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女性痛经可通过补肾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16.12 KB
- 文档页数:2
从肾论治痛经姜文英;曹保利【摘要】痛经是妇科常见病、难治病之一,近几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向,临床上治疗痛经的方法很多,目前西药治疗痛经疗效肯定,但存在一些不良反应,患者难以接受长期的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作用.曹保利教授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不通"是痛经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治疗从"肾"论治,以温肾助阳,散瘀止痛为主要治则,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07【总页数】2页(P1014-1015)【关键词】痛经;从肾论治;散瘀止痛【作者】姜文英;曹保利【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2013级(天津 300193);天津市南开医院妇产科(天津 300000)【正文语种】中文痛经是指妇女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坠胀,或痛引腰骶,或伴其他不适,症状严重时可影响生活质量[1]。
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占痛经的90%以上,青少年女性多见。
有疼痛并查及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系继发性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常见于育龄期女性。
相关研究显示,引起痛经的主要原因是子宫异常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PGs)。
通过不同的酶途径催化生成不同PGs,引起子宫和血管的收缩过度,导致不同强度的痛经产生[2]。
西药非甾体抗炎药和复方避孕药治疗痛经疗效肯定,但前者出现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肝功能损害十分常见[3,4],后者服药周期较长,并且激素的不良反应较多,如经血淋漓不净、闭经、或突破性出血,体重增加、痤疮等,大多患者难以接受。
历代医著对本病的认识及论述颇多,《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中医痛经辩证四大症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或经前期出现疼痛和不适的一种症状,也被称为月经痛。
在中医学中,痛经被归类为“痹症”,其辨证主要包括四大症,包括气滞血瘀、寒湿痰滞、肝郁脾虚和肾虚血亏。
下面将详细解释这四大症状及其特点。
1.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痛经的常见辩证类型之一,指气机郁滞,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出现经络阻滞和血瘀。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腹部的肚脐周围,有时也会放射到腰背部;•疼痛性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经血特点:颜色较暗,凝血较多,经期延长。
治疗该症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理气活血,消散血瘀的中药来改善气机运行和血液循环,常用的中药有川芎、桃仁、当归等。
此外,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也可以帮助改善症状。
2. 寒湿痰滞寒湿痰滞是指体内寒湿痰湿聚集,阻碍气机运行,导致经络不通畅,从而引发痛经。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主要在下腹部,痛点比较散,也可伴有寒痛;•疼痛性质:疼痛较重,隐痛或刺痛,可能会伴随寒冷感或湿滞感;•经血特点:颜色较淡,质地较稀,经期延长。
治疗该症状的方法主要是祛寒化湿、化痰通络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苍术、砂仁、陈皮等。
此外,暖宫艾灸、艾灸灸法等辅助疗法也可应用于治疗。
3. 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痛经的常见辩证类型之一,指肝脏气机郁滞,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失调,从而引起痛经。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主要在下腹部,可以伴有胸胁胀痛;•疼痛性质:隐痛或刺痛,疼痛程度随情绪波动;•经血特点:颜色较暗,质地较稠,经期延长。
治疗该症状的方法主要是疏肝理气、健脾养血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郁金、川楝子等。
此外,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对改善症状有帮助。
4. 肾虚血亏肾虚血亏是指肾脏功能虚弱,导致气血不足,影响子宫功能,从而出现经期疼痛。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下腹部痛点明显,可以伴有腰酸背痛;•疼痛性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较重;•经血特点:颜色较暗,质地较稠,经期延长。
