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种类教学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4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司法鉴定相关书籍:
《司法鉴定学》:由王大有、周保国、叶进才等人合著,系统性地介绍了司法鉴定理论与实践,内容全面且深入浅出,涵盖了鉴定学的基本概念、鉴定方法、鉴定程序、鉴定报告书写等方面,并结合了大量实际案例。
《医患纠纷司法鉴定理论与疑案评析》:闵银龙主编,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医患纠纷司法鉴定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疑案评析。
《司法鉴定实验教程》:杜志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提供了司法鉴定实验的具体指导和操作步骤。
《司法鉴定通论》:霍宪丹主编,法律出版社出版,对司法鉴定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和理论探讨。
《司法鉴定制度研究》:杜志淳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对司法鉴定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司法鉴定导论》:何家弘主编,法律出版社出版,为司法鉴定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指导。
此外,还有《计算机取证与司法鉴定》(第2版)等书籍,专注于计算机取证与司法鉴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书籍可以作为司法鉴定人员的参考书籍,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请注意,以上推荐仅供参考,具体选择还需根据个人需求和实际情况来决定。
同时,建议在购买或阅读前对书籍内容进行简要了解,以确保其与您的需求相匹配。
司法鉴定技术基础知识书籍司法鉴定是指在司法活动中,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方法和理论,对案件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解决、评估和鉴定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司法鉴定在维护社会公正、保障法律权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司法鉴定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下面是一些推荐的司法鉴定技术基础知识书籍,供有关人员参考学习。
一、《司法鉴定学》 - 王大有、周保国、叶进才《司法鉴定学》是一本系统性介绍和讲解司法鉴定理论与实践的教材,由王大有、周保国、叶进才等人合著。
该书内容全面、深入浅出,涵盖了鉴定学的基本概念、鉴定方法、鉴定程序、鉴定报告书写等方面内容。
同时,该书还结合了大量实际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司法鉴定知识。
对于想要全面了解司法鉴定学的初学者来说,这本教材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二、《刑事科学鉴定学》 - 林昌海《刑事科学鉴定学》是一本经典的鉴定学专著,由林昌海编写。
该书主要介绍了刑事科学鉴定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涵盖了刑事科学鉴定的各个领域,如物证鉴定、生物学鉴定、化学鉴定等。
该书内容系统详细,语言简洁明了,适合广大司法鉴定人员学习和参考。
同时,该书还介绍了一些实际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鉴定技术。
三、《司法鉴定报告书写技巧》 - 王尧《司法鉴定报告书写技巧》是一本专门介绍司法鉴定报告书写的实用指导书,由王尧编著。
该书主要讲解了鉴定报告的结构、语言表达技巧、书写要求等方面内容,帮助读者提高编写鉴定报告的能力。
书中还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读,让读者更好地掌握书写技巧。
对于正在从事司法鉴定工作或即将从事该工作的人员来说,这本书是一部必备参考书。
四、《法医学原理》 - Bernard Knight《法医学原理》是一本国际知名的法医学教材,由英国法医学专家Bernard Knight编写。
该书内容全面详实,介绍了法医学的基本原理、法医学证据的收集与分析、尸体检验、法医毒理学等内容。
尤其是在法医学证据鉴定方面,该书提供了许多有关的信息和案例。
司法鉴定学课程司法鉴定学是一门涉及法律、医学、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技术手段对案件中的专业问题进行鉴定。
司法鉴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法院或其他司法机关证实或排除某些事实或疑点,以提高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性。
因此,司法鉴定学是刑事、民事、行政等法律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本文将介绍司法鉴定学的课程设置。
