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第六单元《22.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9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2 语言的魅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次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盲老人的可怜。
2.通过前后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 会认“魅、绅、姗、辰”等4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8个字。
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
教学难点: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课前准备:课件、春天图片、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语文百花园四版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次百花园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综合性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实践。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采用活泼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字词句段的意义,掌握应用规律,提高应用能力。
2.在学生搜集、积累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化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积淀。
3.在读中感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发展思维能力。
4.创设情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能说会道”练习。
5.重视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习作后的交流、展示和评改。
教学目标:1.能够分类积累词语,区分形近字。
修改病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一段话。
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自己独立阅读,理解古诗。
3.引导学生会观察家乡变化、描绘家乡的现在,或设想家乡的未来进行习作,表现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语文S版四年级下《语言的魅力》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感受语言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魅力。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2)板书课题《语言的魅力》,学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精讲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段,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语言的魅力。
4.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语言的感染力。
(2)学生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5.实践活动(1)教师设计一个小情景,让学生模拟场景,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点评。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言的魅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四、作业设计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语言魅力的短文。
2.课下收集关于语言魅力的名言警句,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并鼓励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对部分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2.课堂节奏把握不够好,导致部分环节时间紧张。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2 语言的魅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次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盲老人的可怜。
2.通过前后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 会认“魅、绅、姗、辰”等4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8个字。
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
教学难点: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课前准备:课件、春天图片、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16* 大使馆妈妈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浅显易懂。
讲的是中国小伙子“陈小龙”在我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得到帮助,从而体会到祖国母亲的爱,坚定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信念。
本课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力求实现依据教材、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
课前安排预习环节,要求学生自学文中字词,并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
课堂上采取自主品悟的学习方法,采取多种形式读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培养其语言感受能力。
围绕重点问题——“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2.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3.会认“驻、逗、厨、鞠、躬、衷”6个字。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2 语言的魅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次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盲老人的可怜。
2.通过前后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姗、辰”等 4 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 8 个字。
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
教学难点: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课前准备:课件、春天图片、音乐。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鸟的天堂”简介“鸟的天堂”是广东省的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风景区。
在距广州市 100 公里外的江门市新会区天马河的河心沙洲上,岛上有一株 500 多年历史的奇特的大榕树。
这棵树的树枝垂到地上,扎入土中,成为新的树干。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棵大榕树竟独木成林。
林中栖息着成千上万只鸟雀。
白鹤、灰麻鹤朝出晚归,灰鹤则夜作昼息,它们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鸟的世界”。
1924 年,著名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有感而发,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原名“鸟墩”,婆娑的榕叶笼罩着 20 多亩的河面,树高约15 米,榕树枝干上长着美髯般的气温根,着地后木质化,抽枝发叶,长成新枝干。
新干上又长成新气生根,生生不已,变成一片根枝错综、扑朔迷离的榕树丛。
在这树丛上,栖息着十多种小鸟,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即夜鹭,俗称诊游鸟)。
白鹤朝出晚归,灰鹤暮出晨归,一早一晚,鹤群一出一归,盘旋飞舞,掩映长空,嘎嘎而鸣,蔚为奇观。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2 语言的魅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次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盲老人的可怜。
2.通过前后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姗、辰”等 4 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 8 个字。
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
教学难点: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课前准备:课件、春天图片、音乐。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语文百花园七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文本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1.使生学会从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区分音同形似字,防止用字混淆,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2.懂得成语的字面意思,以及其引申义和比喻义。
3.通过自然段的训练,要求学生学会捕捉中心句,读懂自然段的意思。
4.通过读读背背、采集本,积累语言,丰富课外知识。
5.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编、写动物寓言故事。
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动物的成语、寓言故事。
2.教师自制的简单课件。