中医痛经辨证临床案例临床案例:中医痛经辨证患者信息:性别:女年龄:25岁主诉:痛经已有5年,每次月经来潮前后3-5天,腹部隐痛或绞痛,伴有腰酸胀痛,出汗多,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弱。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舌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为经血瘀滞所致的痛经。
痛经一般与经血不畅有关,血瘀阻滞经脉,导致腹部疼痛。
腰酸胀痛可能与肾气虚弱有关,肾气虚弱导致腰部经络疏松,易受寒湿侵袭。
出汗多可能是由于腹部疼痛引起的。
辨证治疗:中医治疗痛经主要是行气活血、温经散寒的方法。
根据辨证分析,治疗应从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益气补肾三个方面入手。
1. 活血化瘀:可选用活血行气的药物,如川芎、当归、桃仁等,来促进经血畅通,减轻腹部疼痛。
2. 温经散寒:可选用温经散寒的药物,如艾叶、姜黄等,来温暖子宫,舒缓经脉痉挛,缓解腹痛。
3. 益气补肾:可选用益气补肾的药物,如人参、山药等,来强化肾脏的功能,改善肾气虚弱的状况,缓解腰部疼痛。
针灸疗法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通过调节经络气血的流通来缓解腹痛。
随访及评估:在治疗中,需要随时询问患者的症状变化,观察舌脉情况,并根据反馈来调整治疗方案。
通常,痛经可以在坚持中医治疗的情况下逐渐改善,但治疗时间因人而异。
治疗期间应避免寒冷刺激,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
总结:中医治疗痛经辨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疗法来治疗。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治疗效果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合理的治疗方案需要结合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请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也相关。
”妇科医师说,中医认为痛经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时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
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
在治疗上,中医将痛经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根据不同症状,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一起来测测你的痛经等级•痛经女性应该禁食三类食物•持续痛经别轻易忍耐•让痛经揭露你身上的健康杀手•女性出现继发性痛经的原因气滞血淤: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胀痛、乳头触痛、心烦易怒,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等。
应服具有舒肝理气、化淤止痛作用的药物。
食疗可以用益母草煮鸡蛋。
气血虚弱:经期小腹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蜡黄,食欲不佳,大便溏泻等。
应服具有益气补血止痛作用的药物,如乌鸡白凤丸,还可多吃羊肉。
阳虚内寒: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月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等。
应服有温经散寒,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
比如红糖姜汤,对寒性痛经就非常有效。
红糖具有补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姜有补中散寒、缓解痛经的功效。
二药合用,能补气养血,温经活血。
肝肾虚损:月经干净后1—2日出现腰酸腿软,小腹隐痛不适,或有潮热,头晕耳鸣等。
应服具有益肾养肝止痛作用的药物。
或是多吃点川芎丹参煲鸡蛋。
此外,目前临床上还有一些治疗痛经的中成药对妇女身体虚弱、经期腹胀腹痛、月经不调等症状,都有较好的功效。
核心提示:咖啡、茶、可乐、巧克力中所含的咖啡因,使你神经紧张,可能促成月经期间的不适,因此,应避免咖啡因。
此外,咖啡所含的油脂也可能刺激小肠。
◆饮食均衡大多女性省略正餐,而吃过量的甜食及咸食的做法会加剧痛经。
虽然健康的饮食无法消除痛经,但对改善全身的健康状况却有神奇功效。
避免过甜或过咸的垃圾食物,它们会使你胀气及行动迟缓,多吃蔬菜、水果、鸡肉、鱼肉,并尽量少食多餐。
补肾益气药物在女性生殖健康中的应用探析女性生殖健康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女性面临各种生殖健康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补肾益气药物被广泛运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中。
本文将探析补肾益气药物在女性生殖健康中的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建议。
一、补肾益气药物的概念及特点补肾益气药物是中医药学中一类重要的药物,对于调理人体生殖系统具有独特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肾是生殖系统的重要器官,肾气充盈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殖功能的健康与否。
