的长期有效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地籍测绘需要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现场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成果验收与评定以及质量管理与后期维护等环节。
利川市地籍(地形)测量细则一图根控制测量一、图根点测量的方式及精度在四等、一级GPS点的基础上加密图根点,图根点能够采用光电测距导线、GPS静态定位测量、GPS—RTK测量等方式施测平面和高程。
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 5cm。
二、图根点布设及选点、埋设图根点的密度应知足地形、地籍测量的需要,保证界址点的收集距离不大于200米。
一般每幅图埋石点数量很多于2点;每一个埋石点至少应与另一埋石点通视。
一、二级图根导线点编号,点号前冠以L、X、N加数字序号,如L001、X00一、N001等;GPS—RTK施测的图根点,点号前冠以K加数字序号,如K001等;支导线点编号,点号前冠以Z加数字序号,如K001等。
不埋石图根点标志一般采用临时标志,可选用如铁钉、木桩、刻石等材料,并用红漆标注点号。
对于需要进行图根点埋石的,依照以下标准执行:3、光电测距导线测量布设形式主要为附合导线和结点网,一般加密二次,个别导线无法贯通的旧街坊或庭院,通视困难地域,采用支导线形式补充,平坦开阔地也可采用全站仪解析极坐标法测定。
为了确保界址点和地物点的测定精度,本次作业原则上只布设一、二级图根导线,为了提高对点精度目标方向利用对点器觇牌。
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图根光电测距测量的技术要求等级附合导线长度(m)平均边长(m)导线相对闭合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测距坐标闭合差(m)DJ2 DJ6仪器类型II级(单程)测距一测回读数一1200 120 1/5000 1 2 ±24 1 2 ±二700 70 1/3000 — 1 ±40 1 2 ±注∶①表中n为测站数,导线结点间长度为附合导线长度的倍。
②当导线长度短于上表规定1/3时,其绝对闭合差不该大于15cm。
③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条时,其测角精度把边数放入根号外,常数放入根号内。
如∶14条边:±14。
4、支导线因受地形限制图根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少量图根支导线,支导线总边数不超过四条边,总长度不超过上表中一级图根导线规定长度的1/2,最大边不超过平均边长2倍。
《地籍测量学教案》PPT课件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PPT课件的形式,系统地介绍地籍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地籍测量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也可作为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籍测量的定义、目的和意义;2. 掌握地籍测量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原理;3. 熟悉地籍测量的方法和技术;4. 掌握地籍图的绘制和应用;5. 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地籍测量概述地籍测量的定义地籍测量的目的和意义地籍测量的主要任务2. 地籍测量原理地籍测量的基本原理地籍测量的方法和技术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3. 地籍测量仪器与设备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测量设备4. 地籍测量数据处理数据采集与整理数据平差与分析地籍测量成果的质量评价5. 地籍图绘制与应用地籍图的基本概念地籍图的绘制方法地籍图的应用领域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PPT课件,系统地介绍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地籍测量技术的应用;3. 讨论与问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4. 实践操作:安排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介绍;2. 案例资料:提供实际案例,用于讲解地籍测量的应用;3. 实践作业: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动手操作;4. 参考教材:推荐相关教材,供学生课后自学。
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地籍测量概述第2周:地籍测量原理第3周:地籍测量仪器与设备第4周:地籍测量数据处理第5周:地籍图绘制与应用六、地籍控制测量1. 地籍控制测量的概念与分类国家控制测量区域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2. 地籍控制测量的方法与技术三角测量导线测量GPS测量3. 地籍控制测量成果的应用地籍图绘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七、地籍细部测量1. 地籍细部测量的目的与任务获取土地权属界址点、线数据获取土地利用状况数据绘制地籍图2. 地籍细部测量的方法与技术解析测量勘测定界测量无人机摄影测量3. 地籍细部测量成果的应用土地权属登记土地交易土地评估八、地籍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1. 地籍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数据整理与转换数据平差与分析成果质量评价2. 地籍测量数据分析与应用精度分析误差分析数据可视化3. 地籍测量数据处理软件与应用地籍测量数据处理软件介绍软件操作与应用实例九、地籍图的编制1. 地籍图的基本要求与内容图纸规格与比例尺地籍要素表示地籍图例与符号2. 地籍图的编制方法与技术手绘地籍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籍图数字化3. 地籍图的应用领域土地管理土地规划土地开发与利用十、地籍测量的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1. 