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与河南的革命运动
- 格式:pdf
- 大小:300.01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与河南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产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工人的人数和工人斗争规模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成长壮大,这为中国共产党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了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中左翼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进行宣传,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当时,焦作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也基本如此。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入侵焦作,成立了福公司,开始在焦作使用先进的机械和技术开矿,修筑道清铁路,掠夺焦作煤炭资源。
帝国主义的入侵,加重了焦作人民的苦难,为抵制外资入侵,中国民族资本家和河南地方政府组成中原煤矿公司,后经中英双方多次谈判,共同组成中福公司,分采合销,最高年产量达150多万吨。
资本主义的发展,孕育着工人阶级的诞生和壮大,到“五四”运动时,中福公司和道清铁路在焦作的产业工人已达1 3万人。
焦作广大工人和全国工人阶级一样,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为了争生存、争自由,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懈地进行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
焦作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在焦作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同时,焦作地区的一些有识之士、青年学生也在不断寻求革命真理,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一些进步书刊如《新青年》等传入焦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为党在焦作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5月4日“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声援浪潮由北京波及全国。
原在焦作、暂设开封的福中矿务专门学校同省会各学校一道,为废止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奋起抗争。
9日,该校学生参加开封学生示威游行。
13日,出席开封十五校联合大会。
汤治中、胡汝奇等轮流演说,“悲中国之耻辱,愤政治之腐败”,“慷慨激昂,声泪俱下”。
讲述烈士的感人事迹5篇讲述烈士的感人事迹【篇1】李大钊李大钊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
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
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个性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曙光初现的变化。
李大钊同志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讲述烈士的感人事迹【篇2】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受父亲影响,吉鸿昌幼年即具有爱国思想。
19秋天,不满18岁的吉鸿昌弃学从戎,投入冯玉祥部当兵。
他因吃苦耐劳、智勇正直被冯赏识,提升为手枪连连长,不久又提升为营长。
当外国人都在歧视中国人的时候,吉鸿昌在自己胸前挂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真可谓是爱国名将。
19,吉鸿昌回乡探亲时,拿出全部积蓄,利用一所破庙作校舍,创办了“吕北初级小学”。
吉鸿昌立下规定:凡是贫家子弟,一律免费上学。
学校规模一度壮大,曾被誉为“豫东第一”。
1925年10月,吉鸿昌升任绥远省督统署直辖骑兵团团长兼警务处处长。
不久又被任命为第36旅旅长。
十几年里,吉鸿昌虽不断升官,但却丝毫没有改变“当兵救国,为民造福”的初衷,时刻铭记着父亲“作官即不许发财”的教诲,平时省吃俭用,兴办公益事业。
他严于律己,也约束部队不许扰民。
吉鸿昌结识共产党员宣侠父等人,开始接触革命思想。
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响应北伐。
吉鸿昌率部参加了西安之战。
1927年4月,吉鸿昌所部扩编为第19师,升任师长,归属冯部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所辖。
国民革命军沿陇海路东征,吉鸿昌率部攻克洛阳、巩县,又强渡黄河,占领豫北重镇新乡,奉军被打得抱头鼠窜。
吉鸿昌所部被誉为“铁军”。
1928年任第30师师长,调防甘肃天水。
1929年7月,吉鸿昌进兵宁夏,任政府主席兼第10军军长。
他整饬了军队和吏治,致力于汉回团结,提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口号,决心为民兴利除弊。
[党史资料第二讲]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国共合作的大革命(1923年6月至1927年7月)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1924年至1927年,一场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似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中国的“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对于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如果不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就不会在社会上产生大的影响,更不可能把革命引向胜利。
从这种情况出发,党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它在几经挫折后,并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严重地脱离群众。
但它也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点:一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创立了中华民国,所以孙中山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的象征。
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这个党已经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一块容许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并且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几经挫折后,深感革命必须改弦易辙。
他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国民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准备建立统一战线时,首先同国民党合作是经过认真考虑和选择的。
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取何种方式,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是实行“党外合作”。
尔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实行“党内合作”。
这一合作方式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同。
这也是当时孙中山和国民党所能接受的合作形式。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
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在保持党的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指示。