补肾益气药物常常通过调节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气血状况等多种途径来改善女性生殖健康状况。
补肾益气药物的特点是温补肾阳、固摄精气、养血安胎。
它们通常具有温补肾阳的功能,可以提高肾脏的功能活力,增强体内阳气的产生和储存。
同时,补肾益气药物还可以固摄精气,增加女性的生殖能力。
此外,这类药物还能养血安胎,对于一些通过补肾益气来调理不孕不育问题的女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补肾益气药物的应用范围补肾益气药物在女性生殖健康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病症:1. 不孕不育:补肾益气药物能够改善女性的内分泌平衡,增强卵巢功能,提高卵泡的质量和数量,从而增加成功受孕的机会。
临床上,很多不孕不育患者通过运用补肾益气药物成功怀孕。
2. 经期不调:补肾益气药物可以调节女性的月经周期,减少痛经和血量过多等问题。
这些药物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子宫内膜的恢复与更新,从而提高经期的质量。
3. 更年期综合症:补肾益气药物被广泛运用于更年期综合症的治疗中。
这类药物能够缓解更年期女性的不适症状,例如潮热、出汗、心悸等。
同时,补肾益气药物还能调节女性的情绪,缓解更年期抑郁和焦虑。
三、常用的补肾益气药物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的补肾益气药物,供读者参考:1. 当归:当归是常用的补血药物,它能够活血养血,调节女性生理周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子宫内环境,增加成功受孕的机会。
2. 人参:人参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血、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中医补肾疗法对妇科月经疾病的治疗功效月经病是一种指月经的经量、周期、经期、经质和经色等发生异常的变化,或者伴随月经的周期,或者在经断的前后出现的一种明显的疾病,是妇科常见的临床多发病。
主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先期、经期延长、月经后期、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少,以及由功能失调引起的子宫出血、痛经、闭经、代偿性月经、围绝经期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月经异常和绝经后出血等。
肾主月经,冲任之本在肾。
因此补肾治疗月经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资料来我院进行月经病治疗的患者共100例,皆为门诊病历。
其中月经先期患者12例,月经后期患者11例,月经先后不定期患者14例,月经过少患者18例,月经过多患者16例,月经延长患者14例,经间期出血患者5例,痛经患者23例,经行乳胀患者18例,经行头痛患者6例,经行发热患者3例。
年龄最小患者17岁,最大患者47岁,其中以21~43岁患者居多。
二、治疗方法我国的中医普遍认为,血是月经的主要成分,月经的正常产生,受到脏腑、气血和经络之间功能的相互调节与滋养,与肾、脾、心肝关系尤为密切。
由此可见,月经是否按时到来,首先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与滋养,使精血能够充盛,同时经脉变得流畅,血海可以按时满溢,那么月事则以时下。
因此,我们认为调治月经周期应按照以下原则如下:前两个星期,将滋肾健脾养血作为主治方面,使精血能够充盛,为月经的到来准备充分的物质基础。
方药:党参13g,云苓l5g,白术12g,菟丝子15g,枸杞15g,女贞子l3g,五味子10g,川断13g,白芍15g,首乌20g,麦冬12g,当归12g。
每日服用一剂,共l2天。
第三个星期,将补肾健脾作为主治方面,在之前方的基础上去除枸杞、女贞子等滋阴的药物,增加淫羊藿10g、补骨脂12g等补肾阳的药物,有利于促进卵泡的成熟以及排卵的作用。
每日服用一剂,共6天。
第四个星期,将益气、活血、养血为主治方面,同时引血下行,有利于促进月经的来潮。
中医调理女性生殖健康导言:女性生殖健康一直被注重和关注。
中医学认为,女性生殖健康的调理与整体健康密切相关,通过中医的理论与方法,可以维护女性生殖系统的平衡和功能,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本文将从中医调理女性生殖健康的角度,系统介绍几种中医方法及食材,以期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一、中医四诊合参根据中医理论,调理女性生殖健康首先要进行四诊合参。
四诊即望、闻、问、切,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病情,从而确定合适的调理方法。
1.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了解身体的阴阳平衡情况。
例如,若舌质淡白,可能与肾阴不足有关。
2. 闻诊:通过闻气、气味、呼吸声等,判断疾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
例如,若有腹中痛,且伴有腹部胀气声音,可能是气滞。
3. 问诊:主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疼痛感、排尿情况等,帮助医生了解病情。
例如,若患者常有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可能与潜在的泌尿系统感染有关。
4. 切诊:即医生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身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例如,若脉搏细弱,可能是气血不足。
二、中草药调理中医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女性生殖健康的调理中。