课时安排:4 课时教学过程:4.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展示课件第十四屏)5.评一评读书卡片。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2 语言的魅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次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盲老人的可怜。
2.通过前后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 会认“魅、绅、姗、辰”等4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8个字。
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
教学难点: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课前准备:课件、春天图片、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课 文:31 西门豹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本课是一个课本剧,在了解时代背景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破除迷信,惩治坏人的。
2.剧本以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情为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理解课文内容。
为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本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弄清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一步一步揭露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把戏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演一演课本剧。
3.会认“巫、乙、娶、歹、诲”5个生字,理解“巫婆、为非作歹、教诲、法事”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西门豹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揭穿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把戏的。
教学难点: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情体会人物的特点。
1 / 6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22《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关心、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3、感受语言的魅力。
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人添加的语言产生魅力的原因,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准备重点语句和春天美景的图片的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师:同学们,很高兴能见到你们。
刚才你们的老师告诉我说:韦老师,我这个班里的孩子可是相当了不起。
他们身上有五个“之最”——XX学校学生腰板是最直的!眼力最好的!您往哪儿走,他们的眼光就跟到哪里。
听力最好的!无论您的声音大小,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反应最快的!无论什么样的问题,总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有一大片小手举起来。
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啊?(生自信地回答“是”)还有一个之最是什么呢?你们自己来说说吧。
生:我们班的纪律是最好的!生:我们写字是最好的!生:我们的声音是最宏亮的!2 / 6师:这几个“之最”就是你们身上特有的一种魅力。
同学们再往后面看看,知道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吗?(生摇头说“不知道”)那是因为咱们XX学校有魅力呀,吸引来了这么多老师来学习。
那今天能不能把咱们最精彩的一面展示出来呢?(生自信的说“能”)现在咱们开始上课好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比较保护环境的两句提示语导入。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人乱扔垃圾,破坏了我们生活中的环境。
于是在不同的公共场合就出现不同的提示语。
在河东路的一条小巷里有人写道:(出示课件),在教育路的路旁又有人写道:(出示课件),这两句提示语你更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生说说理由)是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宽慰的语言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甜蜜的语言可以使人倍感幸福,激励的语言可以使人奋发向上,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出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语言的魅力》这一课。
(3分)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2 语言的魅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次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盲老人的可怜。
2.通过前后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姗、辰”等 4 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 8 个字。
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
教学难点: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课前准备:课件、春天图片、音乐。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鲈鱼的介绍鲈鱼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30~40 厘米,体重400~800 克。
眼间隔微凹,其间有4 条隆起线。
口大,下颌长于上颌。
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腭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
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
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
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
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为灰白色。
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
背鳍2 个,稍分离。
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 根硬棘,第二背鳍由13 根鳍条组成。
腹鳍位于胸鳍始点稍后方。
第二背鳍基部浅黄色,胸鳍黄绿色,尾鳝叉形呈浅褐色。
鲈鱼肉质坚实洁白,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口味鲜美。
鲈鱼因其体表肤色有差异而分白鲈和黑鲈。
黑鲈的黑色斑点不明显,除腹部灰白色外,背侧为古铜色或暗棕色;白鲈鱼体色较白,两侧有不规则的黑点。
鲈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黄海、渤海较多,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
主要产地是青岛、石岛、秦皇岛及舟山群岛等地。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2 语言的魅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次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盲老人的可怜。
2.通过前后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姗、辰”等 4 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 8 个字。
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
教学难点: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课前准备:课件、春天图片、音乐。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32 汤姆·索亚历险记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教学,让学生通过略读理解课文,通过精读体会汤姆的性格特点。
2.创设情境,教育同学们做一个勇敢、富有正义感的人。
3.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语感,找到关键语句,学会复述课文。
教学目标:1.体会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教育学生做一个勇敢、富有正义感的人。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复述课文。
3.认识“墓、执、怖、誓、逮、蔑、津、蔚”8 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汤姆是一个调皮、喜欢冒险,而又十分勇敢、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教学难点:学习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读小说。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在木牌上填写那几个字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6自然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记忆字形。
2.圈画新词,读一读,结合句子说说意思。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默读课文,按提示给课文分段。
四、教师总结。
一句有魅力的话就给了盲老人以莫大的帮助,那么为什么一句话就能产生这么巨大的作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语言,一句温馨感人的话语不仅会暖人心,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语言的魅力》这一课。
1、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够把这么长的课文用这么简炼的语言来描述出来,真好。
二、浏览阅读,初步感知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
