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化学》投稿须知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油田化学》投稿须知(官方认证)《油田化学》报道油气钻井、开采、集输、贮运过程中使用化学剂和化学方法(含化学、生化、生物剂和方法)以及相关科学技术成果;涉及钻井完井液,固井水泥浆,一次、二次、三次采油用剂,注入水处理,原油破乳脱水,集输、贮运中的化学处理,腐蚀与防护,油气储层保护中的化学问题,油气田环境保护的化学问题,化学剂分析鉴定等众多领域;涵盖从应用基础研究、化学剂和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性能评价、结构性能关系到现场试验,推广应用的所有环节。
1 栏目设置《油田化学》为应用技术性期刊,以应用技术为主,兼顾应用理论与相关的基础理论,目前所设栏目有:研究论文(含简报);专论与综述;企业与产品;研究机构与成果。
2 投稿须知2.1 来稿请投统一邮箱:ythxqk @163com。
来稿内容从未公开发表。
按惯例,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但未正式出版或在内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仍可视为未公开发表的论文。
论文作者应是论文报道的研究工作的主要参加者或专论、综述的撰写人,一般不超过8人。
实验研究论文作者的署名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并由本单位审查确认。
每位作者的工作单位名称、所在省市(县)及邮政编码均需注明。
2.2 来稿一经受理即发送“受理回执”,本刊收到审理费后呈同行专家和本刊负主编审定。
2个月内函告作者审理结果,请作者自留底稿。
本刊对拟刊用的稿件将提出修改建议并连同稿件一起返回作者修改。
修改稿2个月内不返回者,按自行退稿处理。
在修改稿正式发表之前,本刊有权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并请作者校对时认定。
3 文稿要求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应具有创新性,应阐明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主题鲜明,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各类标题齐全;实验内容应详实。
3.1实验研究中所用的化学、生化药剂,菌种、菌液、配方物、岩心应明确指出,至少应充分界定,其中:(1)化学、生化药剂:给出化学名称、品级、生产厂家(特殊制剂);(2)菌种:给出微生物学种属或给出代号、类别(好氧、厌氧、兼性)、特性(如解烃、产表面活性剂等);(3)菌液:说明发酵菌种、菌数;(4)工业化学剂:给出化学剂功能名称、代号或牌号、有效成分含量、主要物性指标等;(5)配方物:指出剂型、主要组分名称、含量,功能添加剂,配液用水;(6)岩心:储层岩心的来源、预处理及有关的组成;人造岩心制作材料、方法及表面性质。
《化学工业与工程》投稿指南《化学工业与工程》(《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ISSN1004-9533,CN12-1102/TQ)创刊于1984年,是**大学和**市化工学会主办的化工类一级学术期刊。
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刊源。
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化学化工文摘》及美国《化学文摘》(CA)和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
本刊为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由国家邮政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18-156。
1本刊内容与栏目本刊主要反映当前化学、化工领域内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技术的新进展、新动向;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化学、化工基础理论的研究;新型材料的开发应用;新型催化剂及催化工程的开发和研究;传统化工工艺的改造及新工艺过程的开发;反应器的设计及化工过程分析与模拟;传统分离过程及设备的强化与改造和新型分离过程的开发;环境、生化及医药工程的开发和应用等。
本刊设置的主要栏目有:“研究论文”;“工程设计”;“环境工程”;“应用技术”;“分析与测试方法”;“化工生产安全”;“专题讲座”及“技术信息”等。
投给《化学工业与工程》的文章必须未在其他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发表过,并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或工程实用价值,有创新(新思路、新方法、新认识、新发现等),要符合科技论文写作规范。
2写作要求文章应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结构简明;尽量避免使用多层标题;文字、图表要简练,用较少的篇幅提供较大的信息量;论述应深入浅出、表达清楚流畅。
专业术语应有定义,符号、简略语或首字母缩略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应写出全称,使用非标准缩写词应定义说明。
行文简洁易懂,避免过多使用数学模型、数学推导或太过晦涩的专业术语。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投稿须知1.刊物简介《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承办的学术刊物,是中国科协精品期刊。
