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8.63 MB
- 文档页数:85
【C】1.有承担本辖区常见病、多发病、部份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技术梯队与处置能力。
2.急诊部门独立设置,承担本区域急危重症的诊疗。
3.预防、保健、康复独立设置。
4.根据病源,与三级综合医院距离较远或者危重病人转诊艰难的二级医院的重症医学床位数可占医院总床位的 2%。
5.医学影像可提供 24 小时急诊诊疗服务。
【B】符合“C”,并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3%。
2.且符合重症评估标准的患者≥30%。
3.医学影像(含 CT、超声)可提供 24 小时急诊诊疗服务。
【A】符合“B”,并1.重症医学科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5%。
2.且符合重症评估标准的患者≥40%。
【C】1.根据灾害易损性分析的结果制订各种专项预案,明确应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标准操作程序。
2.制订医院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和部门预案,明确在应急状态下各个部门的责任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以及应急反应行动的程序。
3.有节假日及夜间应急相关工作预案,配备充分的应急处理资源,包括人员、应急物资、应急通讯工具等。
【B】符合“C”,并编制医院应急预案手册,方便员工随时查阅,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知晓本部门和本岗位相关职责与流程。
【A】符合“B”,并定期并及时修订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持续完善。
【C】1、受援的二级医院,应将“达标工作”任务作为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具体的方案。
2、有专人负责,对口支援工作,保证达标工作进行。
3、相关人员熟悉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
【B】符合“C”,并用当年案例证实在以下二方面能有提升:( 1 )承担县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危(wei)险和部份疑难重症的诊治任务,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疾病能力有一定提升。
( 2 )开展 24 小时连续性急诊科院内急救服务,组织建立本县域内医疗急救服务网络,承担日常院前急救救治任务的能力有一定提升。
【A】符合“B”,并1.有数据及相关案例证实受援方案取得预定目标。
二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作为医疗机构的一种,二级综合医院在我国卫生健康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级综合医院是指在医疗服务、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均达到一定标准,能够提供综合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
为了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行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国家对二级综合医院的基本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
首先,二级综合医院应具备一定的规模和设施。
医院的建筑面积、床位数量、诊疗科室设置等都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
此外,医院还需要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器械,确保能够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抢救工作。
其次,医院应当有一支合格的医疗团队。
这包括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医疗服务人员。
医院的医生需要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各自的临床工作。
护士和技术人员也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确保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和技术支持。
此外,医院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这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的健全等。
只有通过不断地监测、评估和改进,医院才能够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此外,医院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医院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这包括医院的组织结构、管理岗位设置、管理流程等方面的规范和完善。
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医院才能够有效地运行,提高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最后,医院还需要加强与社会其他医疗机构和部门的合作与协调。
医院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医院、卫生行政部门等进行良好的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总之,二级综合医院作为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标准的建立和执行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为社会大众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细则(全)1.国家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2.加强对二级综合医院的评审与监督,促进其规范化运营。
经双方协商一致,特制定本《二级综合医院评审细则(全)》(以下简称“细则”)并遵循执行。
第一条目的与适用范围1.细则旨在规范二级综合医院评审工作,确保医疗机构合规运营。
2.本细则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活动。
第二条评审机构的组成1.评审机构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定的专业医疗机构及行业专家组成。
第三条评审对象的条件1.二级综合医院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方可接受评审:–注册登记,取得合法营业执照;–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符合规定的基本卫生条件;–具备完善的医疗设备和设施,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拥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能力;–具备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
第四条评审内容和程序1.评审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医疗机构资质审核;–人员编制和专业人员的医疗资质;–医疗设备和设施;–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医疗质量监测和不良事件管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2.评审程序:–评审机构收到评审申请后,进行资料审核;–对符合条件的评审对象,评审机构进行实地考察;–根据评审内容进行现场评审;–出具评审报告并反馈给评审对象。
第五条评审结果与管理措施1.评审结果按照合格、优良、一般和不合格进行分类,并进行相应的等级评定。
2.评审结果作为评审对象的经营管理和医疗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评审对象应按照评审结果提出的整改意见,及时进行合规整改。
3.对获得合格和优良等级的评审对象,评审机构将证书授予其,并纳入信息管理系统。
第六条评审周期与再评审1.评审周期一般为3年,过期后需重新评审。
2.评审机构有权随时对评审对象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或投诉,可进行再评审,评审流程与程序与一次评审相同。
第七条保密条款1.评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对评审对象的所有商业秘密和机密信息予以保密。
2.评审对象不得将评审结果用于营销推广或对外公开。
一、基本标准符合情况(350 分) 1、床位达到相应医院基本标准。
2、科室设置达到相应医院基本标准。
3、人员配备达到相应医院基本标准。
4、房屋达到相应医院基本标准。
5、设备达到相应医院标准。
根据《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和《医院工作人员职责》,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有医院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并装订成册。
按医院类别,对照卫生部《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逐项检查。
1、查实际开放床位数。
2、查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
3、查以下指标:(1)每床位配备卫生技术人员;(2)每床位配备护士数;(3)内、外、妇、儿科或医院重点专科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
4、每床建筑面积;5、按相应医院基本标准查以下设备:(1)基本设备;(2)开展的专科相应的设备。
抽查以下工作制度和职责:(一)工作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查房制度3、术前、死亡、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会诊制度;5、危重病患抢救制度;6、手术分组制度;7、处方制度;8、查对制度;9、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10、值班、交接班制度;11、医嘱制度;12、技术准入制度;13、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4、转院、转科制度;15、医患沟通制度;16、院总值班制度;17、隔离消毒制度;18、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19、病案管理制度;20、质量管理制度。
(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1、院长和各副院长职责;2、各行政后勤科长职责;3、各业务科主任、科护士长职责;4、各科医师、护士职责;5、会计、出纳员和收费员职责;30030506030302030(50)3020(50)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有3项指标以上不符合“基本标准”的,不得分,并限期整改1、每少1张扣5分2、缺1科室扣10分3、(1)每少1人扣2分(2)每少1人扣2分(3)缺1人扣3分每少1㎡扣1分5、(1)缺1项扣2分(2)缺1项扣2分缺1项或不符合规范扣1分;缺1项扣2分;二、依法执业情况(200) 医疗机构的名称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定的名称相符。
医院行政管理(312分)
(一)科室设置与人员配备(23分)[人事]
5、人员
评价4分
1、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个人资质评价标准与程序
2、严格聘期内考核制度每年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履
职能力
现场查看并查人事科
相关资料
1、无标准和程序扣2
分
2、未开展评价工作扣2
分
(二)行政管理(30分)[医院管理质控中心]
(三)医疗安全管理(32分)[医院管理质控中心]
(四)质量管理(25分)[医院管理质控中心]
(五)信息管理(15分)[办公室]
(六)职业道德与优质服务 (29分)[纪律检查组]
(七)服务与任务(10分)[医院管理质控中心]
(八)教育与教学 (25分)[科教]
(九)科技(20分)[科教]
(十)临床医疗质量与工作效率指标 (15分)[医院管理质控中心]
(十一)财务管理(40分)[财务物价、审计]
(十二)后勤、环境管理(19分)[后勤基建]
(十三)建筑与安全管理 9分[后勤基建、保卫]
(十四)设备管理(10分)[药械]
(十五)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建设(20分)[中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