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简介—家鹅的祖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鹅简介
鹅,被认为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家禽,它来自于野生的鸿雁或灰雁。
中国家鹅来自于鸿雁,欧洲家鹅则来自灰雁。
鹅是鸟纲雁形目鸭科动物的一种。
鸭科动物繁杂,人们常说的大雁、天鹅、鸭、鸳鸯等都是鸭科动物。
这些动物中的一些被人类驯化成的家禽,如绿头鸭驯化成了家鸭,鸿雁驯化成了中国家鹅,疣鼻栖鸭驯化成了番鸭。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提到“在荷马史诗中就提到过早在古希腊时代鹅就被家庭化饲养了,而在古罗马时代的神庙里,人们饲养家鹅,作为奉献给神的牺牲”;还有人根据古埃及笔画遗留下来的资料,认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埃及就成功地驯化了家鹅。
中国古籍庄子《南华经》中有记载:“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说明在公元前400年以前中国就已经有成熟的家鹅驯养技术了。
目前普遍认为中国家鹅和欧洲家鹅的起源不同,中国家鹅起源于鸿雁,而欧洲家鹅起源于灰雁。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喜欢观赏鹅的姿态,《晋书·王羲之传》记一事:“(羲之)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金代有皇帝猎鹅的记载。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它充其量只能算作鸿雁或者灰雁的一个变种或者亚种。
大鹅的祖先是天鹅还是大雁,附养殖方法大鹅的祖先为野雁,其中我国家鹅祖先为鸿雁,欧洲家鹅祖先为灰雁,二者区别如下:1、中国鹅头顶有发达而明显的肉瘤,而欧洲鹅一般没有。
2、中国鹅的脖颈长而弯曲,呈弓形,而欧洲鹅的脖颈短粗。
3、中国鹅的体型一般不如欧洲鹅,目前全世界体型最大的家鹅为图卢兹鹅,其属于欧洲鹅。
4、中国鹅每年平均产蛋量为45-70枚,欧洲鹅每年平均产蛋量为50-60枚。
一、大鹅的祖先是天鹅还是大雁大鹅的祖先为大雁,其中欧洲家鹅的祖先为灰雁,而我国家鹅的祖先为鸿雁。
二者区别:1、一般情况下,中国家鹅的前额部位有发达的肉瘤,而欧洲家鹅的前额部位没有。
2、中国家鹅的脖颈部位长而弯曲,呈弓形,而欧洲家鹅的脖颈部位较为短粗。
3、欧洲家鹅的体型一般比中国家鹅的体型要更大,其中全世界体型最大的家鹅图卢兹鹅即为欧洲鹅。
4、中国家鹅的年产蛋量为45-70枚左右,而欧洲家鹅的年产蛋量为50-60枚左右。
二、大鹅养殖方法1、育雏期(1)在出壳后12-24小时内,大多数雏鹅站立行走,伸颈张嘴、有啄食欲望时,进行潮口。
潮口结束后,进行开食,开食饲料选择切碎的莴笋叶或黑麦草与碎米、米饭的混合物。
(2)1-5日龄时,温度控制在26-28°C。
6-10日龄时,温度控制在24-26°C。
11-15日龄时,温度控制在22-24°C。
16-20日龄时,温度控制在20-22°C,后续进行放牧饲养即可。
(3)1-5日龄时,相对湿度控制在60-65%之间。
6-10日龄时,相对湿度控制在65%左右。
11-15日龄时,相对湿度控制在65-70%左右。
16-20日龄时,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
(4)1-5日龄时,每平方米饲养20-25只雏鹅。
6-10日龄时,每平方米饲养15-20只雏鹅。
11-15日龄时,每平方米饲养12-15只雏鹅。
15日龄后,每平方米饲养8-10只雏鹅。
(5)在10日龄以后,即可考虑进行放水和放牧。
有关鸿雁的简介鸿雁,是一种常见的候鸟,属于雁科鸟类。
它们常年生活在北半球的温带和寒带地区,是候鸟中的优秀飞行者。
鸿雁是中国的国鸟,也是动物界的“航空之王”。
鸿雁的身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形态特征。
