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保险业发展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29
一.国内外保险业发展现状1. 国际保险业发展状况国际保险业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国际上的任何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经济泡沫与股市动荡都会影响保险业的发展。
2001年是国际保险业艰难的一年,保险业既面临着高风险,也承担着高赔付。
触目惊心的“9·11”事件给保险业造成大约400亿美元的损失,美国与国际的非寿险公司以及国际再保险公司承担了世界贸易中心恐怖袭击事件所造成的绝大部分损失;安然公司的破产事件与其他公司会计丑闻的披露动摇着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许多发达国家正处在新经济泡沫破灭、经济衰退的时期。
该年度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严重减少,众多保险公司采用非常的冲销手段,大量释放隐藏准备金,使得他们的股本资本与投资回报都明显降低,国际保险业如履薄冰。
但近年来,国际保险业已经摆脱了各种不利因素中分表达风险经营者的专业风范,也实现了保险业自身的稳步发展。
在世界经济复苏与经营环境的好转的状况下,保险公司稳定发展,投资减值趋势得到控制,动荡不安的金融市场以及巨额亏损事件给保险业造成的创伤也逐渐痊愈,保费收入又开始增加。
2.国内保险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通车。
无论是保险市场规模还是保险市场主体,都获得了前所惟有的发展。
保险监管体系与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趋于完善。
与国外相比较,国内保险业发展历史短暂,我国保险市场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饭放,从垄断走向竞争的保险市场。
二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与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随着保险业门户的全面开放,保险业改革步伐也日益加快。
2001年,我国加入WTO,意味着保险业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意味着我国加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行列,参与并加入了包括保险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全球性的流动及其市场整合。
它促使我国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加快了中资保险公司的体制改革与经营机制转换的步伐。
是我国保险业的命运与世界包县业的命脉连接在一起。
全球近几年保险的发展情况总结一、全球保险业发展概况1. 保险市场规模扩大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需求不断增加,保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在2019年全球保险业务总规模达到5.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
而智威新领、全球最大保险经纪公司之一,投资公司的数据统计显示,到2019年年底,全球保险市场总市值达到了4.48万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了6.6%。
2. 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增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普及,互联网保险业务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全球保险业的新的增长点。
据机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保险业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占比不断增加,达到19.7%。
而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保险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3. 产品创新和多样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全球保险公司纷纷加大产品创新和多样化的力度,推出更加灵活、个性化的保险产品。
例如,寿险、财险和医疗险等多种类型的保险产品不断涌现,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
4. 区域市场发展不均衡尽管全球保险市场总体规模不断增大,但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相对饱和,增长乏力;而亚洲和非洲等新兴市场保险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增长速度快速。
5. 监管力度逐渐加强为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加强对风险的管控,全球各国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强。
各国政府加强监管,推出一系列监管政策和制度,旨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保险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全球保险业发展趋势1. 数字化转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普及,全球保险业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保险公司纷纷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投入,推动业务流程的智能化,提高保险服务的效率和体验。
2. 科技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保险业务中,为提高风险评估和管理、产品设计和客户服务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科技创新将为全球保险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论文名称: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及对策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学号:评阅教师:提交时间:(学期) 2010—2011—1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中国保险业起源比较早,但是却发展缓慢历尽坎坷,经历了多年的波折后,于1980年开始全面恢复,并且出现了难得的高速发展的势头,使众多国内外的保险业者感到惊喜。
在新世纪开始之际,随着中国各项事业,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历史时间的完成,我们有理由相信,保险业在中国将有一个更好的起点。
然而问题总是与发展并存。
面对中国这块巨大的保险市场,中国保险业体现本土化优势的同时,也在来势汹汹的外资保险竞争对手面前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诸多缺陷和弊端。
本文着重以进入21世纪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环境为背景,总结其自身及外部环境多方原因,对中国保险业如何应对新时期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保险业;发展;问题;对策一发展历程(一)、民族保险业发端鸦片战争后,以后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以“自强”为名,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从70年代起又以“求富”为名创办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时期一系列工业的兴办,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序幕,同时也为民族保险业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市场。
1865年5月,中国第一家华商企业---上海华商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
