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推棋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
巧推棋子的教案教案标题:巧推棋子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2.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棋子的移动规则- 分析棋局,制定策略- 发展合作技巧和决策能力3. 教学准备:- 一个棋盘和棋子组成的套装- 学生分组所需资料- 新闻报道或视频素材,展示棋类比赛的精彩瞬间4.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观察新闻报道或视频素材,激发他们对棋类游戏的兴趣。
- 准备好棋盘和棋子组成的套装,确保每个学生组都有一份。
第一步:规则介绍(10分钟)- 向学生介绍推棋的游戏规则和目标,说明棋子如何移动和胜负判定。
- 演示几个简单的示例,帮助学生理解游戏规则。
第二步:实践操作(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4人。
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棋盘。
- 学生们在小组内轮流进行对弈,同时互相交流和讨论下棋策略。
- 教师巡视各小组进行指导和解答疑惑。
第三步:策略分享(10分钟)-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游戏中使用的巧妙策略。
-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过程和选取正确策略的原因。
- 强调团队合作和共同制定策略的重要性。
第四步:游戏分析和总结(10分钟)- 鼓励学生自行分析比赛中的失误和成功之处,总结经验教训。
- 教师介绍一些著名的棋类比赛,帮助学生学习和借鉴专业棋手的策略。
- 鼓励学生将推棋游戏引申到现实生活中,思考如何应用类似的策略或思维模式。
5. 教学延伸:-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棋类俱乐部或比赛,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体验棋类比赛的现场氛围。
-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或校际的棋类比赛,锻炼棋艺并提高比赛策略。
6. 评估方法:- 观察学生对规则的理解程度和操作技巧- 学生之间的对弈表现和团队合作- 学生在总结中展现的自我思考和推理能力7. 教学扩展:- 推荐其他棋类游戏,如围棋、国际象棋等,拓宽学生的棋类知识和技能。
-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与棋类相关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问题,继续培养逻辑思维。
《巧推棋子》教案巧推棋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推棋子游戏的规则和基本技巧;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力;3.提高学生的集体合作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准备:1.推棋子游戏棋盘和棋子;2.黑板、彩色粉笔;3.课堂小组活动。
三、教学步骤:1.引入:老师手持一个推棋子游戏的棋子向全体学生展示,并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你们是否想过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棋子呢?”引发学生思考。
2.探究:(1)首先,老师向学生介绍推棋子游戏的规则:每次只能移动一个棋子,可以往前、往后、向左或向右进行移动,但不能移动到棋盘外或者已经有其他棋子的位置。
(2)然后,老师展示一种推棋子的初始局面,并邀请一位学生上台进行实际操作。
全班学生观察并思考,看看能否通过不断移动棋子的位置,达到让所有棋子都集中在一起的目标。
(3)学生们分小组进行推棋子游戏的实践活动,每个小组轮流操作,并在一定时间内尽量找到最佳的推棋子策略。
3.总结:老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让学生分享各自在推棋子游戏中的经验和想法。
4.拓展: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更有挑战性的推棋子游戏,并向其他小组进行展示和交流。
通过这一拓展活动,学生们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推棋子策略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推棋子游戏的规则和基本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游戏中能够善于观察、分析,并找到最佳的策略进行推棋子。
六、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在家练习推棋子游戏,并尝试解决更多的推棋子难题。
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总结和分享你们的练习成果。
本文为巧推棋子教案,按照教案的格式进行编写,重点介绍了推棋子游戏的规则和基本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的集体合作和竞争意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推棋子游戏,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希望本节课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推棋子的方法,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
四年级科学下册《巧推棋子》教案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的关系。
(2)培养学生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学会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力。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公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的关系。
2. 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棋子、光滑的塑料板、砂纸、海绵、直尺、硬币等。
2. 实验仪器:电子秤、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棋子在光滑的塑料板上滚动,引起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吗?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2. 探究摩擦力的存在(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棋子在不同的表面上滚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 分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1)学生用砂纸、海绵等材料改变棋子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进行滚动实验。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4. 分析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1)学生用硬币、直尺等工具增加棋子的压力,进行滚动实验。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明白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2)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如何减小摩擦力,如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等。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7. 作业布置(1)学生绘制实验过程的记录表。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方法?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是否能够有效地沟通、协作?4. 学生在课堂互动中,是否能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是否能够清晰地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