主要刊登有关原油的性质与组成、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工艺和催化剂、替代燃料和新能源技术、石油化学品及助剂、化学工程、反应动力学、系统工程、节能环保、油品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及研究结果的综合述评;优先报道这些方面的最新成果。
刊载的各类基金资助的项目论文达80%以上。
每期论文均被Ei compendex、CA、API、AJ、CBST、Scopus、CSCD、《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等国内外许多重要检索性刊物所收录,是Ei核心期刊。
2.栏目设置本刊设有特约综述、研究快报、研究报告、研究报道、研究简报、学术争鸣等栏目。
(1)研究快讯:快速简要地报道创新性显著、学术意义重大的研究工作的核心内容。
以英文或中文撰写.全文不超过3500个英文单词或4500个汉字(3个印刷面)。
发表后的研究快讯其全文仍可在本刊“研究论文”栏目或其它刊物上发表。
(2)研究论文:必须报告原始的科研工作(主要结果和结论必须是在其它地方没有发表过的或没有提交过的),学术方面要有新成果、新经验或新见解,有一定学术水平。
实用性方面要对科研、生产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意义。
以中文或英文撰写,字数一般不超过6000字。
(3)特约综述:以自己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系统地评述相关领域的新进展。
以中文撰写。
3.投稿注意事项(1)投稿人首先保证:署名无争议,引用他人著述已注明出处,在规定的期限内无一稿多投。
(2)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文责自负。
投稿前需经作者单位进行保密审查并在来稿时加以说明。
(3)请登陆我刊网站进行网上投稿或通过电子邮件投稿(电子邮件投稿时请注明:联系人、通讯地址、邮编、电话、E-mail地址等)。
编辑部在收到投稿的15天内,通过网站(稿件查询栏)或电子邮件通知作者稿件收到,3个月内,告知作者审查和处理意见。
油田化学工程赵雄虎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油田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学分 2.5 参考学时 40 实验学时 0课题讲授学时 40 习题课学时适用专业石油工程大纲编写人赵雄虎教研室主任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油田化学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程技术性课程,是研究用化学方法解决油田作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应用科学。
这门课涉及到钻井、采油和储运等与油田作业有关的各个方面。
在学生了解化学、钻井和采油等与石油工程有关的工艺基础上开设改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的油田化学剂使用及其作用机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化学方法去解决石油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的技术基础课,要求学生在本课程之前修完基础化学、物理化学、钻采工程等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油田化学基础理论,包括粘土矿物学、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第二部分为油田化学分论,介绍各类油田化学剂的性质、用途和作用。
以理论作基础,指导学生的学习。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 正确理解油田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其基本的含义和使用范围。
如粘土的基本性质、水溶性聚合物溶解理论、CMC等等。
2. 掌握常用油田化学剂的基本性质和使用方法。
如PAM、XC等等。
3. 掌握油田化学基本作业方法,如调剖法、堵水法等。
4. 了解常用油田化学剂的制备方法。
先修课程:化学基础、物理化学、钻采工程三、大纲内容绪论油田化学课的内容、研究对象、发展动态、目的和学习方法、课程安排。
第一章粘土矿物学要求学生掌握粘土矿物的分类及特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粘土矿物的性质。
如电性质、吸附性、膨胀性等。
第一节粘土矿物的分类及化学组成第二节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包括常见的几种粘土矿物)第三节粘土矿物的性质(包括电性质、吸附性、膨胀性等)第二章钻井液化学掌握降粘剂、降滤失剂和絮凝剂的作用及机理和不同钻井液体系的组成及用途,了解其他钻井液添加剂的作用及性能。
论文题目:对油田增产措施的探究摘要: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和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 低渗透油田所起的作用、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储层改造可以解除、弱化钻井、完井及生产作业造成的伤害, 但改造措施本身也可能造成储层伤害。
