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与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47.33 KB
- 文档页数:11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摘要]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和区域地质资料,再应用GIS技术、数学计算等手段对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为以后的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字]危险性易发性地质灾害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巨大面积,处于亚欧板块东南方向,在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互相碰撞下,致使我国成为了全球大陆板块碰撞最频繁的地区,因而我国属于地震频发区,大量的事实证明,很多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受到地震的影响,当然,这样的地质灾害与洪水灾害、地震灾害相比造成的影响是小了很多,但其频发性是洪水灾害与地震灾害无法比例的。
1地质灾害的解释地质灾害指受到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灾难,就像区域性的土地荒漠化,山地丘陵的水土的消减等,它们一般是泥石流、岩溶地塌陷、滑坡等,这些灾害都是突发性的。
它们一般都是由人为或者是自然影响造成的,当然,大多数还是两者一起造成的。
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地质灾害的形成可以说是人为何自然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的,它一方面是人造灾害,另一方面也是属于自然灾害。
在当今的社会已经对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地质灾害的降低和避免势在必行。
2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的评价与分区(保山市隆阳区,该地多岩性)分区结果与办法和评价: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就是保山市隆阳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分区办法,该办法采取2km乘以2km单元格拆分来处理该研究区,对每个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运用公式(Z=Zqr1+Zxr2)进行解决,在该公式中,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就是Z,r1与r2的答案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为0.56和0.44,采用公式(Ai=D Ax+Q AQ+R AD+X),AX、AQ、AR、AD 它们的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求得0.19、0.22、0.31、0.28。
坍塌、泥石流、滑坡的强度指数(R=a+b+c),地面地裂缝和塌陷的强度指数为(R=a+b),对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的求出要用到GIS技术,将各单元格中同样的合起来,从而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分划。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是指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危险性以及对人类、财产、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等级的易发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则:1.综合性原则: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全面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特点和规模,以确保划分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评价性原则: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时需要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不同等级的易发区,使相关部门和居民能够根据区域划分结果做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决策。
3.长期性原则: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应考虑长期的灾害发生潜在性,而不仅仅是基于短期的预测和观测数据。
必须通过对长时间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历史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以获得可靠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结果。
二、方法:1.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多个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的数据,计算灾害频率和概率,确定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统计分析法可以根据不同地质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权重,计算出每个地区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指数,并据此划分易发区。
2.专家评估法:通过请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专家对目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进行评估,并综合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潜在影响,以划分易发区。
3.系统模型法: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数学模型,将多个影响因素进行量化,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得出不同等级的易发区。
系统模型法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提高划分的精度和可视化程度。
三、评价:1.可行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结果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居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合理规划、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以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划分结果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具有可操作性。
2.科学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需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支持,不能仅凭主观判断。
WESTERN RESOURCES2021广东省东源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地形北高南低,东西两侧多山,以丘陵为主。
区内水系有东江及其支流新丰江等,地下水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种类型。
地层岩性主要为沉积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变质岩类和松散岩类。
大地构造位于佛冈—新丰江纬向构造带与华夏系河源大断裂构造带的复合地段。
区内地质灾害发育,地质灾害明显受控于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以及岩性特征等,同时还明显受控于人类工程活动以及降水气候等。
地质灾害区域对防治规划以及防灾减灾意义重大[1]。