但其规模较小,并未开展船舶保险业务,只经营船货保险。
真正成为中国民族保险业里程碑的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创办的保险招商局及其后的仁济和保险公司。
保险招商局毕竟财力有限,只能承保船值一万两和货值三万两的货船,而当时每艘船的价值都在十余万两,所以余额部分还须向外商保险公司投保,但外商保险公司只限保六成。
剩余部分仍需由保险招商局自己承担,所以风险责任依然很大。
为此,1876年7月,唐廷枢、徐润等人开始筹资设立仁和保险公司。
此后的几年内,“仁和”与“济和”的业务不断扩展,并分别在新加坡、菲律宾、旧金山等处设立分支机构,为当地华侨办理保险业务。
世界保险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一、世界保险业发展的现状(一)保费收入现代保险业从欧洲发源以后几百年,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Sigma杂志的统计资料,1987年全世界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0 000亿美元大关;1995年突破20 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30 000亿美元,达到32 439亿美元,其中寿险业保费收入18 487亿美元,占56.99%,非寿险业保费收入13 952亿美元,占43.01%。
2004年,工业化国家保费收入为28 717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8.53%;新兴市场保费收入为3 722亿美元,占11.47%。
2004年,保费收入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为10 978.3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3.84%;其次是日本,为4 924.25亿美元,占15.18%;然后依次是英国(2 948.31亿美元,占9.09%)、法国(1946.24亿美元,占6.00%)、德国(1907.97亿美元,占5.88%)。
中国的保费收入为521.71亿美元,占1.61%,在全球排名第11位。
详见表3-1。
表3-1 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保费收入统计(2004年)续表(二)保险深度保险深度是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以2004年保险深度比较,全球平均为7.99%。
居全球前五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南非(14.38%)、中国台湾(14.13%)、英国(12.60%)、瑞士(11.75%)和日本(10.51%)。
中国的保险深度为3.26%,排名全球第42位。
详见表3-2。
表3-2 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保险深度(%)统计(2004年)续表(三)保险密度保险密度是指按全国人口计算的平均保费额,它反映了一国国民受到保险保障的平均程度。
以2004年保险密度比较,全球平均为511.5美元。
居全球前五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瑞士(5 716.4美元)、英国(4 508.4美元)、爱尔兰(4 091.2美元)、日本(3 874.8美元)和美国(3 755.1美元)。
保险行业市场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保险业成为了日益重要的行业之一。
保险业不仅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保障,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对保险行业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市场概况目前,全球保险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数万亿美元,而我国的保险市场也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数据,2019年,国内保险行业实现保费收入4.9万亿元,同比增长9.4%。
其中,寿险保费收入3.8万亿元,同比增长10.6%,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5.7%。
这几年,随着国内能源、金融、房地产等重要产业的高速发展,风险也随之增多。
这也推动了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国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意识的提高也为保险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市场竞争目前,国内保险市场竞争激烈,各大保险公司各出奇招,争抢市场份额。
从行业内竞争来看,寿险和财产险市场正成为当前中国保险市场的主打增长领域。
在寿险市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平洋、中国人保四家大型保险公司销售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也最高。
在财产险市场,太保、人保、平安、中华联合等几家大型财产险公司市场占有率较高,市场表现也比较稳定。
除了传统的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兴起也为市场竞争增添了新的变量。
如光大永明、平安好医生、众安保险等互联网保险公司已经成为了保险市场的新生力量。
三、发展趋势未来,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一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保险业将会加速向互联网转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保险产品使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和服务。
二是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保险公司将会面临更多的海外市场机遇和挑战。
三是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保险业将会继续成为投资者们的重要选择之一。
总体上看,保险行业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行业,但同时也需要面临种种挑战。
各大保险公司需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营销手段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2024年保险从业培训市场发展现状引言保险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保险从业培训市场逐渐兴起。
本文旨在分析目前保险从业培训市场的发展现状,并探讨可能的未来趋势。
市场概况行业背景保险行业在国内快速发展,保险公司数量增加、产品种类丰富。
这增加了对于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市场规模根据调查和数据分析,保险从业培训市场在过去几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市场规模已达到数十亿的规模,并且还在不断扩大。
市场竞争目前,市场上存在着众多保险从业培训机构和平台。
它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课程和资格认证,并且通过与企业和保险公司的合作,为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培训方式在线培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选择在线培训。
在线培训具有时间灵活、学习资源丰富等优势,已经成为市场上主要的培训方式。
线下培训尽管在线培训受到广泛欢迎,但线下培训仍然是保险从业培训的重要形式。
线下培训可以提供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同时也更容易组织实践训练和案例分析。
培训内容知识体系保险从业培训的核心内容是保险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培训机构和平台提供了一系列的课程,包括保险基础知识、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
实践能力除了理论知识,培训还注重培养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模拟销售等实际操作,提高从业人员的应对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需求,培训机构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