芜湖市中考化学5月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10分)1. (1分) (2018九上·北京期中)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科学家是()A . 道尔顿B . 拉瓦锡C . 门捷列夫D . 爱迪生2. (1分)(2018·昌平模拟) 下列符号能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A . O2B . 2OC . 2O2D . 2O2-3. (1分)“禁止燃放鞭炮”的图标是()A .B .C .D .4. (1分)(2016·滨州) 2016年2月16日《科技日报》报道,美国犹他大学工程师发现了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一氧化碳(SnO),有望将电子设备速度提高100倍,则一氧化锡中锡元素的化合价是()A . ﹣2B . ﹣1C . +1D . +25. (1分)下列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A . 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坏血病B . 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C . 人体缺碘或碘过量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D . 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6. (1分) (2017九下·淮阴开学考) 近期微博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如图所示的六氯苯就是“苯宝宝多氯了”谐音“本宝宝多虑了”,其化学式C6Cl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六氯苯是碳和氯气组成的B . 六氯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5gC . 六氯苯是6个碳原子和6个苯原子构成的D . 六氯苯中碳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是24:717. (1分)下列有关实验基本操作或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 .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气体的纯度B . 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后,将滴管平放或倒置,以免试液污染C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D . 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扑盖8. (1分) (2018·蒙阴模拟) 从如图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A . 硒属于金属元素B . 硒的原子序数是34C . 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D . 硒原子中的质子数是349. (1分)(2017·寿光模拟)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都正确的是()A . AB . BC . CD . D10. (1分) (2017九上·孟津期末)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 碳和一氧化碳都有还原性B . 用煤火取暖时应注意室内通风,防止煤气中毒C . 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D .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二、填空题 (共3题;共5分)11. (1分)(2017·新野模拟) 4.6g某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物质一定含有________元素,该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12. (1分)将V1ml水和V2ml酒精混合在一起的总体积为V3ml,则V1+V2________ V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3. (3分)加强对空气质量的监测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下表是达州市一年四季空气质量监测的平均数据.请你据表回答下列问题.(1)对我市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指标是________.(2)空气质量最差的季节是________.(3)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 .(答一点即可)(4)可采取的有效防治措施是________.(答一点即可)三、流程题 (共1题;共4分)14. (4分) (2016九上·通江期中) 酒精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作为中学生,不应该饮酒.(1)将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后,所得到混合液体的体积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0mL,原因是________;(2)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______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四、简答题 (共2题;共5分)15. (3分) (2016九上·郑州期中) 如图是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从示意图中,你能够得出的规律或者结论有:(答出两条即可)(1) ________.(2) ________.16. (2分) A在B中充分燃烧生成C和D,A、B、C、D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看图回答:(1)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2)A中氮、氢原子数之比为________,氮、氢元素质量之比为________(3)A在B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五、推断题 (共1题;共3分)17. (3分)已知A、B、C、D、E五种元素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原子核内无中子,B的一种单质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的最外层电子数与C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C、D形成的化合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E是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位的金属元素,且其合金用量最多用途最广,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C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的分子式________ 、________ .(2)画出D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 .(3)防止E锈蚀的方法________ (答出一种即可).(4)B、D两种元素按质量比3:16形成化合物的分子式________ .六、实验题 (共1题;共5分)18. (5分)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和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一】甲、乙两位同学用图1所示的装置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已知广口瓶中空气体积为250mL(已扣除瓶塞和瓶中水所占体积)I.