1、还记得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是什么吗?2.出示课件齐读。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提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在哪里出现,原来木牌上写着什么?3.引导学生比较句子。
(课件出示两句话)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我什么也看不见!①齐读这两句话,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生回答: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春天来了,可是”这六个字。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添上那几个字前后,行人和老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画一画相关的语句。
2、诗人添上那几个字后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二)学习第一到五自然段。
1、添字前人们是什么样的表现,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穿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2 语言的魅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次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盲老人的可怜。
2.通过前后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姗、辰”等 4 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 8 个字。
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
教学难点: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课前准备:课件、春天图片、音乐。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狂犬病简介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人狂犬病,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临床出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兴奋、咽肌痉挛、流涎、进行性瘫痪,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狂犬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高达100%。
全球有87 个国家和地区有狂犬病发生,但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其中98%在亚洲,中国的发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自1997 年起,我国部分省份狂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近3 年来,部分地区疫情上升十分明显,发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
野生动物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宿主。
患狂犬病的犬是人感染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猫,野生动物中的狼、狐狸等也能传播本病。
外貌健康而携带病毒的犬等动物也可起传染源的作用、感染人类。
患者唾液中含有少量病毒,但直接感染他人者甚少。
人狂犬病基本上是因为被唾液中含病毒的狂犬病动物咬伤而感染。
病毒不能穿过非破损皮肤,如果皮肤受到抓伤或擦伤,被狂犬病动物舔一下都是很危险的。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习中加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
3、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人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体会、交流中加深对“语言的魅力”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归纳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搜集。
第二课时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语言的魅力》这一课,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解决了同学们在字词方面遇到的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
教师板书课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你的课本,在课题下认真书写魅力这个词语,注意竖反弯钩是主笔要写得舒展,里面的未字一横短,二横长。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组织交流:(1)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课文,我们不仅要会详细的复述,也要能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只要我们经常练习,归纳概括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3、出示课件,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4、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双目失明的老人一共讲了几次话,用横线把它画下来。
强调你一共找了几句话,先说第一句话。
三、读中体会老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语言的魅力。
“唉!”盲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说着,脸上露出了非常悲伤的神情。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话,你体会到老人现在什么心情?教师相机板书“悲伤”,并引领:你从哪些字词中能体会到老人的悲伤?(哎、叹息、悲伤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带着悲伤的语气再读这一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
师:同学们想一想老人悲伤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自由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老人很可怜、很悲伤。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第六单元《22.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应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经验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2、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给关心你的人。
3、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六自然段。
学习提出探索性的问题,会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第六自然段,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二、文章当中有魅力的语言事什么呢(课件打出)三、那这句话到底有什么魅力改变了这位乞讨老人的乞讨结果?四、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谁愿意用学过的或积累的好词佳句、古诗、文章来赞美一下春天。
(交流展示)我也特别喜欢春天,你看,春天向我们走来,《录象片段展示春景》,师配乐诵读。
(或请同学诵读他积累的诗文)你看,美好的景物通过诗人、作家用语言的描述就更美,更有活力了。
看来,语言的作用还不小呢!五、讲授新课1 、初读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需要大家共同探讨的吗?什么是魅力?为什么加上几个字给钱的人就多极了?开始,人们为什么无动于衷呢?……2 、—”再看看人们的表现有什么变化,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指导学生边读边批画)画后出声地读一读。
3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可继续提出组内不懂的问题)4、全班交流汇报(1)木牌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 诗人让.彼浩勒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2)人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前: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指名读出,指导读书:衣衫褴褛(生活很糟糕),头发斑白(年龄很大),双目失明(残疾人),写着木牌(有自尊。
生活所迫)师: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多么需要人们的同情帮助呀,人们为什么无动于衷呢?(板书)师生合读第一段,思考问题人们无动于衷的原因?人们无动于衷的原因是(老人是盲人,看不见是很正常的。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2 语言的魅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次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盲老人的可怜。
2.通过前后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 会认“魅、绅、姗、辰”等4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8个字。
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
教学难点: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课前准备:课件、春天图片、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14 陈嘉庚办学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中搭建阅读平台,帮助学生结合生活、情感,让“文心融我心”,与文字为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情、心理、行动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加深理解,在学得充分、学得深刻的前提下,体验人物的爱国情,领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从而达到语言和精神的共舞。
