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3 动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6)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3《动物的特征》说课稿8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特征》是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3.3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动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动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于动物的了解也仅限于生活中的观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丰富对动物的认知。
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于生动有趣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动物进行观察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观察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等。
3.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讨论动物的特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动物特征。
5.作业布置: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动物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动物的特征:1.生活需要营养2.能进行呼吸3.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能生长和繁殖6.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单元形形色色的动物第1课常见的动物(一)科学探究目标: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4、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分类的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学习重点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学习难点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学习准备: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
学习过程:一、教学导入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150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物呢?二、学习新课(一)认识常见的动物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3、合作游戏。
教师准备动物卡片。
出示后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说特征一个猜动物名称合作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猜的动物多。
(三)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古人的这种结论可信吗?板书设计:常见的动物1、认识常见的动物2、猜动物3、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3《动物的特征》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3《动物的特征》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向学生展示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方式等特点,使学生能够对动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动物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于动物的了解也大多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
他们对动物充满了好奇,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方式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了解动物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动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并掌握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物的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动物世界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动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3.观察比较: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比较不同动物的特征,小组内讨论。
4.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动物的特征卡片,加深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6.拓展延伸:学生进行动物特征的知识竞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7.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生活习性2.形态结构3.生殖方式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活动、知识竞赛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动物特征的掌握情况。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1《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1《常见的动物》》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常见的动物,包括哺乳动物和鸟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哺乳动物的胎生、哺乳特征,以及鸟类的飞行特征。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这些动物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一些动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了解。
他们对动物的兴趣浓厚,通过观察和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动物的特征。
此外,学生可能对动物的名称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动物的分类和特征的内在联系可能不够清晰。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动物,包括哺乳动物和鸟类。
2.使学生能够掌握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哺乳动物的胎生、哺乳特征,以及鸟类的飞行特征。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动物,掌握动物的主要特征。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物特征的内在联系,能够对动物进行分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动物的图片和实物,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特征。
2.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实践法:通过操作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动物的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动物的图片和实物,如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图片、模型等。
2.准备教学PPT,包括动物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它们属于哪一类动物?2.呈现(10分钟)介绍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特征,如哺乳动物的胎生、哺乳特征,以及鸟类的飞行特征。
通过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展示这些动物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观察和分析该动物的特征,如哺乳动物的胎生、哺乳特征,以及鸟类的飞行特征。
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3.1.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1.常见的动物,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如兔子、猴子、熊猫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描述,让学生对这些动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然的喜爱,他们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和探索。
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动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物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常见的动物。
2.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动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和记住教材中出现的动物名称。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动物。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观察和描述动物。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动物的图片、实物等教具。
2.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动物的图片、视频等。
3.准备动物的音频资料,如动物的叫声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些动物的名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出现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和记住这些动物的名称。
同时,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简单描述动物的特点,如颜色、形状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的动物,进行模仿表演。
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所扮演的动物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利用课件,进行动物名称和特点的复习。
让学生回答问题,如“哪个动物是哺乳动物?”“哪个动物是爬行动物?”等。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他们见过的动物,并简单描述这些动物的特点。
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1《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1《常见的动物》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常见的动物,通过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介绍几种常见的动物,如熊猫、猴子、兔子等。
2.分析动物的特征,如哺乳动物、鸟类等。
3.探讨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动物的知识体系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的基本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几种常见的动物,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提高他们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帮助学生建立动物分类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动物知识打下基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和了解几种常见的动物,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难点:动物的分类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动物生活习性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图片、视频等,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讨论法:分组讨论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制作动物手工艺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动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动物的手工艺品制作材料。
3.准备教学PPT,包括动物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几种常见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对动物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动物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下3.3《动物的特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小学科学一下3.3《动物的特征》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各种特征,如:动物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等。
教材还通过有趣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这一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植物的特征,对生物的基本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动物的特征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观察和实验活动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出动物的主要特征,并理解这些特征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动物的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含义。
2.教学难点:动物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动物的基本特征,如营养、呼吸、排泄、应激性、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细胞构成等。