它们体长较大,约为60-90厘米,翼展可达150-180厘米。
雄性鸿雁一般要比雌性大一些。
鸿雁的嘴长而尖,适合捕食水生植物、昆虫等食物。
它们的腿长而有力,适合在空中飞行时保持稳定的姿态。
鸿雁的羽毛多为灰色或棕色,胸部有一块白色的斑点,非常醒目。
鸿雁以群体行动为特点。
它们常年生活在群体中,一般由数十只至数百只组成。
鸿雁在飞行时排成一字形,整齐划一,给人一种壮观的景象。
它们飞行时的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每小时80-100公里,甚至更快。
鸿雁的飞行姿态非常稳定,能够在长时间飞行中保持一致的高度和速度。
鸿雁是一种典型的候鸟,它们每年都会进行迁徙。
每年秋天,当气温开始下降,食物变得稀缺时,鸿雁就会开始长途飞行,前往更为温暖的地方度过冬季。
它们会选择一条特定的迁徙路线,沿途会经过许多地方,甚至要穿越大片海洋。
在迁徙过程中,鸿雁会利用大气动力学原理,通过队列飞行来减少空气阻力,从而节省体力和能量。
鸿雁的迁徙行为是非常精确的,它们能够准确地找到迁徙路线和目的地。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鸿雁是通过地球磁场来导航的。
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感应器官,能够感知地球的磁场变化,从而确定方向。
这种导航能力让鸿雁能够成功地完成长途飞行,找到自己的目的地。
鸿雁的迁徙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物种的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在迁徙过程中会传播许多植物的花粉和种子,帮助植物繁衍生息。
同时,鸿雁也是许多捕食者的猎物,为食物链的平衡做出了贡献。
鸿雁是一种优秀的候鸟,以其出色的飞行能力和准确的导航能力而闻名。
它们的迁徙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物种的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的国鸟,鸿雁象征着团结和和谐,也是我国丰富多样的动物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共同保护鸿雁及其栖息地,让它们继续在蓝天上展翅飞翔。
歌曲《鸿雁》折射出的蒙古族文化作者:童欣雨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8期【摘要】前些时日观看了《造梦者》后,被其中的呼斯楞演唱的《鸿雁》深深触动。
这样一首看似简单的歌曲却被呼斯楞唱出了不一般的感觉,除歌者本身高超的唱功外,其背后的文化也有着深层的联系。
本文以呼斯楞在《造梦者》栏目演唱的《鸿雁》为例,简要剖析《鸿雁》所折射出的蒙古族文化。
【关键词】歌曲;鸿雁;蒙古族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102-01一、歌曲简介歌曲《鸿雁》为乌拉特民歌,最初为莫日根巴特尔活佛所作。
蒙古语的“鸿”为“白色”,“鸿嘎鲁”指“白天鹅”。
此曲后来由吕燕卫作词、张宏光编曲,呼斯楞演唱。
歌曲浑厚悠远,深具蒙古族音乐特色。
二、折射出的文化(一)从视频背景及场景音乐来看1.自然文化。
视频一开始大屏幕上就出现辽阔的草原背景。
蒙古族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世世代代都在草原上生活。
2.住宿文化。
在蒙古草原上,蒙古包是人们最常见的民居,这符合游牧民族的特点。
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满族称为“博”,因谐音,后被叫成“蒙古包”。
蒙古包外形小,内部面积大,冬暖夏凉,拆卸搬运都很方便,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
3.服饰文化。
呼斯楞着一身白色的蒙古长袍,伴舞也是一身白色。