培训机构根据企业需要,提供定制化的培训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
市场趋势个性化培训随着保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从业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个性化培训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培训机构和平台需要更多地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和服务。
创新技术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们将在保险从业培训中得到应用。
例如,通过智能化的学习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培训效果和学习体验。
行业认证及职业发展随着保险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从业人员对于行业认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保险业是一项重要的金融服务业,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保护风险和提供经济保障的重要作用。
而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将决定着市场的竞争格局和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下面将从国内外两方面对保险业的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来看一下保险业的现状。
在国内,近年来我国保险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根据中国保监会的数据,2024年我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达到了4.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6.6%。
同时,我国保险机构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超过了2000家。
在业务结构上,保险公司的寿险业务和财产险业务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国际上,全球保险市场同样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的数据,2024年全球保险市场的保费收入超过了4.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
而亚太地区的保险市场增长最为迅速,特别是中国市场。
中国的保险市场规模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同时,许多国际保险公司也把中国市场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接下来,来分析一下保险业发展的趋势。
首先是科技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保险业也开始全面应用科技手段,推动业务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保险、智能核保、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已经成为行业的热点。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保险公司的效率,降低了成本,还改善了客户体验,推动了保险业务的创新发展。
其次是消费升级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保障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保险公司需要加大对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消费升级领域的开发力度。
同时,保险公司还需要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保险需求。
总结起来,保险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未来,保险业的发展将呈现出科技应用,消费升级和环境保护需求的趋势。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保险业能够继续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内外人身保险行业发展状况及对比分析人身保险是保险业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人身保险是一项重要的金融工具,可以为他们提供保障和安全感。
目前,国内外的人身保险行业都在不断发展壮大,本文将对国内外人身保险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国内人身保险行业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中国人身保险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保费收入不断增长,保险产品种类也在不断丰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身保险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此外,我国政府对人身保险行业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更加规范,保险市场的秩序也得到了有效维护。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身保险行业在产品创新、服务水平和科技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其次,国外人身保险行业的发展状况。
发达国家的人身保险行业在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科技应用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保险公司不断推出创新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同时,发达国家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更加完善,保护了投保人的权益,增加了行业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与中国相比,发达国家的人身保险行业更加成熟和稳定。
最后,对国内外人身保险行业的对比分析。
国内人身保险行业在规模和市场潜力上具有优势,但在产品创新、服务水平和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国外人身保险行业在技术应用、产品创新和监管体系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市场饱和度较高,增长空间有限。
因此,我国人身保险行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行业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国内外人身保险行业都在不断发展壮大,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
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创新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我国人身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picc国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的保险业也逐渐走向国际化。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PICC)作为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正在积极探索国外市场以实现其国际化战略。
本文将对PICC的国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趋势。
PICC国外发展现状:PICC作为中国保险业领军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开始了国外市场的探索。
目前,PICC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业务网点,实现了全球业务布局。