一、司法鉴定学的基础课程1.《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是司法鉴定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对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教授。
学生通过此课程能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科学思维的基本特点,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司法鉴定学奠定坚实基础。
2.《法医学》法医学是指医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是司法鉴定最基本的科学之一、学生需深入了解常见病理学、法医毒理学、司法心理学等相关内容,了解如何通过尸体解剖、组织检验等技术手段对案件中的专业问题进行鉴定。
该课程研究内容贯穿刑事、民事、行政领域中的各类案件。
二、司法鉴定学的专业课程1.《刑事鉴定学》刑事鉴定学主要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对犯罪事实进行依法科学鉴定的理论和实践。
学生需要学习刑事鉴定方法、刑事鉴定程序、法定鉴定项目等,掌握在刑事案件中法定鉴定的具体技术方法,如指纹鉴定、DNA鉴定、痕迹鉴定等。
2.《民事鉴定学》民事鉴定学主要是指在民事案件中,对有争议的事实、纠纷进行依法科学鉴定的理论和实践。
学生需学习民事鉴定的法律规定、鉴定方法、程序等,如房地产估价鉴定、财产评估鉴定、环境影响评价鉴定等。
3.《行政鉴定学》行政鉴定学主要是指在行政案件中,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决策进行依法科学鉴定的理论和实践。
学生需要学习行政行为鉴定、行政决策鉴定、行政管理鉴定等知识。
三、司法鉴定学的实践性课程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来帮助学生掌握实际鉴定工作中的应用技能。
学生可通过分析真实或虚拟案例,掌握现实案例中的鉴定方法、问题、程序及判例等,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大纲第一章司法鉴定概述教学内容:1、掌握司法鉴定及与司法鉴定有关的概念、基本性质与基本属性2、掌握司法鉴定的基本原则、任务与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司法鉴定的含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讨论第一节司法鉴定的概念1.1.1与司法鉴定相关的概念1.1.2 司法鉴定第二节司法鉴定的基本性质与基本属性1.2.1司法鉴定的基本性质1.2.2司法鉴定的基本属性第三节司法鉴定的基本原则1.3.1 依法鉴定原则1.3.2 尊重科学原则1.3.3 独立鉴定原则1.3.4 鉴定公开原则1.3.5 鉴定公正原则1.3.6 遵守规范、标准原则第四节司法鉴定的任务与作用1.4.1 司法鉴定的任务1.4.2 司法鉴定的作用复习与作业要求:司法鉴定的概念考核要点:司法鉴定的概念、基本性质和基本属性、基本原则、任务与作用辅助教学活动:讨论第二章法医死因鉴定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法医死因鉴定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主要任务,鉴定工作程序和鉴定方法2、熟悉鉴定的主要内容,如机械性损伤、机械性窒息、高低温损伤及死亡性质鉴定3、了解检材提取及保存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法医死因鉴定概念和鉴定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实验与讨论第一节概述12.1.1概念12.1.2研究对象及法律依据(一)研究对象(二)法律依据12.1.3 任务(一)确定死亡(二)分析死亡原因(三)判断死亡性质(四)推断死亡时间(五)推断和认定致伤物(六)个体识别和尸源认定(七)分析死亡经过12.1.4 检材的提取与管理(一)器官大体标本(二)石蜡组织块(三)组织切片、电子显微镜标本12.1.5 鉴定档案的管理第二节鉴定内容12.2.1死亡概念12.2.2死亡分类(一)呼吸性死亡(二)心性死亡(三)脑死亡1、脑死亡的提出及其意义2、脑死亡与植物人的区别12.2.3死亡过程(一)濒死期(二)临床死亡期(三)生物学死亡期12.2.4 死亡时间推断(一)根据尸体现象推测死亡时间(二)根据尸体上的蝇蛆推测死亡时间(三)根据胃内容物推测死亡时间(四)根据膀胱内容物来推测死亡时间12.2.5 死因分析12.2.6 死亡性质鉴定(一)自然死(非暴力性死亡)(二)非自然死亡(暴力性死亡)第三节常见损伤及其鉴定12.3.1 机械性损伤(一)机械性损伤对生命的影响(二)机械性损伤致死原因(三)机械性损伤时间推断(四)颅脑损伤12.3.2 机械性窒息(一)机械性窒息尸体征象(二)机械性窒息分类12.3.3 烧死、冻死与电击死(一)烧死(二)冻死(三)电击死12.3.4 猝死12.3.5 杀婴及虐待儿童死亡第四节鉴定标准适用12.4.1 尸体检验存在的问题(一)鉴定易受案情的干扰(二)鉴定工作未能严格规范操作(三)死因分析用语混乱,概念不清(四)鉴定工作与案件现场情况脱节(五)尸体解剖率不高12.4.2 