蒙古长袍是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以白色、天蓝色居多,组合出一片纯天然的和谐。
另外,蒙古族服饰在展现人体优美曲线的同时,又体现出了宽厚大度、粗犷豪放的性格。
4.音乐文化。
这首歌一开始就出现蒙古族很常见的唱法“呼麦”,呼麦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演唱,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
广义的呼麦包括了蒙古族一系列的传统唱法;狭义的呼麦是指一人同时演唱二声部或三声部的演唱方法。
紧接着的引子是一段典型的长调,运用了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唱法“诺古拉”。
长调民歌是蒙古族在野外畜牧劳动中创造的抒情民歌体裁,旋律舒展,意境开阔,字多词少,带有华彩装饰、“诺古拉”、真声与假声、头腔共鸣等独特技法。
中文名家鹅形态描述家鹅大致分中国鹅和欧洲鹅两个系统,欧洲鹅起源灰雁Anser anser (Linnaeus),中国鹅是由鸿雁驯养而成。
中国鹅起源于东北,在《尔雅》里有记载,远在四千年前就已饲养,是一个很古老的鹅种。
我国家鹅的品种比较单纯,直到现在有灰、白二种,近年来又培育出了优良品种,如狮头鹅等。
中国鹅的体躯长大而宽,体长达80-100厘米,公鹅体重5公斤左右,母鹅4公斤左右。
家鹅头较大,额骨凸,上嘴基部有一个大而硬的肉质瘤。
嘴下皮肤皱褶,形成所谓“口袋”,嘴形扁阔而长。
颈长而稍弯曲,胸部发达。
腿长,尾短向上,有脂囊。
体躯站立时昂然挺立。
白鹅全身羽毛洁白色。
嘴、肉瘤、腿、脚、蹼为桔黄色。
灰鹅羽毛灰褐色,从头到体背有暗黄褐或黑色。
嘴、肉瘤为黑色,腿、脚、蹼为灰黄色。
生态资料鹅为水禽,善在水中生活。
群性强,性很勇敢,喜斗。
遇人或其他动物时,常头向前下方伸,张开两翅用嘴喙击而无所顾忌。
听觉灵敏,鸣声宏大,又好相应和。
以青草,蔬菜、种籽、糠麸、秕谷等为食。
家鹅生长9个月左右性就成熟。
在饲养下,公鹅1.5-2岁开始交配,母鹅2岁多。
多于春季开始产卵;每年产卵几十枚到百枚不等,鹅能自孵,孵化期28-33天。
地理分布我国各省均有饲养。
药理作用药材鹅油为家鹅的脂肪。
冬季杀鹅,去毛及内脏,剥取脂肪,炼油。
应用有清热解毒、润肤的功能。
主治痈疮肿毒、手足皲裂。
外用适量。
备注鹅涎水:治麦芒、鱼刺着咽中不下。
鹅胆汁:含水分80%、干物质20%,其中胆色素2.58%、磷脂0.36%、脂肪酸0.36%、无机盐2.1%。
又谓胆汁中含胆酸、鹅胆酸和牛磺酸。
可涂痔疮。
鹅毛:烧灰,治小儿惊痫有效。
一、教材解读1 课文简说。
一提到鹅,谁都会随口吟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这首诗着眼于鹅的形象──色彩的美丽和姿态的优雅,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
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
家鹅的祖先是什么家鹅(Anser domesticus)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家禽,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
在人类眼中,它们是可爱的宠物和饲养对象,但我们是否知道家鹅的祖先是什么呢?本文将探讨家鹅的起源及其祖先。
家鹅属于雁科动物,包括雁、鹅和天鹅。
它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具体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近东地区。
最早的鹅类化石出现在欧洲,距今约5000年前,这些化石显示出鹅类已经开始驯化。
现代家鹅的祖先可能是从野生鸟类中驯化而来。
在人类的驯化过程中,家鹅的外貌和性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野生鹅的颜色一般为灰色、黑色或蓝灰色,而家鹅的颜色则多样,包括白色、灰白色、黑色和混合色。