本文通过不同的因素考虑,将该区域的地质灾害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分别对不同分区内的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治理奠定了基础。
1.分区方法本次分区采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易发)指数法”,对广东省东源县境内的地质灾害进行定性评价[2]。
“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易发)指数法”的应用流程包括:(1)单元网格划分。
将广东省东源县的行政区划采用栅格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网格剖分,每个子单元的长宽为2km×2km。
(2)计算方法。
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为:Zf=Z q·r1+Z x·r2(式1)式1中:Z f为各单元格的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Z q 为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指数;r1为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权值,取值0.6;Z x为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r2为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权值,取值0.4。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得出各单元格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图1)。
根据各单元格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利用MAPGIS软件功能,采用Kring泛克立格网格化方法生成平面等值线图(图2),为易发区的划分提供定量依据。
图1广东省东源县2Km×2Km单元格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数值图图2东源县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平面等值线图广东省东源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评价关维核工业河源工程勘察院河源517000摘要:本文以东源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基础,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将地质灾害密度相同,发育条件相近,易发和危险程度相似或接近的区域划分为同一区块。
临江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于成龙【摘要】为了查清临江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征,掌握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以地质灾害详查资料为基础,通过成因分析和分布特征研究,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植被和降水7项因素划分临江市地质灾害易程度分区,同时明确了具体的分区原则.根据分区依据及原则,采用数学综合评判的半定量方法,并应用GIS技术,对临江市进行了网格剖分,然后为每一网格赋值并计算,完成了统计分区,将临江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共划分为3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4个地质灾害中易发区、3个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1个地质灾害非易发区.通过分区评价,为临江市地质灾害的分区及分期防治、地质环境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依据.【期刊名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0)004【总页数】9页(P68-76)【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易发程度;网格剖分;分区评价【作者】于成龙【作者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吉林长春 13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160 引言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1]。
2004年施行的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指出,地质灾害是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生产生活及财产安全,极大限制了城市建设和发展,严重影响了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和运行[2]。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00—2013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46742起,其中滑坡248364起、崩塌70933起、泥石流21498起、地面塌陷5947起,共造成伤亡46310人,直接经济损失6540115万元[3];2015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8224起,共造成229人死亡、58人失踪、13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4. 9亿元[3]。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及分区概述第一节易发区划分原则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是根据市区内不同地域的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因素进行划分。
其中,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包括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危害程度、稳定性等;人类工程活动程度包括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弱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
第二节易发区划分及分区概述根据易发程度分区原则,将石嘴山市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1-Ⅰ2)2个、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1-Ⅱ2)2个、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1-Ⅲ5)5个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Ⅳ)1个(表3-1)。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水、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控制与影响,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XX矿区、XX矿区、XX矿区,汝(箕沟)-西(大滩)公路两侧、301省道两侧及XX沟沟口至小西峰沟沟口山前地带,面积约540.04km2,占石嘴山市面积的10.37%。
1、XX—XX矿区泥石流高易发区、汝西公路—301省道崩塌高易发区和XX山前泥石流高易发区(Ⅰ1)行政区划位于XX街道办事处、XX街道办事处、崇岗镇、长胜街道办事处、青山街道办事处、长城路街道办事处、长兴街道办事处、沟口街道办事处,面积约427.31km2。
区内矿山众多、地质环境恶劣,地质灾害发育,共有地质灾害点250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75.53%。
其中崩塌98处、滑坡20处、泥石流123处、地面塌陷7处、不稳定斜坡2处。
威胁矿区居民房屋、地面和井下物资、矿区公路、沟道、输电线路,涉及1645人。
灾害点密度为0.59处/km2。
XX—XX矿区泥石流高易发区、汝西公路—301省道崩塌高易发区地貌上位于构造剥蚀中山-低中山,山体大致呈近南北向展布,海拔高程1500~2000m,相对高差约200~500m。
山间沟谷发育。
受地形等多因素影响,区内年均降雨量相对工作区其它区域多10%,且多以局地突发性短时强降雨为主,雨量集中,频率较高,是区域内山洪、泥石流灾害最主要的诱发因素。