尸体检验的展望复习与作业要求:掌握法医病理鉴定考核要点:法医病理鉴定概念和鉴定方法辅助教学活动:实验与讨论第三章法医损伤鉴定教学内容:1、掌握人体损伤鉴定标准的适用2、熟悉与了解概念、鉴定方法,充分认识在诉讼过程中法医损伤鉴定所起到的作用3、了解法医损伤鉴定常见损伤、鉴定方法及法医损伤常用司法鉴定标准教学重点和难点:法医损伤鉴定的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讨论第一节概述13.1.1 概念13.1.2 损伤检验(一)损伤一般检查(二)损伤特殊检查13.1.3 损伤形成分类(一)交通工具致伤(二)产品致伤(三)工伤致伤(四)职业病致伤(五)医疗致伤(六)伤害致伤13.1.4 鉴定任务(一)为定性量刑处罚提供科学依据(二)为调解纠纷、平息矛盾提供客观依据(三)为民事侵权赔偿提供价值依据13.1.5 学习目的与意义(一)为解决诉讼中涉及人身伤害等专业问题提供科学的证据(二)为立法提供资料第二节鉴定内容13.2.1 人体损伤形态(一)表皮剥脱(二)挫伤(三)创(四)脱臼、骨折(五)内脏损伤(六)肢体断离13.2.2 致伤物推断(一)根据损伤的形态推断致伤物(二)根据创口异物推断致伤物(三)根据附着物推断致伤物(四)从力的作用角度推断致伤物13.2.3 损伤时间推断13.2.4 损伤与疾病关系(一)直接因果关系(二)间接因果关系13.2.5 劳动能力鉴定13.2.6 生理状态及功能评定13.2.7 诈伤或造作伤的识别13.2.8 医疗纠纷鉴定(一)医疗纠纷(二)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关系13.2.9 三期评定第三节常见损伤及其鉴定13.3.1 颅骨损伤的类型13.3.2 颅骨损伤在鉴定中的意义13.3.3 脑损伤(一)脑损伤形态及功能障碍(二)其他脑损伤13.3.4 脊髓损伤13.3.5 周围神经损伤13.3.6 眼损伤13.3.7 耳、鼻、咽、喉损伤(一)耳损伤(二)鼻损伤(三)咽喉损伤13.3.8 口腔颌面部损伤13.3.9 四肢骨、脊柱损伤(一)四肢骨关节损伤(二)脊柱损伤(三)椎间盘损伤(四)骨盆损伤13.3.10 胸腹部损伤(一)胸部损伤(二)腹部损伤13.3.11 泌尿和生殖器官损伤13.3.12 性功能障碍第四节鉴定标准适用13.4.1 与鉴定事件性质相关的标准适用13.4.2 与被检人身份相应的标准适用13.4.3 故意侵害公民人身伤害标准适用13.4.4 按照导致伤残的事件性质不同和被鉴定人主体身份的不同分类13.4.5 劳动能力丧失程度可分为类13.4.6 劳动能力障碍,从时间上可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按从事职业特殊要求可分为一般性和职业性13.4.7 伤残评定时机复习与作业要求:法医临床司法鉴定的任务、标准适用考核要点:掌握法医临床司法鉴定辅助教学活动:讨论第四章法医物证鉴定教学内容:1、了解法医物证学研究的范围、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鉴定的内容及主要步骤2、了解法医物证司法鉴定结果的证据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法医物证鉴定的程序、方法和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讨论第一节概述14.1.1 概念14.1.2 范围(一)人体组织(二)体液(三)分泌物(四)排泄物(五)其他14.1.3 任务14.1.4 鉴定的任务(一)物理学方法(二)化学方法(三)形态学方法(四)免疫血清学方法(五)生物化学方法(六)分子生物学方法(七)遗传学方法(八)电子计算机技术第二节法鉴定内容14.2.1 血液和血痕检验(一)血痕的肉眼检查(二)血痕的预试验(三)血痕的确证试验(四)血痕的种属鉴定(五)血痕的个体识别(六)出血部位的鉴定14.2.2 精斑检验(一)肉眼检查(二)预试验(三)确证试验(四)种属鉴定(五)精斑的个人识别14.2.3 唾液(斑)的鉴定14.2.4 尿液(斑)检验14.2.5 毛发检验14.2.6 骨骼与牙齿的个人识别14.2.7 人体物质的DNA检验(一)DNA分析的基础理论(二)DNA分析技术用于法医物证检验的主要依据(三)DNA多态性主要DNA多态性的分析技术。
司法鉴定项目目录(征求意见稿)
(共202项)
一、法医病理鉴定项目(26项)
二、法医临床鉴定项目(19项)
三、法医精神病鉴定项目(20项)
四、法医物证鉴定项目(10项)
五、法医毒物鉴定项目(9项)
六、医疗损害鉴定项目(3项)
七、文书物证鉴定项目(14项)
八、痕迹物证鉴定项目(26项)
九、微量物证鉴定项目(21项)
十、声像资料鉴定项目(33项)
十一、电子数据鉴定项目(21项)
司法鉴定项目
(共202项)
一、法医病理鉴定项目(26项)
二、法医临床鉴定项目(19项)
三、法医精神病鉴定项目(20项)
四、法医物证鉴定项目(10项)
五、法医毒物鉴定项目(9项)
六、医疗损害鉴定项目(3项)
七、文书物证鉴定项目(14项)
八、痕迹物证鉴定项目(26项)
九、微量物证鉴定项目(21项)
十、声像资料鉴定项目(33项)
十一、电子数据鉴定项目(21项)。
《司法鉴定实务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司法鉴定实务实验教学大纲》英文名称:Judicial authentication practices experiment teaching outline实验总学时:16适用专业:法学课程类别:限选先修课程:法学基础理论、诉讼法二、实验教学的总体目的和要求司法鉴定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诉讼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司法证明和案件事实认定中具有其他证据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其操作性极强,通过实验,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学习中关键在于把握司法鉴定基本概念,了解司法鉴定法律制度,掌握司法鉴定原理,熟悉司法鉴定程序,学会运用司法鉴定技术解决实践问题。