精心设疑,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在学习中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弄清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么说的,是怎样办学的,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要求会认“侨、涉、耽、赚、范”5个生字,会写“袖、涉、隆、蓄、犹、豫、赚、范、欺、侮”10个字,掌握“远涉重洋、兴隆、犹豫、赚钱、师范、欺侮”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弄清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么说的,是怎么做的。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语言的魅力》教案(1)【内容简析】课文讲的是法国闻名诗人让·彼浩勒在一位双目失明的行乞老人的木牌上加上了几个字,关心老人行乞的事,说明了恰当运用语言文字,会产生专门的感染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成效。
【设计理念】“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本课教学设计将从问题入手,提炼有价值的问题,然后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赏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把阅读与摸索、阅读与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体会语言的专门魅力。
【教学目标】1.明白得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恰当会产生专门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姗、辰”等3个生字,会写“魅、丐、牌”等7个字,把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读明白课文,明白得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什么缘故那样有魅力,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专门的感染力。
【教具预备】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刻】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在繁华的巴黎大街边,坐着一位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乞讨老人,但是一上午过去了,他什么也没得到;后来,一位诗人在他的乞讨木牌上偷偷加上了几个字,结果给老人钱的人却出乎意料地多。
诗人怎么说加了什么字呢?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语言的魅力》。
2.板书课题,据题质疑。
齐读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自己最想明白的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记住后再往下读。
2.圈画生字、新词,同桌互学。
3.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形,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讲意思。
4.再读课文,摸索课文要紧写了一件什么事。
5.轮读课文,指导正音,力求每个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6.检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情形。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重点指导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22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语言的魅力》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文章语言精炼,情感丰富。
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指导书写8个字及掌握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的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了“春天到了,可是”以后的魅力。
让学生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以读代讲;并创设情境,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课题:一次采访中,一名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
而周总理则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1)“魅力”是什么意思?(2)你是怎么理解“语言的魅力”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事情。
)(三)新课:1、谈话: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乞讨的?2、木牌上原来写着什么?诗人加上了什么?3、出示问题:让·彼浩勒添字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四)朗读感悟,深入体会1、让·彼浩勒添字前:路人无动于衷,老人可怜。
(1)读一读有关的语句。
(2)路上有什么人?还会有什么人?(3)看到木牌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他们会怎么想呢?怎么做呢?(4)有感情地读一读。
2、让·彼浩勒添字后的变化:(1)仔细阅读课文,小组讨论,说一说、填一填。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第六单元《22.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语文课应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经验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2、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文章内容,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给关心你的人。
3、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六自然段。
学习提出探索性的问题,会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第六自然段,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二、文章当中有魅力的语言事什么呢(课件打出)
三、那这句话到底有什么魅力改变了这位乞讨老人的乞讨结果?
四、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谁愿意用学过的或积累的好词佳句、古诗、文章来赞美一下春天。
(交流展示)
我也特别喜欢春天,你看,春天向我们走来,《录象片段展示春景》,师配乐诵读。
(或请同学诵读他积累的诗文)
你看,美好的景物通过诗人、作家用语言的描述就更美,更有活力了。
看来,语言的作用还不小呢!
五、讲授新课
1 、初读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需要大家共同探讨的吗?
什么是魅力?
为什么加上几个字给钱的人就多极了?
开始,人们为什么无动于衷呢?
2 、再看看人们的表现有什么变化,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指导学生边读边批画)画后出声地读一读。
3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可继续提出组内不懂的问题)
4、全班交流汇报
(1)木牌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诗人让.彼浩勒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
(2)人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前: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指名读出,
指导读书:衣衫褴褛(生活很糟糕),头发斑白(年龄很大),双目失明(残疾人),写着木牌(有自尊。
生活所迫)
师: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多么需要人们的同情帮助呀,人们为什么无动于衷呢?(板书)
师生合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人们无动于衷的原因?
人们无动于衷的原因是(老人是盲人,看不见是很正常的。
)因此人们姗姗而去。
后:给钱的人多极了!
(3)前后对比读,探寻原因:
诗人让.彼浩勒经过这里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同桌两人讨论一下,并把理解到的小声读读。
汇报:悄悄、匆匆(不求回报)晚上又来询问
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动脑想一想,诗人为什么在前面加上春
天到了,可是几个字?
5、想象春天到了,那些衣着华丽的人去干什么?打扮入时的人干什么?你又会去干什么?
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春天呢?请你快速找到句子,大声读出来。
师:太美了,简直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多叫人陶醉呀!
练习把反问句改称陈述句,为什么要用反问句?
当我们陶醉在良辰美景时,盲老人的眼前是什么?(一片漆黑屏幕同时展示)黑屏上出现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什么心情?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同情之心人皆有之,想象一下,巴黎大街上的人看到这几个字会怎么做?)
盲老人不知为什么,你知道为什么吗?说说理由。
体会语言的魅力。
这就是语言产生的作用,什么样的语言才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富有诗意,带有浓厚感情色彩,使人受到震动的语言。
只有这种语言,才有它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一下语言的魅力。
6、齐读第六自然段,试背诵。
六、学以致用,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给关心你的人。
1、师:语文的重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2、结合关心日让学生用有魅力的语言给关心自己的人写一句话
七、总结课文
1、你觉得让彼浩勒是个什么样的人?
2、用爱的格言做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