宜君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方法及评价宜君县地质灾害众多,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为主。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GIS空间分析原理,对宜君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地质灾害形成主导因素、行政区相对完整性、综合分析定量化进行分区,并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不同,对宜君县地质灾害做出了详细的分区及评价。
标签:宜君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方法分区评价1前言宜君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地处关中盆地和渭北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属于黄土高原南缘的黄土残塬区。
境内峰峦叠障,沟壑纵横,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区内降水丰富,降水量位居渭北地区之首;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使得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灾害非常发育,这些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与损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因此,2014年宜君县进行了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并进行全县范围的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分区,这将对于制定宜君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合理开发地质环境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地质灾害概况和易发区划分截止2014年9月5日详查野外工作结束,宜君县全县灾害点共计138处,其中滑坡50处,崩塌81处,泥石流3处,地面塌陷4处;随着国家移民搬迁力度的加大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力度的提高,截止2014年宜君县境内经搬迁治理消除隐患的地质灾害点有98处,确认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40处。
县境内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突发性是区内地质灾害的最大特点,灾害以人为诱发居多;而主要诱因为切坡修路挖窑、矿山开采、陡坡耕种。
地质灾害分布范围遍及全县3乡、6镇、1个办事处,尤以城关镇、哭泉乡、彭镇、太安镇、云梦乡及玉华川、山岔河流域两岸阶地最为发育。
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在中部梁峁丘陵区最多、西南中山丘陵区次之,东北部黄土残塬区最少。
宜君县地质灾害自1956年至2014年详查结束,共造成19人死亡,全毁房屋(窑洞)552间,全毁耕地10069亩;目前区内40处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303户、1565人、1034间房,威胁耕地81亩、公路1.22km、光缆350m;经济损失预测评估为7074万元。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及分区概述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是指根据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划分出不同区域的易发地质灾害区。
这有助于指导防灾减灾工作和土地利用规划,以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财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地质条件原则、受灾历史原则、易发性综合评价原则、区域差异原则等。
首先,地质条件原则是划分易发区的重要准则之一、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害程度存在差异,因此需根据地质条件的特点来划分易发区。
例如,山体滑坡易发区主要集中在山地地区,河流决口易发区则主要位于河流湖泊附近。
其次,受灾历史原则是划分易发区的重要参考依据。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性,通过对历史灾害事件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灾害发生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划分出易发区。
通常来说,发生过大规模地质灾害的区域有较高的易发性。
易发性综合评价原则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核心原则之一、该原则将地质灾害的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包括地质条件、构造活动、地形地貌、地质材料等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和综合评价,确定不同区域的易发性等级,进而划分易发区。
最后,区域差异原则也是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重要原则之一、由于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人口密度等因素存在差异,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也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不同的易发区。
例如,经济发展区域、城市城镇区等需要更加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
根据以上原则,地质灾害易发区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区。
例如,根据山地地区和丘陵山地区的地质条件差异,可以将地质灾害易发区分为山区易发区和丘陵易发区。
山区易发区通常指的是山地地区,这些地区的山体滑坡和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较为频发;而丘陵易发区则指的是丘陵山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壳运动活跃度较高,常常发生地震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此外,根据不同地段的地质条件、历史灾害情况和综合评价等因素,还可以将地质灾害易发区进一步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地质灾害的区域。
易发区的划分是根据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现状地质灾害的分布并反映地质灾害的历史和未来发⽣的可能性。
第⼀节易发分区原则及⽅法⼀、分区原则根据国⼟资源部4号令《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办法》和《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资环发[2001]01号⽂)。
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地质环境条件、矿产资源分布两个⽅⾯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拟定适合息烽县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控制因⼦赋值表(见规划说明书表10.1、10.2、10.3、10.4、10.5),在此基础上运⽤⽹格剖分法赋值后,在计算机上⽤软件⾃动⽣成等值线分区,对不合理的边界采⽤⼈⼯修边,将全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级。
(⼀)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主要考虑:1、地层岩性(岩性组合、地层产状、风化程度);2、构造发育程度;3、地形地貌(地形坡度、相对⾼差、斜坡类型)。