(一)对学生的要求:1、实验以个人、小组形式完成,实验时实验人员分工完成案例检索、记录内容。
2、实验前应先行把握司法鉴定实务理论知识,同时按实验大纲的要求,掌握实验步骤,做好实验课前必要的准备工作后,方能参加实验。
3、实验课进行期间,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使用室内的设备仪器必须严格遵守使用规定。
4、实验进行中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不允许擅自拆卸仪器。
5、注意安全,防止事故。
在未经检查或不熟悉电路前不可接通电源,使用中万一出现电路故障,应迅速切断电源。
6、爱护仪器设备,节约用材。
不许随便动用未经许可使用的非本实验的其它仪器设备。
损坏(或丢失)器材应如实登记填写损坏卡片,按规定负责赔偿。
7、实验结束后应搞好卫生,关闭电源、水源,并清点用具设备,如数交回后,经教师检查合格,方能离开实验室。
(二)对教师要求1、实验前必须交待实验的目的要求,重点讲解实验项目内容及采用的方法,检查学生们预习的情况。
2、应介绍操作中的关键之处(或采用讨论、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每项实验任务,按时交付实验报告。
3、实验中不能擅自离开实验场所办理其他事务,自始至终坚守实验教学岗位,认真答疑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司法鉴定实验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司法鉴定实验教程是以学生的实验能力为基础,以案例为引导,以实验操作为手段,通过实验室班级集体学习,掌握并了解司法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培养师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课程分为基础教学和实验操作两个部分。
二、基础教学部分1. 司法鉴定基本概念通过讲解司法鉴定的概念、种类、目的、义务等内容,为学生建立对司法鉴定基本概念的认知,理解司法鉴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意义。
2. 司法鉴定的技术方法介绍司法鉴定的技术方法,包括实验室分析、试验检测、技术测量、扩大适用等相关技术,为学生深入了解技术方法做好准备。
3. 司法鉴定的案例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司法鉴定案例,并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司法鉴定工作有详细的认识,了解司法鉴定在实践中的应用。
4. 司法鉴定的技术规范让学生了解司法鉴定的相关技术规范,包括规范的制定、执行、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具备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工作的能力。
三、实验操作部分1. 案例分析与实验设计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确定实验的目的和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事项,根据案例选择对应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设计实验方案。
2. 实验操作与数据采集学生在实验室内组织对案例进行实验操作,并严格按照实验方案的要求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实验结果分析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实验结果的推断和基础科学依据的探索,判断实验数据能否得到司法鉴定结论。
4. 司法鉴定结论形成基于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判断,得出相应的司法鉴定结论,并能清楚阐述科学证明过程,同时也能正确地解读司法鉴定结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平时出勤、课堂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等表现。
2.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及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内容。
3. 实验检测进行实验检查,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检测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应技术的理解程度。
司法鉴定概论第二版课程设计