3.观察与实验: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如观察动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等,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动物的特征。
4.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动物的特征,并与植物的特征进行对比。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需要营养2.能进行呼吸3.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能生长和繁殖6.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由细胞构成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动物特征的掌握程度。
《动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22页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能用多种方式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2)科学探究:通过猜动物的活动,逐步形成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能力,利用不同方式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特征;通过找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思维能力;通过给动物分类的活动,训练利用多分法分类,巩固对动物共同特征的理解。
(3)科学态度:细致观察,乐于用不同形式描述动物特征;尊重他人的描述,积极进行分析判断;能积极思考、表达想法。
教学重点:能够发现动物的特征和不同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总结不同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人手一个动物头饰,动物要涵盖各种运动方式和不同食性。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师生互动交流,并自然地引入新课,既为学生树立听课的正面榜样,又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让两者和谐地统一。
)1、看到这群可爱的孩子,好想跟你们做朋友啊!谁来给我做向导,带我认识几个好朋友好吗?2、挑选男女、高矮、胖瘦同学认识名字,互动交流。
3、为什么不会认错呢?因为抓住了每个人的特征,前面我们观察了各种各样的动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特征》。
(教学反思:亲近了学生,无痕地导入,为养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打下了基础。
)二、设置情境,认识动物特征(一)“猜猜它是谁”,获得入场券(设计意图:学生感性思维为主,对童话充满强烈的兴趣,具体可感的情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动物王国将举行一年一度的联欢会,他们准备邀请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他们的活动,那么谁才能获得这么光荣的资格呢?那你要一直热爱动物,遵守纪律,下面我们就举行第一个选拔活动“猜猜它是谁”,积极参与的同学都将获得联欢会的入场券。
1、宣布活动规则:一个同学对自己喜欢的动物,用几句话介绍出特征,不能出现动物名字,或者模仿做几个动作,其他同学猜一猜。
2、教师相机带领孩子说说演示动物的特征。
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3.3.动物的特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3.动物的特征,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向学生介绍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等特点,让学生能够对动物有一个基础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动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动物有尾巴、四肢、毛发等特征,但对于动物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动物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动物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动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对动物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物图片,思考和讨论动物的特征,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动物特征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2.图片:各种动物的图片。
3.视频:动物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的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动物知识,如“你们知道哪些动物?它们有什么特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如猫、狗、鱼、鸟等,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动物,分析其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特征,并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其他组的学生对汇报内容进行评价和补充。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动物特征的掌握情况。
如“猫和狗有什么区别?”、“鱼是怎么繁殖的?”等。
5.拓展(5分钟)观看动物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特征。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4《动物和我们》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动物和我们》是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4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动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们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动物,对一些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动物的特点和习性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保护动物的意识也较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动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动物。
2.难点: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实践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保护动物的方法,培养动手能力。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培养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视频素材:收集各种动物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导入和呈现。
2.教学卡片:制作动物特点和习性的教学卡片,用于操练和巩固。
3.保护动物的宣传资料:准备一些保护动物的宣传资料,用于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各种动物,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点和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介绍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动物的了解和保护动物的想法。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下3动物的特征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课《动物的特征》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动物有了一定的认知,他们善于观察,好奇心强。
但他们对动物特征的认识还比较片面,缺乏系统的理解和科学的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达到对动物特征的深入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动物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2.教学难点:对动物特征的综合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动物特征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动物图片,找出动物的特征,并简要描述。
3.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4.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种动物,分析其特征,并制作简易模型。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动物的特征。
6.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动物,深入了解其特征,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形态结构特征2.生理特征3.行为特征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3《动物的特征》教学设计9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特征》是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3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材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描述,让学生对动物的特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动物的生活习性、运动方式、感官特征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知道动物会跑、会跳、会飞等,但对于动物的一些特征,如生活习性、感官特征等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去发现和理解动物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生活习性、运动方式、感官特征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动物有更深的了解,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说出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感官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3.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动物的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动物的图片、视频等。
3.分组讨论的准备: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些动物的名字,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征。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动物的生活习性、运动方式、感官特征等内容,让学生对动物的特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动物,分析该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感官特征,并上台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动物特征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动物有这些特征?这些特征对动物有什么好处?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动物的特征。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3《动物的特征》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3《动物的特征》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向学生展示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繁殖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6-7岁,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善于观察,勇于实践。
但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较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耐心教育。
在进行《动物的特征》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动物的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动物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动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动物的特征: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3.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触摸一些动物模型,加深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动物的基本特征。
5.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动物,并简单描述其特征。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下3.1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3.1《常见的动物》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实践活动,了解和认识常见的动物,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动物的特点、分类和常见动物的介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动物有着天然的兴趣。
但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动物的了解相对有限,对动物的特点和分类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掌握动物的特点和分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的特点,学会对动物进行分类,认识常见的动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动物的特点、分类和常见动物的介绍。