如何减小储层伤害, 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 是增产改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主要从酸化,压裂和堵水技术三个方面来展开阐述的。
关键词:采油率;增产;酸化处理; 水力压裂;堵水,发展趋势正文:原油储藏在岩石孔隙里, 油层的渗透性能直接影响油井的产量。
尽管油层有很高的压力, 但由于油层的连通性、渗透性差, 产量仍很低, 另外, 现今世界上大油田已面临枯竭, 这就迫使许多国家日益重视发展完善各种增产技术, 以提高油井产量。
从改善油层的渗透性提高油的产量角度考虑, 目前各国普遍采用油层酸化处理、水力压裂以及堵水等办法, 增加油田的采收率。
油层的酸化处理油层酸化处理是将按一定技术要求配制的酸液从地面经井筒注入到油层中。
注入油层的酸液可溶解岩石孔隙中的堵塞物( 如泥浆) 和岩石中的某些组分, 增加孔隙量并使原有的孔隙扩大, 从而提高井底附近岩石的渗透率, 达到增产目的。
(1) 前置液酸压技术该技术以前置液! 粘性指进∀酸压为主,为实现指进酸压, 多采用宽间距, 稀孔密射孔技术, 并要求前置液和酸液之间的粘度比一般为( 200-600) : 1, 至少要达到150: 1。
该工艺特别适合。
(2) 稠化酸( 胶凝酸) 酸压技术由于稠化酸摩阻较小, 为提高排量创造了条件, 深井、超深井多采用稠化酸酸压。
另外, 稠化酸具有一定的降滤失作用, 对裂缝发育地层, 可实现较长的酸蚀缝长。
稠化酸现场应用的技术难点在于要求稠化酸具有较高的粘度和较好的热稳定性能, 而对于致密地层, 由于粘度相对较大, 不易于返排。
(3) 化学缓速酸酸压技术采用化学方法来延缓酸岩反应速度的方法之一是, 向酸中加入一种表面活性剂, 当这种缓速表面活性剂与地层裂缝壁面接触时, 就吸附在壁面上, 使裂缝壁面的碳酸盐岩物质不易受到酸的溶蚀, 达到延缓反应速度的目的。
《石油天然气学报》投稿须知为确保登载文章的质量,便于与作者联系,缩短审修周期,加快出版进度,特请广大作者投稿时注意以下要求:1、投稿须知(1)来稿原则采用通过E-mail:sytrqxbs@邮件投稿,特殊情况用A4纸打印(并附软盘)邮寄,如为手写稿,应保证字迹工整、图表清晰。
每篇稿件(包括图表)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
(2)投稿应注明作者详细联系方式:工作单位、地址、邮编、有效联系电话、E-mail等。
(3)审稿周期为5个工作日,在此期间请勿一稿多投。
来稿请自留底稿,稿件未被录用,本刊恕不退稿。
(4)各种基金资助项目论文,请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并提供资金项目的证明复印件或扫描件。
(5)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如作者不同意编入该数据库,请勿向本刊投稿。
(6)对所录用稿件有进行编辑处理及摘要发表的权利,作者如不同意请事先声明。
2、稿件格式文章须参照以下格式书写:·标题:简单明了,概括文章主体,建议不超过21个字。
·作者署名:以不超过5位为宜,作者工作单位、所在城市、邮编要求准确、详细。
·中文摘要:以第三人称角度撰写,要求简明扼要,用语规范,尽量不重复标题已有信息。
·关键词:准确、规范,以不超过5条为宜。
·英文基本信息(标题、作者署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翻译准确,遵循英文语法修辞规则和习惯表达。
·中图分类号:参见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
·文献标识码:参见CAJ-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正文:条理清晰,用语规范,所用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GB3100-93),物理量符号应符合GB3101-93,数字用法符合GB/T15835-1995。
以第三人称角度叙写,各节序号采用1…,1.1…,2…,2.1…形式。
应特别注意外文字母的规范写法:外文斜体主要用于下列场合:(1)数学中用字母表示的数和一般函数,矩阵符号要用黑斜体;(2)量符号及量符号中代表量和变动性数字的下角标符号;(3)矢量和张量符号用黑斜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田化学》名词解释总结1.相:体系中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
2.界面:体系中相与相之间物理化学性质发生突变的交接面。
3.分散度:是某一相分散程度的量度,常用分散相颗粒(或液滴)的平均直径或长度的倒数来表示。
4.比表面:是物质分散程度的另一种量度,基数值等于全部分散相颗粒的总表面积与总质量或体积之比。
S比=S/V,或S比=S/m(S代表总表面积,V代表总体积,m代表总质量)5.表面张力:是引起液体表面收缩的单位长度上的收缩力,单位是牛顿/米,方向是平等于表面,垂直于液面的边缘。
6.净吸力:液体表面分子受到液相分子的吸引力与气相分子吸引力之差,方向是指向液体内部。
7.接触角:是指通过气液固三相交点作液滴表面的切线与液固界面间的夹角θ。
8.沾湿: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将气-液界面与气固界面,转变为液-固界面的过程。
9.浸湿:指导固体浸入液体中,气-固界面转变为液-固界面的过程,而液体表面没有变化。
10.铺展:当液-固界面取代了气-固界面的同时,气-液界面也扩大了同样面积的过程。
11.附加压力: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而在弯曲液面上产生的附加的压力。
12.吸附作用:当气相或液相分子碰撞到固体表面上时,由于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力,使一些分子吸附在固体表面上,这种作用称为吸附作用。
13.物理吸附: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