PICC在香港成立了子公司,并在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为中国海外投资者、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
PICC国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和海外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包括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商业风险等。
PICC作为中国领先的保险公司,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和保险解决方案,为其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提供保障。
未来趋势分析:1. 加强与本地市场合作:在海外市场,PICC需要加强与当地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业务。
通过与本地保险公司合作,PICC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规则,并根据当地的特点来调整产品和服务。
2. 创新产品和服务:随着数字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保险业也在不断创新。
未来,PICC可以开发更多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和服务,以适应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
此外,PICC还可以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推出更多智能化、定制化的保险产品。
3. 注重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能力: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保险公司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PICC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能力,提高对国际市场的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
同时,建立更多的风险保障机制和合作伙伴关系,为投资者提供更全面的保险和风险管理服务。
4. 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在国际市场,品牌形象和市场声誉对于保险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
PICC应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国内外保险业发展概况根据最新的Sigma《世界保险业报告》,2008年中国寿险保费收入排名为全球第六,其中,前五位分别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紧随中国之后的则是意大利、韩国、中国台湾和印度。
在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健全、福利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商业寿险的需求仍旧保持旺盛,几乎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67%。
另外,没有人口总量优势的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寿险保费收入也排在了世界前十位,且全球市场份额只比中国少%及%。
这与全球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和当地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密不可分。
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
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
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
从国际比较看,2012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在世界排名第4位,保险密度排名第61位,保险深度排名第46位。
2013年年底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增加到165家,保费收入高达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保险市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
但我国保险深度仅为3%,保险密度仅为1300元/人,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社会公众保险知识缺乏、保险意识不足。
2014年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中明确提出,2020年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3500元/人。
2014年,通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我国保险市场保持高速增长,进入新一轮依靠市场和制度创新驱动的快速增长期。
而保险监管工作也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开拓创新,成效显著。
展望未来,保险业还将继续在改革路上快速前进。
我国保险市场连续3年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市场规模由2012年的全球第六位跃升至全球第三位。
2014年,保险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利润同比增长106%,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
美国:只要客户需要保险公司就承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保险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仅用20年时间市场规模就跃居世界首位,非寿险市场位居世界首位,寿险市场则仅次于日本。
美国的保险业务分人寿与健康(包括人身事故)保险、财产与灾害保险两大类。
如今保险已成为美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寿、医药、房屋、汽车、游船、家具等等都可以保险,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抵御各种潜在风险带来的灾害。
美国保险的险种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令人乍舌,互联网上网保险、解聘下属员工遭报复保险、被外星人绑架保险、意外婚礼保险、流产保险、收养子女失败保险等等。
美国保险业的口号是:只要客户需要,保险公司就承保。
目前,美国保险市场已相对成熟,保费呈稳定增长态势。
从1978年至今的30年里,保费以平均%的速度稳定增长。
30年间,保费从4000亿美元增加到18000亿美元。
日本:不买保险被认为“不可思议”相对欧美国家而言,日本保险业的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在全球名列前茅,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保险大国。
上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复苏,日本保险业规模已恢复到二战前的水平,形成由社会保险、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三位一体的保险体系。
60年代初,日本曾流行一个说法叫“国民皆年金,国民皆保险”,这体现了当时的现实情况——国民都加入了国民年金保险;部分人加入了企业年金保险;绝大多数人买了商业保险。
进入80年代,日本已发展成为世界保险大国。
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大幅下跌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使日本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中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加上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达,使国民个个具有较高的保险意识,谁要不买会被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