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土地权属界址测量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登记与发证2. 地籍测量在土地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土地规划编制土地开发项目测量土地利用效益评估3. 地籍测量案例分析案例一: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测量案例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测量案例三:土地征收与补偿测量十一、现代地籍测量技术发展1. 概述地籍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现代地籍测量技术的主要特点2. 遥感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遥感图像的获取与处理遥感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实例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GIS的基本概念与组成GIS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实例十二、地籍测量的法律与管理1. 地籍测量法律法规体系地籍测量相关法律法规概述地籍测量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管2. 地籍测量资质与管理地籍测量资质的取得与维护地籍测量机构的管理与监督3. 地籍测量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地籍测量质量控制方法与措施地籍测量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十三、地籍测量与土地登记1. 土地登记的基本概念与流程土地登记的定义与意义土地登记的基本流程与要求2. 地籍测量在土地登记中的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登记的关系地籍测量数据在土地登记中的应用3. 土地登记信息管理土地登记信息的管理与维护土地登记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十四、地籍测量案例研究1. 城市地籍测量案例案例一: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地籍测量案例二:城市旧区改造中的地籍测量2. 农村地籍测量案例案例一:农村土地确权的地籍测量案例二:农村土地流转的地籍测量3. 特定环境下的地籍测量案例案例一:地形复杂地区的地籍测量案例二:沿海地区的地籍测量与海陆变迁十五、课程总结与展望1. 课程回顾地籍测量学的主要知识点回顾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与反馈2. 地籍测量学的未来发展地籍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地籍测量学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3. 课程拓展与推荐阅读相关领域的拓展知识介绍推荐阅读资料与学术资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地籍测量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地形地籍测量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二O O五年二月九日地形地籍测量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一、首级控制(平面、高程控制)测量1.1.仪器设备检查情况1.1。
1 仪器检定项目是否齐全,检验结果是否符合要求,检验资料是否齐全。
1.1。
2 水准仪i角有无检查记录,精度是否符合限差规定.1。
1。
3 用于等级水准测量的水准标尺,有无检查标尺零点差及有关的真长改正值。
1。
2. 控制网布设1.2。
1 所布设的首级控制点是否满足测区要求,特别是测区边缘能否控制,是否能满足下一级控制发展的需要。
1.2.2 所布设的控制点是否逐级发展,有无先布设低等级控制,再布设高等级控制现象,无特殊情况,不能先布低等级控制后布设高等级控制;如有先布设低等级控制,再布设高等级控制时,低等级的控制网与高等级控制网的联测方法及平差方法是否正确;闭合导线的联测及检查是否正确,能否保证控制点点位的精度。
1。
2。
3 点位布设是否均匀合理,是否便于下一级控制的发展,是否便于设站,视野是否良好,能否满足二个以上通视方向的要求,能否满足测图需要,是否按原设计方案布点,改变部分是否报总工室审批,是否符合规范和设计书的要求。
1.2.4 埋石:a、控制点能否便于较长时间保存。
B、埋石点的标石规格和中心标志是否符合设计书的要求,标石是否规整光滑,字体是否字模压印或锯刻,字体朝向是否符合要求。
C、凿(锯)石点的框边深度、中心钉、字体、朝向是否符合规范和设计书的要求.D、点之记(Ⅳ等点从上等级)或点位说明(5秒点)是否符合要求,点位略图、交通线路说明是否清楚,点位说明是否清楚。
1。
2.5 起算数据:起算点等级、精度、坐标系统及投影面和投影带是否符合本测区的要求,高程系统是否正确,平面坐标和高程数据的来源是否可靠,高程导线起闭点是否经相应等级水准联测。
1.2.6 联测略图:a、联测的方法、方向是否正确,与观测记录是否一致。
b 、平面、高程的联测是否标明,起始方向点有无标注。
地籍测量中对数据的精度要求与补测方法分析
文章围绕漳平市城区地籍测量补测的实践,对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做了简要分析,同时介绍了几种实践中常用的地籍图补测方法,最后就基层(县级以下)地籍图补测方法精度做了分析,提出优化界址点测量精度的方法。
标签:地籍测量补测方法精度要求
0引言
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及用途等,并用文件、数据、图件和表册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地籍测量是测量技术与土地法学的综合应用,即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权利的测绘,城镇地籍图是县级国土管理工作的基础,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使土地的利用和权利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对地籍测量成果进行适时更新,且不可能人为地固定更新周期,只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变化情况,日常的地籍图补测是保持地籍系统现势性和准确性的关键。