(⼆)矿产资源主要考虑:1、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根据《实施细则》中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特征简表要求,结合息烽县实际情况,拟定适合本区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因⼦评价简表(按防治规划说明书上的表),在此基础上,将息烽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级。
⼆、分区⽅法对全县⾏政区域进⾏⽹格剖分,剖分后根据区内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及矿产资源分布情况来进⾏⽹格赋值,然后圈定等值线进⾏易发分区(具体⽅法见规划说明书)。
第⼆节易发区分区特征⼀、分区命名原则分区命名原则:以“区域地理名+地质灾害种类+易发程度”进⾏分区命名,如“⿅窝~三友滑坡⾼易发区”。
⼆、地质灾害分区特征及评价上述原则,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及等值线圈定结果,结合该县实际情况,将息烽县地质灾害分为⾼易发区(等值线≥3.5)、中易发区(等值线2.5~3.5)和低易发区(等值线1.5~2.5)三级,各区平⾯位置见《贵州省息烽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分区图》(附图2)。
江油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与评价潘 飞 陈廷方 施 驰 高 波(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摘要:江油市地处前龙门山地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接合地带,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
西北部系中、低山,前龙门山脉斜跨北部,东南部系丘陵和河谷平坝。
区内河谷深切,地形起伏大,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开发程度、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和危害在地域上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对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将全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及不易发区,认识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分布现状,科学地预测其发展趋势,为当地政府部门指导本区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布局提供科学基础资料,做好“防灾减灾,群测群防”预警工作,合理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为人类服务,为江油市制定中长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评价一、研究区基本概况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北部,东邻广元市区和剑阁县,南接梓潼市和绵阳市游仙区、涪城区,西接北川县,北连平武县、青川县。
境内交通较为方便,宝成铁路、绵广高速公路及中雁公路三条干道交通由北到南纵穿区内,省道平绵公路途经境内西南部,通向乡村的公路与之相连接,组成交通网络。
市内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热冬暖。
多年平均气温15.9℃,平均降雨量为1083.0mm。
江油市幅员面积2708.82km2,发育地质灾害点417处,其中滑坡306处、崩塌76处、不稳定性斜坡17处、地面塌陷6处、泥石流12处。
研究区地处前龙门山地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接合地带,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一般在1000~2000m之间,地形地貌主要以构造侵蚀溶蚀中山和剥蚀构造丘陵为主,地层岩性主要为泥盆系和三迭系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在斜坡地带主要分布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崩坡积的碎块石土。
构造部位处于龙门山褶断带向四川断陷盆地过渡带上,前龙门山褶断带为构造主体,属于北东向构造体系,由一系列紧密褶皱和逆冲断裂组成,呈“多字型”雁行排列,构造线走向为北东45°~50°,研究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较稳定。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和危险性的评价和分区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环境破坏极其严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这些地质灾害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改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研究人员在预防和改善地质灾害前,要对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价和分区,这样才能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计划,才能制定相应的措施,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
标签: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具有双重的属性,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
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伤亡非常严重,经济损失也有上升趋势。
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对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和危险性做出评价和分区有利于我国各地区对地质灾害做出防范和解决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利用科学技术缓解地质灾害的发生,使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的评价和分区对于一个区域的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的评价和分区,首先要根据区域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因素,进行调查、检测、分析,最后做出评估,也就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做出评估。
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利用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地质灾害分布和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形成图层进行网格剖分,根据灾害程度及强度对区域地质灾害情况做出比较,如灾害的密度、面积,形成地质灾害的条件像降雨、河流冲刷、人为破坏等具体数值来进行计算、比较,这样就容易将区域的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做出区分,可以将灾害的易发性分为大、中、小3个级别,根据级别的不同人们就可以更好地预防或改变地质灾害的发生,更好地造福人类。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评价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评价地质灾害的易发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可以从地质背景和地质构造等方面入手。
地震易发区主要集中在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大地构造带,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地震、地质构造、地质体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区域。
其次,需要考虑气候、地质灾害历史发生情况、土地利用等因素。
例如,气候湿度大、降雨量多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历史发生频率高的地区易发性也较大;土地利用不合理、环境破坏等也会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对于地震灾害,可以通过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来减少损失。