1.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司法鉴定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介绍司法鉴定的概念、范围、原则、方法、程序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本课程将围绕司法鉴定领域的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包括鉴定对象、鉴定技术、鉴定程序、鉴定结果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司法鉴定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掌握司法鉴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在司法鉴定领域的实际能力。
2. 课程内容
2.1 司法鉴定概述
2.1.1 司法鉴定的概念与特点
1.司法鉴定的概念
2.司法鉴定的特点
2.1.2 司法鉴定的作用和意义
1.司法鉴定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2.司法鉴定在维护司法公正中的意义
2.2 司法鉴定的基本原则
2.2.1 法定原则
1.适用法律
2.遵循法定程序
3.遵循证明标准
4.遵循证据规则
1。
刑事司法鉴定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200509Z10课程名称:刑事司法鉴定/Criminal Judicial Authentication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侦查学适用专业:法学教材、教学参考书:1.司法鉴定通论,霍宪丹,杜志淳,郭华编,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2.物证技术,杜志淳主编,华东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刑事司法鉴定》是法学院开设的特色课程。
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刑事诉讼活动中鉴定人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
本课程对于有意参与司法鉴定法律实务的法学学生,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本课程的知识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学习刑事司法鉴定的基本理论;2.学习法医鉴定的基础知识;3.学习刑事物证技术鉴定的基础知识;4.学习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基础知识。
能力:本课程的能力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掌握法医鉴定的基本技能;2.掌握刑事物证技术鉴定的基本技能;3.掌握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基本技能。
素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刑事司法鉴定完整的思维体系,提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素质。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每5位同学组织一个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检材,在刑事司法鉴定实验是进行实验,实验完毕要求提交以下文书:1. 文检书;2. 痕迹笔录;3. 鉴定清单,等等。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核组成部分: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
(1)平时成绩构成:课堂表现占40%,实验表现占60%。
司法鉴定种类鉴定业务法医类鉴定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精神病鉴定法医物证鉴定法医毒物鉴定物证类鉴定文书鉴定痕迹鉴定微量鉴定声像资料鉴定计算机司法鉴定环境监测司法鉴定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产品质量司法鉴定司法会计鉴定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税务司法鉴定农业司法鉴定资产评估司法鉴定建筑工程司法鉴定枪弹痕迹司法鉴定法医类鉴定法医类鉴定,包括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精神病鉴定、法医物证鉴定和法医毒物鉴定。
这是根据当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专业设置情况、学科发展方向、技术手段、检验和鉴定内容,并参考国际惯例而制定的。
法医病理鉴定“法医病理鉴定”,俗称尸体鉴定。
参考目前国内的有关规定,法医病理鉴定,是指运用法医病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尸体外表检查、尸体解剖检验、组织切片观察、毒物分析和书证审查等,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医学问题进行鉴定或推断。