此外,家鹅的身体体型也与野生鹅有所不同,体型较大,肉质更为丰满。
根据遗传学研究,家鹅的祖先很可能是灰雁(Anser anser)。
灰雁是一种大型候鸟,分布于欧洲和亚洲。
与家鹅相比,灰雁体型较为修长,颜色为灰色。
灰雁可以通过人类的驯化过程,逐渐演化成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家鹅。
早期的驯化过程可能始于人类对鸟类的捕捉和圈养。
由于灰雁本身在食性和行为习性上与人类的生活方式相近,因此比其他野生鸟类更容易被人类驯化。
通过长期的驯化和人工选择,家鹅逐渐变得与人类更为亲近,并且可供人类利用。
除了养殖用途外,家鹅在农业上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觅食来清除田地中的杂草、昆虫和害虫,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此外,家鹅繁殖力强,适应环境广泛,对于不同地区的农民来说,养殖家鹅成本较低,非常具有经济价值。
尽管家鹅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其野生祖先灰雁也是值得保护的物种。
灰雁在迁徙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指标之一。
因此,在保护家鹅品种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保护灰雁及其栖息地的工作,以保护这些珍稀鸟类的生存环境。
总之,家鹅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灰雁这一野生鸟类。
通过漫长的驯化过程和人工选择,家鹅逐渐演化出了与野生祖先灰雁不同的外貌和性状。
灰雁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需要得到重视和保护。
鸿雁是雁形目鸭科雁属鸟类,俗名大雁、雁鹅。
它们的体形和体态与家鹅相似。
鸿雁的嘴基周围有一条棕白色狭纹,头顶至后颈是棕褐色,上体余部大多为褐色,各羽羽缘或多或少沾棕白色。
头侧、颏和喉是淡棕褐色,前颈和颈侧是白色,胸棕白色,向后转为白色,两胁暗褐,羽缘棕白。
鸿雁的脚是橙黄或肉红色。
鸿雁主要分布于东亚、中亚,它们通常在夏季在中国东北、蒙古和西伯利亚繁殖,而在冬季则在中国中部和东南沿海区域的湖泊越冬。
鸿雁常栖息于开阔的大型湖泊、水库,滩涂草洲和农田等湿地生境中。
它们通常集大群活动,数量多时可达数万只。
主食滩涂草洲的各种草本植物和水生藻类。
繁殖期在4—6月之间,窝卵数通常为5—6枚,孵化期为28—30天。
鸿雁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鸿雁不仅是中国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还是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此外,鸿雁还以传书闻名。
每日一鸟(150期-1)——鸿雁
鸿雁2020年11月3日拍摄于山西运城盐湖曲村雁形目 > 鸭科 > 雁属体大(88厘米)而颈长的雁。
黑且长的嘴与前额成一直线,一道狭窄白线环绕嘴基。
上体灰褐但羽缘皮黄。
前颈白,头顶及颈背红褐,前颈与后颈有一道明显界线。
腿粉红,臀部近白,飞羽黑。
与小白额雁及白额雁区别在于嘴为黑色,额及前颈白色较少。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深橘黄。
叫声:飞行时作典型雁叫,升调的拖长音。
分布范围:繁殖于蒙古、中国东北及西伯利亚,越冬于中国中部、东部和台湾以及朝鲜。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
繁殖于中国东北,迁徙途经中国东部至长江下游越冬,鲜见于东南沿海。
漂鸟可达台湾。
近5万只鸟在鄱阳湖越冬为本种全球数量之大。
习性:成群栖于湖泊,并在附近的草地田野取食。