经过反复讨论和马林的说服,会议接受共产国际的提议,决定在国民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改组的前提下,采取党内合作方式同国民党合作,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李大钊的资料1. 简介李大钊(1899年10月14日-1927年4月28日),字季莫,河南省开封府开封县东冯村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
2. 早年经历李大钊于1899年10月14日出生在河南省开封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在家乡读完私塾后,进入开封县立中学就读。
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并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8年,李大钊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
在大学期间,他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与进步学生组织,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共产主义理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批判性思考,他提出了一系列对于中国革命的理论观点。
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党的作用以及农民群众革命性的认识,对于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大钊强调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他在《破带人》一文中阐述了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他积极倡导工农联盟和土地革命,认为革命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
4.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李大钊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工作。
他积极倡导建立一个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政党,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领导力量。
1921年7月,李大钊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大会上,他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社会状况及革命任务。
5. 革命和逝世李大钊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他多次参与并组织工人、农民的抗争行动,为改变中国社会秩序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他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警觉,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上海被逮捕并遭到残忍酷刑迫害,最终牺牲在革命事业的前线。
6. 李大钊的影响李大钊的思想和贡献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和推动,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牺牲和革命精神激励了许多革命者,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榜样和旗帜。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素材(推荐7篇)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素材篇11、李大钊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
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
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2、罗盛教1952年1月2日,罗盛教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莹而英勇献身。
罗盛教牺牲后,朝鲜政府为他修建了纪念碑和墓,并授予罗盛教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志愿军政治部授予罗盛教“中国人民志愿军爱民模范”称号。
3、杨靖宇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
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素材篇2宫川英男,(1918~1945),日本籍,中学文化程度,日本共产党员。
1943年,由日本共产党员冈野进(野坂参三)领导的驻延安“反战同盟会”派来山东长清县作敌伪工作。
是“津浦铁路对日军工作队”的主要成员。
他的任务是编写对日军的宣传材料,瓦解日军。
宫川英男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废寝忘食地工作,在对敌斗争中英勇果断不避艰险。
有一次,他在津浦铁路沿线对敌开展政治攻势时,日军蜂拥出动,情况十分险恶,有人劝他急速转移,但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使他不肯离去,并说:“不怕的,我有办法对付。
李大钊与五四运动李大钊与五四运动六十多年前,在五四运动前夕,革命先驱李大钊就开始在我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当时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曾参加“协约国”方面,表示向“同盟国”的德、奥宣战。
战争以“协约国”击败“同盟国”而告终。
北洋政府当局为此举行庆祝胜利大会和游行。
北京城里,只听见“胜利了!胜利了!”的喊声,到底是谁胜利了?怎么胜利了?11月29日,北京大学在中央公园(后改称中山公园)举办讲演大会,李大钊到会讲演,讲题是《庶民的胜利》。
他明确地告诉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这次的胜利者,“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他指出:“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
”他号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
”在五四运动中,李大钊写了《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一文。
他在文章中写道:“……这回欧战完了,我们可曾作梦,说什么人道、平和得了胜利,以后的世界或者不是强盗世界了,或者有点人的世界的采色了。
谁知道这些名辞,都只是强盗政府的假招牌。
我们且看巴黎会议所议决的事,那一件有一丝一毫人道、正义、平和、光明的影子,那一件不是拿着弱小民族的自由、权利,作几大强盗国家的牺牲!”1919年5月1日,李大钊帮助《晨报》副刊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这是在中国报纸上头一次纪念世界无产阶级的节日。
李大钊发表了《五一节杂感》,指出这个日子是工人阶级“直接行动”取得成功的日子,是工人的祝典日。
“直接行动”。
这是李大钊向我们介绍国际工人运动情况时多次提到的,含意就是不经当局同意批准,发动群众,直接采取法律范围以外的行动,来达到革命的目的。
在“五四”前夕,李大钊的文章第一次把“直接行动”公开提出来,为即将来临的“五四”革命风暴发出了战斗讯号。
李大钊及团结在他周围的革命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进行了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
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指导者和参与者。
李大钊在“五四”前就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
纪念民族英雄李大钊五四运动的杰出领导者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杰出领导者之一,他在五四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纪念民族英雄李大钊,也是纪念五四运动的过程和成就。