他们实验过程如下:① ________.②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后,将燃烧匙中红磷在酒精灯上点燃后伸入集气瓶中,并将导管伸入装有l00mL水的量筒中.③过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等到水不再进入广口瓶时,从量筒中取出导管,记录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④甲同学记录量筒中水的体积为55mL,乙同学记录量筒中水的体积为44mL.Ⅱ.仔细阅读以上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将上述实验过程的第一步补充完整:(2)红磷在瓶内燃烧现象是________发生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3)甲同学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乙同学测出的氧气的含量偏________(填大或小).(4)导致甲同学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①红磷的量不足②实验过程中,没夹紧弹簧夹③装置未完全冷却就打开弹簧夹④点燃红磷后,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太慢(5)【实验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甲乙两位同学又重复几次该实验,测出了比较准确的数据.甲同学提出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能否用木炭代替红磷做这个实验呢?乙同学认为不行,原因是________.(6)【拓展延伸】甲乙两位同学查阅资料知道红色的铜丝也能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固体.根据此反应原理,他们猜想能否用铜丝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于是进行了实验活动二,装置如图2.【实验活动二】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mL空气,然后给装有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黑色固体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冷至室温,读出残留的注射器里气体的体积,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Ⅱ.仔细阅读以上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①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②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加热铜丝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七、科学探究题 (共1题;共2分)19. (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猜想】猜想I:没有变质;猜想Ⅱ:已经变质;【实验和推断】(1) A 溶液是________溶液(填名称),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2)若现象b为________,说明氢氧化钠没有变质.【反思】氢氧化钠的保存方法是________(填“A”或“B”).A.密封保存 B.不需密封保存.八、计算题 (共1题;共2分)20. (2分) (2016九下·湘潭月考) 实验室有一瓶未开封的浓盐酸,部分标签如图所示.①这瓶浓盐酸中溶液的质量为多少g?②若用这瓶浓盐酸来配制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需量取浓盐酸的体积是多少mL?水的体积是多少mL?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10题;共1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二、填空题 (共3题;共5分)11-1、12-1、13-1、13-2、13-3、13-4、三、流程题 (共1题;共4分)14-1、14-2、四、简答题 (共2题;共5分)15-1、15-2、16-1、16-2、16-3、五、推断题 (共1题;共3分)17-1、六、实验题 (共1题;共5分)18-1、18-2、18-3、18-4、18-5、18-6、七、科学探究题 (共1题;共2分) 19-1、19-2、八、计算题 (共1题;共2分)20-1、。
《巧推棋子》学历案一、课程主题巧推棋子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棋子的基本规则和玩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策略规划能力。
3、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4、增强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课程重难点1、重点(1)掌握棋子的移动规则和得分方式。
(2)学会分析局面,制定合理的策略。
2、难点(1)在复杂的局面中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2)应对对手的各种战术,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1、讲解演示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棋子的规则和玩法。
2、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掌握技巧和策略。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和思路,共同解决问题。
4、比赛竞争法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一些棋子游戏的精彩画面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是否玩过类似的游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
2、知识讲解(1)介绍棋子的种类和特点,如象棋的棋子、围棋的棋子等。
(2)详细讲解棋子的移动规则、得分方式和胜负判定标准。
3、演示操作(1)教师在棋盘上进行演示,展示不同棋子的走法和策略的运用。
(2)邀请学生上台参与演示,加深对规则的理解。
4、实践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2)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尝试不同的策略,探索最佳的下棋方法。
5、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
6、比赛竞技(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增加竞争氛围。
(2)在比赛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7、总结归纳(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棋子的规则、策略和技巧。
(2)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8、课后拓展(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与家人或朋友进行下棋练习。
(2)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网站或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巧推棋子》学历案一、课程背景在棋类游戏中,巧妙地推动棋子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无论是围棋、象棋还是国际象棋,每一步的棋子推动都需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巧推棋子的技巧不仅能够提升棋艺水平,还能培养逻辑思维、策略规划和耐心等重要能力。