俗名:草雁大雁冠雁黑嘴雁洪雁奇鹅沙雁随鹅天鹅式大雁原鹅每年冬天鸟在迁徙的过程中,都有大量的各类鸟在运城盐湖停留,鸿雁是其中的一种,不算好拍,鸿雁在麦田里寻食时,常常损坏麦苗,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就在麦田里下毒或用弹弓打鸟。
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保护鸟又要保护麦田、保护老百姓的利益,拍鸟人不知道如何是好!希望当地有关部门能出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
鸿雁2020年10月3日拍摄于山西运城盐湖曲村。
鹅的祖先,鹅会飞吗
鹅的祖先是野雁,其中,中国鹅各地方品种(除伊犁鹅外)的祖先是鸿雁,绝大多数欧洲鹅和伊犁鹅的祖先则是灰雁。
鹅会飞,鹅属于鸟纲中的雁形目动物,既然为鸟类,那么是会飞翔的,只是我们日常见到的家鹅飞翔能力较差,所以很少见到鹅飞翔,但并不表明它们不会飞翔,一般野生鹅的飞翔能力更强,而家养鹅飞翔能力较弱,就算飞也不能飞太远。
一、鹅的祖先
1、从起源进化上来讲,鹅的祖先是野雁。
普遍认为,中国鹅各地方品种(除伊犁鹅外)起源于鸿雁,绝大多数欧洲鹅和伊犁鹅则起源于灰雁。
目前,鹅在世界各地均有饲养,且人工饲养的历史非常悠久,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便有着圈养鹅以及培育鹅肝的详细记载。
2、起源于鸿雁的家鹅,其头部有肉瘤,公鹅较母鹅更为发达,颈较细且较长,呈弓形,体型斜长,腹部大而下垂,前躯抬起与地面呈明显的角度。
起源于灰雁的家鹅,其头部没有肉瘤,头部浑圆而无疣状突起,颈粗短而直,前躯与地面近似平行。
二、鹅会飞吗
1、鹅会飞。
鹅属于鸟纲中的雁形目动物,作为鸟类,鹅也是会飞的,它们的翅膀可以支持它们的飞翔。
我们平常并不常见到鹅飞翔,这是因为我们所见到的基本是家养的鹅,这种鹅平时用不到飞翔的能力,长此以往飞翔能力自然有所退化,而且无法通过一代传到下一代,飞翔能力因此越来越弱。
2、野生鹅的飞翔能力更强一些,也飞得稍微远一些。
家养鹅就算飞也不会太远,一般只能飞个几米就会落下来。
不过,虽然家养鹅飞翔的能力有所退化,但游泳能力却很强,它们的羽毛以及鸭蹼、整体的身体形状适合在水中游动。
雁鹅起源于鸿雁,又名苍鹅、萎鹅,由栖居在我国东北、华北的一种有额疱的野鹅演化而来,是我国古老而稀有的优良家禽品种。
雁鹅肉质肥嫩鲜美,是菜肴中较为上等的佳品。
腌制的腊鹅紫里透红、油香四溢,烤仔鹅更别有风味。
鹅毛、鹅绒和鹅肝分别是制造高级被褥和医药物品的重要原料,畅销国内外市场。
大雁富含人体必需的铁、钙、磷等矿物质元素,赖氨酸、蛋氨酸等十几种氨基酸含量丰富,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保健食品,其躯体肥壮,有的体重可超过10公斤以上,是世界上最优质的肥肝品种。
据《日华本草》等十多部药典介绍,雁肉、雁脂均有祛风寒、壮筋骨、益阳气、活血之功效。
民间素有“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一斤”,“闻到雁肉香,神仙想断肠”的说法,大雁肉烹制后香气扑鼻,被誉为“肉中之王”,在东南沿海及港澳地区是家禽中最畅销的产品,沿海售价远远高于普通家禽类产品,并且产品供不应求,销售前景广阔。
在我国凡是有水草的地方都可以进行饲养;具有生长快、产肉多、耐饥、耐寒、耐粗饲、病疫少、成本低、收益大等优点。
据上海市白茅岭农场饲养表明,饲养1只雁鹅,相当于养2只白鹅。
雁鹅性情温和、稳健,1人可放牧100只以上。
原产地的雁鹅后来逐渐向东南移,现在安徽的宣城、郎溪、广德一带和江苏西南的丘陵地区形成了新的饲养中心。
在江苏分布区通常称雁鹅为灰色四季鹅。
外貌特性:体型中等,体质结实,全身羽毛紧贴。
头部圆形略方,头上有黑色肉瘤,质地柔软,呈桃形或半球形向上方突出。
眼睑为黑色或灰黑色,眼球黑色,虹彩灰蓝色,喙黑色、扁阔,胫、蹼为橘黄色,爪黑色。
颈细长,胸深广,背宽平,腹下有皱褶。
皮肤多数为黄白色。
成年鹅羽毛呈灰褐色和深褐色,颈的背侧有一条明显的灰褐色羽带,体躯的羽毛从上往下由深渐浅,至腹部为灰白色或白色。
除腹部白色羽外,背、翼、肩及腿羽皆为银边羽,排列整齐。
肉瘤的边缘和喙的基部大部分有半圈白羽。
