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的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285.50 KB
- 文档页数:44
浅谈战后日本室内空间设计的“和风洋体”[摘要]战后日本的“和风洋体”,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体现。
本文将以室内设计中的空间设计为切入点,在分析战后西方设计思想对日本设计影响的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传统设计的维护和继承。
最后通过寻找本土设计与外来设计的恰当结合点,为今后我们设计带来一些启发。
[關键词]传统设计和风洋体室内空间设计一、背景谈起日本的民族风格,由于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的特殊地域关系,早在唐朝,日本就深受中国风格的影响。
从语言到文字,从建筑到装饰,日本人以强烈的好奇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吸纳,逐渐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和式风格”。
伴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明治维新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日本大量制造轮船,向国外运送客人和货物。
为了向外界显示日本的技术水平,其产品尤其是轮船的设计制造业集中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技术力量,设计行业也随之得以快速发展。
同时,战败国日本被美军占领后,包豪斯现代主义的简练造型极大的影响了工业生产,美国成熟技术和设计的引入,使日本设计渐渐演化为脱亚入欧的时代。
二、西方设计对日本设计的影响日本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向国外的学习的精神,日本从学习到模仿在到自己风格的形成,不仅让日本的设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让经济迅速腾飞。
而在二战后的这一时期,日本自己的设计系统还没有完善,大多的设计师依然停留在肆意的模仿阶段,而社会又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很多设计师在因自己的处女座成名之后,以后的作品设计似乎追求速度要胜过于质量,所以虽然西方思想为设计师带来了新的视野,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作品的抄袭提供了大量的资源。
西方思想的传入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给日本民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风洋体”的室内设计就在日本体现颇多。
尤其是在空间设计中,线条的使用以及装饰设计方面,大量采用西方的设计元素,同时空间的划分以及功能的分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日本住宅空间设计,客厅是主要的设计方向,人们会认为客厅是门面,到访的客人能通过客厅的摆设和设计了解主人的品位。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引言二战结束后,日本陷入了经济困境。
然而,通过努力和创新,日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复兴,并在工业设计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文将介绍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原因以及对全球的影响。
经济困境与改革二战结束时,日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挑战。
战后的破坏和资源匮乏使日本陷入了困境。
然而,日本政府和企业界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复苏。
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工业设计被视为是关键的推动力量。
日本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支持工业设计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研发,并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
从仿制到创新二战后的日本一开始主要是通过仿制西方产品来实现工业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企业逐渐意识到单纯仿制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日本企业开始注重创新和独特的设计。
这一转变由索尼公司所代表。
索尼推出的“松本型磁带录音机”引起了轰动,使得日本的工业设计开始引起世界的关注。
这一设计以其简洁、实用和美观的特点,成为了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的里程碑。
日本设计美学的崛起日本的工业设计以其独特的美学受到了全球的认可和赞赏。
日本设计美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简洁与实用日本工业设计强调简洁和实用。
产品设计注重功能的实现和用户体验,追求简约而不简单,将产品设计精简至核心功能,避免复杂和多余的元素。
自然与人文日本工业设计注重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融合。
产品设计灵感来源于日本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注重产品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美学与细节日本设计注重细节,注重产品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产品的线条、比例、色彩等都被精心设计,力求给用户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日本工业设计的影响二战后的日本工业设计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对世界的工业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工业设计理念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许多国家的企业开始借鉴日本设计原则,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产品设计中。
这种影响不仅限于电子产品,还延伸到汽车、家具、时尚等各个领域。
二战后日本家具设计中“民族化”的体现作者:祁飞来源:《大观》2016年第08期摘要: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人生境界。
对自然界的景物,日本人素以纤细娇小为美,强调在微小而具体的事物中体现出人性的尊严,这种意识形态也直接在其家具设计中有所展现。
这和日本狭长的岛国地形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而二战后的日本,家具设计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充分学习和借鉴欧美家具设计之后,对其进行改良。
而之后的家具设计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模仿到改良,从改良到创造,逐步形成了日本特色“民族化”的设计风格,将自然界的材质大量运用于家具的设计、装饰中,不推崇豪华奢侈、金碧辉煌,以淡雅节制、深邃禅意为境界。
并呈现出了如柳宗理、川上元美、喜多俊之、司朗仓松等优秀的家具设计师,使得民族风格与国际新潮融为一体。
关键词:二战;日本家具;民族化一、二战对于日本家具的影响二战对于日本家具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可以说日本家具的发展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发展起来的。
也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日本与外国的交往更加频繁。
由于日本四面环岛的独特区位情况,使得二战之后的日本需要制作大量的轮船向外运输货物,市场的需要使得在轮船设计制作中需要聚集大量的设计人才,这也使得家具设计行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而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日本的家具设计受到了包豪斯现代主义的影响,使得在家具设计中,融合了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大量的精简家具及新材料新技术开始出现。