本文将从李大钊的背景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李大钊在运动中的作为以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李大钊的背景介绍李大钊,1899年10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仪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文人,对于儿子的教育重视颇深。
李大钊自小聪慧过人,勤奋好学,于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随后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就读。
在校期间,他热衷于读书,思想开放,广泛涉猎各种思想体系。
这为他后来成为杰出的领导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该事件起因于中国人民对于巴黎和约中对于中国权益的剥夺感到愤慨,加上外国列强的霸权主义行为,使得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操得到了激起。
五四运动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文化和呼吁民主自由为主要诉求的新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的爆发和发展为中国革命的觉醒和起点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三、李大钊在运动中的作为作为五四运动的杰出领导者之一,李大钊积极参与并组织了这场运动。
他以辛勤的努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活跃在运动的前线。
他不仅是五四运动的倡导者,还是爱国主义思潮的积极传播者。
他发表的演讲和文章,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屈辱和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行为,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争取独立和民主的权利。
在五四运动中,他的领导才能和才思敏捷受到广泛认可,成为运动的精神领袖之一。
四、李大钊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人之一,李大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和社会主义理念,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理论研究,为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李大钊的思想和影响,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始末作者:董宝瑞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1年第7期“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一段佳话。
如今,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不难发现,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立其基”和“导其先河”者,而《新青年》的创办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要发起和组织者。
90多年前,在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以后,是李大钊与陈独秀相互呼应,珠联璧合,共同发轫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导致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董宝瑞最先倡导唯物史观的“立其基”者20世纪30年代中期,研究思想史的著名学者郭湛波在《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论及李大钊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位置时说:“李先生是研究历史最有成绩的人,也是唯物史观最彻底最先倡导的人:今日中国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的思潮这样澎湃,可说都是李先生立其基,导其先河。
”五四运动爆发前后,是李大钊最早认清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最彻底最先倡导唯物史观,研究辩证法、唯物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深厚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经了一个很长的过程,而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
1912年12月,即将走出天津北洋法政学校的李大钊,受到中国社会党北京总部总务干事陈翼龙的思想感染与影响,在北京加入中国社会党,并于1913年春天成为天津支部执事,初步感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魅力,接触已经在西方一些国家盛行的社会主义思潮。
1913年冬天,李大钊到日本留学后,有了接触各国社会党资料的机会,也了解到社会党的活动性质,并参加了日本的社会主义同盟组织的某些活动,但他的思想并没有因此一下突破种种局限,对“马尔克派之主义”(马克思主义)发生浓郁的兴趣。
直至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在对西方的种种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形形色色的“革命”的探索一再碰壁之后,李大钊才从俄国革命党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悟出社会主义革命之真谛,在中国率先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高高地举起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开创了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
浅论李大钊对农民问题探索的杰出贡献中国网 时间: 2007-09-14 发表评论>>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共产主义先驱。
他始终站在中国革命潮流的前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中国革命诸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进行了探索,做出了杰出贡献。
农民问题是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李大钊一直关心和注重农民问题,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探索,他的探索形成的关于农民问题的可贵思想,对以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和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试对李大钊对农民问题的探索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1895年,李大钊开始入乡间私塾读书,固然他受到的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但也不乏有新思想的冲击。
9岁的李大钊抄录当时被视为救国救民的灵丹妙药——《富国策》①,可见李大钊童年所受的并不只是《四书》、《五经》的封建教育,进步思潮的传播同时也冲击影响着李大钊的成长,正如大钊在狱中自述中所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于再兴民族之事业”②。
1905年李大钊考入永平府中学,在这里接触到启蒙科学、康梁的文章和英语等新知识。
此时李大钊“感于国势之陵夷不振,慨然起研究政治,以期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思想”③。
从1907年始,李大钊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度过了近6年的学习生活,受到了系统的西方政治法律学说的专门教育,并开始了再兴民族之斗争。
李大钊在青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内忧外患和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
他的家乡大黑坨村,有7000多亩土地,绝大部分掌握在几家地主手里,地主残酷剥削和压迫,加上连年天灾,使广大农民饥寒交迫④。
早在1912年李大钊就对地主剥削“连年水旱”造成的“农叹于野”⑤表示了忧虑。