其主要内容包括:死亡原因鉴定、死亡方式鉴定、死亡时间推断、致伤(死)物认定、生前伤与死后伤鉴别、死后个体识别等。
刑事诉讼法第104条规定:“对于死因不明的尸体,公安机关有权决定解剖,并通知死者家属到场。
”公安部关于《刑事案件现场勘查规则》规定:“勘验有尸体的现场,必须有法医参加,尸体检验要求做到:详细检查死者的衣着情况,尸体的外表现象以及伤痕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根据需要,捺印十指指纹和掌纹,提取血、尿、胃内容等;对无名尸体的相貌特征,生理、病理特征,以及衣着、携带物品和尸体包装物的特征,进行细致检查,详细记载,并一律捺印十指指纹和掌纹。
”法医病理鉴定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确定死亡原因,主要在于确定自然死亡(病死或老死)还是非自然死亡(暴力死亡),在同时存在损伤与疾病时,要分析损伤、疾病与死亡的关系,对于存在几种致命性损伤,应确定主要死因,以便澄清谁应负主要致死责任。
二是判定致死方式,即判定是他杀、自杀还是意外死亡,判定致死方式要比确定死亡原因复杂,常须结合现场勘验和案情调查进行全面分析,然后作出判断。
三是推断死亡时间,是指人死后到尸体检验的时间,推定死亡时间有助于侦查范围的确定,主要根据尸体现象所见和对生物化学变化的检测,结合当时当地的气象条件进行综合判断。
四是认定致死伤物体,主要是根据损伤的形态、大小、程度及其他性质,如损伤内的附着物来推定的,或对咬痕、扼痕、捆绑痕、注射针孔以及各种工具打击痕迹等的性质、形成方式和方法来判断。
五是鉴别生前伤与死后伤,即推断死者损伤是生前造成的还是死后形成的,以及生前损伤后经过的时间。
在鉴定中,还可通过骨骼、牙、毛发的检验推定死者的性别、身高、年龄、血型等。
法医临床鉴定“法医临床鉴定”,俗称活体损伤鉴定。
法医临床鉴定,是指运用法医临床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医学问题进行鉴定和评定。
其主要内容包括:人身损伤程度鉴定、损伤与疾病关系评定、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程度评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评定、劳动能力评定、活体年龄鉴定、性功能鉴定、诈病(伤)及造作病(伤)鉴定、致伤物和致伤方式推断等。
刑事诉讼法第105条规定:“为了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者生理状态,可以对人身进行检查。
被告人如果拒绝检查,侦查人员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强制检查。
检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或者医师进行。
”活体损伤的鉴定是以活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临床医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涉及法律问题的人体伤、残及其他生理、病理等问题。
法医临床鉴定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损伤程度的鉴定。
这是活体检查中最常见的内容,确定损伤的性质与程度、推定致伤物体与作用方式、估价损伤的预后及可能发生的后遗症。
其中的损伤程度鉴定直接关系到定罪与量刑,民事赔偿和治安行政处罚。
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分为重伤、轻伤和轻微伤。
二是伤残程度与劳动能力鉴定。
鉴定时须参考与残疾程度鉴定有关的法规,主要有道路交通事故伤残十级分类法,职业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人身保险伤残程度分类表等。
三是性问题鉴定,检验是否被强奸,有无性病传染,有无妊娠分娩,是否堕胎,确定性功能状态。
四是疾病的诊察确定现有疾病与损伤的因果关系。
疾病是否由损伤所引起,或原有疾病因损伤而加重、恶化。
五是诈病(伤)及造作病(伤)鉴定,诈病是身体健康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伪装有病,如伪装肢体瘫痪或伪装精神病,造作病是故意毁损自己或授意别人毁损自己造成的损伤或疾病。
活体损伤鉴定,主要是根据伤病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相应的临床医学诊断方法,如采用视觉、听觉脑干诱发电位、CT、核磁共振、PET等检查方法,但应当注意的是在法医学鉴定中被检查者出于各自的动机,有可能夸大病情或伤情,也有可能隐匿病情或伤情,所以,要以客观检查为主,探讨各种症状,对被检查者的陈述和症状进行审查,才能保证鉴定的客观、公正。
法医精神病鉴定“法医精神病鉴定”,是指运用司法精神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精神状态、法定能力(如刑事责任能力、受审能力、服刑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能力、被害人自我防卫能力、作证能力等)、精神损伤程度、智能障碍等问题进行鉴定。
民法通则第13条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行政处罚法第26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0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应予处罚。