建筑物需要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建造,使用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
此外,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也可以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对于滑坡灾害,可以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护坡结构建设等措施来减少滑坡的发生。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可以从源头控制、河道整治、堤防修建等方面入手,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危害。
对于地面塌陷灾害,可以采取排水、地下水调控、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等措施来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
除了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预防地质灾害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预警能力。
科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预警能力的提升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为防治措施的实施争取宝贵的时间。
此外,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意识提升也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环节。
公众应该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遵守预防规则,主动采取措施减少灾害风险。
综上所述,评价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减少地质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技术支持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RESOURCES/WESTERN RESOURCES20211.前言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势北、东部高,中、西部低,中部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相间,在丘陵、台地周围以及江河两岸有冲积阶地,区内岩土体类型较为复杂,地貌条件、岩土体类型等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自然条件,强降雨及频繁的人类工程活动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外在影响因素。
常年发育的地质灾害对惠州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以惠州市城市地质调查为背景,对惠州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特征2.1地质灾害分布据收集资料,截至2013年底,惠州市共有地质灾害点(含隐患点)230处,其主要类型为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其中崩塌114处、滑坡95处、地面塌陷21处。
主要分布在惠城区、龙门县和惠东县,约占80%。
各县(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程度见图1。
图1惠州市各县(区)地质灾害统计图2.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惠州市230处地质灾害点(隐患点)中,地质灾害规模大型7处,中型30处,小型193处,分别占灾害点总数的3.04%、13.04%、83.92%,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地质灾害稳定性差有161处,稳定性较差有49处,稳定性好有20处,分别占总数的70.00%、21.30%、8.70%,地质灾害稳定性以差—较差为主(合占91.30%),其中,崩塌、滑坡稳定性差占比较高,地面塌陷多为稳定性好;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大型35处,中型85处,小型110处,分别占总数的15.21%、36.96%、47.83%,惠州市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总体以小—中型为主(合占84.79%);地质灾害属危险性大的有39处,危险性中等的有92处,危险性小的有99处分别占总数的16.96%、40.00%、43.04%,惠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总体以小—中等为主(合占83.04%)。
3.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及各种外动力地质活动密切相关。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一、易发区分区原则、方法(一)分区原则易发区分区遵循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即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即“区内相似,区际相异”,是区划的通用原则。
在区划中,将基本条件相似的单元划分为一个区,而将基本条件相异的单元划作不同的区。
(二)分区方法地质灾害易发区划是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
本次区划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和评价,首先根据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的样本统计数据和地质灾害形成条件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基于GIS的综合评判法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野外调查的实际情况、结合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成果进行定性分析,最终得出区划结果。
1、评价模型综合评判模型通过数据归一化处理后,将各种灾害数据网格化,之后按下式计算,最后将各因素进行图形叠加,形成评判成果图。
计算公式如下:B =∑=⨯niiir b1式中:B—崩滑流发育程度指数;ib—评价指标归一化值;ir—权重。
2、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型特点,根据对野外调查实际资料的掌握和前述章节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论述,综合评判模型指标选用地质灾害的点密度、地质灾害发育的坡度、坡高、坡型、岩土体类型等地质环境条件、地震、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发因素做为评价指标。
已有地质灾害群体统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的数量和规模,在此次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时,采用本次实地调查的159处资料作为样本来计算单元内已有地质灾害的点密度。
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选取坡度、坡高、坡型、岩土结构等4项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诱发因素为地震、工程活动和降雨。
在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中各个指标的权重(表4-1)。
表4-1 XX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指标及权重3、评价指标量化评价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对于定量指标,如斜坡的坡度、坡高等,取其原始观测值,并作适当的数值变换即可;对于定性指标,如岩土结构、坡型等,需要建立一个评价指标的分级划分标准,根据各项指标对不同级别的相对贡献来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