1913年李大钊在《大哀篇》中揭露民初诸多政党,以党谋私的罪恶行径,并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
特别是“农失其田”、“父母兄弟妻子离散茕焉,不得安其居,刀兵水火、灭灾乘之,人祸临之,荡祈离居,转死沟洫,尸骸暴露,人殍横野”⑥。
收稿日期:1999-01-20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河南红枪会的再认识刘广明摘 要 河南红枪会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农民半武装自卫组织,是农民反抗反动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一种组织形式。
军阀混战、兵匪抢掠和官绅盘剥使农民无法生存,而在没有先进思想武装的情况下,农民接受了红枪会首领的神权迷信宣传。
1925年8月以前,其斗争完全是自发性的;此后随着党对红枪会工作的开展和加强,以及北伐军进军河南,大部分红枪会都逐步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但从总体上看仍属自卫性质。
关键词 河南红枪会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自卫 农民作者简介 刘广明,男,1962年生,郑州教育学院历史系讲师。
(郑州 450052)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组织——红枪会,活跃于直鲁豫晋陕等省的广大地区。
它曾一度控制了许多乡村的基层政权组织,给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以很大影响。
其中尤以河南的红枪会,会众最多,声势最为浩大。
红枪会组织极为复杂。
一方面,它不仅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而且参加人员成分复杂——虽基本会众为农民,但在发展中仍不免混有以抢劫为生的游民分子,或掺杂着土豪和宗教头目。
另一方面各地枪会门户各别(有红枪会、绿枪会、黄枪会、天门会等10多种),无统一指挥,因而它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所起的作用迥异;即使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当时及以后对它的评价都褒贬不一。
有的赞扬它是“农民对于政府官吏及士大夫反抗暴动”的“惯例之一”①,是“真正的民众底武装”②;有的则骂它是纠众滋事的“邪教”、“会匪”。
笔者以为,红枪会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农民的半武装自卫组织,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农民反抗反动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一种组织形式。
1 红枪会的历史源流,据李大钊同志的考证是:“远者为白莲教支裔,近者为义和团的流派”③。
约在1917年,红枪会由山东传入豫东归德一带,时称“硬肚会”。
以后豫西及豫南西部,相继有红枪会出现④。
D01:10.16565/ki.l006-7744.2021.04.04〉〉〉红色记红色经典人*李大钊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历史功绩口贺明明二十世纪初,腐朽的清封建王朝覆灭,可外有列强侵略,内则军阀混战,中国仍处于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给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而这两个中国近代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伟大事件,都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李大钊L李大钊(19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07年,18岁的李大钊深感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想通过学习政法来寻求挽救民族危亡、唤醒民众之良策,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刻苦研学政理六载。
1913年他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继续探求救国救民之道路。
正值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奋笔写下了《青春》一文,“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1916年5月,他毅然弃学回国,探寻救国救民真理之路,投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事业之中。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早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求学之时,李大钊就系统学习了西方民主、法治理论,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自由的主张在他思想里扎根。
可辛亥革命的结果,让他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并非救国之路。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欧洲社会主义思潮。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他从中看到了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希望曙光。
1918年7月到1919年1月,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明确地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并满怀信心地预言,“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他成为在中国弘扬俄国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回忆父亲李大钊的一些革命活动李葆华我在父亲身边生活的岁月并不长。
但是,父亲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革命信念,炽烈的政治热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刻苦学习的精神,大无畏的革命气慨,以及他被捕后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等事迹,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长期以来鞭策教育着我。
一1918年7、8月间,我们全家离开渤海之滨的故乡--河北乐亭大黑坨村,随父亲来到北京。
那时候,父亲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击败德国而宣告结束。
那时古老沉寂的北京突然笼罩着一派表面的喜庆气氛。
中央公园(即现在的中山公园)连日免费开放,招待市民。
一天,吃过晚饭以后,父亲很有兴致地带着我们一家人去中央公园。
虽然已近黄昏,公园里仍然人山人海,拥挤非常。
父亲带着我们来到按照克林道碑改建的“公理战胜”牌坊前,意味深长地说:“总有一天我们要把这个牌坊拆掉!”十分鲜明的以对许多知识分子把战争的终结说成是什么“公理战胜强权”的谬论。
父亲的这种远见和卓识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父亲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两篇光辉著作。
前者是他在天安门庆祝大会上的讲演稿,随后又在中央公园的庆祝大会上讲过一次。
父亲在这两篇文章中明确地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
他热情地讴歌十月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新曙光,以高昂的战斗激情预言,布尔什维主义一定能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尽管我们当时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见解,但他那种欢欣鼓舞的热烈情绪,还是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的这些话一直为后人所传诵,鼓舞着人们为真理而斗争。
这两篇文章的发表,在父亲的思想发展史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父亲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来观察世界,并以此为武器,奋起向旧世界宣战,成为在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战士。