下面列举几种常用药材及其作用。
1. 当归:具有补血、养血的作用,常用于调理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不孕等问题。
2. 川芎: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经血不畅、痛经等情况。
3. 白芍:有缓解痉挛、养血的作用,常用于调理子宫肌瘤、痛经等症状。
4. 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可用于调理肾虚引起的不孕、早衰等问题。
在使用草药调理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方法服用,避免滥用或者不当使用。
三、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调理女性生殖健康的关系,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食材及其功效。
1. 红枣:补血养颜,可煮食或泡水饮用,适用于月经不调、面色苍白等问题。
2. 黑豆:益气养血,可炖汤或煮粥食用,对于经期疲倦、腰酸等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3. 红糖:具有温经补血、调理经期的作用,可用于调理血虚引起的痛经。
女性痛经的中医调理方法及其原理是什么对于很多女性来说,痛经是一个每月都可能会面临的困扰。
那种难以忍受的疼痛,不仅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给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中医在调理女性痛经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气血运行不畅、胞宫失于濡养有关。
导致气血不畅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情志不舒、肝郁气滞;外感寒邪、凝滞胞宫;气血虚弱、冲任不足;以及肾气亏损等。
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调理痛经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一、中药调理1、肝郁气滞型如果女性在经前或经期出现小腹胀痛,乳房胀痛,心情烦躁易怒,多属于肝郁气滞型。
治疗上常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
其中柴胡、枳壳、白芍等药物可以疏肝解郁,川芎、香附等能行气活血止痛。
2、寒凝血瘀型这类痛经通常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月经颜色暗有血块。
调理时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原则,比如使用少腹逐瘀汤。
其中小茴香、干姜、肉桂等能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等可活血化瘀。
3、气血虚弱型若女性在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月经量少色淡,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多为气血虚弱。
治疗时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
其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能补气,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可以养血。
4、肾气亏损型对于那些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有腰骶酸痛、头晕耳鸣等症状的女性,往往是肾气亏损所致。
调理宜补肾填精、养血止痛,如使用调肝汤。
方中当归、白芍、山茱萸等能养血柔肝补肾。
二、针灸调理针灸也是中医调理痛经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1、常用穴位如关元、气海、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等。
关元、气海、中极位于下腹部,能调理冲任气血;足三里是保健要穴,可补中益气;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三脏。
2、操作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选择针刺、艾灸或者两者结合。
针刺时,要注意手法和深度,以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宜。
浅谈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毕业论文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女性在月经前、月经期或月经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腹部或腰骶部剧烈的疼痛感,同时伴有情绪波动、头痛、乏力等症状。
痛经对女性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不孕不育。
中医药在治疗痛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从中医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理论中医学认为,痛经多属于气滞血瘀、肝肾不足等证候。
气滞血瘀是指经期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肝肾不足则与冷性体质、气血不足有关。