雏鹅全身羽绒呈墨绿色或棕褐色,喙、胫、蹼均呈灰黑色。
生产性能:雁鹅吃粮少,食草多。
Wikijunior鸟鸿雁鸿雁(Anser cygnoides)也被叫作原鹅、大雁、洪雁、冠雁、天鹅式大雁、随鹅、奇鹅、黑嘴雁、沙雁、草雁。
人们认为鸿雁是中国家鹅的祖先。
目录1 鸿雁生活在哪里2 鸿雁的体型特征3 鸿雁的食物4 鸿雁的繁殖鸿雁生活在哪里[]鸿雁喜欢栖息在旷野、河流、湖泊、沼泽等水生植物丛生的近水环境有时也活动于山区、平原和海湾等处。
鸿雁繁殖于西伯利亚南部、库页岛和中国东北的呼伦贝尔、齐齐哈尔在朝鲜半岛、、中国的长江中下游、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度过冬天;每当它们迁徙时人们就可以在中国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天山和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方见到它们的身影。
有近5万只鸿雁在中国长江流域的鄱阳湖越冬鄱阳湖是鸿雁数量最多的越冬地。
鸿雁的体型特征[]鸿雁的体形比较大颈长。
黑且长的嘴与前额成一直线环绕嘴末端的额头有一条很狭窄的棕白色条纹嘴角有两条棕褐色的鹗纹。
上身灰褐色羽毛边缘是黄色的。
头顶和颈部背面正中间棕褐色前颈白色与后颈有一道明显界线这种前白后棕的鲜明对比是鸿雁区别于雁属其他种类的显著特征。
最长的鸿雁尾覆盖着纯白的羽毛其余的鸿雁尾巴与腰同色尾巴上的羽毛是灰褐的前端和边缘为白色。
长而大的初级飞羽为灰褐色次级飞羽暗褐色短而小的内羽片为暗褐色羽毛的杆是象牙一样的白色。
与小白额雁及白额雁区别在于鸿雁的嘴为黑色额及前颈白色较少。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深橘黄。
飞行时发出独特的叫声叫声是升调的长音几公里之外都能够听到。
鸿雁的食物[]鸿雁主要食用各种植物包括各种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偶尔也食用少量软体动物。
鸿雁的繁殖[]。
鸿雁的简介鸿雁,亦名原鹅、大雁、洪雁、冠雁、天鹅式大雁、随鹅、奇鹅、黑嘴雁、沙雁、草雁。
属雁形目、鸭科动物。
体长800~930毫米。
背、肩三级飞羽及尾羽均暗褐色,羽缘淡棕色;下背和腰黑褐;前颈下部和胸均呈淡肉红色;头顶及枕部为棕褐色;头侧浅桂红色;须及喉棕红颈白色,后颈正中呈咖啡褐色。
鸿雁每年9月下旬至10月末即开始大量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有的早在9月初至9月中旬即开始迁徙。
迁徙时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
鸿雁常成对营巢繁殖,巢多筑在草原湖泊岸边沼泽地上或芦苇丛中,亦有在靠近山地的河流岸边营巢的,营巢地方通常植物茂密,环境偏僻,难于进入,很少在开阔而又裸露的荒漠平原上营巢。
鸿雁雌雄相似。
但雌鸟略较雄鸟为小,两翅较短,嘴基疣状突亦不明显。
成鸟从额基、头顶到后颈正中央暗棕褐色,额基与嘴之间有一条棕白色细纹,将嘴和额截然分开。
头侧、颏和喉淡棕褐色,嘴裂基部有两条棕褐色颚纹。
背、肩、腰、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暗灰褐色,羽缘较淡或较白,形成明显的白色斑纹或横纹。
尾上覆羽暗灰褐色,但最长的尾上覆羽纯白色,尾羽灰褐色。
前颈和颈侧白色,前颈下部和胸肉桂色,向后逐渐变淡,到下腹则全为白色。
尾下覆羽亦为白色,两胁暗褐色,具棕白色羽端;翼下覆羽及腋羽暗灰色。
嘴黑色,虹膜红褐色或金黄色,跗蹠橙黄色或肉红色。
雄鸟上嘴基部有一疣状突。
雏鸟体被绒羽,上体黄灰褐色,下体淡黄色,额和两颊淡黄色,眼周及眼先灰褐色,额基无白纹。
嘴黑色,嘴尖淡黄色,虹膜淡黄色。
幼鸟上体灰褐色,上嘴基部无白纹。
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特别是平原上湖泊附近水生植物茂密的地方,有时亦出现在山地平原和河谷地区。
冬季则多栖息在大的湖泊、水库、海滨、河口和海湾及其附近草地和农田。