2.难点:对动物特点的理解和分类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观察法:学生观察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图片、实物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3.教学场地:教室、实验室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有趣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动物的特点,讲解动物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物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根据动物的特点进行分类。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动物特点和分类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3《动物的特征》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特征》是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3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动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
教材通过图片、故事和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动物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动物的特征可能还没有系统的认识,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来进一步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某些动物特征存在误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动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动物特征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活动法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教学素材。
2.动物标本或图片。
3.活动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动物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或实物展示动物的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动物的名字。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有哪些特征?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动物的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并板书。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了解动物特征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享。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动物的基本特征。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一份关于动物特征的调查表,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下3.3动物的特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小学科学一下3.3动物的特征,主要介绍了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动物的细胞结构、营养方式、呼吸方式、排泄方式、对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但对动物的特征了解不多。
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可能接触过一些动物,但对动物的内部结构和特征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营养方式、呼吸方式、排泄方式、对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动物的基本特征。
2.难点:动物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如观察动物、制作动物模型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小学科学一下3.3动物的特征。
2.教具:图片、插图、实物模型、视频等。
3.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细胞结构、营养方式、呼吸方式、排泄方式、对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等基本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为什么动物需要呼吸?”、“动物如何排泄废物?”等。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3《动物的特征》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特征》是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3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动物的营养方式、呼吸方式、排泄方式、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易懂的文字,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动物的特征的理解程度不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引导和鼓励,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物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对动物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任务驱动法: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动物的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动物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实物模型或标本,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触摸。
3.准备教学PPT,展示教学内容和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些可爱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并询问学生对动物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动物的基本特征,如营养方式、呼吸方式、排泄方式、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同时,结合实物模型或标本,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触摸,加深学生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动物,分析其特征,并制作简单的介绍卡片。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3.3《动物的特征》教学设计8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特征》是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3.3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包括动物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繁殖方式等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动物充满好奇,他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动物种类繁多,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动物的特征认识不够系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加以引导和拓展。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待提高,本节课将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动物。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动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动物的特征及其生活习性的关联。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物,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动物的图片和实物,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准备问题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
3.准备分组观察和实验的材料,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向学生介绍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繁殖方式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征与动物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了解动物的特征。
《动物的特征》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掌握不同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原因。
3. 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和归纳。
导学内容:一、动物的基本特征1. 多细胞结构:动物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
2. 有机体对环境的敏感性:动物能够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3. 营养方式:动物通过摄取有机物质来获取能量和营养。
4. 运动能力:大多数动物能够主动挪动。
二、动物的分类方法1.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根据是否有脊椎骨来分类。
2. 冷淡动物和温血动物:根据体温的调节方式来分类。
3.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根据不同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来分类。
三、不同动物的特征及适应环境的原因1. 哺乳动物:具有哺乳的特征,能够产生乳汁哺育幼崽。
适应陆地和水域生活。
2. 鸟类:具有羽毛和翅膀,能够飞行。
适应空中生活。
3. 爬行动物:具有鳞片,能够在陆地和水域生活。
适应干燥和潮湿的环境。
4. 两栖动物:具有两种生活方式,既能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行走。
适应水陆两栖的环境。
5. 鱼类:具有鳞片和鳃,能够在水中生活。
适应水生环境。
导学步骤:一、讨论动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区别。
二、介绍动物的分类方法,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和分类原则。
三、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动物的特征,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进行分类和归纳。
四、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不同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原因。
五、安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动物,钻研其特征和生活习性,并撰写报告分享给同砚。
导学案评判:本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动物多样性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类的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认识。
安置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一个具体动物,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
整体设计科学合理,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修和思考,值得推广和应用。
第3课动物的特征
一、教学内容
湘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动物的简单分类。
能说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如都能自由运动、都要吃食物。
能用多种方式描述生活中常见动物的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逐步形成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能力,利用不同方式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特征;通过找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思维能力;通过给动物分类的活动,训练利用多分法分类,巩固对动物共同特征的理解。
3.情感态度
细致观察,乐于用不同形式描述动物特征;尊重他人的描述,积极进行分析判断;给动物找共同特征和分类活动中,能积极思考、表达想法。
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简单动物分类。
教学难点: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并能根据动物的特征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
(一)教学导入
谈话引入猜谜语环节。
猜谜语1: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
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大象)
猜谜语2: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常把泡沫吐。
(螃蟹)猜谜语3:脚趾像扇子,嘴唇像钳子,赛跑别找它,游泳是尖子。
(鸭子)
猜谜语4:黑背白肚皮,一副绅士样,两翅当划桨,双脚似鸭蹼。
提问:这是什么动物?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二)新课学习
1.猜动物
(1)出示局部图片和整体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动物?它们有什么特征?
(3)让学生模仿某种常见的动物,其他学生猜他模仿的是什么动物。
(4)小结:动物各有不同的特征,根据特征可以辨认它们。
2.找动物的共同特征
(1)依次展示课本23页上面(修改专用此处可删除)
的4张图片。
提问:图中的动物在干什么?提示学生用“什么在做什么”的形式去描述。
展示对4张图片的描述:鱼在游、马在跑、鹰在飞、袋鼠在跳跃。
(2)它们都在干什么呢?
(3)小结:它们都能自由运动。
提问:那其他动物能自由运动吗?
(4)让学生举身边的常见动物为例来回答。
(5)依次展示课本23页下面的4张图片。
提问:图中的动物在吃什么?提示学生用“什么在吃什么”的形式去描述。
展示对4张图片的描述:牛吃草、鸟吃虫子、猴吃果子、青蛙吃苍蝇。
(6)提问: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
(7)小结:它们都要吃食物。
提问:那其他动物要吃食物吗?
(8)小结:动物都要吃食物,一般都能自由运动。
(9)完成活动手册
找动物的共同特征
3.给动物分类
(1)打开课本24页,打开活动手册。
(2)完成活动手册给动物分类。
(3)提问:还可以怎样给这些动物分类呢?
说说你的标准是什么样的?
(三)整理,下课。
板书设计:
3、动物的特征
它们都能自由运动,都要吃食物。
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