”精神病鉴定的目的在于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判断有无责任能力。
对精神病的鉴定首先是从临床精神病学的基础出发,全面检查分析,确定有无精神病,同时从法律的角度确定犯罪时的精神状态及严重程度和它与犯罪的因果关系两方面考虑,具体判断标准如下:一是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一个人虽患有精神疾病,但如果仍有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还是要负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即虽可能有辨认能力但丧失了控制能力,其行为已无法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和控制。
三是必须是在发生危害行为的当时处于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状态。
四是在精神疾病的间歇期或是疾病缓和期出现危害行为的,因其精神活动已恢复正常,即不能评定为无责任能力。
五是处于智能缺损状态,即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状态,应当在一定程度上负刑事责任。
法医物证鉴定“法医物证鉴定”,俗称人体物证鉴定。
法医物证鉴定,是指运用免疫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利用遗传学标记系统的多态性对生物学检材的种类、种属及个体来源进行鉴定。
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体识别、亲子鉴定、种族和种属认定等。
在法医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个体识别的情况很多,在尸体方面,交通事故的遇难者、路上突然死亡者或无名尸体、凶杀后移尸案件、碎尸或尸体毁容案件、江湖河海的浮尸、车船及飞机失事遭致多人伤亡、执行死刑时验明正身等都需要进行个体识别。
活体方面,有因年幼失散、拐骗敲诈或追捕罪犯等也要进行个体识别,以确定身份。
此外,亲子鉴定也是十分重要的,即应用医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遗传特征的检验来判断所称父母与子女是否有亲缘关系。
DNA是细胞基本遗传物质,通常可通过DNA 的分析来判断亲生关系。
法医毒物鉴定“法医毒物鉴定”,是指运用法医毒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对体内外未知毒(药)物、毒品及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通过对毒物毒性、中毒机理、代谢功能的分析,结合中毒表现、尸检所见,综合作出毒(药)物中毒的鉴定。
毒物是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时,可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
毒物鉴定的意义在于澄清死亡案件的性质,在法医检案工作中,常遇到突然死亡、死因不明的案件,通过法医毒化分析,区分是中毒死亡还是因病猝死。
毒物,广泛地说还包括毒品,是指某些物质,其少量进入人体或者动物体后,被体内消化产生物理反应或者化学反应,侵害机体的组织和器官,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功能障碍、组织损伤,甚至危及生命造成死亡的那些物质。
根据毒理学原理,毒物可分为腐蚀性毒物,如硫酸、盐酸、硝酸、苯酚、氢氧化钠、氨及氢氧化氨等;毁坏性毒物,能引起生物体器质损害的毒物,如砷、汞、钡、铅、铬、镁、其他重金属盐类等;障碍功能的毒物,如阿托品、可卡因、甲醇、安定药、苯丙胺、氰化物、亚硝酸盐和一氧化碳;农药,如有机磷、有机氮、百菌清、百草枯、溴甲烷等;杀鼠剂,如磷化锌、敌鼠强、杀鼠灵等;有毒植物,如乌头、钩吻、曼陀罗、夹竹桃等;有毒动物,如蛇毒、河豚、蟾蜍、蜂毒等;细菌及霉菌性毒素,如沙门菌、肉毒、葡萄球菌、黄曲霉素、黑斑病甘薯等。
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毒物的鉴定问题,一般在投毒、自杀、意外中毒、走私、吸毒、贩毒、种毒等案件中,会遇到毒物的鉴定问题。
毒物鉴定首先要详细了解中毒经过、临床症状、尸体解剖所见、检材的种类和数量等,通过对毒物分析,来判定是否中毒、是否是中毒死亡、是何种毒物、通过何种途径、何时进入体内引起中毒的。
物证类鉴定物证类鉴定,包括文书鉴定、痕迹鉴定和微量鉴定。
文书鉴定“文书鉴定”,是指运用文件检验学的原理和技术,对文书的笔迹、印章、印文、文书的制作及工具、文书形成时间等问题进行鉴定。
文书,是指公文和书信,但在实际办案中作为证据的文书往往超出了公文和书信的范围,如车票、船票、飞机票、发票、收据、人民币等,其内容的真伪及制作方法都需要进行鉴别。
文书鉴定是对案件中涉及的文字书写、文字制作、文书物证反映的具体内容、文书的制作方法、文书的真假等有关问题的分析、鉴别、认定等活动。
文书鉴定不仅在分析案情、缩小调查范围、明确案件的调查方向、认定犯罪嫌疑人等方面可以提供证据。
文书鉴定包括笔迹鉴定,伪造、变造文书鉴定,打印、复印、印刷文书鉴定,文书物质材料鉴定,文书制作时间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