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 格式:doc
- 大小:163.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绪论一、矿床学概述二、矿产资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三、我国的矿产资源概况第一节矿床学概述矿床学,又称矿床地质学,在国外称经济地质学(Economic Geology),是研究矿产资源在地壳中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它是矿产勘查和开发的地质理论基础,又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
矿床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颖的学科,它随着社会生产特别是矿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同时又随着近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矿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充实更新,形成了一门技术经济与地质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矿床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主要阶段:1、近代矿床学的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十六世纪~十七世纪)虽然人类对矿产的认识远自史前时期,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近代矿床学,其形成和发展始于十六世纪中叶。
当时正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雏形阶段,由于采矿冶金业的发展,在找矿实践中逐渐积累了关于矿床学的丰富知识,因而有些学者能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总结,进而提出早期的成矿理论。
2、成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初)自十八世纪以来,对矿床成因解释最有代表性的是“水成论”和“火成论”两种学术观点的争论。
水成论者(Neptunist)认为所有岩石和矿床都是在大洋水中沉积形成的,而且所有脉体,包括矿脉也是这样形成的。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弗莱堡矿业学院的维尔纳(1755年),到十九世纪初,波伊(1822年)和尼克而(1832年)都指出火成岩与矿床之间存在着联系。
火成论者(Plutonist)否认地球内营力在地球发展演化中的作用,他们提出,硅酸盐和硫化物都不溶于水,因此矿石只能是地球深部火成的溶液或溶化物质注入地壳裂隙中而成的,这一认识的代表人物有美国人郝屯(1726~1797年)等。
这场“水火之争”尽管在两派的学术观点上都有事实根据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在矿床学发展初期,促使了人们收集大量矿床实际资料,推动了人们对矿石、岩石的成因研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矿床学的发展,对矿床学理论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一大点: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一、有机化合物
1、定义
A碳氢化合物----分子中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又称为烃。
碳氢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的母体。
b碳氢化合物的衍生物----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基团替代后的化合物。
c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或者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可含C、H、O、N、P、S等元素。
2、为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这与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过程有关。
在历史上,最早从动植物中提取得到染料、药物和香料等,因此人们认为只有有生命力的动植物能合成这类化合物,其性质又明显不同于当时已知的无机物,就称为有机化合物。
尽管后来可以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但有机化合物的名称仍沿用至今。
二、有机化学
1、有机化学——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即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学的科学。
2、有机化学发展历史
有机化学的发展大体上分如下几个阶段:
利用天然有机物(18世纪前)——分离天然有机化合物(18世纪末)——分析天然有机化合物(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工合成有机物(19世纪初)——建立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19世纪60年代)——建立立体化学(19世纪70年代)——各分支学科的形成(19世纪以后)
3. 有机化学展望
有机化学学科已经形成多种分支学科。
三、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
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方法是:勤记忆、认真做习题(作业)、善于归纳总结、动手做实验、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有机化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除了要做有机化学实验外,还需要到化工厂参观、实践,了解工业上如何制备、利用有机化合物。