而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也为了扩大海外市场的占有率,日本开始向海外输送本国的青少年,让他们去学习新产品和新技术;在这种文化的融合中,日本使得本国的家具设计水平得到了强而有力的提高,但是在这样的文化融合中,日本也依旧没有丢掉自身民族化的东西。
二、二战后日本家具设计中“民族化”的体现二战后的日本,受到了多方文化的洗礼;在和国际社会的接轨中,虽然因为美国家具技术的发展,而开始设立相关家具设计专业,但是在家具事业和技术的发展中,根据其自己的文化特征,日本还是保留了大量“民族化”的因素。
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惟一的东方国度,它从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以后开始接受西方文明,在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经历了巨大变革,逐渐进入工业化时代并成为现代化经济、技术强国、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与德国关系密切。
在德国工作同盟等现代主义设计组织影响下,日本也曾出现过一些类似的民间设计团体,探索借鉴西方先进文化从而发展日本现代设计的途径。
由于第二世界大战前日本实行对军事扩张政策,全部精力投注于扩张军备等事项,国家、企业和民众的设计意识十分淡薄,设计只是处于设计师个人探索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业与经济经历了恢复期、成长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而迅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其工业设计的同步发展使日本很快成为现代设计大国之一。
日本工业恢复时期(1945—1952)的重要目标是使经济恢复到站前的水平。
日本政府对重建极为关注,美国当局也提出援助计划,越来越多的企业回复了生产。
随着经济带逐步复苏,日本设计也开始有所发展。
学习欧美是日本工业设计起步时期的主要方法,日本设计界创办刊物、举办展览,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介绍欧美国家的生活文化和设计文化,为日本设计师带来十分有益的启迪。
与此同时,涉及教育也开始兴办,日本千叶大学、艺术大学等院校相继成立了工业设计系。
1951年日本政府邀请美国极富声望的工业设计师雷蒙罗维赴日讲学,并为日本工业设计界亲自示范工业设计的程序与方法,此举使日本设计师得以了解世界最新的工业设计理论与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设计的进步。
1952年发生的两件事对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这就是日本工业设计协会(JIDA)的成立;以及同时举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第一次工业设计展览—新日本工业设计展。
尽管日本工业设计仅处于启蒙阶段,产品大多由工程师设计,但它毕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协会的成立和展览的举办标志着日本工业设计从恢复进入了成长期。
日本工业的成长期(1953—1960)期间,其经济与工业都得到持续发展,科学与技术的新突破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新的需求。
日本双轨制摘要:二战后的日本利用“双轨制”巧妙地处理了工业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避免了高技术与传统文化的争锋相对。
最终同意日本传统设计。
关键词:日本双轨制高技术传统文化翻看日本国的产品设计史,你会为他的高速、成功而惊讶。
从1952年起,在经历了恢复期、成长期、发展其后,日本设计成功步入黄金时代,迈向成熟。
自1961年进入发展其后,其工业设计得到极大的发展,由模仿逐渐走向创造自己的特色。
一跃成为居于世界林显得设计大国之一,同时日本的设计也完全摆脱了欧美这位“大师“,独自成长为当今世界中一直强劲的设计力量。
而为他取得佳绩,披上荣耀光环的只有三个字————双轨制。
二战前日本的工业设计并不发达,,虽然有些日本人去德国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和教育体系带回日本,但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特色,主要还是模仿欧美的产品。
战后日本政府很注重工业设计,再加上民间的觉醒人士的自发努力,最后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终于奠定摆脱他国设计枷锁的基础。
日本并不是只在设计方面采用双轨制。
在教育、农业方面也采用了。
但无疑设计方面是他最耀眼的。
之所以它的设计能够摆脱欧美独树一帜,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它认识到自己自然资源匮乏,将设计与国家经济联系在一起,看成是名族生存的手段。
大有风设计为“救命稻草”之势。
另一方面,日本具有特有民族矛盾的性格,斌企鹅非常崇拜和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学习了西方设计的精髓后,非但没有全盘西化,反而将之一灵活运用,把西方设计中进步的、合理的设计理念、思维与本国文化和独特的东方美学、哲学相联系。
所以浸润着传统文化气息的日本设计在散发着时尚、独特和高科技的现代元素之外,蕴含着东方美学的干滚冲击与享受。
比如日本传统的美学特质——最小化原则、忧雅、简洁、对称、做工精巧以及对功能的清晰表达等,能解读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和韩国文化的内涵。
索尼公司提出的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原则中的:产品对于社会大环境应该具有和谐、美化的作用等。
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天人合一”等观念有某一共通的契合点。
从日本设计的崛起看中国设计的发展二战后日本的设计产业迅速崛起,如今日本的许多名牌产品在国际上被认可而畅销,设计对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显而易见。
因此,有必要对日本设计产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做具体的分析,以求从中得到启发,通过比对中日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借鉴日本成功范例结合中国现状总结出中国设计产业的发展途径。
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英国可以没有首相但不能没有工业设计”,设计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日本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岛屿国家出口就成了其重要的经济来源,技术和设计自然就成了出口的主要支撑。
对于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的中国来说,有必要从日本设计的崛起中得到一些启示,吸取经验、适当借鉴,摸索出中国设计的发展之路。
一、日本设计迅速成长的关键因素日本在二战后五十多年从废墟中站了起来,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与此同时崛起的还有日本的设计产业,在改变本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世界,那到底是什么因素起作用了呢?1.支持因素——日本政府、设计师和企业家的关注与支持日本政府对现代设计的高度重视对日本设计的发展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日本政府成立了包括“日本出口贸易研究组织”、“ 工业设计促进会”在内的一系列机构,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本国设计师的利益,以及通过政府提供有关国外最新的设计信息,派遣留学生和邀请国外设计专家赴日讲学等。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一些大企业逐渐意识到设计对于市场竞争的重要性,使设计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精神因素——民族凝聚力与团结协作精神日本是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整体感的民族,日本社会强调集体荣誉,推崇集体主义的工作模式。
在日本大部分的设计师都是以驻厂设计师的形式工作,各大企业都拥有自己的设计团队,其他的中小企业则是与设计事务所合作来谋得发展。
正是这种积极的合作和合理的分工使得中小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3.技术创新因素——以技术为本,重视设计发掘,把握市场需求日本企业非常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在这方面成就卓著的首推索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