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无机化学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天津大学第四版)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485.50 KB
- 文档页数:28
第1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习题参考答案1.解:1.00吨氨气可制取2.47吨硝酸。
2.解:氯气质量为2.9×103g。
3.解:一瓶氧气可用天数4.解:= 318 K℃5.解: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p(N2) = 7.6104 Pap(O2) = 2.0104 Pap(Ar) =1103 Pa6.解:(1)0.114mol;(2)(3)7.解:(1)p(H2) =95.43 kPa(2)m(H2) == 0.194 g8.解:(1) = 5.0 mol(2) = 2.5 mol结论: 反应进度()的值与选用反应式中的哪个物质的量的变化来进行计算无关,但与反应式的写法有关。
9.解:U = Qp pV = 0.771 kJ10.解:(1)V1 = 38.310-3 m3= 38.3L(2) T2 == 320 K(3)W = (pV) = 502 J(4) U = Q + W = -758 J(5) H = Qp = -1260 J11.解:NH3(g) +O2(g)NO(g) +H2O(g)= 226.2 kJ·mol112.解:= Qp = 89.5 kJ=nRT= 96.9 kJ13.解:(1)C (s) + O2 (g) → CO2 (g)=(CO2, g) = 393.509 kJ·mol1CO2(g) +C(s) → CO(g)= 86.229 kJ·mol1CO(g) +Fe2O3(s) →Fe(s) + CO2(g)= 8.3 kJ·mol1各反应之和= 315.6 kJ·mol1。
(2)总反应方程式为C(s) + O2(g) +Fe2O3(s) →CO2(g) +Fe(s)= 315.5 kJ·mol1由上看出:(1)与(2)计算结果基本相等。
所以可得出如下结论: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应的始、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 习题参考答案1.解: m r H ∆ = -3347.6 kJ·mol -1;m r S ∆ = -216.64 J·mol -1·K -1;m r G ∆ = -3283.0kJ·mol -1 < 0该反应在298.15K 及标准态下可自发向右进行。
2.解: m r G ∆ = 113.4 kJ·mol -1 > 0该反应在常温(298.15 K)、标准态下不能自发进行。
〔2〕 m r H ∆ = 146.0 kJ·mol -1;m r S ∆ = 110.45 J·mol -1·K -1;m r G ∆ = 68.7 kJ·mol -1 > 0该反应在700 K 、标准态下不能自发进行。
3.解: m r H ∆ = -70.81 kJ·mol -1 ;m r S ∆ = -43.2 J·mol -1·K -1; m r G ∆ = -43.9 kJ·mol -1〔2〕由以上计算可知:m r H ∆(298.15 K) = -70.81 kJ·mol -1; m r S ∆(298.15 K) = -43.2 J·mol -1·K -1m r G ∆ =m r H ∆ - T ·m r S ∆ ≤ 0 T ≥K)(298.15K) (298.15m r m rS H ∆∆ = 1639 K4.解:〔1〕c K = {}O)H ( )(CH )(H (CO) 2432c c c c p K = {}O)H ( )(CH )(H (CO) 2432p p p pK = {}{}{}{}p p p p p p p p / O)H ( /)(CH / )(H / (CO) 2432〔2〕c K ={}{})(NH )(H )(N 3232212c c c p K ={}{})(NH )(H )(N 3232212p p pK ={}{}pp p p p p / )(NH/)(H/)(N3232212〔3〕c K =)(CO 2c p K =)(CO 2p K = p p /)(CO 2 〔4〕c K ={}{}3232 )(H O)(H c c p K ={}{}3232 )(H O)(H p pK ={}{}3232 /)(H/O)(Hpp p p5.解:设 m r H ∆、m r S ∆基本上不随温度变化。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无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是高等学校化学、化工、药学、轻工、材料、纺织、环境、冶金地质等类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提供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知识。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自学无机化学书刊的能力。
因此它是培养上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后继化学及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思维方法阐明问题,结合科技和学科发展的实际,适当反映现代无机化学的新知识、新领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基本要求大体划分三个层次:“了解”(或“学习” )、“理解”(或“熟悉” )、“掌握”(或“学会”、“能” ),这三个层次的要求依次提高。
三.教学内容1. 理论部分(1)化学反应速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
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均相反应速率的影响。
了解影响多相反应速率的因素。
(2)化学平衡掌握化学平衡概念及平衡移动规律,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的必要性。
掌握弱电解质的解离度、稀释定律、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解离平衡(含分级解离平衡)、盐的水解、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溶解-沉淀平衡、溶度积规则、氧化还原平衡和电极电势、配位平衡等内容,并能分析多重平衡系统中的成分及其相互影响。
能用平衡常数(Kθ)进行有关计算。
能计算一元弱酸、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组成以及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pH值。
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
能用氧化数法、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能通过能斯特方程式计算说明浓度(含酸度)、分压对电极电势的影响;会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会应用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讨论元素的有关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