14.化学吸附: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力是化学键力。
15.吸附量:每克吸附剂吸附的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或吸附质的毫摩尔数。
16.离子的选择性吸附:当吸附剂处于多种离子的混合溶液中时,有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子或某一类离子,而对其它离子不吸附或吸附较少。
17.离子的交换性吸附:带电胶体粒子吸附的离子和溶液中的同电荷离子发生的离子交换作用,这种作用称为离子交换吸附。
18.胶体:指分散相粒子直径大小在1nm~1μm之间的分散体系。
19.表面活性剂:在溶剂中加入少量就可以显著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的物质。
油田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作者:李柏林,牛瑞霞,张健伟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10期李柏林,牛瑞霞,张健伟(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摘要:现今油田开发已进入“化学时期”,油田化学技术已成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手段。
针对油田化学课程的教学,本文提出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采用直观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课堂容量和教学效率;从油田生产实际出发,将化学原理和油田生产过程有机结合;依托油田化学的科研课题或模拟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油田化学;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油田生产实际;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78—03一、油田化学课程的内容和地位油田化学是研究油田钻井、采油和原油集输过程中化学问题的科学。
分析钻井、采油和原油集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化学本质,研制解决存在问题所使用的化学剂并阐明各种化学剂的作用机理和协同效应。
钻井化学主要研究钻井液和水泥浆的性能及其控制与调整。
采油化学主要研究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各种方法以及调剖堵水、酸化压裂、清蜡防蜡、稠油降黏等化学方法。
集输化学主要研究埋地管道的腐蚀与防腐、乳化原油的破乳与起泡原油的消泡、原油的降凝输送与减阻输送、天然气处理与油田污水处理等问题。
[1]现在我国陆上各大油田的开发都已经处于高含水、高采收程度阶段,70%以上的原油产量是在上述“双高”期完成的。
要维持油田稳产,主要手段是通过化学驱油来提高采收率。
今后的油气勘探与开发转向复杂油气藏,更加依赖于油田化学技术,油田开发已进入“化学时期”,油田化学技术在三次采油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成为缓和国内原油供需矛盾,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手段。
[2]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任何学习过程都受心理活动的影响,学习是处于被动状态,还是处于积极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最后成效。
《油田化学》征稿要求
佚名
【期刊名称】《油田化学》
【年(卷),期】2012(29)3
【摘要】《油田化学》报道油气钻井、开采、集输、贮运及环保中涉及的化学剂和化学方法(含化学、生化、生物剂和方法)等方面内容。
为了提高刊物学术质量及便于本刊刊载信息的快速传递。
【总页数】1页(P384-384)
【关键词】油田化学;油气钻井;化学方法;学术质量;化学剂;集输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254.4
【相关文献】
1.《油田用加热炉化学清洗技术要求》标准的制定与应用 [J], 岳大伟
2.《油田化学》杂志对来稿的要求——实验体系、实验方法、实验数据 [J],
3.《油田化学》杂志对来稿的要求——关于参考文献 [J],
4.《油田化学》杂志对来稿的要求——关于参考文献 [J],
5.《油田化学》杂志对来稿的要求——实验体系、实验方法、实验数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田化学》投稿须知
《油田化学》报道油气钻井、开采、集输、贮运过程中使用化学剂和化学方法(含化学、生化、生物剂和方法)以及相关科学技术成果;涉及钻井完井液,固井水泥浆,一次、二次、三次采油用剂,注入水处理,原油破乳脱水,集输、贮运中的化学处理,腐蚀与防护,油气储层保护中的化学问题,油气田环境保护的化学问题,化学剂分析鉴定等众多领域;涵盖从应用基础研究、化学剂和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性能评价、结构性能关系到现场试验,推广应用的所有环节。
1 栏目设置
《油田化学》为应用技术性期刊,以应用技术为主,兼顾应用理论与相关的基础理论,目前所设栏目有:研究论文(含简报);专论与综述;企业与产品;研究机构与成果。
2 投稿须知
2.1 来稿请投统一邮箱:ythxqk @163com。
来稿内容从未公开发表。
按惯例,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但未正式出版或在内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仍可视为未公开发表的论文。