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即使在繁殖季节,亦常见4-5只或6-7只一起休息和觅食。
善游泳,飞行力亦强,但飞行时显得有些笨重。
鸿雁和家鹅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鸿雁,它飞行的技艺非常高超。
每年春天,它都会和一群同伴一起飞往南方的暖地,秋天又会一起回到北方的故乡。
一年秋天,当鸿雁们准备飞回北方时,有一只家鹅想和它们一起回到北方去,寻找新的家园。
家鹅向鸿雁们提出了请求,并承诺一路上不会拖后腿。
鸿雁们想了想,决定让家鹅加入他们的队伍。
一行鸟儿顺着天空飞行,鸿雁们一直保持着整齐的队形和稳定的速度。
可是,家鹅却显得有些笨拙,总是落在鸿雁队伍的最后面。
第一天晚上,鸿雁们在一个村庄的洼地停留休息。
可是,家鹅觉得这个地方太脏了,不愿在这里停留。
它独自离开了队伍,一路独自飞行,没有人知道它的方向。
第二天早上,鸿雁们继续飞行,全力向北进发。
一路上,它们不断变换队形,让头部飞行的鸟儿不断轮换,以便让大家都有机会休息。
然而,当他们停留在另一个洼地时,发现家鹅并没有跟随到这里来。
它们开始担心家鹅会在极度劳累的情况下,迷失方向,无法回到北方的家园。
于是,一些鸿雁毅然决定返回南方,寻找并救出家鹅。
它们飞行了许多天,几乎快要疲惫不堪之时,终于在某个湖中发现了家鹅。
家鹅被迷住了,不知道自己的方向,难以离开。
鸿雁们并不责备它,相反,它们绕圈子示意着家鹅来到它们的队伍中。
家鹅非常感激鸿雁们,他们跟着鸿雁们一起飞回北方,到达了新的家园。
从那时起,家鹅成为了一只会飞行的鸟,它的飞行技巧和耐力也比以前要强了许多。
鸿雁们及时飞回北方寻找家鹅,并助其脱离危险,这就是它们的温情故事。
让我们铭记它们之间的爱与团结,一起共同生活在广阔的自然世界之中。
动物世界-鸿雁鸿雁又称原鹅、大雁、洪雁、冠雁等,是一种大型的鸭科鸟类。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东部,是候鸟,它们以越冬迁徙时,整齐的队形而闻名。
界:动物界 Animalia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鸟纲 Aves目:雁形目 Anseriformes科:鸭科 Anatidae属:雁属Anser种:鸿雁A. cygnoides鸿雁,身长81-94厘米,翼展为160-185厘米。
两性相似,但雄性较大,喙和颈部比例也较长。
鸿雁颈长而挺拔,与体型相近的其他雁相比,它会显得更大一些。
头顶及颈部背侧正中棕褐,前颈白色,与后颈有一道明显界线,这种前白后棕的鲜明对比是鸿雁区别于雁属其他种类的显著特征。
上半身呈灰棕色,较大的羽毛上有的浅色条纹。
尾上覆羽纯白,其余部分与腰同色,尾羽灰褐,先端及边缘白色,初级飞羽外羽片灰褐,内羽片暗褐,羽干象牙白色,次级飞羽暗褐色。
鸿雁的胸腹部特征鸿雁的脚爪特写鸿雁,黑且长的嘴与前额成一直线,环绕嘴基的额部有一条很狭窄的棕白色条纹,嘴裂基部有两条棕褐色的鹗纹,喙的根部有肉瘤。
虹膜褐色。
鸿雁喜欢栖息在淡水附近的草原到针叶林和山谷中,以莎草等植物为食,偶尔会进食软体动物,很少进入水中游泳。
鸿雁飞行的姿态鸿雁在水中的姿态鸿雁的叫声洪亮,在呼唤、预警、飞行时都会发生叫声。
迁徙时的鸿雁鸿雁在4月左右返回至繁殖地,此后很快就开始了繁殖季节。
在沼泽和湿地附近筑巢,每产5-6枚卵,最多可达8枚。
在8月下旬到9月初,这些幼鸟会跟随成鸟开始进行迁徙。
鸿雁的卵与雏鸟鸿雁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蒙古繁殖。
越冬主要在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如洞庭湖、鄱阳湖、盐城沿海湿地和长江下游等地,每年会有大约60000只鸿雁来此过冬,这几乎是全世界所有的鸿雁。
由于栖息地丧失、过度狩猎以及繁殖地偷取鸟蛋,导致鸿雁的数量不断下降。
在1992年鸿雁在IUCN红色名录中从近危上升到易危,并在2000年进一步上升到濒危。
在新的研究表明它们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么稀少,因此,鸿雁在2008 年再次被列入易危。