二、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棋类游戏中棋子的特点和规则。
2、掌握基本的棋子推动策略和技巧。
3、培养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能够在棋局中迅速做出合理的决策。
4、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巧推棋子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学习重难点1、重点(1)熟悉常见棋类游戏的基本规则和棋子功能。
(2)掌握一些常见的开局、中局和残局的策略。
2、难点(1)在复杂的棋局中准确判断局势,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2)灵活运用所学技巧,应对对手的各种变化。
四、学习过程1、知识讲解(1)介绍常见棋类游戏,如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详细讲解每种棋类游戏中棋子的走法、特点和作用,让学习者对棋子有清晰的认识。
2、策略分析(1)通过实际的棋局案例,分析开局的布局策略,如如何占据有利位置、控制棋盘关键区域等。
(2)研究中局的进攻和防守策略,如何利用棋子的配合发起进攻,以及如何稳固防守化解对手的攻势。
(3)探讨残局的技巧,如如何利用有限的棋子实现最终的胜利。
3、实战演练(1)安排学习者进行两两对弈,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策略。
(2)在对弈过程中,教师或教练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4、反思总结(1)对弈结束后,学习者回顾自己的棋局,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2)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和启发。
五、学习资源1、相关棋类书籍和教材,供学习者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2、在线棋类教学视频,提供更多的棋局分析和技巧讲解。
3、棋类软件和手机应用,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练习和对弈。
六、学习评价1、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考查学习者对棋类规则、棋子特点和策略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科学下册《巧推棋子》教案湘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棋子推倒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棋子推倒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1节:观察棋子1. 让学生观察棋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了解棋子的基本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棋子推倒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节:实验探究棋子推倒的规律1.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的棋子推倒的情况。
2. 引导学生发现棋子推倒的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3节:探讨棋子推倒的原理1. 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棋子推倒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棋子更容易推倒,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4节:创意推棋子游戏1. 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推棋子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游戏,体验科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三、教学资源1. 棋子若干,不同形状、大小、颜色。
2. 实验操作工具。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介绍棋子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棋子推倒的原因。
3. 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棋子推倒的情况。
4. 探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讨棋子推倒的规律。
5. 创意: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推棋子游戏。
7. 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棋子特征的了解程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巧推棋子的基本规则和技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巧推棋子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实验、敢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巧推棋子的基本规则和技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巧推棋子中的策略和思路。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了解巧推棋子的规则和技巧。
(2)准备相应的教学道具和材料。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巧推棋子的基本概念。
(2)准备好动手操作的道具和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讲解巧推棋子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巧推棋子的了解。
2. 教学展示:(1)教师展示巧推棋子的道具和材料。
(2)教师演示巧推棋子的基本操作和技巧。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巧推棋子的实践操作。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讨论与分享:(1)学生相互交流巧推棋子的操作经验和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巧推棋子的技巧和方法。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巧推棋子的实践操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
2. 实践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巧运用、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 作业完成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巧推棋子的表演和讲解,提高学生对巧推棋子的认识和兴趣。
2. 组织学生参加巧推棋子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巧推棋子》教案教案:《巧推棋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第100页至101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棋子的各种摆放方式,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推理找出其中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找出棋子摆放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棋子的摆放方式,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找出棋子摆放的规律。