建议学生在《有机
化学》学习的不同阶段到就近的化工厂参观实践。
第二大点: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
1、碳原子含有4个价电子,易跟多种原子形成共价键,碳原子价键总数为4。
2、共价键种类:成σ键、π键。
3、成键方式:碳碳单键、双键、叁键、
4、易形成碳链、碳环等多种复杂结构单元,碳链为有机化合物的基本骨架。
第三大点: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第四大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照碳架分
1、开链化合物
2、碳环化合物
1)脂环族化合物2)芳香族化合物3)杂环化合物
二、按照官能团风
第五大点:有机化合物的表示方法
1、同分异构现象
2、有机化合物的表示方法
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
第六大点:有机化合物的的反应类型
一、按反应历程分
1. 均裂反应—自由基反应
两个原子或基团之间的共用电子对均匀分裂,两个原子或基团各保留一个未配对电子。
键均裂的结果是产生了带有一个或几个未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称做自由基,它是电中性的。
所以,发生键均裂反应,也称为自由基反应。
产生均裂反应的条件是光照、辐射或加热等。
自由基反应的基本类型有:自由基取代反应和自由基加成反应。
2. 异裂—离子型反应
共价键断裂时,两原子间的共同电子对完全转移到其中一个原子上。
共价键的这种断裂方式称为异裂。
键异裂的结果产生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离子。
由于共价键异裂产生离子而进行的反应称为异裂反应,也称离子型反应。
发生异裂反应的条件是,存在催化剂,极性试剂进攻共价键或在极性溶剂中反应。
离子型反应的类型有亲核取代反应、亲核加成反应、亲电取代反应、亲电加成反应。
二、按反应形式分类
1、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
3、聚合反应
4、消除反应
5、重排反应
塑料瓶底标示:
为了便于各种消费后塑料制品的再生利用,需要将各种不同的塑料进行分拣,美国塑料工业协会(Society of Plastics Industry,SPI)制定了塑料制品使用的塑料种类的标志代码,是在三个箭头组成的代表循环的三角形中间,加上数字的标志,他们将三角形的回收标记附于塑料制品上,并用数字1到7和英文缩写来指代塑料所使用的树脂种类。
塑料名称———代码与对应的缩写代号如下所示:
聚酯——— 01 PET ( 宝特瓶 ) 如: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
建议:饮料瓶别循环使用装热水
使用:耐热至70℃,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融出。
并且,科学家发现,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对睾丸具有毒性。
因此,饮料瓶等用完了就丢掉,不要再用来做为水杯,或者用来做储物容器乘装其他物品,以免引发健康问题得不偿失。
高密度聚乙烯—— 02 HDPE 如:清洁用品、沐浴产品
建议:清洁不彻底建议不要循环使用
使用: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但这些容器通常不好清洗,残留原有的清洁用品,变成细菌的温床,你最好不要循环使用。
聚氯乙烯———— 03 PVC 如:一些装饰材料
使用:这种材质高温时容易有有害物质产生,甚至连制造的过程中它都会释放,有毒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乳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等疾病。
目前,这种材料的容器已经比较少用于包装食品。
如果在使用,千万不要让它受热。
低密度聚乙烯—— 04 LDPE 如:保鲜膜、塑料膜等
建议:保鲜膜别包着在食物表面进微波炉
使用:耐热性不强,通常,合格的PE保鲜膜在遇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会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
并且,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
因此,食物入微波炉,先要取下包裹着的保鲜膜。
聚丙烯————— 05 PP ( 能耐100度以上的温度 ) 如:微波炉餐盒
建议:放入微波炉时,把盖子取下
使用: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
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微波炉餐盒,盒体的确以5号PP制造,但盒盖却以1号PET制造,由于PET不能抵受高温,故不能与盒体一并放进微波炉。
为保险起见,容器放入微波炉前,先把盖子取下。
聚苯乙烯————06 PS ( 耐热60-70度,装热饮料会产生毒素,燃烧时会释放苯乙烯 ) 如:碗装泡面盒、快餐盒
建议:别用微波炉煮碗装方便面
使用:又耐热又抗寒,但不能放进微波炉中,以免因温度过高而释出化学物。
并且不能用于乘装强酸(如柳橙汁)、强碱性物质,因为会分解出对人体不好的聚苯乙烯,容易致癌。
因此,您要尽量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滚烫的食物。
其他塑料代码—— 07 Others 如:水壶、水杯、奶瓶
建议:PC胶遇热释双酚A
使用:被大量使用的一种材料,尤其多用于奶瓶中,因为含有双酚A而备受争议。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副教授林汉华称,理论上,只要在制作PC的过程中,双酚A百分百转化成塑料结构,便表示制品完全没有双酚A,更谈不上释出。
只是,若有小量双酚A没有转化成PC的塑料结构,则可能会释出而进入食物或饮品中。
因此,小心为上,在使用此塑料容器时要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