中医认为女性子宫与肝相表里,肾藏精,痛经的症状与肝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二、中医诊断中医诊断痛经首先需要了解月经情况,如月经周期、经血量、经期、经色等,同时还需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精神情况等。
其次是望闻问切四诊,即观察患者脉搏、舌质、面色、眼神等,闻其气味,询问病史及症状,用手按摩腹部等手段进行切诊。
中医诊断要全面,细致,根据个体差异综合分析,确定辨证施治。
三、中医治疗1.调和气血中医认为,痛经的重要病机之一是气滞血瘀,因此解决气滞血瘀问题,调和气血是治疗痛经的主要方法之一。
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益母草等,这些草药都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功效。
2.温通经脉在中医理论中,痛经多与寒湿阻滞经脉,血行不畅有关,所以温通经脉是治疗痛经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生姜、大黄、桂枝、艾叶等,这些草药都可以起到温通经脉,祛寒散湿的作用。
3.调和肝肾中医认为,痛经与肝肾功能体系有关,所以调和肝肾有助于改善痛经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枸杞子等,这些草药都可以补肾益气,养血补血,调和气血。
4.腹部按摩腹部按摩也是治疗痛经的一种方法,通过按摩可以促进局部气血循环,防止气滞血瘀,同时还可以缓解经期痛经的症状。
按摩时可以按摩腹部、腰部或下腹部,用食指或拇指进行轻柔按摩,不可用力过猛,以免造成伤害。
总之,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较为多样,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情况,综合运用草药调理、针灸、艾灸等中医理疗方法,以达到调和气血、温通经脉、养生健体的效果。
中医治疗痛经良方妙法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亦称经行腹痛。
严重者可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厥。
痛经的发生大多数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精神过度紧张、抑郁、恐惧、情绪不稳定等,使卵巢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子宫痉挛性收缩;或黄体不足,子宫内膜呈片状剥脱或子宫发育欠佳;子宫位置不正,过度屈曲,以致影响经血外流而引起痛经。
如发生于月经初潮1~2年内,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无其他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若在初潮1~2年内无痛经,而后发生痛经;或缘于某些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子宫内膜息肉、盆腔炎症、官腔粘连、盆腔瘀血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
本病的特点是伴随月经周期发生的小腹部疼痛,多发生于经行的第一、二天内,经血排出后常可缓解。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痛经的病因总由感受寒湿,情志抑郁,内伤气血所造成。
而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痛经,主要由于气血运行不畅,以致“不通则痛”。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1)时间:一般于月经临来前或月经来潮仅见少量经血时,开始疼痛,逐渐或迅速加剧,历时数小时至2~3天不等,亦有部分患者于经前1~2天即有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经期时加剧。
膜样痛经一般在月经第3~4天排出大块脱落的子宫内膜时疼痛剧烈,一旦块状物排出疼痛马上减轻。
(2)部位性质:疼痛多为阵发性下腹部绞痛、胀痛或坠痛,或痛引腰骶。
痛剧时可放射至股内侧及阴道、肛门。
多数患者感到小腹发凉,喜热喜按,得热得按痛减,经量增多,外流通畅后,疼痛减轻或消失。
(3)伴随症状:除腹痛外,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也可有尿频、尿急、肛门坠胀、便意等膀胱直肠刺激症,还可伴有头痛、头晕、肢软疲乏无力等症。
疼痛剧烈时,患者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
2.诊断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
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开始的时间、类型及特征。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不适和疼痛感。
它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其进行经验总结,并分享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分型在中医中,痛经的辨证分型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中医将痛经分为经前或经期出现的经行痛、经后持续性痛和不规则经痛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经验总结1. 调和气血中医认为,痛经常与气血失调有关。
因此,调和气血是经验总结中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益母草等,它们具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功效。