保险对于日本人而言,成为仅次于银行存款之外的第二大投资方式。
英国:保险业是金融出口创汇的主力军英国保险业居欧洲之首,是全球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保险市场,2006年占全球保费收入的11%。
英国保险业共有雇员万人,约占英国金融从业人员的1/3。
保险业是英国金融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其1/5净保费收入来自海外业务,2006年来自海外的保费收入高达390亿英镑,其中寿险、养老险等长期业务占290亿英镑,财产险等普通业务占100亿英镑。
我国保险业:30年发展规模增长2000多倍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自1979年国内恢复保险业务至今,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增长了2000多倍,成为新兴保险大国。
这一方面源于我国日益壮大的市场需求,即人们对生活、养老、健康等渴望更多的保障,另一方面也与我国高速增长的经济速度有关,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可支配收入相应增加。
统计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速,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1980年我国保险市场仅由一家公司经营,全部保费收入只有亿元,到2008年底,全国保险公司达到120家,从业人员320多万人,实现保费收入达亿元,市场规模增长2000多倍,保费收入的国际排名第六。
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时,我国只有企财险、货运险、家财险、车险等几个财产保险种类,而今,险种已扩展到人寿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等领域,基本形成涵盖所有可保风险领域的产品体系。
2014年上榜的中国保险公司有四家,分别是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和中国太保。
具体排名如下:中国人寿排名98位,较2013年的111位,上升23位。
中国平安排名128位,较2013年的181位,上升53位。
中国人保排名208位,较2013年的256位,上升48位。
中国太保排名384位,较2013年的429位,上升45位,首次跨入前400强行列。
2014最新的Fortune 世界500强的排名结果,为大家介绍其中保险业的排名情况。
月入1万每月买200元税优健康险可省40元所得税2016年03月10日07:56 新浪财经0 分享添加喜爱打印增大字体减小字体可抵税的健康险获追捧距离第一批税优型健康险产品上市尚不到一个星期,监管层再度批复了9家保险公司经营税优型健康险资质。
“投保门槛低、不设免赔额”这两大特色让税优健康险一出台得到了市场的追捧,记者从首批获批的险企了解到,三家公司均已经签订了首单业务。
对于个人而言,以一名身体健康、月收入1万元的30岁男性投保人为例,每月花200元购买税优型健康险,每月可以省40元所得税。
人保健康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叶立坚昨日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健康险利好政策密集出台,一方面可以促进商业健康险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社会新型的健康服务关系。
文/广州日报记者周慧投保案例以身体健康的广州白领张先生为例,他年龄30岁,月收入到手为1万元,在购买税优型健康险后,他每月可省40元所得税。
假设张先生住院总共花费了10万元,社保报销5万元,另外5万元需要张先生自付,其中自费项目中属于医保目录内的为万元,医保目录外的为万元。
购买了税优健康险后,目录外保险额可以报销80%,即2万元,那么个人自付额度只需要5000元。
记者了解到,税优型健康险保障范围涵盖住院医疗费用,包括药品费、住院手术费、床位费和其他费用以及住院前后门诊费用保险金、特定门诊治疗费用以及慢性病门诊治疗费用,专业人士介绍,“加上社保目录范围,理赔比例可以达到九成”。
纳税者均可团险投保值得注意的是,健康人群和有既往病史人群均可投保,不过部分产品列明有既往病史的投保人在投保时需要连续纳税满一年,从16周岁到法定退休年龄都属于被保范围。
但在相同保费基础上,健康人群保额要远高于有既往病史人群。
健康人群的投保限额每年为20万元,有既往病史的投保人投保限额为4万元。
不过,专业人士介绍,目前投保人只能委托单位团体以团险的模式进行投保,而且单位整体投保人数比例不能低于30%。
除了需要交付风险保费,个人账户部分建立个人万能账户。
专业人士介绍,万能账户是没有初始费用的储蓄账户,最低保证利率为%,目前部分公司的结算利率为5%,不仅如此,投保人在健康时累积的利息,可以用于退休后购买商业健康险和个人自负医疗费用支出。
险企旨在开发客户3月3日,人保健康、阳光人寿、泰康养老三家保险公司各有两款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险产品获批销售。
3月4日,人保健康签发业内首单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险,其他两家保险公司也相继完成各自的首笔交易。
3月8日,国寿股份、太保寿险、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太平人寿、建信人寿、中意人寿、太平养老、东吴人寿获批成为第二批拥有经营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险资质的保险公司。
人保健康广东分公司副总经理王为民表示,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险属于政策性导向型保险,若医疗保险简单赔付率低于80%,差额部分将返还到被保人的个人账户。
除此之外,税优健康险不得因被保险人既往病史拒保,并保证续保;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等。
对于多家险企纷纷抢占税优健康险市场,业内人士分析,尽管税优型健康险的运营也是以保本微利为目标,但有了商业健康险的依托,险企可以进行客户的二次开发及运营后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配套。
同时在健康管理的基础上降低疾病发生概率,也能减少健康险赔付,形成良性循环。
减税养老再迈步税收优惠扩至商业养老保险来源:新华网 2014-08-14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举措。
作为我国养老体系第二大支柱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已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
13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税收优惠扩至商业养老保险已指日可待。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有三大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政策鼓励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我国老龄化社会高峰到来之际的养老支出。
1月1日个税递延型税收优惠已经覆盖到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年金部分,新“国十条”又将税收优惠政策延伸至商业养老保险部分,对于准备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个人将是直接利好。
纳税递延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税收优惠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投保人在养老保险缴费和收益环节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将纳税义务递延至养老金实际领取环节,降低投保人当期税务负担。
目前,美国“401K计划”(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就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说,该政策是利用税收政策的杠杆效应调动企业和个人参保积极性,也就是“减税养老”。
根据我国现行税法,月收入超过3500元部分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不超过1500元须按照3%所得税率缴纳。
因此月收入5000元的个人每月需缴纳45元个人所得税,全年需缴纳个税5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