论文作者应是论文报道的研究工作的主要参加者或专论、综述的撰写人,一般不超过8人。
实验研究论文作者的署名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并由本单位审查确认。
每位作者的工作单位名称、所在省市(县)及邮政编码均需注明。
2.2 来稿一经受理即发送“受理回执”,本刊收到审理费后呈同行专家和本刊负主编审定。
2个月内函告作者审理结果,请作者自留底稿。
本刊对拟刊用的稿件将提出修改建议并连同稿件一起返回作者修改。
修改稿2个月内不返回
者,按自行退稿处理。
在修改稿正式发表之前,本刊有权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并请作者校对时认定。
3 文稿要求
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应具有创新性,应阐明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主题鲜明,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各类标题齐全;实验内容应详实。
3.1实验研究中所用的化学、生化药剂,菌种、菌液、配方物、岩心应明确指出,至少应充分界定,其中:(1)化学、生化药剂:给出化学名称、品级、生产厂家(特殊制剂);(2)菌种:给出微生物学种属或给出代号、类别(好氧、厌氧、兼性)、特性(如解烃、产表面活性剂等);(3)菌液:说明发酵菌种、菌数;(4)工业化学剂:给出化学剂功能名称、代号或牌号、有效成分含量、主要物性指标等;(5)配方物:指出剂型、主要组分名称、含量,功能添加剂,配液用水;(6)岩心:储层岩心的来源、预处理及有关的组成;人造岩心制作材料、方法及表面性质。
3.2 指出专用仪器的型号、生产厂家或公司。
3.3 简要介绍实验测试方法:可指明方法名称和执行的标准或依据的文献资料;如该方法可在不同条件下使用,还须指出选用的条件。
3.4 指明实验数据的处理,注意采用测定仪器和方法得到的数据的有效位数。
3.5 在研究论文中不论以何种方式(插图、表或在行文中夹变)表达实验结果(实验数据),获得该实验结果所使用的实验体系、实验方法及条件、数据处理均应先作说明。
在发表黏度数据时,如实验流体为牛顿流体,应指出测定温度,如为非牛顿流体,应同时指出测定温度和剪切速率。
3.6 本刊发表的研究论文中常出现化学剂应用性能对比数据。
这些数据是
在该项研究的特定条件下取得的,不能看作对该项研究中所用对比药剂(工业品或实验室样品)的评价,也不能用于该对比药剂的评价。
3.7 图表内容不能重复,图的数量一般不应超过5幅。
图表位置与行文同行,通栏排版。
图题在图下方、表题在表上方。
3.8 文中使用的物理量、单位及其符号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定标准”(1995年7月新版)。
外文符号的文种、正斜体、黑白体、大小写和行文中的上下角标必须规范,对易混淆者请用红笔特殊标明。
3.9 附图须用计算机绘制,实验点大小适宜,线条均匀,图的尺寸一般为12 cm(宽)×10 cm(高);照片须黑白分明,图像清晰,将照片贴在稿件行文中(暂不受理彩色照片)。
3.10 中、英文摘要不应过简,不应是绪论式、结论式、成果宣传式的,而应是实质性的包括研究工作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其中目的、方法、结论尽可能简短扼要,可以相互包含,不一定一一单列,对结果、结论的介绍应是具体的、实质性的,但不引用论文中的图、表、公式及化学反应式(除非这是论文中研究结果的表达形式)和参考文献。
论文题目中已包含的可不再述,重点放在研究结果上,文中的所有研究结果均要在摘要中反映出来,尽量写出相关数据。
中文摘要字数一般控制在300~350个汉字以内,内容较多的论文,摘要可相应增加。
英文摘要为中文摘要的对应英文版,另加论文题目、作者、作者单位。
作者的英文名按汉字拼音,姓氏全大写,双字名第一个字母均大写,中间连字符,如:赵福麟,写为ZHAO Fu-Lin。
少数民族作者的英文名由本民族语言译出,写法按本民族语言。
3.11 提供关键词5~8个,中、英文关键词要对应,分别置于中、英文摘要之
后。
3.12 第一页地脚处注明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的通讯联系人的姓名、出生年、性别、现职务、现职称、最高学历(就读学校、专业、毕业年份、所获学位),现从事的研究和科技工作领域,通讯地址。
另请提供通讯联系人的固定电话、手机号码、电子邮件地址,以便联系。
3.13 恰当引用参考文献,并在正文中注明出处,且按在文内引用的先后次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
非公开出版物请勿引用。
文末参考文献编写格式的规范,执行国家标准GB7714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技术规范CAJ-CD B/T 1-1998。
常用各类参考文献格式如下:期刊论文:作者. 论文题[J]. 期刊名,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专著:作者. 书名[M].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引证页码.
学位论文:作者. 论文题[D]. 保存地:保存机构,年份.
专利:作者(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P]. 专利国别代号专利号,公告日期(年月日).
论文集中的论文:作者. 论文题[A]. 编辑者. 论文集名[C].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论文所在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