小学红色故事宣讲《李大钊》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学识渊博、勇于开拓,更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他,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他是伟大的爱国领袖。
当中国正处于西方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日益腐朽之时,当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发生之时,李大钊为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1913年,李大钊东渡日本,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3年后回国并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极力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备受鼓舞,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如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前往北方地区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广泛开展工人运动,并积极建立党的组织。
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他几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共合作。
此外,他还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为中国共产党的更好发展及马克思主义的更好传播铺平了道路。
1927年4月,李大钊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被捕入狱,即便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反动军阀杀害。
平顶山地区中共组织的创建及早期活动初探王培文(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2)【摘要】五四运动后新思想的传播、中共中央河南省委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与指导、五卅运动带来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北伐战争和河南农民运动的推动构成了伏牛山东麓早期党组织创建的历史背景。
1927年7月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高潮落幕之际,中共平顶山党组织得以成立。
从1927年到抗日战争前,平顶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由于独特的人文社会环境,平顶山地区早期中共组织和活动有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伏牛山东麓 ; 中共早期组织; 创建; 特点伏牛山地区不仅是风景秀美的地质公园,也是人文荟萃之地,还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早在80多年前,中共就在这里活动,带领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笔者不揣浅陋,就平顶山地区早期党组织创建及早期活动进行初步探析。
一、平顶山地区中共早期组织产生的背景平顶山中共早期组织的诞生、成长和发展是与平顶山所处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平顶山人民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统治阶级残酷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就开始派传教士进人平顶山,1908年,意大利神甫在临汝传教并设立教堂。
此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传教士先后在临汝、郏县、叶县等地传教,西方教会不但实行文化侵略,还横行乡里,鱼肉百姓,霸占田产,他们还在政治上培养为他们服务的奴才,有的颁布教规或条例,强迫教民实行,干涉当地的司法、行政;有的与反动政府、军阀勾结,开矿山、办实业,在经济上大肆进行掠夺。
[1](p17)北洋军阀时期的平顶山统治者同样横征暴敛、肆意劫掠搜刮。
地主、豪绅则凭借其政治和经济势力,巧取豪夺,霸占土地,无数农民被盘剥得地无一垄,房无一间,只得给地主当佃农,扛长工,处于半奴隶状态,挣扎在死亡线上。
而土匪又遍布伏牛山各地,兵匪勾结,烧杀抢掠,滋扰百姓,使广大劳动人民经常处于一夕数惊之境地。
“李大钊在1920-1924”北京李大钊故居专题展览的解说词北京李大钊故居是李大钊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见证之一。
本展览选取李大钊1920年春——1924年1月的工作、生活片断,重点介绍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再现伟人当年的风采,展现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少年立志投身革命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唐山乐亭县大黑坨村。
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腐朽不堪,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侵略者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不屈服于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统治。
李大钊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民族灾难深重,人民艰难斗争不断的历史时代。
乐亭县属滦河冲积平原,地处滦河下游,水患频繁,农业收成没有保证,使到东北做买卖成为谋生手段,俗称“十万老呔闯关东”。
出外经商,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一方面要求能写会算,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乐亭县遂有文化县之称。
大祖父李如珍因有女无儿,按当地习俗,过继二弟李如珠的儿子李任荣承继门户。
李大钊出生前的6个月,父亲李任荣病故,年仅23岁;不满两周岁时,母亲在1891年去世。
60多岁的大祖父母,担当起抚养这襁褓中孤儿的责任。
李如珍早年曾在长春等地经营商号,有从九品官衔,家境小康,还修建了北方典型鸳鸯宅住居,对小孙儿期盼甚高,管教甚严。
三岁起教识字,四岁教书写。
七岁起先后在本村私塾和邻村学馆读书,为能求得功名。
1905年,16岁的李大钊赶上废除科举考入永平府中学堂。
在这里学习科学知识和外文。
同盟会的成立,对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的驳斥,极大地拓展了李大钊的政治视野。
面对国势危难,激发起勤奋求知,立志报国的决心。
1907年9月考入六年制的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接受了系统的政法教育,参加了法政学会的活动,在《言治》发表的《隐忧篇》、《大哀篇》等文章,“浑厚磅礴为全校之冠”。
李大钊与河南的革命运动
鲁玲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2(000)013
【摘要】李大钊同志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第一位中共高级领导人。
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曾先后六次亲临河南的郑州、洛阳、开封等地[1]62指导革命斗争。
他对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早期传播、党组织的创建和革命活动的开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页数】2页(P8-9)
【作者】鲁玲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李大钊与河南的革命运动 [J], 鲁玲
2.河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失败探源 [J], 蒋树林
3.李大钊和陕西革命运动 [J], 石洁;张守宪
4.李大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卓越贡献 [J], 王林涛
5.李大釗与河南党组织的创建——兼述李大钊的六次河南之行 [J], 张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