2. 补肾养血肾气不足和血虚也是导致痛经的原因之一。
通过补肾养血,可以缓解痛经的症状。
中医常使用的药物包括熟地黄、枸杞子、山药等。
3. 祛湿化痰湿气和痰湿的聚积也可能导致痛经。
祛湿化痰的方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
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白术、陈皮等。
它们有利于排除湿气和痰湿,从而缓解痛经。
4. 调理经络中医强调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善痛经。
采用针灸、拔罐等手法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达到缓解痛经的效果。
三、案例分享以下是一位患者的案例。
患者年龄为28岁,每次月经期出现严重的经行痛,伴有腹胀、头晕等症状。
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诊断为气血虚弱,经络堵塞所致。
治疗方案包括:1. 中药调和气血:方剂使用了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补气血的中药,每日两次口服。
2. 针灸疏通经络:每次月经前后,进行一次针灸治疗,主要刺激腧穴和委中穴。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摄取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红枣、黑豆、菠菜等。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痛经的症状明显减轻,月经期间的不适感也明显改善。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痛经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建议避免寒冷和寒凉食物。
补骨脂,是一种豆科植物的种子,它的别名很多,破故纸、婆固脂是它常用的别名,具体什么含义咱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这都是音译名。
这味药是唐朝时期才传到中国来的,原产地在东南亚那一带。
就是咱们前边讲的唐朝宰相郑姻的故事,里面的青蛾丸的主要成分就是补骨脂。
补骨脂的颜色和形态跟韭菜籽很相似,也被称为“胡韭子”。
关于它的名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面写道,“补骨脂言其功也。
胡人呼为婆固脂,而俗讹为破故纸。
胡韭子,因其子之状相似,非胡地之韭子也。
”关于它的功效,是这么记载的,《开宝本草》:“味辛,大温,无毒。
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
”李时珍:“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
”如果把我们的子宫比喻成河流的话,月经就如河中的水流,如果遇上天寒地冻的气候,那么河流就会结冰,就会阻塞不通,肾阳就好像一把火,可以温暖子宫,让月经通畅。
如果肾阳不足,那么子宫缺少温阳,月经不畅,不通则痛,所以会痛经,腰部和小腹缺少温阳,也会冷痛不已。
对于这种虚寒性的痛经,治疗上需要补肾温阳,散寒行气。
毛毛姐给那位患者开了两味药:补骨脂15克,小茴香15克,煮水,月经前三天喝。
补骨脂可以补肾腰,去腰中冷痛,小茴香能够散寒行气,去小腹冷痛。
这位患者连续喝了两个月经周期,痛经的好了,经常腰痛的毛病也好了,还把这个方子介绍给了很多人。
2.补骨脂可治疗五更泄泻在报纸上看过一个笑话,是这样说的:一位患者去看医生,医生问你哪里不舒服呀?患者说;大夫,我每天早晨五点必须要大便一次。
大夫说,你这个排便习惯很好呀,这不是什么病吧。
患者又说:关键是我七点才起床。
刚看到这个笑话时只是觉得有些好笑,后来才想明白,这位患者可能真的有病,很有可能得的是五更泄泻。
什么是五更泄泻呢?顾名思义,就是每天清晨五更时间拉肚子。
五更天一般是指凌晨3点到5点,还会儿天还没亮呢,就开始肚子疼拉肚子。
中医讲,五脏六腑皆令肠道泄泻,只有辨明是哪个脏腑亏虚,才能对症下药并且药到病除。
中医:女性痛经可通过补肾治疗
*导读:中医认为女性出现痛经皆因为肾虚所引起,而在中医理论中,痛经又有寒热虚实之分,不同的疼痛方式需有不同的辩证治疗。
……
中医指出,女性的月经病和肾功能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直接关系,也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相关。
”痛经主要是肾气亏虚、气血不足,加上各方面的压力,令肝气郁结,以致气血运行不顺,造成痛经。
因此,调经治疗大法以补肾、健脾、疏肝、调理气血为主。
*痛经有寒热虚实之分你属哪一种?
中医的“痛经”含义是指妇女在经期前中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到腰骶,甚至剧痛昏厥者,也叫“经行腹痛”。
中医的痛经有寒热虚实之别。
*刺痛属热,冷痛属寒。
胀痛或腹部阵痛属气滞,剧痛而血块流出痛减属淤。
得热(例如喝热饮)痛减属寒,得热痛剧属热。
喜按喜揉者属虚,拒按拒揉者(越按越痛)属实。
经前期痛者多实,经后痛而痛更甚者多虚。
*痛经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冲任、子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有关,辨证论治如下:
*虚证:不荣则痛,意思是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
由于气血不足或是脾胃功能不健运,气血运行无力,滞而不畅,或肝肾脏腑功能亏损所致的精亏血少,使妇女生理密切关系的冲任二脉失于濡养,造成痛经。
治法宜平时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