难点:如何将棋子的摆放方式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棋子模型、黑板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棋子摆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棋子的摆放特点。
同时,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棋子的摆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出棋子摆放的规律,并用彩笔在练习本上绘制出棋子的摆放方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发现,并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棋子的摆放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棋子摆放方式,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棋子摆放的规律。
同时,引导学生用几何图形表示出例题中的棋子摆放方式。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棋子摆放规律:1. 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2. 利用几何图形表示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笔在练习本上绘制出棋子的摆放方式,并标注出摆放的规律。
答案:略2. 思考:还有其他摆放方式吗?请尝试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推理、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巧推棋子》学历案一、课程主题巧推棋子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棋子推动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3、提高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控制能力。
4、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
三、课程重难点1、重点(1)掌握棋子推动的正确手法和力度。
(2)学会观察棋盘局势,做出合理的推动决策。
2、难点(1)在复杂的局势中准确判断最佳的棋子推动路线。
(2)应对突发情况,灵活调整推动策略。
四、课程资源1、棋盘和棋子若干套。
2、教学视频和演示图片。
五、课程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索一个有趣的活动——巧推棋子。
棋子在棋盘上的移动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许多的智慧和技巧。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能够掌握巧妙推动棋子的方法,并且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六、课程内容1、棋子推动的基础知识(1)介绍棋盘的布局和棋子的种类。
(2)讲解棋子的走法规则,如直线前进、斜线移动等。
2、推动棋子的手法和力度(1)示范正确的手指放置位置和用力方式。
(2)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感受不同力度对棋子移动的影响。
3、观察与分析棋盘局势(1)展示一些简单的棋盘局势,引导学生观察棋子的分布和位置关系。
(2)教授学生如何分析局势,找出有利的推动方向。
4、制定推动策略(1)根据不同的局势,讲解如何制定合理的推动策略。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策略的重要性。
5、实践操作与互动(1)学生分组进行对弈练习,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技巧。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6、疑难解答与技巧分享(1)收集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
(2)邀请表现出色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
七、课程练习1、布置一些简单的棋盘谜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推动棋子解决问题。
2、安排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棋局最多、最准确。
八、课程总结在这堂课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巧推棋子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思考,大家在棋子的推动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4.巧推棋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棋子在桌面滑动时,受到了桌面的阻碍,像这样的力叫摩擦力,摩擦
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程度等因素有关系。
3、知道摩擦力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也有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已有的器材进行实验研究摩擦力,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游戏中能主动探寻其中的奥秘而不是单纯地做游戏,游戏之中要遵守规则;
2、能意识到摩擦力无处不在并且能辩证地看待它的利与弊。
教学准备:
1.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增大或减小)的图片或实物。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1颗围棋子、纸板、小玩具车、桌布
3.得分情况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生活导入出示教具:两本书,要学生把它分开。
提出问题:两本书为什么拉不开?引入新课
学生实验
了解摩擦力1.分好教具,展示实验步骤及规则
巧推棋子:游戏规则:用单手一次将棋子推出,
棋子滑入的分值区即为本次的得分,棋子压线记
高分值区的得分,滑出滑道的范围不得分。
将多
次的得分累计,即为总得分。
教师巡回指导,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个别得分多的学生说说在游戏中是怎么控制
棋子使它准确停在高分值上的?
提出问题:是什么使棋子慢慢停下来的?
师评价: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1.学生分组动手实
验并记录得分。
2.想一想:怎样用力
才能使棋子刚好停在高
分区?是什么使棋子停
下来?
3.完成实验,思考问
题,积极回答。
与摩擦力大小的有关的因素分发实验道具,展示实验步骤
活动二: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1、第二次推棋子游戏在粗糙的桌布上推;
2、将玩具小车放在你面前的桌子上向前适当用
力拉动。
3、将玩具小车放一些钩码向前适当用力拉动。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验,你了解到了摩擦力与
什么有关没有?
学生分组动手实验,并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了解生活中的摩擦
力1、寻找生活中的摩擦力,分析图片中的物体是
加大摩擦力,还是减小摩擦力(交流)。
2、说一说我们周围还有哪此现象与摩擦力有关
3、想一想:生活中如果没有摩擦力会怎么样呢?
交流讨论,积极回答。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巧推棋子的游戏认识了摩擦力,同时也运用这一知识,寻找和分析了一些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希望同学合理运用这一知识去解释或解决今后遇到的一些相关现象和问题。
如果对摩擦力感兴趣,还可以去图书馆或网站查询了解相关更深的知识。
板书设计
4.巧推棋子
1.摩擦力:棋子在桌面上滑动时,它受到桌面的阻挡,像这样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大小有关的因素:压力大小和粗糙程度。
3.生活中的摩擦力:浴室,鞋底,轮胎……
教学后记。