鸿雁养殖技术鸿雁是大型水禽,也叫做原鹅、随鹅、奇鹅、黑嘴雁、沙雁、草雁,是一种有重要食用价值和养殖价值的动物,我们也要重视合理的饲养管理,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鸿雁养殖技术。
一、雁舍的选址与设计1、雁舍选址:要挑选湖泊、河流聚拢,而且植被和水草丰盛的地区,最好是自然湿地来驯养鸿雁。
鸿雁是典型的素食主义者,也就是说只吃草,不喜爱荤腥,不仅鸿雁喜爱也使得养殖户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除了这些还要考虑交通运送、卫生和防疫是否便利。
普通挑选在离城镇或马路主干线一公里以上比较适合。
2、雁舍设计:(1)居住条件依照家鹅圈舍的格局,因地制宜。
最好都是朝南向的,这样能够保持充沛的光照,按照鸿雁的不同生长周期,要把雁舍分成育雏区和成年雁舍。
(2)运动场地。
陆地活动场是让鸿雁歇息的地方,地面还要设计成30度角的斜坡,早晚它们在这里进食,日常鸿雁在这里活动和歇息。
在陆地活动场上建个洗澡的池塘是必不行少的。
池塘能够按照地块的制约,举行大小的调节,可大可小。
(3)水上运动场鸿雁饮水、配种都离不开水,大部分养殖户都是通过湿地,来当鸿雁的水上运动场。
假如条件不允许,没有水上运动场地,也是能够的。
二、繁殖与孵化鸿雁的寿命普通在二十岁左右。
三岁的鸿雁就进入成年期,三到十三岁为繁殖期,到了十四岁就不能繁殖了。
从三岁进入性成熟,到了每年的三月份,鸿雁开头求偶,鸿雁每年从3月到5月只繁殖一次。
所以每年的2月份就要举行种雁的选择。
1、种雁的挑选:一看形体,形体流线感十分强,飞翔翎要大,平衡翎要好,由于平衡翎打算它以后飞的好与坏。
三月到五月是交配期,鸿雁开头垒窝了。
一年可产712只雁蛋,这期间雄雁需要做好配种工作,而雌雁要确保产蛋数量和质量,都要消耗大量的体力。
这个阶段补饲是必需的。
2、补饲的饲料配方:碎草粉45%,玉米粉32%,葵花饼22%,食盐0.25%,复合维生素预混合料0.75%,早晚饲喂。
让它们自由采食。
鸿雁的自由孵化成活率惟独20%左右。
鸿雁—家鹅的祖先
鸿雁的体形比白额雁大,体长为82—90厘米,体重2850—4250克。
身体背部羽毛以暗灰褐色为主,颈的后部中央为棕褐色,其余为白色,如同有一条大辫子披在头部的后面;胸部和腹部由肉桂色逐渐转为白色。
它的嘴甲为黑褐色,与白额雁不同,额基上也没有白色的带斑。
很多学者都认为家鹅是第一个被人类驯化的家禽,但关于它的祖先的起源地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家鹅起源于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留存下来的壁画里,就出现过饲养家鹅的图画。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却认为家鹅起源于欧洲,他写道:“我们从荷马的某些诗中得知,家鹅在古代已经被驯养。
而且在公元前388年,罗马的朱皮特神堂内也饲养过家鹅,作为献给朱诺的祭品。
”。
但实际上,我国饲养家鹅的历史也很悠久,在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的河南殷墟遗址中就曾发掘出一种家鹅的玉石雕刻,由此推断当时家鹅的饲养在我国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才有可能被利用为艺术品的对象。
我国民间驯养家鹅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400年前后成书的《庄子·山木篇》:“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这里的“雁”就是指饲养的家鹅。
因为《庄子》是一本总结前人口传的经验而带有寓言性质的书,因此它记载的事例要比成书的时间要早,这说明我国饲养家鹅的历史,很可能比欧洲或古埃及更早。
不过,对于家鹅的祖先是哪一种野生鸟类,学者们的看法却比较一致,均认为欧洲的家鹅是由灰雁驯化而成,而我国家鹅的祖先则是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