漳平市城区地籍图于2008年施测,2009年全面完成,由于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推进,每年均出现一些新宗地需要更新,因财力、技术等原因,无法年年更新城区地籍图,补测宗地面积小,分布散,如何采用简易的补测方法,能够达到地籍测量精度要求,又节省财力,是基层测量工作者需要探索的现实问题。
1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1)地籍控制测量是在国家等级控制或城市等级控制等基本控制点的基础上,加密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控制点,为实测地籍图和界址点做好准备。
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基本精度: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0.05m;四等以下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0.05m。
(2)地籍要素测绘:主要包括界址点、线及其他重要的界标设施,建筑物和永久性构筑物,地类界和保护区界线。
在此基础上绘制地籍图,进行宗地的面积计算。
界址点对相邻图根点点位误差指用解析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对相邻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指各种方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
2地籍图的补测方法
地籍图补测是依托规模化地籍测量的控制成果、符合精度要求的界址点坐标成果,对新增的宗地、界线变化的宗地界址点测绘的过程,并在地籍图上变更、修正,根据补测宗地位置(内插宗地、外扩宗地)情况,按照补测精度不低于原
图精度的原则,选择不同的补测方法。
(1)内插宗地:指原可通视的相距50米(一个钢尺长)以内两相邻宗地间新增加的宗地地块,在检查两相邻宗地界址点间距无误后,常用图解勘丈法、部分解析法补测新增宗地界址点。
①图解勘丈法(适用规则图形小面积宗地,界址点为墙角、围墙角等建筑物特征点或建筑物特征点外偏一定距离):采用经检定合格的手持激光测距仪野外勘丈新增宗地建筑物特征点全部边长、建筑物特征点与原宗地相邻界址点距离,根据实测数据绘制新增宗地与相邻宗地相对平面位置图,以相邻原宗地界址点为基点,利用南方CASS绘图软件测站改正程序功能,将新增宗地与相邻宗地相对平面位置图纠正到原地籍图坐标系统,展绘新增宗地界址点。
②部分解析法(适用不规则图形宗地,应注意精度控制):采用解析法勘丈新增宗地与原宗地界址点通视的界址点距离,再用图解法勘丈新增宗地其他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以原宗地界址点控制新增宗地,以解析法勘丈的界址点为基础展绘出新增宗地部分界址点,再依据图解法测定的宗地位置、形状,对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校核后展绘新增宗地,补测成图。
(2)外扩宗地:指新增宗地仅与原地籍图宗地一侧相邻,或与原宗地距离较远(不通视),常用RTK引测图根控制点、全站仪直角坐标法补测新增宗地界址点。
①RTK引测图根控制点:在合适的地点架设基准站,在新增宗地附近选择原图已知首级控制点求取参数,在新增宗地附近设置可通视的图根点,采用三脚架对中RTK移动站,求取引测的图根控制点平面坐标值。
②全站仪直角坐标法(坐标测量法):在已知点上安置全站仪,输入已知点坐标,后视另一个已知点,输入坐标值,观测或支站观测新增宗地特征点或界址点,直接获取特征点或界址点坐标值,展绘新增宗地,补测成图。
3地籍图补测方法精度分析
3.1界址点点位中误差对宗地面积精度的影响
宗地面积的量算是利用界址点坐标来完成的,则界址点点位中误差对宗地面积的精度有一定的影响,宗地面积一定时,宗地面积精度随着界址点点位中误差的增强而减弱;界址点点位中误差一定时,宗地面积精度随着宗地面积的增强而减弱。
3.2图解勘丈法精度
我国现行地籍测量规范要求最大距离误差不得超过10㎝;激光测距的误差仅由仪器本身的精度决定,而我们使用的喜利得PD系列手持激光测距仪测距
0.2m—70m,测量精度±2mm,因此操作误差成为测距的主要误差,操作误差主要来源于对点误差、倾斜误差,对点误差属偶然误差,倾斜误差与倾角成正比,相对误差=(1-cosA)/ cosA,当倾角3°时,测距相对误差约1/700,当倾角1°时,测距相对误差约1/6700,如果测距作业时,保持管水准器气泡居中,测距精度完全可以达到我国现行地籍测量规范要求。
3.3部分解析法精度
由于宗地图中相邻界址已经丈量,虽然存在由解析法和图解法坐标反算出的相邻界址点距离与丈量距离不一致现象,但只要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对相邻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符合地籍测量规范要求,新增宗地在相邻界址点的控制下,通过平差,其与原宗地界址点间距误差及界址点对相邻地物点关系距离误差将减少,可以满足地籍测量规范要求。
3.4全站仪直角坐标法精度
在图根控制点引测达到地籍控制测量精度基础上,采用2″级全站仪直角坐标法测量界址点坐标,与地籍碎部测量一样,可以满足地籍测量规范要求。
4优化界址点测量精度的方法
(1)手持激光测距仪测距:严格操作方法,保证测距时管水准器气泡处于居中状态,两次测距读数,避免粗差,两次较差符合规范要求时,取平均值。
(2)RTK图根控制测量:经过许多测量学者实验分析,RTK图根控制测量成果点位精度达到了一级导线测量最弱点位中误差的要求,RTK测量成果不存在误差累积,可以达到常规导线测量规定的最弱点位中的误差,但相邻点间的相对定位精度只有在相邻点间距离大于一定长度后才能够达到导线测量规定的要求;RTK野外测量数据独立,因此应两次单独对点测量。
(3)全站仪支站次数的控制:在界址点的测量中,支站次数的累加对界址点的测量精度影响很大,在支站过程中,仪器本身的误差,测站点点位误差,对中误差及其他误差等误差始终在影响,根据误差传播定律,支站点从第一站到第二站时误差以√2的倍数增强,因此支站次数一般不能超过三次,尤其是低精度的测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