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三版-奚旦立-第二章-课后答案说课材料
- 格式:ppt
- 大小:458.50 KB
- 文档页数:19
第九章环境污染自动监测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1.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一套无人守值的在程序控制下连续运行的区域性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网络。
(1)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该系统由一个中心站、若干个子站(包括移动子站)、质量保证实验室、系统支持实验室及信息传输系统组成。
(2)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中心站的功能①向各子站发送各种工作指令,管理子站的工作;②定时收集各子站的监测数据,并进行数据判别、检查和存储,建立数据库;③统计处理、分析数据,打印各种报表,绘制污染物质分布图;④当发现污染指数超标时,向污染源行政管理部门发出警报,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⑤对监测子站的监测仪器进行远程诊断和校准。
2.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1)子站数目和站位选址数目可用经验法、统计法、模式法、综合优化法确定。
经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包括人口数量法、功能区布点法、几何图形布点法等。
(2)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参数,另一类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污染参数。
3.子站内的仪器装备★子站内装备有自动采样和预处理装置、污染物自动监测仪器及其校准设备、气象参数监测仪、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信息收发及传输设备等。
4.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见表9-1-1)表9-1-1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5.气象观测(1)地面常规气象观测定义:指对地面的气象参数进行观测,观测项目有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2)梯度气象观测定义:指在一定高度的气层内观测温度、风向、风速等参数随高度变化情况。
考点二: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1.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由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简称水站)和监测数据平台(简称数据平台)组成。
2.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布设及装备根据建站条件、环境状况、水质代表性、监测长期性、系统安全性和运行经济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建站的位置、监测断面、监测垂线和监测点。
第一章习题--绪论1什么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对影响人类和环境质量的代表性环境要素进行测定(监视、监控、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2环境检测全过程的一般程序是什么?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3环境监测分为哪几类?(按监测目的)按监测目的或监测任务划分:①监视性监测;②特定目的性监测(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③研究性监测;4一个国家的常规监测水平反应了一个国家的监测水平,正确吗?答:正确,监视性监测是环境监测的主体,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是纵向指令性任务,是监测站第一位的工作。
第二章习题--大气1、空气污染监测中,何时应采用浓缩(富集)采样法采集样品?有哪几种浓缩采样法? 答:当大气中被测组分的浓度较小或用分析方法灵敏度不够高时,用浓缩采样法。
浓缩采样法分为:溶液吸收法、固体阻留法、低温冷凝法、静电沉降法、扩散法、自然积集法、综合采样法。
2、研究污染物对人体危害,采样口应距离地面 1.5--2m 高处。
3、飘尘的采样器中加入切割器(或分尘器)的作用是什么?答:作用是分离出粒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
4、按我国空气质量标准规定,表示大气污染物浓度时应采用何种体积?答:我国空气质量标准采用标准状况(0℃,101.KPa )时的体积(V 。
),非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Vt )可用气态方程式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5、烟道中颗粒物浓度的测定须用何种采样法?简述该采样法的要点。
答:①等速采样法:烟气进入采样嘴的速度应与采样点的烟气流速相等。
②要点:采样时,将烟尘采样管内采样孔插入烟道中的采样点上,对准气流,调节采样嘴的吸气与测点处气流速度相等时,抽取气样。
6、武汉市某日二氧化硫的日均浓度为0.15mg/m 3,二氧化氮的日均浓度为0.13mg/m 3,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均浓度为0.36mg/m 3,报告这天武汉市的空气污染指数和首要污染物及空气质量级别。
第五章土壤质量监测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土壤基本知识★★★1.土壤组成(见表5-1-1)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物质构成的复杂体系,其中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生物。
固相物质之间形成的孔隙中存在水分和空气。
表5-1-1 土壤组成的分类与定义2.土壤的基本性质(见表5-1-2)表5-1-2 土壤的基本性质3.土壤背景值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的基础数据,是研究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和进行土壤质量评价与预测的重要依据。
4.土壤污染(见表5-1-3)表5-1-3 土壤污染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或范围,是判断土壤质量的依据。
我国颁布的这类标准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和《土壤环境质量建议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等。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将土壤环境质量分为三类,分别规定了10种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和pH范围。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见表5-1-4。
表5-1-4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考点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见表5-1-5)表5-1-5 监测目的2.资料的收集(1)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
(2)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
3.监测项目与监测频率土壤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确定,分为常规、特定、选测项目。
常规项目是指《土壤环境质最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特定项目是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选测项目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白行选择测定。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精)《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门类中极具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它是开展其它环境分支学科的基础、也是环保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监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为学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进而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目的是准确、及时、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和污染预报等提供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全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是大气、水质、土壤和固体废物、放射性、噪声的监测原理和方法以及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意义、要求和做法。
重点:1、掌握环境监测中的基本概念。
2、理解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原则。
3、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仪器、采样方法、分析测定方法。
4、理解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表述和质量保证。
难点:1、使用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
2、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分析测定原理和方法。
3、正确进行监测数据的处理。
4、环境监测方案设计。
三、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鉴于该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其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性环节和实验技能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是这一课程的主要特色。
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环境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熟悉环境监测方案设计和实施方法、掌握环境监测的常用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熟悉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了解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态。
学生可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技能、为在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及工矿企业等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所需知识、达到环境专业本科生在该方面培养的目的。
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检测分类:A.检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B.监测介质分类(水质、空气、土壤、固废、生物、生态、噪声和震动、电磁辐射、放射性、热、光、卫生等监测)3.环境监测的发展:被动监测(20世纪50代)—主动监测(20世纪后期)—自动监测(20世纪70代发达国家)4.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5.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手段:化学、物理、生物、物化等;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固废、生物;自然和社会方面);环境监测的连续性(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环境监测的追溯性(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定、采样、运输保存、测定到数据处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需要一个量值追溯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予以监督)。
6.检测技术: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7.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卤代烃、苯系物、氯代苯类、多联氯苯类、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太酸酯类、农药、丙烯腈、亚硝胺类、氰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共14个化学类别68种有毒物质。
8.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9.标准:由公认机构批准,供通用或反复使用,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规定规则、指南或特性的非强制执行文件。
技术法规: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其有关加工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文件。
10.水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为5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一般为重金属(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第二类污染物: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在排污单位的排放口采样)、回用水标准。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怎样测量污染物排放总量?(1)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废水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第一类污染物;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第二类污染物。
(2)已有废水处理设施的工厂,在处理设施的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
如需了解废水处理效果和调控处理工艺参数提供依据,应在处理设施进水口和部分单元处理设施进、出口布设采样点。
(3)用某一时段污染物平均浓度乘以该时段废(污)水排放量即为该时段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4.水样有哪几种保存方法?试举几个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用不同的保存方法。
(1)冷藏或冷冻方法(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pH、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如:在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中加入HgCl2,可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测定氰化物或挥发酚的水样中加入NaOH溶液调pH至12,使之生成稳定的酚盐。
5.水样在分析测定之前,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1)被污染的环境水样和废(污)水样所含组分复杂,多数污染祖坟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共存组分的干扰等,都会影响分析测定,故需预处理。
(2)预处理包括悬浮物的去除、水样的消解、待测组分的浓缩和分离。
14.说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化合物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
(1)利用待测元素原子蒸汽中基态原子对光源发出的特征谱线的吸收来进行分析。
(2)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化合物测定流程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显示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检测系统16.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有何不同之处?两种方法各有何优缺点?(1)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测定灵敏度高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但基体干扰较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严重。
(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温度高,准确度高,精密度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温度较低,准确度低,精密度高。
18.怎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六价铬?六价铬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铬用原子分光光度法。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环境监测》课程说明(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了解水、大气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性质、成分、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常用环境质量指标的环境意义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学会对水、大气、土壤等进行污染调查、布点、采样,掌握各项指标的物理、化学检测基本原理。
认识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教材选编及依据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的,由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合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监测》(第三版),是目前全国环境类专业使用量最大的教材之一。
(三)教学方法提示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相结合,尤其重视实验和实习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理论课教学方面,采用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法组织教学;实践教学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和开放式实验教学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了解环境监测常用技术,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能学以致用。
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学时分配:4学时重点难点:环境监测的分类、特点,环境标准的分级分类。
教学方法:CAI课件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一、环境监测的目的二、环境监测的分类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一、环境监测特点1、环境污染的特点2、环境监测的特点二、环境监测的技术1、化学、物理技术2、生物技术3、监测技术的发展三、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第三节环境标准一、环境标准的作用二、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三、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四、几个主要的环境标准思考题: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是什么,环境监测常用物理、化学方法有哪些,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是如何分级与分类的,制订环境标准应遵循哪些原则。
第一章习题--绪论1什么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对影响人类和环境质量的代表性环境要素进行测定(监视、监控、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2环境检测全过程的一般程序是什么?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3环境监测分为哪几类?(按监测目的)按监测目的或监测任务划分:①监视性监测;②特定目的性监测(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③研究性监测;4一个国家的常规监测水平反应了一个国家的监测水平,正确吗?答:正确,监视性监测是环境监测的主体,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是纵向指令性任务,是监测站第一位的工作。
第二章习题--大气1、空气污染监测中,何时应采用浓缩(富集)采样法采集样品?有哪几种浓缩采样法? 答:当大气中被测组分的浓度较小或用分析方法灵敏度不够高时,用浓缩采样法。
浓缩采样法分为:溶液吸收法、固体阻留法、低温冷凝法、静电沉降法、扩散法、自然积集法、综合采样法。
2、研究污染物对人体危害,采样口应距离地面 1.5--2m 高处。
3、飘尘的采样器中加入切割器(或分尘器)的作用是什么?答:作用是分离出粒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
4、按我国空气质量标准规定,表示大气污染物浓度时应采用何种体积?答:我国空气质量标准采用标准状况(0℃,101.KPa )时的体积(V 。
),非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Vt )可用气态方程式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5、烟道中颗粒物浓度的测定须用何种采样法?简述该采样法的要点。
答:①等速采样法:烟气进入采样嘴的速度应与采样点的烟气流速相等。
②要点:采样时,将烟尘采样管内采样孔插入烟道中的采样点上,对准气流,调节采样嘴的吸气与测点处气流速度相等时,抽取气样。
6、武汉市某日二氧化硫的日均浓度为0.15mg/m 3,二氧化氮的日均浓度为0.13mg/m 3,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均浓度为0.36mg/m 3,报告这天武汉市的空气污染指数和首要污染物及空气质量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